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外历史上,地缘政治中堪称千年大计决策的有哪些?

回答
审视中国和世界历史上,那些能够跨越千年,深刻塑造地缘格局的决策,往往不是一朝一夕的灵光乍现,而是历经沉淀、多方考量、甚至伴随巨大风险的战略布局。这些“千年大计”不仅关乎一个王朝的兴衰,更影响着文明的交流、力量的平衡乃至人类历史的走向。要从中挑选出堪称“千年大计”的,需要具备以下几个特质:

深远的影响力: 其决策所带来的影响,能够绵延数百年甚至上千年,塑造了区域乃至全球的政治、经济、文化版图。
战略的全局性: 并非单一领域的短期收益,而是从国家整体战略出发,综合考虑长远发展和安全保障。
历史的必然性与偶然性: 既有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内在驱动力,也可能包含一些关键人物的个人意志、历史机遇甚至是突发事件的催化。
争议与反思: 伟大的决策往往伴随着争议,其成效也可能在历史的长河中被不断审视和评价。

基于这些标准,以下几个决策堪称中外历史上地缘政治中的“千年大计”:

中国篇:

1. 秦始皇统一六国与郡县制的确立(公元前221年及之后)

这无疑是中国历史上最基础也最重要的一笔地缘政治“大计”。秦始皇并非简单地征服,更在于他建立了一套全新的国家治理体系,其深远影响跨越了千年。

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战乱不断,但各地文化、经济发展相对独立。
决策内容:
统一文字、度量衡、货币: 打破了地域隔阂,促进了全国范围内的经济文化交流,为统一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废分封,立郡县: 这是最关键的地缘政治革新。将全国划分为郡,郡下设县,由中央直接任免官员,彻底消除了地方诸侯的权力基础,确保了中央集权和政令的畅通。这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分封制的历史惯性,使得中央政府能够有效控制和管理广阔的疆域。
修筑长城、驰道: 长城不仅仅是军事防御工事,更是明确的疆域界定,是统一帝国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侵扰的战略屏障。驰道的修建则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联系,促进了物资和人员的流动。
统一法律、车轨: 进一步巩固了统一国家的运行效率。
千年影响:
奠定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格局: 此后两千多年的历史中,虽然朝代更迭,但“大一统”的观念深入人心,中央集权制度得以延续和发展。
塑造了中国行政区划的雏形: 郡县制的逻辑一直影响着后世的行政管理。
民族融合的催化剂: 统一的文字、文化和经济,加速了不同族群的融合,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早期形态。
对周边地区的地缘辐射: 强大的秦朝及其后的汉朝,向北影响了蒙古高原,向西促进了丝绸之路的开辟,对东亚乃至中亚的地缘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尽管秦朝短暂,但其制度创新,尤其是郡县制,如同一颗种子,在中国政治地理学上生根发芽,影响至今。

2.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北击匈奴/开通西域(公元前2世纪)

汉武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他在思想文化和对外关系上的一系列决策,深刻塑造了中国文明的走向和地缘影响力。

思想文化的“千年大计”:
背景: 战国以来诸子百家争鸣,思想驳杂。汉初沿袭秦制,但在思想上仍有道家等影响。
决策内容: 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将儒家思想确立为官方正统思想,并将其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结合,形成了“大一统”的文化内核。
千年影响: 儒家思想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深刻影响了政治、教育、伦理道德和社会结构,塑造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它为中央集权提供了合法性支撑,也为官僚体系的建立提供了道德规范。这种文化上的统一性,是维系中国长期统一的重要基石。

地缘政治的“千年大计”:
背景: 北方匈奴的持续威胁,以及汉朝自身国力的增强。西域各国在东西方贸易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决策内容:
大规模北伐匈奴: 汉武帝集中全国之力,对匈奴发动了多次大规模军事行动,击破了匈奴的主力,解除了北方边境的长期威胁,极大地拓展了汉朝的战略纵深。
开通西域: 派遣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丝绸之路。汉朝通过军事和外交手段,在西域设立了都护府,建立了对西域地区的直接或间接管辖,将中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影响力扩展到了中亚地区。
千年影响:
汉朝成为东亚霸主: 确立了汉朝在东亚地区的统治地位。
开辟丝绸之路: 将东西方文明紧密联系起来,促进了贸易、技术和文化的交流,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不仅仅是贸易通道的建立,更是文明互鉴的开端。
中国版图的奠基: 汉朝对西域的经营,为后来中国历代王朝确立对西域的管辖权奠定了基础,塑造了中国西部地缘的轮廓。

