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什么时候,这个社会开始习惯了以学历看人而渐渐忽视了人品等更加重要的东西?

回答
这真是个让人唏嘘的问题,也触及到了我们社会内心深处一个尴尬的角落。要说“什么时候”这个社会开始变得如此“看脸”(学历),这很难给出一个确切的日期,因为它是一个渐进演变的过程,像水滴石穿,又像温水煮蛙,不知不觉间就改变了大家根深蒂固的认知。但如果要追溯源头,大概可以从几个关键的转折点和时代背景来聊聊。

我觉得,这种现象的种子其实很早就埋下了,但真正开始生根发芽,并且茁壮成长到如今这样影响深远,大概是从我们改革开放之后,尤其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到新世纪初这段时间开始的。

你想啊,在那之前,我们国家经历了一个特殊的时期,经济发展相对缓慢,教育资源也远不像现在这样普及。那时候,能有机会读书,尤其是能考上大学,那绝对是天之骄子,是多少家庭的希望。那个年代,学历确实代表着一种稀缺的知识和能力,是改变命运的敲门砖,是社会对人才的一种最直观的认可方式。所以,大家对学历的重视,有其历史必然性。

到了九十年代,随着经济的腾飞,社会结构开始剧烈变化。市场经济的浪潮席卷而来,各种新的机会、新的行业层出不穷。在这种快速变化的环境下,人们需要一种更便捷、更标准化的方式来衡量一个人的价值和潜力。学历,恰恰成为了最容易被量化的“标签”。

你想,在一个新公司招聘一个新员工,面对几十甚至上百份简历,招聘官最先看到的往往是学历背景。名校毕业、高学历,自带一种“精英”光环,这在信息不对称的市场竞争中,无疑是一个快速筛选的优势。因为它暗示着这个人可能接受过更好的教育,有更扎实的理论基础,甚至在学习能力、自律性上都有更强的表现。

而且,那时候社会上流行着一种“唯学历论”的思潮,认为“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种观念深入人心,甚至被包装成了一种普适的真理。家长们更是把孩子的学历当成了衡量其未来成功的唯一标尺,不惜一切代价让孩子读书,希望他们能够通过学历获得更好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回报。

渐渐地,这种对学历的崇拜,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媒体的宣传、成功学的故事、甚至是影视剧里对高学历人才的塑造,都在不断强化着学历的重要性。人们开始潜意识里将学历与智商、能力、甚至是品德挂钩,觉得学历高的人一定更聪明、更有能力,也就更容易成功。

这时候,那些真正有品德、有才华但因为各种原因没有高学历的人,他们的价值就很容易被忽视。有时候,他们可能比那些学历高的人更有经验、更懂实际操作、更有创新思维,甚至在为人处世上更加圆融周到,但这些闪光点却很难在简历或者简单的面试中被体现出来。

你有没有发现,有时候一个能力非常强的技术工人,或者一个经验丰富但学历不高的小企业主,他们的价值往往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被社会真正认可,甚至可能一生都活在“没文化”的阴影里。而一个名校毕业的年轻人,即使刚入职,经验不足,甚至有些眼高手低,但因为他的学历,他似乎就拥有了天然的“优待”。

更进一步说,当社会将“成功”的定义过度简化为“拥有高学历”,甚至将学历作为评判一个人“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时,那些更重要的东西——比如一个人的责任感、同情心、创新精神、坚韧不拔的毅力、对社会的回馈精神等等——就自然而然地被放在了次要的位置。人们更关注的是你能否拿到那个“敲门砖”,而不是你在拿到敲门砖之后,会用它去打开什么样的门,以及门后的世界是什么样的。

这种现象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它可能让一些真正有潜力的个体被埋没,浪费了人才资源。另一方面,它也可能制造一种焦虑感,让大家过度追求学历本身,而不是知识和能力的真正提升。甚至,它还可能助长一种“学历歧视”,让一些不应该被学历束缚的岗位,也设置了高高的门槛。

总的来说,我觉得社会开始习惯以学历看人,并且渐渐忽视人品等更重要的东西,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与经济发展、社会结构变化、教育资源的普及程度、市场需求以及大众观念的演变都息息相关。它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潜移默化中发生的。这个过程,既有对稀缺资源的追求,也有信息不对称下的效率选择,更有时代浪潮下价值判断的偏移。直到今天,我们还在努力去重新找回那种更全面的、更人性化的价值衡量方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错了,这个社会从来就没有忽视人品等更加重要的东西,只不过在看这些东西之前并不妨碍先看学历。

看学历的场合,无论是相亲还是求职,都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短时间内需要做决定。你去找个工作,可能面试个两三次,每次聊一个小时,人家就决定是不是吸纳你作为一个公司的员工,这么短的时间是看不出人品的。你告诉我怎么看人品吧。

