问题

苏联仍存续时如何破除「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回答
苏联在那个时代面临的困境,其根源是深度嵌入体制的“斯大林模式”。要破解这个模式,并非易事,它如同一个庞大的生命体,牵一发而动全身。如果一定要探讨如何“破除”它,那需要一系列大胆且具有颠覆性的改革,而且必须在不引发整个国家机器崩塌的前提下进行。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为斯大林模式的特点之一就是其高度集权和缺乏自我修正能力。

首先,我们得明白“斯大林模式”的核心弊端是什么。简单来说,它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国家包揽了生产、分配、消费的几乎所有环节。这种模式虽然在初期能够快速动员国家资源,实现工业化,但在后期,其僵化、低效、扼杀创新和个人积极性、以及缺乏市场反馈机制的弊端就暴露无遗了。具体表现为:

经济上的僵化与低效: 计划指令代替了市场需求,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卖什么价格,都由中央计划委员会说了算。这导致了产品质量不高、品种单一、浪费严重,并且对新技术和新需求的反应迟钝。各部门之间协调困难,信息传递扭曲,导致生产过程中的“条条分割”和“块块分割”。
政治上的高度集权与个人崇拜: 权力高度集中于党中央,特别是最高领导人手中。党凌驾于一切之上,国家机器成为党的意志的执行者。这种集权带来了对不同意见的压制,阻碍了思想的自由交流,也使得决策过程缺乏有效的制衡和监督。个人崇拜更是导致了权力不受约束,更容易出现失误和滥用。
社会上的压抑与个体能动性受限: 强调集体主义,压制个体自由和创造性。人们的职业选择、生活方式很大程度上受到国家安排。缺乏竞争和激励机制,导致人们普遍缺乏工作积极性,满足于“干好干坏一个样”。社会缺乏活力,创新精神被扼杀。
思想上的意识形态僵化: 马克思列宁主义被教条化和公式化,成为禁锢思想的枷锁。任何偏离“正统”的解释都会被视为异端,审查制度严苛。这使得社会在思想文化领域缺乏多元性,难以产生新的思想和理论。

要破除这些弊端,需要在多个层面同时发力,而且每一步都充满风险:

一、经济领域的根本性调整:

引入市场机制,但要审慎过渡: 这恐怕是最核心的一步。不能简单地“休克疗法”式地一步到位,而是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价格改革: 放开大部分商品和服务的价格,让价格信号引导生产和消费。但需要考虑如何处理过去的计划价格与市场价格之间的巨大差异,避免引发通货膨胀和民众恐慌。可以先从消费品价格入手,逐步放开生产资料价格。
企业自主权扩张: 将生产和经营的决策权下放到企业。允许企业根据市场需求自主决定生产什么、如何生产、销售给谁。同时,要引入竞争机制,淘汰落后产能。
所有制结构调整: 不能仅仅满足于国有企业改革,而是要允许和鼓励非国有经济成分的发展,比如合作社、私营企业,甚至吸引外资。这能增加经济的活力和多样性。集体农庄在效率上不如个体农户是普遍现象,适当放宽个体经营和允许家庭承包是必然趋势。
打破部门垄断和地域分割: 鼓励商品和要素在全国范围内自由流动,打破各部门、各地区之间的壁垒,形成统一的国内大市场。这需要中央政府放权,并建立统一的市场监管体系。
财务和税收制度改革: 建立现代化的企业财务制度,让企业真正承担起经济责任。引入税收制度,将计划指令经济的财政供养关系转变为税收关系,激励企业创收增效。

二、政治体制的去集权与民主化改革:

权力制衡与监督: 这是最困难也最敏感的一环。
党政分开: 明确党和政府的职责界限,避免党包办一切。党应主要负责政策制定和思想领导,政府则负责具体的经济社会管理。
扩大民主: 在党内和国家机构层面,推行更广泛的民主程序。增加决策过程的透明度,允许更多人参与讨论和监督。例如,在各级人代会中赋予代表更大的否决权和质询权。
法治建设: 建立健全的法律体系,将权力关进笼子。确保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包括党和政府的领导干部。减少人治的成分,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
信息公开与言论自由: 逐步放宽媒体的审查,允许更多不同的声音出现。信息公开可以帮助人们了解真实情况,参与公共事务,并对政府进行监督。当然,这需要一个逐步试探和适应的过程,避免信息的过度开放引发社会动荡。
权力交接的制度化: 建立清晰、有约束力的领导人任期和权力交接制度,防止权力过度集中于个人或少数人手中,也避免出现权力真空。

