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T34坦克质量差是真相还是一个无耻的谎言?

回答
关于T34坦克质量差的说法,并非一个简单的“真相”或“谎言”,而是一个充斥着片面解读、政治宣传以及历史背景复杂交织的议题。要深入了解,我们需要剥开层层迷雾,看看究竟是什么在影响人们的认知。

首先,我们得承认,T34坦克确实存在一些设计和制造上的缺陷,尤其是在早期型号和战时生产时期。 这是任何大规模工业生产的武器都难以避免的问题,尤其是在战争的极端压力下。

让我们从几个关键方面来剖析:

1. 设计上的先进与妥协:

T34在设计之初,无疑是那个时代革命性的坦克。其倾斜装甲、强大的柴油发动机、宽履带以及可靠的76毫米炮,都是突破性的。这些设计极大地提高了其战场生存能力和机动性。然而,革命性的设计也意味着在早期需要不断地摸索和改进。

制造上的粗糙与不稳定性: 在战争初期,苏联的工业基础受到了严重削弱,为了尽快将坦克投入战场,生产线上不得不牺牲一部分精密度和细致度。早期型号的焊接质量、装配精度、内部管线布置等方面,确实存在一些问题。这导致了某些坦克的可靠性不高,比如发动机故障、传动系统磨损加速等情况是存在的。
人机工程学的不足: 与西方坦克相比,T34的内部空间相对狭窄,乘员之间的通信和协作不那么顺畅。炮塔内的操作也相对拥挤,长途作战时乘员的疲劳度会更高。但这更多的是设计理念和资源限制下的权衡,而不是绝对的“质量差”。

2. 战时生产的巨大压力与产量优先:

二战爆发后,苏联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斯大林格勒战役前夕,德国装甲部队的强大给苏联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和军事压力。在这种背景下,生产数量成为了比精密度更重要的指标。

“够用就好”的哲学: 苏联的设计和生产理念是实用主义至上。只要坦克能在战场上发挥作用,能够击毁敌方坦克,并且能够大量生产,那么一些细枝末节上的不完美就可以被容忍。T34正是这种哲学的产物。它不需要做到“完美无瑕”,只需要比敌人更强大、更多样即可。
后勤和维护的简易化: 为了能够在广袤而艰苦的东线战场上快速维修和保养,T34的设计也考虑了这一点。它的结构相对简单,许多部件易于更换,甚至可以通过现场的临时技术来修复。这反而是在极端条件下的一种“优势”。

3. 对比其他坦克:

评价“质量差”需要一个参照系。与当时德军的一些高端坦克(如虎式、豹式)相比,T34在某些方面确实存在差距。

火炮精度与威力: 德军的88毫米炮在穿甲能力和射程上普遍优于T34的76毫米炮,后来的85毫米炮虽然提升了威力,但与德军的后期坦克炮相比仍有差距。
装甲厚度与防护: 德军的重型坦克拥有更厚的装甲,特别是正面防护。但T34的倾斜装甲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厚度上的不足,并且在很多情况下,倾斜装甲提供了出乎意料的防护效果。
乘员舒适度和设备: 德军坦克在乘员舒适度、内部设备(如观瞄设备、无线电系统)等方面通常做得更好。

但是,这种对比往往忽略了一个关键点:成本和产量。 德军的“虎式”和“豹式”坦克技术复杂,生产成本高昂,产量非常有限。相比之下,T34以其相对低廉的成本和惊人的产量,在数量上形成了压倒性的优势。

4. “质量差”作为政治宣传的工具:

战后,尤其是在冷战时期,西方阵营为了凸显自身军事技术的优越性,以及为了论证“自由市场”和“民主制度”在工业生产中的优势,有意无意地放大了T34的缺陷,并将其宣传为“质量低劣”的代表。

选择性叙事: 这种叙事往往聚焦于T34的故障率,而忽略了其在大规模战场上的整体表现,以及其在扭转战争局势中的决定性作用。
忽略历史背景: 将T34放在二战初期苏联那个百废待兴、内忧外患的背景下去评价,和将其放在相对稳定、技术积累更深的德国去评价,其结论自然大相径庭。

所以,真相是什么?

