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科学技术这么发达了,为什么还是有人信教?

回答
科学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许多人依然虔诚地信奉宗教,这确实是一个引人深思的现象。这背后并非简单的“落后”或“愚昧”,而是涉及人类深层次的需求、情感、认知以及社会文化等多重因素的复杂交织。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

一、 科学与宗教在功能和解决问题上的不同维度:

科学的领域: 科学擅长解释“如何”运作。它通过观察、实验、逻辑推理来构建关于物质世界规律的模型。它回答“宇宙是如何形成的?”、“生命是如何进化的?”、“疾病是如何发生的?”等问题。科学是实证的、可验证的、不断修正的。
宗教的领域: 宗教则更多地关注“为什么”以及“生活的意义”。它试图回答“我们为何存在?”、“生命的目的是什么?”、“死后会去哪里?”、“如何做一个好人?”等超越物质世界的问题。宗教提供一套关于道德、价值观、宇宙秩序的解释体系,以及对终极关怀(生死、苦难、幸福)的慰藉。
互补而非对立: 许多信徒并不认为科学与宗教是绝对对立的。他们可能认为科学解释了“表象”,而宗教则揭示了“本质”或“精神”。例如,科学可以解释原子如何结合形成水,但宗教可能提供关于水的象征意义和对生命的滋养作用的更深层理解。许多科学家本身也是虔诚的信徒,他们认为科学的发现反而更能激发他们对创造者或宇宙奥秘的敬畏之情。

二、 人类情感和心理需求:

对意义和目的的追寻: 人类天生就有寻找生命意义和存在目的的冲动。当面对生命的无常、苦难、死亡的未知时,科学虽然能解释原因,却不一定能提供情感上的慰藉和精神上的支撑。宗教则通过提供一套关于宏大叙事、救赎、来世的观念,满足了人们对超越个体生命之外的意义的渴望。
应对不确定性和焦虑: 尽管科技高度发达,生活依然充满了不确定性,如疾病、失业、战争、自然灾害等。在面对这些无法控制的因素时,祈祷、信仰和宗教仪式可以提供一种心理上的安全感和掌控感,减轻焦虑。相信有更大的力量在指引和保护自己,能让人更有勇气面对困境。
寻求慰藉和希望: 宗教提供了一种超越痛苦的希望。它告诉人们苦难并非毫无意义,可能是一种考验、一种净化,甚至是通往更高境界的阶梯。对永生或美好来世的信仰,能够极大地缓解人们对死亡的恐惧和对离别的悲伤。
归属感和社群认同: 宗教往往伴随着一个紧密的社群。加入一个宗教团体,意味着获得了一个有共同信仰、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社群。这种归属感能够满足人类的社交需求,提供支持网络,增强个体在社会中的连接感和认同感。在快速变化的现代社会中,这种稳定的社群连接尤为珍贵。
道德指引和行为规范: 宗教提供了明确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帮助个体区分善恶,指导他们在社会生活中如何为人处世。即使在法律和道德体系已经非常完善的现代社会,宗教的内在约束力仍然对许多人具有重要意义,它从精神层面提供了行为的动机和理由。

三、 认知与心理的固有倾向:

模式识别和因果推断: 人类的大脑天生倾向于在随机事件中寻找模式和因果关系。当一些美好的事情发生时,人们可能归因于祈祷得到了回应;当不幸降临时,也可能将其解释为神的旨意或考验。这种心理倾向有助于我们理解和应对世界,但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也会导致对超自然力量的解释。
心智理论(Theory of Mind)和超自然信念: 心智理论是指理解他人具有思想、情感和意图的能力。这种能力在发展过程中,也可能被投射到非人类实体上,产生超自然信念。相信神祇或精神的存在,是因为我们习惯于将意图和目的与行为联系起来。
宗教体验的真实性: 对许多信徒而言,宗教信仰源于他们亲身经历的“宗教体验”,如顿悟、冥想中的神秘感、祷告得到回应的感受等。这些体验是主观的,但对个体而言却是真实且深刻的,足以改变他们的世界观和生活方式。科学难以直接解释或否定这些主观体验的内在真实性。