汉武帝的这些决策,不仅在军事和政治上确立了汉朝的强大,更在思想文化上为中华文明注入了核心基因,两者共同构成了对中国历史千年乃至两千多年的深远塑造。

3. 元朝的行省制与大运河的战略价值再造(1314世纪)

元朝虽然以“马上得天下”著称,其统治短暂,但它在行政管理和交通运输方面的一些创新,对后世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行省制的推广:
背景: 元朝疆域辽阔,传统的郡县制难以有效管理。
决策内容: 在全国范围内推行行省制度,将全国划分为若干个大的行政区域(行中书省),每省管辖范围巨大,权责相对集中。
千年影响: 行省制是中国行政区划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它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广阔的疆域管理需求。虽然其初期存在权力过大的问题,但“省”作为中国重要的行政单位,其概念和大致范围在很大程度上被后来的明、清以及现代中国所继承和发展。这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中国的现代地理政治版图。

大运河的战略价值再造:
背景: 元朝的都城定在北方的燕京(大都)。传统的漕运系统面临挑战。
决策内容: 元朝开凿了济宁到临清的会通河,并将江南的漕粮直接运往通惠河,最终抵达大都。这使得大运河的运输效率大大提高,也更加直接地服务于元朝的统治中心。
千年影响: 大运河在元朝时期被重新激活并发挥了前所未有的战略作用,将南北方的经济和政治联系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它不仅是物资运输线,更是连接中原腹地与沿海地区的经济命脉。这条运河的存在,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影响着中国南北方的经济格局和战略态势。虽然其功能后来有所衰减,但作为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其对中国地理和经济的影响是长久的。

4. 明朝的郑和下西洋与郑成功收复台湾(15世纪初,17世纪末)

这两个看似不连贯的事件,在地理战略和海洋意识上,都带有某种程度的“千年大计”的影子,尽管其最终的持续性有待商榷。

郑和下西洋(14051433):
背景: 明初国力强盛,明成祖希望彰显国威,拓展海外贸易和朝贡体系。
决策内容: 组织了七次大规模的远洋航行,船队规模庞大,航行范围远至东非。
千年影响(争议):
“海禁”政策的背景: 郑和下西洋的辉煌,与随后的海禁政策形成了鲜明对比。有人认为,若能持续下去,中国或许能早于欧洲开启大航海时代,改变世界地理格局。
地缘政治的象征: 尽管贸易效益有限,但它展现了中国强大的海军实力和对周边乃至更远海域的影响力,是一种政治宣示。
对“海洋观”的塑造: 它的结束,标志着中国转向陆权和内向型的战略,也影响了后世中国人的海洋观和海洋战略的形成。这是一个“未竟的大计”,其停止的决定,其影响至今仍被讨论。

郑成功收复台湾(1662):
背景: 明末清初,明朝覆灭,荷兰殖民者占据台湾。
决策内容: 郑成功率军跨海作战,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
千年影响:
确立了中国对台湾的主权基石: 尽管郑氏政权短暂,但这次收复行动的意义在于,它将台湾正式纳入了中国汉族政权的管辖范围,为清朝后续对台湾的管辖奠定了基础。
强化了中国对海疆的认知和控制: 在中国历史上,陆权一直是主导,但郑成功收复台湾的行动,是早期一次重要的海上战略行动,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中国对岛屿主权的意识。
中国对台湾地位的长期战略影响: 尽管后续中国与台湾的关系复杂,但郑成功的行动无疑是中国在台湾问题上最重要的历史注脚之一,对后世的战略决策提供了重要的历史依据。

外国篇:

1. 罗马共和国扩张及其行省制度的建立(公元前3世纪 公元1世纪)