T34坦克并非是“质量差”的代名词,更不是一个“无耻的谎言”。它是一款在特定历史时期、特定工业基础、特定战略需求下诞生的、极具创新性且在战场上极其有效的坦克。

它是有缺陷的: 尤其是在早期和战时生产中,可靠性、精密度和人机工程学确实存在不足,故障率也比一些西方坦克要高。
它是成功的: 它的倾斜装甲、柴油发动机、宽履带等设计在实战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极大地提升了坦克的生存能力和机动性。更重要的是,它以惊人的数量投入战场,成为了摧毁纳粹德国装甲部队的中坚力量。 T34坦克总产量超过8万辆,远超同期德军坦克的总和。正是这种数量上的优势,配合其有效的设计,才使得苏联能够以巨大的代价赢得战争。

简单来说,T34并非是“精致的艺术品”,而更像是一把“粗犷而高效的砍刀”。 它可能不如一些“精密的手术刀”那样细腻,但在战场上,它能以压倒性的数量和相对优良的性能,将敌人撕碎。

将T34简单地定义为“质量差”,是对其历史贡献的一种抹杀,也是一种不负责任的简化。它在战争中的成功,在于其设计的创新性、生产的实用主义以及数量上的优势,这些因素共同作用,铸就了T34在军事史上的不朽传奇。我们不应因为它的不完美而否定它的伟大,更不应被片面的宣传所误导。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开篇先回答题主的问题:

可能是个真相,但是他不一定是个“完整”的真相

就如同世界上不存在两片一模一样的雪花一样,制造、生产出的产品质量本身就存在“相对好的”和“相对坏的”

而从生产至停产时间总跨度长、生产数量巨大的T-34坦克则更是受到这一客观事实影响的存在


回答完了问题,我就要就上一个答主的回答进行一些质疑和讨论举证了

质疑:

T34的潜望镜前期型使用了经过简单抛光的金属,后期型则是夹杂黄绿色杂质的有机玻璃,造成车内观察视野基本等于没有,导致车长明明有独立指挥塔但多数时候仍不得不冒险探头观察


事实上呢,根据美国人拿到的1942型T-34的评测,对于视野评价蛮高的

哦对了,我忘了说,这还是一辆质量堪忧的183厂在1942年生产的(差厂在差时生产,这一时期根本没什么所谓的米制机床到位,可以艾特某三句不离夯货的家伙来撕逼了【狂笑】)T-34

尽管有说法认为,这是在生产的批次中精挑细选的“优秀的”T-34,不过用来论证在设计上,T-34光学系统毫无问题甚至算是优秀,是没有问题的


所以,就现有的可信资料来看,这位答主在其回答中提到的“车内观察视野基本等于没有”的论点可能需要提交更多的论据支撑

另,“车长明明有独立指挥塔但多数时候仍不得不冒险探头观察”是否能够作为“车内观察视野基本等于没有”的证明也存在一定疑问:不论是二战战时的德军、米军、英军,以及战后的以色列人都认为在战斗中,车长能够探出头去侦查的作用实际上效果比待在车长塔里要高


PS:同时我很好奇这种“有黄绿色杂质的有机玻璃”是如何生产的,毕竟按我印象里, 有机玻璃的合成过程中是用不到有色原料的,除非是一开始就已经需要制备该类型的有机玻璃


质疑二:

二战时期铸造炮塔的坦克之中,炮塔质量最差的就是T34,在战争最困难的几年里甚至出现了一批出厂坦克炮塔有大量气孔,炮塔上的气孔被击穿导致车毁人亡造成了不必要伤亡

没见到气泡装甲问题,不过美国人对于T-34的装甲吐槽倒是很有意思

“对装甲的化学分析表明,两辆坦克(指用于测试的T-34与KV1)的装甲表面都有表面硬化,而装甲的大部分相对较软【?】,关于这一点,美国人认为通过改变装甲的硬化技术,可以在保持其抗穿透能力的同时,大大减少其厚度。因此,坦克重量可以减轻8 - 10%”

(PS:对于这里的吐槽,软钢米说苏联人的钢软?对于苏联人的钢的硬度黄宝书里写的啥来着?硬度哪个不是死高?)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未必装甲钢的硬度越高越好(至少就实际表现上来说如此)