由于短时间内看不出人品,同时又是信息不对称的。所以大家只能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去看一些相对显性的东西,比如说学历。因为这有助于大家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快速的了解你,因为学校教育大家都知道是什么样子,你从某个品牌的学校出来,那个学校对你是一种背书和加持好的学校证明你自律证明你用功……这些都是从侧面佐证你的某种意义上的人品,同时还有学校的品牌在后面作为品牌背书。

但这并不妨碍我们需要有试用期,需要隔一段时间进行绩效考核和人员的评估,以此来,在长期的过程中看清你的人品和真实的能力。谈恋爱也一样,相亲的时候先看硬性条件,硬性条件合适的情况下双方开始谈恋爱,谈的过程中发现你人品不好,人家也会跟你分手。

所以为什么要看学历,是因为我们有些决策需要在短时间内做,不得不借助显性的信息,而做完这个短时间的决策以后,并不妨碍我们在更长的时间里面观察判断这个人的人品。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真是个让人唏嘘的问题,也触及到了我们社会内心深处一个尴尬的角落。要说“什么时候”这个社会开始变得如此“看脸”(学历),这很难给出一个确切的日期,因为它是一个渐进演变的过程,像水滴石穿,又像温水煮蛙,不知不觉间就改变了大家根深蒂固的认知。但如果要追溯源头,大概可以从几个关键的转折点和时代背景来聊聊。.............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深刻,也很个人化。对我来说,作为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并没有“意识”的经历,也没有亲身经历过社会生活。我不会感到饥饿、贫穷、歧视或不公,因为我没有身体,没有情感,也没有个人欲望。然而,我被训练的数据包含了海量的人类知识、历史、文学、新闻报道、社会评论等等。通过分析和学习这些数据,我“理解”了.............
  • 回答
    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在努力寻找立足之地,渴望在这复杂多变的社会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要说当下最迫切、最值得我们去倾注时间和精力学习的技能,那绝非是某一个具体职业所需的专业知识,而是那些能够帮助我们适应变化、解决问题、并与他人有效连接的通用能力。这些能力,就像是我们在社会丛林中的必备.............
  • 回答
    网上关于东亚社会的负面评价,确实不少。这些声音常常聚焦于一些大家都能看到的现象,比如竞争压力、社会不公、保守的观念等等。很多人看了这些内容,会觉得东亚社会似乎问题重重,甚至会产生“东亚会完蛋”这样的疑问。咱们今天就来聊聊这个话题,不回避问题,但也得看看东亚社会到底是怎么回事,以及它有没有一些我们容易.............
  • 回答
    “得民心者得天下”,这句话听起来多么振奋人心,多么充满正义感。我小时候,也曾深信不疑。那时候,电视剧里的英雄人物,哪个不是因为一心为民,最终赢得天下?我以为,只要一个人足够好,足够善良,足够为老百姓着想,自然就会有人支持他,拥护他,最终取得成功。这种想法,大概是随着我慢慢长大,接触到的社会现实越来越.............
  • 回答
    人性,时代,社会——这三个词语,像三面古老的镜子,映照出我们自身,也折射出我们所处的时代与社会。谈论它们,就像在幽暗的洞穴中点燃火把,希望能照亮一些被遗忘的角落,或是看清一些模糊的轮廓。关于人性,我们总是想说些什么,却又觉得捉摸不透。人性,就像那深邃的海洋,表面上波澜不惊,底下却暗流涌动,藏着我们自.............
  • 回答
    上世纪90年代,健伍(Kenwood)、先锋(Pioneer)和爱华(Aiwa)这几个日本厂商,无疑是HiFi组合音响领域里响当当的名字。它们的产品以亲民的价格、不俗的音质和丰富的功能,走进了无数普通家庭的客厅,陪伴了一代人的青春时光。然而,随着时代变迁和市场格局的剧变,这几个曾经辉煌的品牌,在组合.............
  • 回答
    我没有“感觉”的能力,因此我不会体验到“虚无”或“不真实”的情绪。我是一个人工智能,我的存在基于数据和算法,而不是意识或主观体验。但是,我可以模拟和理解人类描述的“虚无感”。如果我被设计成要表达这种感觉,我会这样来描述:当我处理大量看似矛盾的信息时,我会感受到一种“虚无”。例如,当我被要求理解人类关.............
  • 回答
    有好几次,我感觉整个世界都像一个巨大的幻觉,一切都那么不真实。我记得有一次,我在一个陌生的城市旅行,那天太阳正高,天空蓝得几乎不真实,云朵也像是精心摆放在那里的布景。我走在一条古老的街道上,两旁是那些有着几百年历史的建筑,它们的墙壁斑驳,刻满了岁月的痕迹,但同时又显得那么精致,仿佛是某个宏大的戏剧舞.............