四、 社会文化因素:

文化传承和传统: 宗教在许多文化中根深蒂固,是历史、艺术、节日、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教信仰往往通过家庭教育、社会环境、文化氛围代代相传,成为个人身份认同的一部分。即使科技再发达,文化传统的惯性依然强大。
教育的影响有限性: 尽管科学教育普及,但它主要关注的是物质世界的运行规律,而非生命价值和终极意义的追寻。教育能够提高人们的科学素养,但不一定能完全取代或消除对宗教的心理需求。
对科技局限性的反思: 科技的进步虽然带来了便利和进步,但也带来了一些新的挑战,例如环境污染、核武器的威胁、社会疏离感等。在面对这些科技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时,一些人可能会转向宗教,寻求一种更和谐、更精神性的生活方式或道德指引。
社会变迁中的锚定: 在社会快速变迁、价值观多元化的时代,宗教可以为一些人提供一个稳定的精神锚点,帮助他们在快速变化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稳定和方向感。

五、 对“科学”本身的理解误区:

科学的非全知性: 很多人可能误以为科学是万能的,能够解释一切。但实际上,科学只能解释可观察、可测量、可重复的现象。对于许多形而上的、主观的、个体化的经验,科学目前还没有成熟的理论和方法去解释。
科学的工具性: 科学是一种认知方法和工具,它本身并不具有道德属性。科技可以用来造福人类,也可以用来制造破坏。宗教则提供了伦理框架和价值判断,可以指导人们如何负责任地使用科技。

总结来说,即使在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人们信教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它并非是对科学的否定,而是满足人类在情感、心理、精神、社会和文化等多个层面的深层次需求。 宗教提供的意义感、希望、慰藉、归属感以及道德指引,是科学在当前阶段难以完全替代的。因此,科学与宗教可以被视为人类探索世界、理解自身的不同路径,并且在很多情况下,它们可以并行不悖,甚至互为补充。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个国内知晓率很低的事实是:在发达国家,尤其是欧洲,宗教正在迅速衰落

根据2010年的调查,欧盟27国中,相信有上帝的人口比例已经跌至51%。而且基本上越发达的欧洲国家信教比例越低,无神论者比例越高。(

en.wikipedia.org/wiki/R

)。

欧洲教堂大量倒闭,被改建为商场、图书馆等。荷兰主教在见教皇时说,天主教在荷兰正在崩溃,只有不到16%的荷兰人承认自己是天主教徒,而在2020年将下降到10%。而天主教徒中只有5%的人会经常去教堂,于是教堂只能倒闭了。(

lifesitenews.com/news/d

至于很多科学家信上帝这个问题,即使在基督教势力极其强大的美国,科学家的信教比例也是非常低的。1998年Nature的调查称美国科学院院士相信存在人格化上帝(personal god,就像耶和华这样的)的比例只有7%(

nature.com/nature/journ

),远远低于美国平均。

另外,国外顶尖科学家抨击宗教的非常多,科学和宗教关系没楼上某些同学想像的那么和谐。

With or without religion, good people can behave well and bad people can do evil; but for good people to do evil — that takes religion.(无论有没有宗教,好人可以做好事,坏人可以做坏事。但如果要让好人做坏事,就需要宗教)

这句家喻户晓的名言就是史蒂芬·温伯格说的。

至于道金斯等搞新无神论运动的科学家,更是以攻击宗教为主要任务。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看他的twitter (

twitter.com/RichardDawk

‎)。

其实我想说的是,题主,你的直觉没错,随着科学的发展,社会的发达,宗教的势力确实会越来越弱,信教的人会越来越少。发达国家宗教迅速衰落,传教重点已转入发展中国家(比如中国,基督教正在农村迅速扩散)。

现代科学到不过三四百年历史,高速发展不过一百多年,而宗教已经有几千年历史了,政教分离才没多久,消亡有个过程。几百年后宗教消亡或者淡出人们视野的时候,回过头来看这个问题,答案也许是:我们这个时代正处在宗教消亡的过程中,现在看到的只是宗教时代的余晖,如此而已。