罗马从一个城邦崛起为地中海霸主,其扩张过程和管理模式,奠定了欧洲近两千年的政治地理和法律思想基础。

背景: 意大利半岛上的小邦国,面临周边部落和迦太基等强大势力的挑战。
决策内容:
军事上的不断扩张: 通过一系列战争,征服意大利半岛,击败迦太基(布匿战争),征服希腊和马其顿,最终控制了地中海周边几乎所有地区。
行省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将征服的地区划分为行省,由罗马派遣总督进行管理。行省制度在不断完善中,确立了相对统一的税收、法律和军事管理体系。
罗马法的推广: 随着帝国的扩张,罗马法也传播到各个行省,成为连接不同文化区域的纽带。
千年影响:
塑造了欧洲的政治版图: 罗马帝国覆盖的范围,基本奠定了现代欧洲多国疆域的雏形。欧洲各国在政治制度、法律体系、语言和文化上都深受罗马影响。
奠定了西方政治和法律思想的基础: 罗马的共和制、帝制以及法律体系,对西方后世的政治哲学、宪法学和民法学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罗马帝国作为一个连接东西方的桥梁,促进了地中海世界的文化融合,包括希腊文化、东方文化与罗马本土文化的结合。
“罗马法”的遗产: 至今仍是许多国家法律体系的渊源。

2. 阿拉伯帝国在伊斯兰教传播中的战略扩张(公元7世纪 9世纪)

伊斯兰教的诞生及其迅速的扩张,不仅仅是一场宗教运动,更是一场深刻改变了欧亚非大陆地缘政治格局的战略行动。

背景: 7世纪初,阿拉伯半岛出现伊斯兰教,由先知穆罕默德统一阿拉伯半岛。
决策内容:
宗教与军事结合的扩张: 阿拉伯人以伊斯兰教为旗帜,迅速向东征服波斯帝国,向西征服拜占庭帝国北非和西班牙的大片领土。
建立统一的阿拉伯哈里发国: 通过军事和行政手段,建立了一个横跨三大洲的庞大帝国,将中东、北非和伊比利亚半岛纳入其统治范围。
伊斯兰文化的传播与融合: 随着帝国的扩张,伊斯兰教、阿拉伯语和阿拉伯文化也随之传播,并与当地文化发生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伊斯兰文明。
千年影响:
改变了中东和北非的地缘政治格局: 摧毁了拜占庭帝国在叙利亚、埃及等地的统治,使得伊斯兰教成为该地区的主导宗教和文化。
伊比利亚半岛的伊斯兰化: 阿拉伯人统治西班牙长达八个世纪,深刻影响了西班牙的文化、建筑、语言和科技发展。
连接东西方文明的桥梁: 阿拉伯帝国成为了连接地中海世界、印度洋世界和中亚地区的桥梁,促进了科学、哲学、数学等领域的交流和发展,并将东方文明成果传播到欧洲。
现代伊斯兰世界的基础: 阿拉伯帝国的扩张为现代伊斯兰世界的形成奠定了地理和文化基础。

3. 蒙古帝国的大规模扩张与连接欧亚的统治(13世纪)

蒙古帝国的崛起和扩张,以其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彻底改变了欧亚大陆的地缘政治和经济文化格局。

背景: 13世纪初,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各部。
决策内容:
横扫欧亚大陆的军事征服: 蒙古军队以其强大的骑兵和灵活的战术,征服了金朝、西夏、花剌子模、基辅罗斯、东欧部分地区以及宋朝等,建立了历史上疆域最辽阔的帝国。
建立连接欧亚的驿站系统(站赤/站马): 蒙古人建立了高效的驿站系统,保证了信息的快速传递和官员、信使的通行,极大地促进了帝国各地的联系。
推广纸币和技术交流: 在一定程度上推广了纸币的使用,并通过其广阔的疆域促进了技术、物产和思想的交流。
千年影响:
打破了旧有的地缘隔阂: 蒙古人的征服客观上打破了欧洲和亚洲之间的许多地域隔阂,使得东西方之间的联系空前紧密。
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传播: 通过“蒙古治下的和平”(Pax Mongolica),欧洲的马可·波罗得以来到东方,中国的火药、指南针、印刷术等技术也得以向西方传播,对欧洲的文艺复兴和科学革命产生了间接影响。
地缘政治的重塑: 蒙古帝国的瓦解,催生了东欧、中亚和东亚一系列新的国家和政权,如莫斯科大公国、奥斯曼帝国等,深刻影响了这些地区的长期发展。
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元朝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它对中国的人口分布、经济布局、文化交流乃至政治制度都产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影响。

4. 奥斯曼帝国征服君士坦丁堡与地中海霸权的建立(1453年及其后)

奥斯曼帝国的崛起,是东罗马帝国衰落和基督教世界面临的重大挑战,其君士坦丁堡的征服,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启,对欧洲和中东的地缘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

