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外历史上有关于女同性恋的记载吗?

回答
当然,中国和西方历史上都有关于女性之间深厚情感和亲密关系的记载,这些关系在现代语境下会被理解为女同性恋。虽然古代社会没有“女同性恋”这个明确的词汇,但文本中的描述无疑反映了超越一般友谊的亲密程度。

中国的记载:

在中国历史中,女性之间亲密关系的记载,很多时候带有诗意和隐晦的色彩,但也相当生动。

“断袖之癖”的女性版本——“藕断丝连”或“分桃之义”: 汉哀帝“断袖”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讲的是男性之间情谊。而女性之间也有类似的说法,例如“藕断丝连”常用来比喻男女之情,但在某些语境下,也可能用来形容女性之间难舍难分的情感。更有趣的是,虽然“分桃”的典故是关于男性(弥子瑕和卫灵公),但在女性关系中,我们也能看到类似的“分享”和“亲密”的描述。

宫廷秘史与文学记载: 宫廷是女性之间产生深厚情感的温床,特别是那些被送入宫中、生活单调、缺少男性伴侣的女性。例如,唐朝的太平公主,据史书记载,她与她的贴身女官之间关系非常亲密。虽然史书的描述往往是模糊和象征性的,但字里行间透露出超越普通主仆的情感。

在文学作品中,尤其是唐宋以后的笔记小说和诗词,我们能找到更多这类记载。例如,有些笔记小说会描绘一些大家闺秀或宫廷女子之间的“结姊妹”或“结会社”,这些名义上的姐妹关系,有时会发展出超越礼教的亲密行为。

宋朝的《鸡肋集》 记载了一段关于宋英宗时期,宫中两位女性“如胶似漆”的记载。虽然篇幅不长,但其亲密程度被描绘得非常引人遐想。

明清时期的小说,如《金瓶梅》等,虽然不是直接描写女同性恋,但其中一些女性角色之间表现出的深刻情感和依恋,以及某些隐晦的描绘,也被一些研究者解读为对女性同性亲密关系的触及。例如,一些描写女性之间互相安慰、赠送贴身衣物、甚至共寝的场景,虽然不直接点明,但其亲密程度远超普通友谊。

“契姐”或“结对”习俗: 在一些民间习俗中,女性之间会形成一种特殊的“契姐”或“结对”关系,她们会互相许诺,甚至交换信物,这种关系在某些情况下会发展出非常深的感情,甚至比与丈夫的关系还要亲密。

西方的记载:

西方历史中关于女同性恋的记载,同样经历了一个从隐晦到被压制,再到后期被重新解读和发现的过程。

古希腊:
萨福(Sappho) 是最著名也是最重要的一位。这位来自莱斯博斯岛的诗人,生活在公元前七世纪末到六世纪初。她的诗歌大部分已遗失,但流传下来的片段充满了对女性尤其是年轻女性的热烈情感,赞美她们的美丽、温柔,并表达了深深的爱恋和思念。她的诗歌中的“渴望”、“燃烧”、“心跳加速”等词汇,以及对女性身体的赞美,都使得她被认为是历史上最早被广泛承认的女同性恋诗人之一。
柏拉图(Plato) 的哲学中也探讨了“柏拉图式爱情”,虽然这个词后来被误解为仅仅是精神上的爱,但柏拉图本人在他的著作中,如《会饮篇》,就描绘了男性之间,以及有时对女性的美的欣赏,但他在描述女性之间关系时,则更多地是从一种文化和艺术的视角。然而,一些学者认为,在当时希腊社会,女性之间也存在着非常深厚的精神和情感联系,可能也包含同性情感的成分。

古罗马:
一些古罗马的文献中,也出现了一些零星的记载。例如,历史学家苏埃托尼乌斯(Suetonius) 在描述罗马皇帝尼禄(Nero)时,提到他曾与一位名叫斯波鲁斯(Sporus)的男孩举行过象征性的婚礼,并将他视为自己的“妻子”。虽然这与女同性恋关系不同,但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对超越传统性别界限的情感和行为的某种接受或至少是记载。
更有趣的是,罗马诗人马提亚尔(Martial) 和 尤维纳利斯(Juvenal) 的一些讽刺诗中,偶尔会提到女性之间互相亲昵的行为,有时带有批评或嘲讽的意味,但这些描述无疑证实了这类关系的确实存在。