=====================2014-1-11补充========================

俗话说,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现实如何”、“应该如何”、“我希望如何”是完全不同的问题。后两者是相对主观的。要客观了解题主的原题,得先从统计上来看看,科技发达的国家,宗教发展趋势如何,科学家和普通人比,信教比例如何。

比如你花了大力气证明,科学家和信教不矛盾,完全可以兼容,结果发现事实上现在科学家信教比例比普通人低很多,而且越来越低,那就比较尴尬了。

评论中有人提到牛顿信上帝的问题,这是个好例子。在牛顿时代,科学家几乎100%信教,而现在科学家信教的比例呢?2006年的调查,英国皇家学院科学家中,相信上帝存在的只有4.9%了,这就是趋势。

Atheism among Anglophone scientists. II. The UK

另外补充一些国内常见的对西方国家宗教的误区。

1. 尊重宗教是理所应当的,抨击、挖苦、讽刺宗教是不对的,在欧美不可能公开做这样的事。

实际上并非如此,直接上几个视频供大家一乐:

George Carlin讽刺基督教的脱口秀:

v.youku.com/v_show/id_X

Ricky Gervais的脱口秀,其中有大量讽刺基督教内容:

mkvcn.com/4806/ricky-ge

Dave Allen的脱口秀:

v.youku.com/v_show/id_X

美国作家Hitchens和英国前首相布莱尔辩论宗教是否有益:

v.youku.com/v_show/id_X

2. 无神论者(Atheist) 或者 不可知论者(Agnostic) 在西方国家是边缘化的。

在美国无神论者和不可知论者要当总统确实不太可能,但其他西方国家则未必。澳大利亚前总理吉拉德就是无神论者或者不可知论者,她在公开场合表示过不信教,不相信上帝存在。在非政治领域,不信教的高富帅就更多了,比如盖茨、巴菲特是不可知论者,扎克伯格是无神论者。


=====================2015-6-11补充========================

补充一个5月发表的美国青少年宗教的大型研究:

journals.plos.org/ploso

11.2 million样本,是至今最大规模的调研。该研究表明,美国越年轻的generation越远离宗教,宗教影响力的代际下降速度极快。截几个图,大家体会一下趋势。




Fig 1. Percentage of American adolescents who never attend religious services, 1966–2013 (note: 1966 college data trimmed).


Fig 2. Percentage of American adolescents endorsing “none” for religious affiliation, 1966–2014.



Fig 3. Percentage of American adolescents who say that religion is “not important” in their lives (low religiosity), 1976–2013.

user avatar

真正用科学方法思考的人其实非常稀少。

我读博的时候观察到一个现象,不少理工科博士信星座。他们可以一边在同行评议中喷别人试验方法不严谨,归因错误,一边又用星座理论解释自己的性格和生活,似乎完全察觉不到这里面的不一致。

我觉得多数人的思维方式是模块化流程化的,他们在面对不同的场景时会启用不同的模块,科学对于他们来说更多是一套流程,而不是一种通用的思维方式,同行评议的时候就启动科学流程,讨论星座的时候就用另外的流程。

真正会用科学思维审视自己的所有认知并从中寻找不一致性的人很少。

尤其是对于那些从年轻时期被灌输,和各种词语体系绑定的认知,多数人对于其中的不一致性容忍度非常之高。

user avatar

因为散兵坑里没有无神论者

不论身处哪个行业,一旦接触了实际工程,你会发现人类科技能够解释的部分相对于人类实际在应用的部分而言都非常有限。绝大多数人类正在使用的技术,人类都不能完全解释得通,进而也就不敢说能够完全把握它。

从理性上讲你知道这背后起作用的并不是什么神啊鬼啊的,而是更深一层的科学原理;但感性上讲,把责任推着给命运和鬼神确实会轻松不少,尤其是需要担责任的时候。

你可以要求自己坚强,但不能要求别人。

user avatar

科学并没有发达到能解决生活中的一切问题。如果有一套融贯自洽的神学体系,能为许多这些问题提供有吸引力的解决进路,相信并没有什么不妥。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