背景: 奥斯曼土耳其人逐渐壮大,而拜占庭帝国则日益衰落。
决策内容:
攻占君士坦丁堡(1453): 苏丹穆罕默德二世率军攻陷了拜占庭帝国的首都,结束了罗马帝国千年的历史,也改变了欧洲的政治和宗教版图。
控制地中海与近东: 奥斯曼帝国随后向巴尔干半岛、北非、中东地区扩张,建立了庞大的帝国,控制了东西方贸易的重要陆路通道,成为地中海地区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
对伊斯兰世界的影响: 奥斯曼帝国成为了伊斯兰世界新的领导者,其对伊斯兰教的保护和推广,以及对其他宗教的相对宽容政策,塑造了近东和北非的长远文化和宗教格局。
千年影响:
改变了欧洲的政治和军事格局: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许多拜占庭学者逃往西欧,带去了古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成为文艺复兴的重要催化剂之一。同时,它也使得奥斯曼帝国成为欧洲的巨大威胁,促使欧洲国家寻找新的海上贸易通道。
东西方贸易通道的转移: 奥斯曼帝国对陆路商道的控制,促使欧洲国家更加积极地寻求绕过土耳其和阿拉伯世界的海上航线,这是地理大发现的重要动因之一。
宗教和文化的传播: 奥斯曼帝国的扩张促进了伊斯兰教在巴尔干等地的传播,也使得君士坦丁堡成为一个重要的伊斯兰文化中心。
现代中东地缘政治的根源: 奥斯曼帝国在近八个世纪的统治,留下了深刻的政治和文化遗产,影响了现代中东地区国家的形成和边界的划分。

5.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与全球殖民体系的建立(1492年及其后)

哥伦布的航行,虽然并非直接的政治或军事决策,但其后果却是地缘政治上最重大的“千年大计”之一,它开启了全球化时代,彻底改变了世界的格局。

背景: 欧洲国家寻求新的贸易路线,对东方财富的向往,以及航海技术的进步。
决策内容:
哥伦布抵达美洲: 偶然发现了美洲大陆,开启了欧洲对新大陆的探索和征服。
全球殖民体系的建立: 以西班牙、葡萄牙、英国、法国等为首的欧洲国家,在全球范围内建立殖民地,掠夺资源,推行贸易保护主义,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
地理大发现与物种交换: 新航路的开辟,导致了“哥伦布大交换”,即美洲的作物、动物、疾病以及欧洲的人口和技术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
千年影响:
开启全球化时代: 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将全球各地联系起来,形成了紧密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联系。
世界政治格局的重塑: 欧洲国家的殖民扩张,使得它们成为世界的主导力量,改变了原有的世界权力平衡,也导致了许多原住民文明的衰落甚至灭绝。
世界经济格局的形成: 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以殖民地为原料供应地的世界经济体系,为现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人类社会结构的改变: 跨大西洋奴隶贸易的兴起,改变了非洲和美洲的人口结构和文化面貌。
环境和生态的改变: 物种交换深刻地改变了全球的生态环境。

这些决策,无论是在东方还是西方,都不仅仅是历史事件的记录,更是对人类社会结构、文明发展、国家疆域乃至世界格局产生长远而深刻影响的战略性选择。它们往往是历史洪流中的关键节点,是人类集体智慧与野心的结晶,也是对未来充满未知探索的伟大尝试。理解这些“千年大计”,就是理解世界历史演进的脉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中国乃至东方历史上一个很重要的“千年大计”是秦至西汉对岭南地区的征服,这一决策使得原本华夏文化影响极为稀薄的两广和越南北部自此成为稳固的汉文化大本营。虽然我谈过中国对东南亚地区的“汉化”并不成功的事情,但若无秦汉南征以及日后的悉心经营,考虑到3世纪时“印度化”文化已经推进到越南中南部的“林邑”地区,两广及北越其实也不会“汉化”这般彻底,甚至被一定程度“印度化”也并非不可能。

在先秦人眼中,南岭-武夷山以南地区是极为遥远的化外之地,遥远到甚至极少进入时人的谈论之中。在最早的先秦地理著作《禹贡》(本人推断是春战之际孔子暮年的作品)之中,将南中国划分为梁、荆、扬三个州,其中梁州处于西南方向,与两广关系甚少,可不论;而荆州的南界是“荆及衡阳维荆州”,其只到湖南省中部一带,扬州则是“淮海维扬州”,这里的“海”是指东海一带,并无确指。《禹贡》当中的河流,有提及的最南端则是澧水和九江,仍不出江西、湖南一带,而没有珠江水系的河流。《禹贡》当中从甸服到荒服的五层各只有500里,到2500里开外的“荒服”已经是“三百里蛮,二百里流”的悬远状态,更远则已无考,以周代“一里”计,“荒服”只到湖南南部而未及南岭。