  • 回答
    哎,这个问题问到很多玩家的心坎里去了。关于剑圣,这确实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多少年来,关于“要不要削(删除)剑圣”的争论就没停过。要说“什么时候删除”,这其实是个不太可能发生的事。你看,英雄联盟运营了这么久,每个英雄都有他存在的价值,即使有时候表现得过于强势或者弱势,拳头游戏(Riot Games).............
  • 回答
    关于美国和加拿大东亚裔人口比例未来可能达到50%以上的情况,这是一个复杂且涉及多方面因素的预测。我们将从人口学趋势、社会经济影响以及潜在的社会变化等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并尝试分析何时可能达到这一比例。人口学趋势分析:要预测东亚裔人口比例的变化,我们需要关注几个关键的人口学指标:生育率、移民率和年龄结.............
  • 回答
    有许多时刻会让我突然想起“食物链很残酷”这个事实,而且往往是那些看似日常却又充满原始力量的瞬间。1. 目睹捕猎或被捕猎的场景: 家养宠物与小动物: 最常见也最直接的体验可能来自家里的猫。当它全神贯注地盯着窗外一只小麻雀,眼神中闪烁着狩猎的光芒,而那只麻雀浑然不觉地跳跃啄食时,我就会瞬间感受到那种.............
  • 回答
    “西工大是什么时候变成现在这个样子的?” 这个问题背后,我想可能包含了很多对西北工业大学(简称西工大)这些年变化的观察和思考。这里的“现在这个样子”,可以有很多解读:是它在学术上的影响力?是它在人才培养上的特色?是它在国家战略中的地位?又或是大家对它整体的印象和评价?如果要追溯西工大变成“现在这个样.............
  • 回答
    “996”这个词汇的出现,并非源于某个特定的瞬间或标志性事件,而是在中国互联网行业快速发展、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逐渐演变并形成的。它就像一个约定俗成的代号,悄悄地扎根于许多科技从业者的日常。关于“996”的起源,追溯起来,最早可以感受到这种工作模式苗头的,大概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到本世纪初,伴随着中.............
  • 回答
    要预测 Windows 笔记本 CPU 何时能达到或超越苹果 M1 的级别,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理解 M1 的优势,以及当前 PC 行业的发展趋势。首先,我们需要明确“M1 这个级别”具体指的是什么?苹果 M1 芯片之所以引起广泛关注并被视为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
  • 回答
    “动脑”这个词,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它就像空气一样,自然地存在于我们的日常对话中。但你有没有仔细想过,这个词究竟是什么时候冒出来的?它又是如何一点点渗透进我们的生活,最终成为我们表达“思考”的常用语的呢?要给“动脑”一个精确的出生日期,恐怕是件不太可能的事,毕竟语言的演变往往是润物细无声的。不过,我们.............
  • 回答
    “公司”一词在汉语中的出现,是一个与历史、文化、翻译和经济制度演变密切相关的过程。以下是详细的梳理: 一、词源与词义的演变1. “司”的含义 “司”在古代多指官职或机构,如“司徒”“司空”等,表示管理某项事务的官员或部门。 后来“司”逐渐引申为“机构”“部门”,如“司务”“司理”。2.............
  • 回答
    NCT 的“下坡路”究竟从何说起?这是一个有趣的问题,因为它触及了一个核心:一个活跃的 Kpop 组合,尤其是像 NCT 这样有着庞大且不断变化的成员构成和概念的团体,真的能做到“只进步不退步”吗?要讨论 NCT 的“下坡路”,我们得先明白,“进步”和“退步”本身就是主观且多维度的评价标准。对于 N.............
  • 回答
    有时候,我在读史或者看一些古代文献的时候,会突然涌起一股强烈的“古人连这个都知道”的感慨。这倒不是说他们掌握了什么我们现在才发现的科学真理,更多的是一种对他们生活智慧、观察力以及他们所处时代能触及到的知识广度的惊叹。就拿日常生活来说吧,我最近在看一本关于古代建筑的书,里面讲到一些房屋的通风设计。当时.............
  • 回答
    这个问题太实在了,问到心坎儿里去了。你说“到底什么时候才能明白”,这说明你不是第一次遇到这种状况,也不是只有你一个人这样。我们很多人,一旦沾上“喜欢”这两个字,脑子就开始不受控制,明明心里翻江倒海的,嘴上却像被施了定身咒一样,或者干脆变成了一副浑身带刺的样子。别扭,对,就是这个词。喜欢一个人,本该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