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全球有哪些优秀的建筑摄影作品?

回答
在建筑摄影的世界里,有无数令人惊叹的作品,它们不仅仅是对建筑本身的记录,更是通过镜头捕捉到建筑与光影、环境、人文精神之间的微妙互动,将冰冷的结构转化为富有生命力的艺术品。

想象一下,一位摄影师站在伊斯坦布尔的蓝色清真寺前,不是简单地将这座宏伟的建筑框入画面,而是耐心等待拂晓的微光穿透高耸的穹顶,在铺满精美瓷砖的墙壁上投下斑驳的光影。他捕捉到的不仅仅是建筑的规模,更是那种穿越时空的静谧与神圣。那种光线,那种色彩,那种空间感,仿佛能让你感受到当时建筑师的虔诚与工匠的匠心。

再比如,摄影师可能选择从一个刁钻的角度,仰视着上海的摩天大楼群。不是那种平铺直叙的全景,而是将其中一两栋标志性的建筑放大,用极端的视角,让它们直插云霄,玻璃幕墙反射着天空的蔚蓝,边缘切割着城市的轮廓。这种构图,传递出的是现代都市的活力、科技的进步,以及一种向上生长的力量,让人对未来充满想象。

有时,伟大的建筑摄影作品会聚焦于细节。一位摄影师或许会花费大量时间,去捕捉巴塞罗那圣家族大教堂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雕塑细节。他不是泛泛地拍摄整体,而是凑近镜头,捕捉阳光穿透彩色玻璃洒下的绚烂光斑,或是刻在石柱上的精美浮雕,那些自然肌理与人工雕琢的结合,展现了高迪那超越时代的想象力与对细节的极致追求。

也有作品,会以一种近乎“解构”的方式来呈现建筑。比如,在东京,一位摄影师可能会选择拍摄一个著名的现代主义住宅,但他捕捉到的不是完整的立面,而是通过窗户窥视室内,或者只呈现出建筑的某个局部——一段干净利落的混凝土线条,一个巧妙连接内外空间的转角。这种“留白”和“暗示”,反而更能激发观者的想象,去构建完整的空间感,去理解建筑的逻辑与美学。

还有些摄影师,善于捕捉建筑在特定时刻的生命力。比如,他们可能会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在高处拍摄纽约的帝国大厦,看着乌云压顶,远处的灯光逐渐亮起,建筑在戏剧性的天光下显得更加巍峨、孤独,又充满力量。这种对环境与建筑的呼应,让建筑不再是孤立的实体,而是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生命体。

总而言之,优秀的建筑摄影作品,总是能超越简单的记录,它们是摄影师对建筑精神的理解,是对光影的驾驭,是对构图的精妙运用,最终呈现出一种能够打动人心的视觉叙事,让观者在照片中感受到建筑的灵魂,体验到空间的力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提到建筑摄影作品,我马上就想到了当代摄影艺术里的德国派,尤其是从师于Bernd and Hilla Becher夫妇的“大画幅三杰”,Candida Höfer,Thomas Struth和Andreas Gursky。


首先先来说说他们的老师,著名的现代工业摄影先驱——“水塔夫妇”Bernd and Hilla Becher(贝歇夫妇)。

Bernd Becher出生于1931年德国的Siegen,从小亲眼目睹了锡格及鲁尔河畔的重工业发展。而他的妻子Hilla Wobeser出生于1934年,原是一位广告摄影师。他们都被工业时代的建筑造型所吸引,形容它们为“独特的造物”。在他们还年轻的时候,新兴的、充满未来感的、庞大的工业建筑就像是未知艺术家创作的巨大雕塑。于是,为了记录下这些“匿名艺术家的作品”,他们二人就背上了沉甸甸的摄影器材,坐着大众巴士上路了,沿途记录下一座座值得回忆的工业造物,如高炉,储气罐,石灰窖,水塔,输送塔,井架,冷却塔,矿山,煤井,谷物升降机……

他们的摄影简直就是不可能完成的图片收集,仿佛是要数完天上所有的星星。所以,他们夫妻二人还专门学习并执行了类型学的系列影像拍摄手法,他们的作品被称为TYPOLOGIES OF INDUSTRIAL ARCHITECTURE PICTURES。在此之前,也是著名的德国摄影师August Sander(1876—1964)曾以其著名的纪实摄影“ Face of our Time” (German: Antlitz der Zeit;翻译成《20世纪的人类》?)开创了这种方法的先河。