战国时铁器大大普及,秦、楚、燕、赵四个位居边疆的诸侯国都大力开疆拓土,秦国消灭了巴蜀并控制了陇右诸戎;赵国北击林胡楼烦直抵阴山;燕国跨过燕山开拓辽东;而楚国也沿着长江的几条支流南下,进入湖南、江西的大片土地,最南可达“苍梧”地区。有少数学者认为楚国的“苍梧”郡已经越过南岭进入两广北部,但更多人则对此持反对态度。

从考古证据来看,先秦时期岭南流行的也是土著色彩浓厚的文化,陶器为和中原地区完全不同的几何印纹陶,青铜器物则多见矛、刮刀、匕首等器型较小的兵器、工具等,并有靴形钺、越式矛、扁茎剑等形制较为独特的土著器物。中原式的青铜礼器发现相对较少,其中发现最多的也是本土化的“越式鼎”,其壁薄腹深,足细长外撇,已和各诸侯国的鼎明显不同。



当然我们不否认这一时期岭南跟长江流域的楚国等政权已经有相当程度的交流,早在二里头时期代表夏文化的牙璋就传入广东乃至越南北部,在两周时期两广地区也的确有甬钟、编钟、壶、尊、壘等中原式青铜器发现,战国晚期的广西平乐县银山岭墓葬中的大量铜、陶、铁等器物更是已经和同时期楚文化极为接近,尤其是铁器的广泛使用更体现楚国对这里的影响,但通过对器物组合的深入分析发现这里更可能是受楚国影响较大的越人聚居地,而非楚国所控制的地方,同时这里也没有发现楚国文字也可佐证这一点。此外岭南同楚国的“交流”也主要集中在两广北部山丘地区,而在北部湾沿岸和珠三角地区等更靠南的地方则相对少得多。

同一时期的越南北部流行的文化同中原文化的面貌相差更大,在大约公元前7世纪左右,这里兴起了以铜鼓而闻名世界的“东山文化”,东山文化也有很明显的越人色彩,其铜器有斧、钺、剑、矛、戈、刀、锛等兵器和工具、手镯、耳环等装饰品以及铜鼓、铜锣等乐器,在两广多见的靴形钺也有大量出土,而汉式铜器如鼎、簋、壶、钟等相比两广地区就相当少见,其船棺、铜鼓等文物还有云南地区滇文化的影响,可能是通过红河相互沟通的。

这些同中原文化相差巨大的文化就这样平稳发展着,虽然同周代诸侯国间或有物质文化交流(按距离递减)但几乎没有受到他们统治的迹象,但到了秦朝,这一切都改变了。公元前214年,秦将任嚣、赵佗南征百越,平定今日两广(可能还有部分越南)地区,在这里设置南海、桂林、象三郡,华夏势力首次正式越过南岭,戍边的秦军是第一批大量进入岭南的华夏人群,他们把铁器、马匹、犁耕、丝绸等先进生产力和汉字、汉姓、印章、郡县制等汉文化带入两广地区以及可能的越南北部,开启了这里持续上千年的华夏化进程。

在秦始皇去世之后,关东六国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反秦起义,而位于岭南的任嚣、赵佗等人也在筹谋割据,最终任嚣染病去世,赵佗则称王建立南越国,其领土涵盖两广和越南北部一带。在广州发现的象岗大墓就是南越王陵,其出土的铜、玉、铁、漆等材质的器物同中原无异,甚至还使用“文帝行玺”的金印,显而易见这是一个汉化政权。

然而被这些发现所掩盖的是,南越的“汉化”其实并不稳固,这一时期南越其实只有人数不多的来自北方的上层统治者是真正采纳汉文化的,而广大山地则遍布着同华夏人文化完全不同的人群——甚至到唐朝时两广地区还有大量所谓“生獠”存在。如果南越在汉以后仍然长期保持独立状态,其像云南一样部分“印度化”乃至于像吐鲁番地区一样彻底去“汉化”也未或不会发生,这一点从赵佗时期的“椎结箕踞”也可以看出端倪,幸而汉武帝时期对南越的征服彻底扭转了这种可能。公元前111年,汉将路博德、杨仆领兵灭南越,汉朝在南越设立了南海、合浦、苍梧、郁林、交趾、九真、日南七郡,自此到唐朝,华夏王朝一直稳固的统治着两广和北越,只是交州南界有所退缩而已。