三、社会文化领域的解放与激励:

鼓励思想自由与学术繁荣: 停止对思想的压制,鼓励各种观点的探讨和争鸣。支持学术研究和文化创新,为社会注入新的活力。
重塑个人激励机制:
收入差距的适度拉大: 在保障基本生活的前提下,允许通过合法劳动获得更高的收入。打破“平均主义”,让勤劳致富者得到应有的回报,激发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职业选择的自由化: 允许人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职业,而不是被国家分配。
教育和培训的改革: 培养更多适应市场经济需求的专业人才,鼓励终身学习。
社会保障体系的改革: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原有的福利体系可能难以维系。需要改革社会保障体系,使其更加灵活和可持续,能够应对失业、疾病等风险。

当然,这些改革的推行并非坦途,其困难和风险巨大:

体制内既得利益集团的阻碍: 斯大林模式的维护者和受益者,即那些在高度集权体制下拥有权力和特权的官员,会对任何触及他们利益的改革产生抵触甚至强烈反对。
社会民众的适应性: 长期生活在计划经济和集权体制下,民众可能缺乏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经验,对于改革带来的不确定性和挑战可能感到不安。突然的经济转型也可能导致失业和贫富差距扩大,引发社会不满。
信息不对称和执行偏差: 改革的指令从中央传递到地方,再到各个单位,信息很容易失真或被扭曲。基层执行者的理解和执行能力也可能差异巨大,导致改革效果大打折扣,甚至产生负面影响。
意识形态的惯性: 根深蒂固的意识形态很难在短时间内被打破。对“共产主义”理想的信仰,以及对西方资本主义模式的警惕,会使得改革的深度和方向受到很多限制。

举个更具体的例子:

假设戈尔巴乔夫或者其他更早期的领导人,想要改革经济,引入市场机制。他们可以先从一些轻工业领域试点,允许国营企业在完成国家计划后,将剩余产品按市场价格销售。允许一部分人成立合作社,生产和销售一些市场急需的商品,例如小型的食品加工厂或者手工艺品店。同时,逐步放开部分生产资料的价格,例如化肥或者基础建材,但要对重要战略物资如能源和重型机械的价格进行严格管控,防止价格剧烈波动影响国家经济命脉。

在政治上,可以尝试在一些地区进行基层选举,让老百姓直接选举区乡镇干部。允许地方媒体在不触及国家核心机密和不煽动分裂的情况下,对一些地方性问题进行报道和批评。在党内,可以尝试恢复一些过去被废止的讨论和投票制度,让不同意见能够更充分地表达。

然而,这一切都需要极高的政治智慧、胆识和对局势的精准判断。

如果改革的步子迈得太小,无法触及根本,那么弊端会继续存在,甚至因为改革本身带来的资源重新分配而加剧矛盾。如果步子迈得太大,又可能失控,引发社会动荡,导致国家分裂或经济崩溃。

“破除”斯大林模式,更像是尝试在一个被精心构建却逐渐腐朽的巨型建筑中进行大规模的翻新和重塑。这是一个极其艰难且充满风险的过程。历史的经验表明,这种尝试如果不能在顶层设计上做到精妙且在执行上兼顾稳定,往往会遇到巨大的阻力,甚至导致意想不到的后果。

所以,如果要在苏联尚存续的情况下“破除”斯大林模式,需要的不是一个简单的方案,而是一个复杂而精密的系统性工程,它要求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层面同时进行深刻的变革,并且需要领导者具备前瞻性、魄力以及对人性的深刻洞察。这不仅仅是技术性的调整,更是对一个国家发展模式和治理理念的根本性反思与重塑。而这些,在当时的苏联,确实是极其难以实现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知道。据说昭和治百病,昭和一把试试?