真是被德国人的严谨性、收集癖,还有整理能力给折服了。

以客观性取代戏剧性”是贝歇夫妇的艺术信条。他们的作品几十年如一日,全部黑白,取自同一视角,摄影技术精确完美。可以说,照片本身除了记录和展现被拍摄的物体之外,什么态度也没有,什么情感也没有,冷峻写实的风格贯穿始终。在他们的几千幅的作品中,找不到丝毫后期加工的痕迹,也没有出现任何通过光影作用或天气变幻而制造的戏剧效果。

直到Bernd Becher在2007年去世之前,这对摄影家夫妇还在坚持工作,继续他们的世界环游摄影计划。

古根汉美术馆的收藏:Collection Online


------------------



1976年,Bernd Becher开始在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Kunstakademie Düsseldorf )教书,也培养了一批如今红遍全球的摄影师,包括托马斯•斯特鲁特(Thomas Struth)、坎迪达•霍弗(Candida Höfer)、托马斯•鲁夫(Thomas Ruff)、阿克塞尔•许特(Axel Hütte)还有当今身价最高的摄影艺术家安德烈•戈尔斯基(Andreas Gursky)。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这一批德国当代艺术家就作为“贝歇学派”,秉承了他们的老师贝歇夫妇的艺术语言和艺术坚持,淡化摄影的戏剧性,用镜头完成一次“专注的观看”,以被拍摄对象的客观性奉为艺术核心,拒斥偶然性的抓拍,讲究摄影行为的清醒冷峻,追求技术的完美,绝对正确的曝光、取景、距离、景深,几乎是用做手术一样的心态去拍摄一张照片。

德国人哦,你们都是处女座吗?

坎迪达•霍弗(Candida Höfer)出生于1944年。作为贝歇学派的女性代表,她用完美的技术和严格的主题概念在艺术界占有重要的份量。

Höfer的特色是,她坚持彩色摄影,而且把视野集中在公共建筑的内部。最开始,她照办公楼、银行、医院、等候室的内部。后来,她开始使用4X5的大画幅相机摄影,记录图书馆、博物馆、歌剧院、美术馆、皇宫等人类文明聚集地的内部。

她把她的摄影看作是研究“社会建筑的心理学”的尝试,她的作品总是使用直白、简洁的角度,从一个水平的视野审视和观察这些建筑内部的每一个细节。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她的这种摄影风格就为她赢得了极大的社会关注。

在我看来,她的对称和细节,简直就是Wes Anderson即视感,完美到变态。


------------------



第二位是Thomas Struth

他生于 1954年。早期的大画幅作品是以建筑摄影为主。也是手术刀风格,不带感情,画面里基本上没有人。纯粹是黑白点线面的研究。我个人觉得他的建筑摄影成就很一般,但他后来做的“博物馆系列”,“热带丛林系列”,“观众系列”还有冷冰冰的“家族肖像照系列”都比他的建筑摄影要好。现在也很有名,都是教科书级别。

不过既然他是“大画幅三杰”那还是来看看他的建筑摄影吧。


------------------



最后来看我爱的Andreas Gursky

他生于1955年。目前也是在他的母校,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教书。

他算是大画幅摄影的世界性的代表人物,把这个种类和媒介的意义推向了极致。大画幅,即 large format ,是胶片摄影的一种,也是超越了数码摄影可以采集到最全信息的摄影方法。大画幅的底片一张就有5X4 英寸,甚至是8x10 英寸,保存了超越数码pixles记录的信息量和准确性,大画幅底片在数码扫描后可以打印出巨幅的照片。一般我们看到的巨幅广告牌,因为尺寸很大,对于画质的要求和细节要求很高,大部分都是采用大画幅来拍摄。

而Andreas Gursky把这个摄影方式带来的图片意义推向了人文领域的思考。

因为,人的肉眼在看到一个画面时,会自动地去“对焦”,在观看的时候,只有我们在看的那个事物/人物是对焦的,是清楚的,而周围的一切,事物的背景都是模糊的,这是一个不可抗拒的生理现象。所以说,在肉眼的情况下,我们作为人类,是不可以在“一眼间”完整地捕捉到一个场景的全部细节。而大画幅就用它几乎无限的景深为人类提供了一个只有上帝才能看到“全知全能”的视角。