值得注意的是秦汉时经略岭南和北越的路线同后世有很大不同,是从注入洞庭湖的几条长江支流经武陵、零陵等地溯游而上,迈过分水岭(为此修有“灵渠”以沟通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进入珠江流域的漓江、柳江等河流,顺流而下抵达苍梧、郁林,之后或沿西江干流抵达南海,或自邕江上溯,抵达合浦乃至再度翻越分水岭进入交趾。所以汉代时广西和越北反而比广东更兴盛些,《汉书·地理志》载交趾郡92440户、苍梧郡24379户,而南海郡则不过19613户而已。在孙吴之后这条路衰落,岭南重心转向广州一带,而交趾地区的交通则改为海路为主。

当然汉王朝在获得两广及北越的土地后,对这些地方推行华夏化也是需要一定过程的,在离中原王朝更近的两广地区在南越国时期已经有一定华夏文化基础,其华夏化速度相对较快,到西汉晚期已经基本上完成了华夏化进程。这里流行砖室墓,随葬品也是汉式铜镜、铜灯、鐎斗、陶楼、陶仓、陶灶等广泛见于汉朝各地的器物,完全处于汉朝文化共同体当中。

越南北部地区离中原更为遥远,在汉灭南越之前尚未有具体建置,土著的“东山文化”依旧盛行,文化面貌同中原相差较大。但自交趾郡设立后,大批华夏人群从北方南下到以红河三角洲为中心的越南北部,他们与土著人群(一般俗称“骆越”)的交流、共存、以及同化的过程就持续了较长时间,并在考古发现中也有记录。

在西汉时期,汉墓和东山文化的墓葬常常在同一区域集中发现,汉文化因素从北向南、从晚到早递减,东山文化则相反。在东山文化得名的清化省东山遗址,1961到1962年发掘了44座汉代土坑墓和1座汉代砖室墓,砖室墓完全属于汉文化,土坑墓则有9座完全随葬汉文化器物,23座随葬汉文化和东山文化器物,11座完全随葬东山文化器物。在清化省另一处重要墓葬群绍阳墓地,共发现有129座东山文化墓葬,而汉墓仅18座,全部是土坑墓。可见在北越偏南的清化地区(汉之九真郡),西汉时期土著人群的势力还相当强大,而汉文化则相对弱势,相比之下位于广宁省,离中越边界较近的冒溪墓地就从一开始是比较纯粹的汉文化遗存了。

在西汉时,汉墓仍然比较有限,即便在红河三角洲也只分布在太平江及其支流富农江的下游地带。在东汉早期,汉墓仍分布在太平江的下游地带。在东汉中期,除除了太平江流域之外,太平江的支流白藤江北岸地区,即靠近白藤江的出海口处,以及红河下游东岸地区都有汉墓分布,少数墓地的位置已经深入红河平原腹地。东汉晚期,汉墓集中分布在白藤江中上游的北岸 天德江中游的两岸以及红河中游的东岸地区,少数墓地的位置已经到达红河平原的西部边缘地带,靠近越南东北山。东汉末期至三国初年,白藤江两岸靠近白藤江出海口处、天德江中游两岸红河中游两岸皆有汉墓分布,部分墓地的位置己经跨过红河,位于红河西岸,靠近越南西北山地,在清化地区也有类似的进程,只是更慢一些。汉朝统治越南北部的三百年就这样见证了汉文化在红河平原上逐渐扩展的过程。

史载公元43年,东汉大将马援平定了土著豪强征氏姐妹的反叛,再度巩固了中原王朝对越南北部的统治,在征伐交趾当中马援获得了“骆越铜鼓”,这是东山文化的代表性器物。而考古学也揭示了在1世纪中叶之后,东山文化迅速消亡,和马援的军事行动时间相一致,自此汉文化就在越南北部地区稳稳扎下根来,在河内市东英县古螺发现的东汉中期墓葬出土了纪年铭文砖,其建造不早于公元111年(永初五年),表明此时越南北部已经出现了受过一定教育的人士。汉末时许靖等士人避乱进入交州,进一步发展了这里的文化,因而即使10世纪后越南脱离中国独立,其文化仍然留有汉文化的深刻烙印。