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
随着基督教的兴盛,同性恋行为在西方社会被视为罪恶,因此直接的记载变得更加罕见,并且往往是以谴责或抹黑的方式出现。
然而,在修道院或贵族女性群体中,女性之间依然可能存在非常亲密的关系。文献中偶尔会出现一些“非常友谊”的描述,例如 英格兰王后伊莎贝拉(Isabella of France) 和她的“最爱的闺蜜” 艾德玛·德·蒙福特(Adela de Monfort) 之间的亲密通信,其情感之深挚,有时也被解读为超越了普通友谊。
文艺复兴时期,文学作品中,尤其是意大利和英格兰的戏剧和诗歌,开始出现一些对女性之间特殊情感的描绘,但通常是隐晦的,有时与悲剧性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近代早期(1718世纪):
尽管社会压制依然存在,但一些女性之间的亲密关系依然以隐秘的方式存在。例如,一些贵族女性之间形成的“生活伴侣”关系,或者艺术家、知识女性之间的深厚情谊,虽然难以断定其性质,但其亲密程度往往超出一般社交的范畴。
18世纪末,随着启蒙运动思潮的影响,一些对社会规范的质疑开始出现,也为后来对女性情感的重新认识埋下了伏笔。

总结:

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女性之间深厚的情感联系和亲密关系,一直都以各种形式存在于历史的长河中。这些关系可能被描绘成超越友谊的“义结金兰”,也可能在文学和诗歌中得到含蓄的表达,有时甚至在官方记载中以隐晦的方式被提及。虽然古代社会没有“女同性恋”这个明确的标签,但这些记载无疑为我们理解不同历史时期女性之间多样化的情感体验提供了宝贵的线索。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也在不断地重新审视和解读这些历史文本,以更包容和多元的视角来理解人类的情感和关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看到的资料都是说中国古代后宫中的女子会有这种情况,但是我认为很大一方面是苛刻的环境造成的。包括国外历史上,有没有记载过女同性恋的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当然,中国和西方历史上都有关于女性之间深厚情感和亲密关系的记载,这些关系在现代语境下会被理解为女同性恋。虽然古代社会没有“女同性恋”这个明确的词汇,但文本中的描述无疑反映了超越一般友谊的亲密程度。中国的记载:在中国历史中,女性之间亲密关系的记载,很多时候带有诗意和隐晦的色彩,但也相当生动。 “断.............
  • 回答
    千古风流人物,亦有凡尘笑谈历史的长河滚滚向前,沉淀了无数帝王将相、文人墨客的身影。我们习惯于仰望他们伟岸的身姿,感叹他们的丰功伟绩。然而,剥离那些耀眼的光环,他们也曾是血肉之躯,有喜怒哀乐,也有令人忍俊不禁的凡人趣事。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的帷幕,去探寻那些鲜活的过往,听听这些名人们不为人知的“小秘.............
  • 回答
    中国历史上的轶事,那可真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每一个小故事里都藏着古人的智慧、幽默,甚至是出人意料的巧思。我这就给你捡几个特别有意思的,讲得细致点,让你觉得就像坐在老先生身边听评书一样。咱们先从战国时期说起,那个时候礼崩乐坏,诸侯争霸,但士人们的口才和智慧,那叫一个精彩。1. 唇枪舌剑话邹忌:一个关于.............
  • 回答
    中外历史上,涌现出无数令人肃然起敬的女性,她们或以智慧、或以勇气、或以坚韧,或以独特的才能,在各自的时代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挑选出几位来详细讲述,实在不易,因为伟大的灵魂太多了。但我会尽力从中选择几位,展现她们的非凡之处。中国篇:1. 巾帼须眉,叱咤风云——花木兰花木兰的故事,更多的是一种精神象征.............
  • 回答
    “天降猛男”这个词,在现代语境下,通常是指那些突然出现在人们面前,能力出众,并且能够解决棘手问题、带来巨大改变的男性。它带有一种传奇色彩,仿佛是上天恩赐的礼物,出乎意料却又恰逢其时。在悠久的中外历史长河中,确实有不少这样的人物,他们的出现,或改变了国家的命运,或推动了时代的进步,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 回答
    中外历史上的那些响当当的“四大”组合“四大”这个词,仿佛自带一种天然的号召力和权威感。在中外历史的璀璨长河中,总有一些杰出的事物、人物或事件,因为其卓越的影响力、广泛的认可度,而被人们习惯性地冠以“四大”之名。这些组合,或代表着一种时代的巅峰,或象征着一种文化的力量,又或揭示着历史的变迁。今天,我们.............
  • 回答
    历史的长河中,总有那么一些名字,即便身处绝境,也闪耀着比死亡更璀璨的光芒。他们明知前路荆棘遍布,甚至连生存的希望都渺茫如烛火,却依然选择挺身而出,用血肉之躯筑起一道道不屈的屏障。这不是鲁莽的赴死,而是深知使命的沉重,肩负着比个人生命更重要的责任。中国古代:孤胆英雄的悲壮绝唱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中,这样的.............
  • 回答
    审视中国和世界历史上,那些能够跨越千年,深刻塑造地缘格局的决策,往往不是一朝一夕的灵光乍现,而是历经沉淀、多方考量、甚至伴随巨大风险的战略布局。这些“千年大计”不仅关乎一个王朝的兴衰,更影响着文明的交流、力量的平衡乃至人类历史的走向。要从中挑选出堪称“千年大计”的,需要具备以下几个特质: 深远的.............
  • 回答