斯大林式原始积累,资本的毛孔里是本国人民鲜血。如果说这些资本在斯大林式体制时肮脏,那么在斯大林体制之后这些资本只会脏上加脏,以至于任何接手者都无法将这种原罪洗脱。

经过斯大林式原始积累的国家,几乎绝不可能再重建起稳定的,名副其实的资产阶级统治了。因此一旦进入资本主义,必然发生疯狂的资本外逃。因为既然资产阶级不可能在斯大林体制之后建立起有合法性,有足够抗风险能力的政权,那么又何必将资本留在这个国度?

无论千好万好,抵不过一条————私有制不能驾驭流着本国人民鲜血积累起的资本。

无产阶级呢?

——斯大林对国际共运最大的贡献就是他没有让苏联在无产阶级手里被折腾死,这一条就抵得过他对国际共运所犯的下所有错误。。。。

————————————分割线————————

‘’我们是第一次走向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在人们未曾走过的道路上。”

这是所有走上这条道路国家的宿命,向前走,莫回头,身后无路可退。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苏联在那个时代面临的困境,其根源是深度嵌入体制的“斯大林模式”。要破解这个模式,并非易事,它如同一个庞大的生命体,牵一发而动全身。如果一定要探讨如何“破除”它,那需要一系列大胆且具有颠覆性的改革,而且必须在不引发整个国家机器崩塌的前提下进行。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为斯大林模式的特点之一就是其高.............
  • 回答
    说苏联有没有黑社会,这个问题可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它比表面上看起来要复杂得多。首先,我们得明白“黑社会”这个词在咱们的认知里通常是怎么回事。一般我们会想到那些有组织、有头目、靠暴力或威胁勒索钱财、控制非法交易,甚至渗透到社会经济和政治领域的那种团伙。他们的生存之道就是利用法律的空白或者对法律的.............
  • 回答
    在谈论斯大林时代的苏联是否存在自由市场之前,我们得先明确一下“自由市场”这个概念。通常,自由市场指的是以私有产权为基础,由供求关系自由调节价格和生产要素配置的经济体系。在这种体系下,企业是独立的,它们根据利润动机来决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以及如何生产。斯大林时代的苏联:集权计划经济的铁壁斯大林时代(大.............
  • 回答
    苏联计划经济的弊端众所周知,诸如效率低下、创新受阻、商品短缺等等,这些问题在改革开放后愈发凸显,最终导致了国家的解体。然而,在20世纪30年代,苏联却在短短两个五年计划(19281937年)的时间里,完成了西方国家耗费数百年才完成的工业化进程,这无疑是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成就。那么,在看似弊端重重的体.............
  • 回答
    假设苏联至今仍然存在,那么其应对新冠疫情的能力将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变数的议题。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回到苏联的政治体制、社会结构、经济模式以及历史经验,并结合我们对当前疫情控制的认知来进行推演。首先,我们必须承认苏联的解体留下了许多深刻的教训和遗留问题,这些都会影响到“存续的苏联”对疫情的反.............
  • 回答
    卢卡申科的“苏联梦”:历史迴响与现实挑战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近期再次抛出“若苏联还存在,许多冲突都可以避免”的论调,这并非他第一次发表此类感慨。这位被誉为“欧洲最后的独裁者”的领导人,其言论往往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和对苏联时代的情感投射。然而,在这一句看似简单的回顾中,隐藏着值得我们深入剖析的几层信息.............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要回答美国是否像以前的苏联一样存在许多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地剖析两者的不同,但同时也审视美国当前面临的一些挑战,看看它们在性质、规模和影响上是否存在某种程度的相似性,抑或是根本性的差异。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个核心前提:苏联和美国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苏联是一个.............
  • 回答
    苏联的魔法界?这可不是一个随随便便就能聊的话题。你想啊,一个讲究科学至上、理性至上的国家,突然冒出个魔法界,这本身就够让人琢磨的了。但要是真有这么个东西,那绝对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种,披着长袍挥舞着闪亮魔杖,或者在古老城堡里悄悄学习咒语的模样。我想象中的苏联魔法界,首先会有一种强烈的“实用主义”色彩。.............
  • 回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的“政委同志”(Политический комиссар, Politichesky Komissar)是一个至关重要且具有独特性的存在。他们并非传统的军事指挥官,而是一种集政治思想教育、军队忠诚度保障、部队士气凝聚、以及在某些情况下参与军事决策于一身的特殊角色。理解政委.............