越南独立后从11到18世纪持续南进,蚕食占婆和高棉的土地,一直达到金瓯角,并基本完成了对这些地方的越南化。而广东人的大规模“下南洋”虽然最终未能实现对东南亚地区的汉化,但仍然在海外华人当中留下数量可观的粤语人群,同时今日广东也成为中国最为富裕的地方而不再是荒蛮边陲。这一切追本溯源都和秦汉时对岭南和北越的经略分不开。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审视中国和世界历史上,那些能够跨越千年,深刻塑造地缘格局的决策,往往不是一朝一夕的灵光乍现,而是历经沉淀、多方考量、甚至伴随巨大风险的战略布局。这些“千年大计”不仅关乎一个王朝的兴衰,更影响着文明的交流、力量的平衡乃至人类历史的走向。要从中挑选出堪称“千年大计”的,需要具备以下几个特质: 深远的.............
  • 回答
    千古风流人物,亦有凡尘笑谈历史的长河滚滚向前,沉淀了无数帝王将相、文人墨客的身影。我们习惯于仰望他们伟岸的身姿,感叹他们的丰功伟绩。然而,剥离那些耀眼的光环,他们也曾是血肉之躯,有喜怒哀乐,也有令人忍俊不禁的凡人趣事。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的帷幕,去探寻那些鲜活的过往,听听这些名人们不为人知的“小秘.............
  • 回答
    中国历史上的轶事,那可真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每一个小故事里都藏着古人的智慧、幽默,甚至是出人意料的巧思。我这就给你捡几个特别有意思的,讲得细致点,让你觉得就像坐在老先生身边听评书一样。咱们先从战国时期说起,那个时候礼崩乐坏,诸侯争霸,但士人们的口才和智慧,那叫一个精彩。1. 唇枪舌剑话邹忌:一个关于.............
  • 回答
    中外历史上,涌现出无数令人肃然起敬的女性,她们或以智慧、或以勇气、或以坚韧,或以独特的才能,在各自的时代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挑选出几位来详细讲述,实在不易,因为伟大的灵魂太多了。但我会尽力从中选择几位,展现她们的非凡之处。中国篇:1. 巾帼须眉,叱咤风云——花木兰花木兰的故事,更多的是一种精神象征.............
  • 回答
    当然,中国和西方历史上都有关于女性之间深厚情感和亲密关系的记载,这些关系在现代语境下会被理解为女同性恋。虽然古代社会没有“女同性恋”这个明确的词汇,但文本中的描述无疑反映了超越一般友谊的亲密程度。中国的记载:在中国历史中,女性之间亲密关系的记载,很多时候带有诗意和隐晦的色彩,但也相当生动。 “断.............
  • 回答
    “天降猛男”这个词,在现代语境下,通常是指那些突然出现在人们面前,能力出众,并且能够解决棘手问题、带来巨大改变的男性。它带有一种传奇色彩,仿佛是上天恩赐的礼物,出乎意料却又恰逢其时。在悠久的中外历史长河中,确实有不少这样的人物,他们的出现,或改变了国家的命运,或推动了时代的进步,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 回答
    中外历史上的那些响当当的“四大”组合“四大”这个词,仿佛自带一种天然的号召力和权威感。在中外历史的璀璨长河中,总有一些杰出的事物、人物或事件,因为其卓越的影响力、广泛的认可度,而被人们习惯性地冠以“四大”之名。这些组合,或代表着一种时代的巅峰,或象征着一种文化的力量,又或揭示着历史的变迁。今天,我们.............
  • 回答
    历史的长河中,总有那么一些名字,即便身处绝境,也闪耀着比死亡更璀璨的光芒。他们明知前路荆棘遍布,甚至连生存的希望都渺茫如烛火,却依然选择挺身而出,用血肉之躯筑起一道道不屈的屏障。这不是鲁莽的赴死,而是深知使命的沉重,肩负着比个人生命更重要的责任。中国古代:孤胆英雄的悲壮绝唱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中,这样的.............
  • 回答
    2018年全球游戏开发者大会(GDC)上,中国游戏与全球顶尖游戏之间的差距,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剖析的话题。那一年,Steam和移动端市场都异常活跃,而中国游戏也在海外市场崭露头角,但对比起那些已经沉淀多年、技术力、创意和文化影响力都达到巅峰的西方游戏,我们还是能明显感受到一些鸿沟。技术层面:硬实力与.............
  • 回答