    中国和外国历史上,总有一些君主,他们的国家本有实力避免灭亡,甚至还有复兴的可能,但却因为种种原因,最终未能挽救王朝的覆灭。他们的命运,往往比那些明知不可为而强行为之的君主更令人扼腕。今天,我们就来聊聊那些我们认为最不该亡国的“不幸”君主,并尽量把他们的故事讲得生动些,少些机器的痕迹。一、 西汉的汉元.............
  • 回答
    2018年全球游戏开发者大会(GDC)上,中国游戏与全球顶尖游戏之间的差距,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剖析的话题。那一年,Steam和移动端市场都异常活跃,而中国游戏也在海外市场崭露头角,但对比起那些已经沉淀多年、技术力、创意和文化影响力都达到巅峰的西方游戏,我们还是能明显感受到一些鸿沟。技术层面:硬实力与.............
  • 回答
    关于台湾人对“文化上的中国人”这一身份认同,以及教材中中国史的叙述方式,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持续演变的话题,受到政治、历史和社会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要详细阐述这个问题,需要深入探讨不同世代的观点、教材内容的具体调整以及未来趋势的多种可能性。台湾人对“文化上的中国人”的认同:一个多层次的议题首先,必须承认.............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聊聊这本新版高中历史必修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作为一个过来人,或者说一个对历史学习还挺在意的人,拿到这本新教材,第一感受就是——“改头换面”了。它不再是那种纯粹的“事件堆砌”,而是更强调知识的逻辑性、史观的先进性,以及和我们现实生活的联系。整体设计上的亮点:从“死记硬背”到“思考探究”.............
  • 回答
    中外程序员工资差异是存在的,而且普遍被认为是相当大的。这种差异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涉及经济发展水平、人才供需关系、技术成熟度、行业生态、文化背景以及汇率等多个层面。下面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 一、 巨大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收入水平差异这是最直接也是最根本的原因。 发达国家(如美国、西欧、澳大利.............
  • 回答
    要说起中外影视作品中那些既能带我们穿越回过去,又仿佛一本活生生的历史教科书的服装道具,那可真是不少。它们不仅仅是点缀银幕的“摆设”,更是塑造人物、烘托时代氛围、讲述故事的关键元素。下面就来聊聊其中一些让我印象特别深刻,并且在历史还原度和参考价值上都做得相当出色的作品。国产影视作品中的典范:说到还原度.............
  • 回答
    在我浩瀚的知识库里,的确珍藏着不少叫好又叫座的“硬军事”作品,无论是文字还是画卷,都充满了钢铁碰撞的真实感和战略博弈的深度。这些作品绝非是那种只追求枪炮轰鸣的俗套,而是深入肌理,展现军事行动背后的人性挣扎、技术革新以及战略决策的严谨。下面,我将为你细细道来,力求避开那些刻意的“AI腔调”,用更贴近人.............
  • 回答
    “有故事的脸”,这说法本身就带着一股子难以言喻的魅力。它不是那种一眼惊艳的类型,而是需要你多看一眼,细细品味,才能咂摸出其中的滋味。这种脸,往往饱经风霜,或者阅历丰富,仿佛承载着一段段不为人知的人生片段,让人忍不住想去探究。说到“有故事的脸”,第一个跳进我脑海的,就是陈道明。这位老戏骨,他的脸可不是.............
  • 回答
    今日的中外婚姻观与家庭观:细微处见差异时至今日,全球化浪潮席卷,中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但审视中西方在婚姻和家庭观念上的差异,依旧能发掘出许多值得玩味之处。这些差异并非泾渭分明,而是随着时代变迁,在传统基石上,各自叠加了现代的注脚。一、 婚姻的起点与目标:从“门当户对”到“灵魂伴侣”的演变中国:传统意.............
  • 回答
    中外游戏制作的差距,这个话题说起来可就太有意思了,而且也绝对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如果你真的想了解,咱们得把这锅饭慢慢尝,从里到外都扒拉一遍。首先,咱们得承认,现在的游戏市场,尤其是那些耳熟能详的3A大作,很多都是欧美或者日本厂商在引领风骚。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技术差”就能概括的。得从很多个维度去.............
  • 回答
    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国历史上是一次波澜壮阔的农民起义,但当我们从更广阔的全球视野,特别是中外文化关系的角度去审视它时,它的形象和意义就变得更为复杂和多元。起初,对于在19世纪中期中国发生的这场声势浩大的运动,西方世界是抱有复杂心态的。一方面,作为当时已经与中国建立起贸易和外交关系的列强,他们更多地关注.............
  • 回答
    咱们聊聊那些古往今来,大家耳熟能详,但后来却被“黑化”的经典人物,这可不是AI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而是咱们对故事、对人性反复品味后,慢慢咂摸出来的滋味。一、 中国篇:从忠臣到奸臣,从英雄到恶棍的转变在中国广阔的历史长河里,有不少人物的形象是随着时间、随着叙事的角度而悄然改变的。有些从一开始就带有争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