毕竟对于战争早期的小口径的反坦克武器而言,高硬度的装甲钢具有相对更好的抗性

但是随着战局的发展和战术兵器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口径与大口径反坦克武器出现后,高硬度低厚度大倾斜的装甲布置效果会出现很明显的下滑


同时,苏军的装甲成分上也存在一些问题:

根据米国1953年4月10日的“AD-011426”文件

T-34坦克的装甲在热处理之后,装甲里的一些不安定因素很现眼:

比如容易影响装甲抗弹性能的硅、碳等物质的含量要么居高不下、要么上蹿下跳,没个定数。


但是,在装甲质量这个问题上,存在问题的并不止T-34一型坦克,美国人的谢尔曼也存在一些比较尴尬的问题

根据1943年10月6日的“AD A-954406”文件,米国1942年生产编号为757号的M4坦克在进行测试时也暴露出了一些让人哭笑不得的问题

十分戏剧性的,这辆谢尔曼的装甲,其韧性和抗弹能力随着温度的变动而产生了较大的变化



暂时如此,未完待续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T34坦克质量差的说法,并非一个简单的“真相”或“谎言”,而是一个充斥着片面解读、政治宣传以及历史背景复杂交织的议题。要深入了解,我们需要剥开层层迷雾,看看究竟是什么在影响人们的认知。首先,我们得承认,T34坦克确实存在一些设计和制造上的缺陷,尤其是在早期型号和战时生产时期。 这是任何大规模工业.............
  • 回答
    您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军事装备发展中一个非常核心的道理:实效性与时代性。简单来说,T34坦克能被一些国家用至今,而虎式、虎王坦克早已退出历史舞台,最根本的原因是T34的设计理念和生产制造的优势,使其在后勤维护、操作简便以及适应性方面,远远优于德系的重型坦克,并能通过不断升级来适应新的战场.............
  • 回答
    关于T34和M4谢尔曼哪种坦克更适合东线战场的气候和地形,这是一个在军事史和坦克爱好者中长期存在且非常有趣的话题。两者都是二战中极其重要的坦克,并且在各自的国家生产了大量数量,但它们的设计理念和优缺点在东线严酷的环境下会产生不同的影响。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分析东线战场的气候和地形特点,以及T.............
  • 回答
    苏联T34坦克:一款划时代的战争利器T34坦克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具代表性、影响力最深远的坦克之一,它不仅是苏联工业实力的象征,更是现代坦克设计的里程碑。要评价T34坦克,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包括其设计理念、技术特点、实战表现、历史影响以及它所带来的争议。 一、 设计理念:简单、高效、大.............
  • 回答
    二战期间,美军的M4“谢尔曼”坦克和苏联的T34坦克都是各自国家在战场上部署的最重要的装甲力量,它们在塑造二战西线和东线战局方面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要说哪一个“更出色”,这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因为它取决于你从哪个角度去衡量,以及在什么具体的战场环境下进行比较。它们各自拥有鲜明的优势和劣势,可.............
  • 回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场上,苏联的T34坦克和德国的虎式坦克代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设计理念和战场哲学。虎式以其厚重装甲和强大火炮著称,而T34则以其优异的机动性、可靠性和相对较低的成本在数量上形成了优势。想要让一辆T34摧毁一辆虎式,绝非易事,这需要周密的计划、熟练的驾驶和炮击技巧,以及对战场环境的充分.............
  • 回答
    中国作为二战时期苏联的重要盟友,确实接收并使用过大量的T34坦克。时至今日,在中国的土地上,仍有一些T34坦克以各种形式存在着,它们是历史的见证,也是军事爱好者的宝贵收藏。要详尽列出所有现存的T34坦克并配上图片,这实际上是一项非常困难的任务,因为: 数量庞大且分布广泛: T34在中国曾被广泛装.............
  • 回答