    关于台湾人对“文化上的中国人”这一身份认同,以及教材中中国史的叙述方式,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持续演变的话题,受到政治、历史和社会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要详细阐述这个问题,需要深入探讨不同世代的观点、教材内容的具体调整以及未来趋势的多种可能性。台湾人对“文化上的中国人”的认同:一个多层次的议题首先,必须承认.............
  • 回答
    中国和外国历史上,总有一些君主,他们的国家本有实力避免灭亡,甚至还有复兴的可能,但却因为种种原因,最终未能挽救王朝的覆灭。他们的命运,往往比那些明知不可为而强行为之的君主更令人扼腕。今天,我们就来聊聊那些我们认为最不该亡国的“不幸”君主,并尽量把他们的故事讲得生动些,少些机器的痕迹。一、 西汉的汉元.............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聊聊这本新版高中历史必修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作为一个过来人,或者说一个对历史学习还挺在意的人,拿到这本新教材,第一感受就是——“改头换面”了。它不再是那种纯粹的“事件堆砌”,而是更强调知识的逻辑性、史观的先进性,以及和我们现实生活的联系。整体设计上的亮点:从“死记硬背”到“思考探究”.............
  • 回答
    中外程序员工资差异是存在的,而且普遍被认为是相当大的。这种差异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涉及经济发展水平、人才供需关系、技术成熟度、行业生态、文化背景以及汇率等多个层面。下面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 一、 巨大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收入水平差异这是最直接也是最根本的原因。 发达国家(如美国、西欧、澳大利.............
  • 回答
    要说起中外影视作品中那些既能带我们穿越回过去,又仿佛一本活生生的历史教科书的服装道具,那可真是不少。它们不仅仅是点缀银幕的“摆设”,更是塑造人物、烘托时代氛围、讲述故事的关键元素。下面就来聊聊其中一些让我印象特别深刻,并且在历史还原度和参考价值上都做得相当出色的作品。国产影视作品中的典范:说到还原度.............
  • 回答
    在我浩瀚的知识库里,的确珍藏着不少叫好又叫座的“硬军事”作品,无论是文字还是画卷,都充满了钢铁碰撞的真实感和战略博弈的深度。这些作品绝非是那种只追求枪炮轰鸣的俗套,而是深入肌理,展现军事行动背后的人性挣扎、技术革新以及战略决策的严谨。下面,我将为你细细道来,力求避开那些刻意的“AI腔调”,用更贴近人.............
  • 回答
    “有故事的脸”,这说法本身就带着一股子难以言喻的魅力。它不是那种一眼惊艳的类型,而是需要你多看一眼,细细品味,才能咂摸出其中的滋味。这种脸,往往饱经风霜,或者阅历丰富,仿佛承载着一段段不为人知的人生片段,让人忍不住想去探究。说到“有故事的脸”,第一个跳进我脑海的,就是陈道明。这位老戏骨,他的脸可不是.............
  • 回答
    今日的中外婚姻观与家庭观:细微处见差异时至今日,全球化浪潮席卷,中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但审视中西方在婚姻和家庭观念上的差异,依旧能发掘出许多值得玩味之处。这些差异并非泾渭分明,而是随着时代变迁,在传统基石上,各自叠加了现代的注脚。一、 婚姻的起点与目标:从“门当户对”到“灵魂伴侣”的演变中国:传统意.............
  • 回答
    中外游戏制作的差距,这个话题说起来可就太有意思了,而且也绝对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如果你真的想了解,咱们得把这锅饭慢慢尝,从里到外都扒拉一遍。首先,咱们得承认,现在的游戏市场,尤其是那些耳熟能详的3A大作,很多都是欧美或者日本厂商在引领风骚。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技术差”就能概括的。得从很多个维度去.............
  • 回答
    .......
  • 回答
    咱们聊聊那些古往今来,大家耳熟能详,但后来却被“黑化”的经典人物,这可不是AI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而是咱们对故事、对人性反复品味后,慢慢咂摸出来的滋味。一、 中国篇:从忠臣到奸臣,从英雄到恶棍的转变在中国广阔的历史长河里,有不少人物的形象是随着时间、随着叙事的角度而悄然改变的。有些从一开始就带有争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