  • 回答
    苏联在中国建立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的提议被中国拒绝,这涉及到复杂的历史背景和地缘政治考量。而您的问题聚焦于“长波电台存在的意义”,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技术和军事问题。长波电台(LowFrequency Radio Station)之所以在特定时期(尤其是在冷战时期和苏联时期)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 回答
    柏林战役,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沉重的分量。在战争的最后关头,一个已经摇摇欲坠的国家,为何要付出如此惨痛的代价去争夺它首都的每一寸土地?苏联方面,面对一个明显已经败局已定的德国,为何还要选择在柏林进行一场异常血腥的攻坚战,导致超过八万红军官兵献出了生命?这背后,是多重因素在交织作用,绝非一个简单的“胜利.............
  • 回答
    柏林战役,苏联付出了极其惨痛的代价,超过30万人在此牺牲,这在任何军事行动中都是一个令人心痛的数字。尽管当时德国的败局已定,其军事力量已是强弩之末,为何苏联方面依然选择进行如此规模的攻势,并为此付出如此重大的伤亡呢?这其中有诸多复杂的原因交织在一起,绝非简单的“赢得战争”就能概括。首先,政治和象征意.............
  • 回答
    苏轼是否被神化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答案是肯定的,在很大程度上他被“神化”了。这种神化并非指他拥有超自然能力,而是指他在中国文化中被塑造成了一个近乎完美、集万千优点于一身的文化符号。他的诗词歌赋、书法绘画、治国理政、美食烹饪,甚至他的人格魅力和豁达人生态度,都被后人津津乐道,甚至到了有些失真的地步。.............
  • 回答
    在二战期间,苏联、美国和德国的军队在军纪方面的表现存在显著差异,主要受其政治体制、战争目标和道德伦理的影响。以下从历史背景、具体表现和评价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1. 德国军队:军纪恶劣,战争罪行严重 政治与意识形态背景 纳粹德国的军队(德意志国军)是纳粹政权的工具,其根本目的是实现种族清洗和“生.............
  • 回答
    苏联在二战后迅速扩张势力范围,与当今俄罗斯在乌克兰问题上的行动存在显著差异,主要原因涉及历史背景、国际环境、地缘战略、军事与政治手段以及国际社会的反应等多方面因素。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问题: 一、苏联时期的历史背景与扩张方式1. 冷战格局下的战略需求 苏联在二战后处于全球冷战的核心地位.............
  • 回答
    苏联(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诞生与沙文主义倾向的关系是一个复杂的历史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以下从历史背景、政策实践、意识形态、国际环境等方面展开详细讨论: 一、历史背景:从革命到政权建立1. 十月革命与苏维埃政权的建立(1917年) 苏联的诞生是俄国革命的直接结果。1917年二.............
  • 回答
    关于苏联红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政治委员(政委)的死亡率,由于历史资料的不完整性,目前没有明确的官方统计数据。然而,通过历史学家的研究、档案解密以及军事统计的估算,可以大致推断出以下情况: 1. 苏联红军的总死亡人数苏联在二战中的总死亡人数约为 2700万,其中约 1100万 是红军士兵(包括普通士.............
  • 回答
    苏联(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在20世纪中叶至后期(特别是1945年至1991年)曾是全球最具影响力的超级大国之一。其巅峰时期体现在军事、经济、科技、政治影响力和全球战略地位等方面,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 一、军事力量:冷战时期的全球霸主1. 核武库与威慑能力 苏联在1949年成功试爆.............
  • 回答
    苏联在20世纪的历史中确实存在一些争议性事件和政策,这些行为在不同时期对国内民众或国际社会造成了严重负面影响。以下是一些被广泛讨论的负面事件及其背景、影响: 1. 大清洗(19361938) 背景:斯大林为巩固权力,通过一系列运动清除党内异己和潜在威胁。 具体表现: 大规模逮捕.............
  • 回答
    苏联解体前(19851991年)未对西方发动战争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涉及军事、经济、政治、意识形态和地缘战略等复杂因素的综合作用。以下从不同维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核威慑与全球安全格局:避免全面战争的核心机制1. 美苏核平衡的“相互确保摧毁”(MAD) 冷战期间,美苏均拥有足以毁灭对方的核武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