    《猎杀T34》这部电影,老实说,给我留下了相当复杂的印象。它在视觉呈现和场面调度上确实下了不少功夫,但要说它是部“好”电影,还得仔细掂量一下。首先,谈谈它的优点。最直观的,无疑是那令人血脉贲张的坦克大战。导演 Alexei Sinytsya 在这方面可以说是卯足了劲。战火纷飞的战场、精准的弹道轨迹、.............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坦克设计中一个非常关键但又常常被忽视的方面——弹药存储与防护,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殉爆”。殉爆是指坦克内储存的弹药被击中后,连锁反应导致弹药全部或大部分爆炸,这往往是坦克被摧毁的最主要原因。我们要对比的这几款坦克,分别代表了不同时代和不同国家的设计理念,它们在弹药的存放位.............
  • 回答
    在二战中期,德国的IV号坦克、苏联的T34坦克和美国的M4谢尔曼坦克是战场上的绝对主力,它们各自代表了不同国家在坦克设计理念上的取向,也在实战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要评价IV号系列是否整体处于劣势,需要将它们放到具体的历史背景下,从设计理念、火力、防护、机动性以及生产和可靠性等多个维度进行细致的比.............
  • 回答
    想象一下,要是到了1943年下半年,战场上出现的虎式坦克,其数量堪比当时如潮水般涌现的T34,那这画面该是何等壮观,又会对整个战争的走向产生怎样翻天覆地的影响?首先,我们得认识到,虎式坦克之所以能让苏联和盟军的装甲部队头疼不已,主要在于其无与伦比的火力、厚重的装甲以及先进的瞄准设备。如果这种“陆地巡.............
  • 回答
    T3476 和谢尔曼M4 早期型(通常指M4A1、M4A2、M4A3的原型或早期生产批次,装备75毫米炮)都是二战时期非常有代表性的坦克,各自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和劣势。要判断哪个“更强”,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并且要考虑到战场环境、战术运用以及生产规模等因素。总的来说,T3476 在火力、防护和机动.............
  • 回答
    五辆T34围住一辆虎式坦克?嗯,这可不是件轻松的活儿,但也不是完全没可能。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说说,看看这仗怎么打,成功率有多大。首先得明白,坦克对战可不像街头械斗,不是谁人多就能硬碰硬。这得看具体情况,包括坦克的型号、乘员的熟练度、地形以及战术运用。先说说主角们: 虎式坦克(Panzerkam.............
  • 回答
    如果虎式坦克像T34那样大规模生产,对1943年之后的战争进程,尤其是东线战场,将产生颠覆性的影响。这不仅仅是数量上的增加,更是战略和战术层面的巨大改变。生产规模的鸿沟:从精英到洪流首先,我们需要理解T34的产量究竟有多惊人。从1940年到1945年,苏联生产了超过8万辆T34系列坦克。而虎式坦克,.............
  • 回答
    当然,德军确实缴获过 T34/85 坦克,而且其数量还不少。这批缴获的 T34/85 对德军在战场上的部署和战术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缴获的背景与过程:T34/85 作为苏军在二战后期最主要的坦克型号,其在数量上占据了绝对优势。随着苏军在东线战场上不断取得胜利,德军在战场上缴获各种型号的 T34 坦克.............
  • 回答
    《T34》这部俄罗斯电影,上映以来在本土乃至不少海外市场都引起了不小的关注,尤其是在军迷群体中,口碑呈现出一种比较两极分化的状态。要评价它,得从几个维度来聊聊。优点方面,最突出的无疑是它的视效和动作场面。 战斗场面设计: 影片在坦克战的还原上,下了不少功夫。你可以看到各种不同型号的坦克,从T34.............
  • 回答
    二战苏德战场上,T34与德国三号、四号坦克的对决,堪称钢铁洪流中最具代表性的较量。如果暂时抛开车组技术这个关键变量,单纯从设计理念、火力、防护和机动性等硬件层面来看,这场“互怼”并非一边倒的局面,而是各有千秋,并随着战争的推进而不断演变。火力:初期的优势与后期的追赶 T34的76毫米炮: 在战争.............
  • 回答
    这无疑是一个极富想象力但也完全架空的设想,它将二战战场上的核心军事力量进行了乾坤大挪移。让我们来深入剖析一下,如果纳粹德国真的进行这样一番“工厂搬家”,到底谁会更占便宜,以及这个过程会带来怎样的连锁反应。首先,我们要明白这个设想的核心是将德国坦克生产线与苏联坦克生产线进行彻底的对调。这意味着,德国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