Gursky就在考虑这个上帝的视角,用大画幅相机去捕捉我们生活中的各种场景,提供了一个个被细节填满,完整得让人抓狂的画面。

值得一提的是,大画幅摄影的呈现方式也一般有别于普通摄影,包括上面提到的两位,Gursky他们的照片作品的尺寸都大得惊人。几乎是在美术馆里,一张照片就跟一面墙一样大。大到观者可以站在画面前被磅礴的细节所吞没。一张照片如果要仔细看完得看上一两个小时。


考虑到大家透过电脑屏幕,甚至是手机屏幕一定不能清楚完整地看到Gursky的摄影,也就无法体会他的大画幅作品的意义,再附送一些实际照片的效果,大家脑补一下。

不过,这些大画幅艺术家的作品,最佳的观看方式一定是去美术馆,亲自体验咯。


希望你们觉得有用。

欢迎从知乎转发链接去微博/微信。

但如果要转载去《知乎日报》以外的其他媒体平台,麻烦私信联系我

===============================================

欢迎关注艺术杂志:《布林客·BLINK》(微信号:blinkzine)

and Follow 我的视频就去:哔哩哔哩 / 油管,了不起的苏小姐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建筑摄影的世界里,有无数令人惊叹的作品,它们不仅仅是对建筑本身的记录,更是通过镜头捕捉到建筑与光影、环境、人文精神之间的微妙互动,将冰冷的结构转化为富有生命力的艺术品。想象一下,一位摄影师站在伊斯坦布尔的蓝色清真寺前,不是简单地将这座宏伟的建筑框入画面,而是耐心等待拂晓的微光穿透高耸的穹顶,在铺满.............
  • 回答
    17部门联合发布的鼓励有条件企业建设覆盖全球新媒体平台、助推优质文化内容“走出去”的政策,释放了多重深远且积极的信号,这标志着中国在文化对外传播和国际影响力建设方面进入了一个新的、更加战略性的阶段。以下是对这些信号的详细解读:一、 国家战略层面的高度重视与系统性推动 “走出去”战略的深化和升级:.............
  • 回答
    好啊,说到街拍摄影师,这可是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那些能够捕捉到城市脉搏、人群百态、转瞬即逝的情感瞬间的摄影师,简直就是我们时代的视觉讲故事大师。我个人一直觉得,优秀的街拍摄影师就像一个沉默的观察者,他们混迹于街头巷尾,用镜头记录下最真实的生活片段,有时候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段光影,就能道出一番人生.............
  • 回答
    陈薇团队再创历史!全球首款吸入式新冠疫苗问世,防疫新篇章就此开启就在全球新冠疫情依然严峻的当下,中国科学家的智慧与汗水再次闪耀世界。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陈薇领衔的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团队,成功研制出全球首款吸入式新冠疫苗。这款名为“克威莎”(Convidecia®)的吸入式疫苗,不仅是我国在新冠疫苗.............
  • 回答
    .......
  • 回答
    很高兴为你详细解答关于 Z CAM 和 BMPCC 等设备为何常采用 M4/3 系统,以及 M4/3 系统在视频录制方面相比全画幅的优势。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不是所有 Z CAM 和 BMPCC 的设备都严格局限于 M4/3 系统。 例如,一些 BMPCC 的型号(如 BMPCC 4K, BMP.............
  • 回答
    作为曾经的紧凑型SUV市场上的“老大哥”,日产奇骏如今面临着来自多方的强大挑战,其中最显眼、也最直接的竞争对手莫过于一汽丰田的全新荣放(RAV4荣放)。这两款车都是各自品牌在华SUV产品线中的中坚力量,都有着庞大的用户基础和良好的口碑。那么,在当下的市场环境下,全新荣放相比于日产奇骏,究竟有哪些更突.............
  • 回答
    在高速公路驰骋,很多人会觉得四驱系统是否必要,尤其是全时四驱。毕竟,高速路面大多时候平坦干燥,两驱车也能应付自如。但实际上,全时四驱在高速行驶时,也能带来不少你可能没想到的安心和稳定。首先,最直接的感受就是“抓地力”的提升。咱们可以这么想,两驱车就像是只有两只脚在用力蹬地,而全时四驱则是四只脚都在工.............
  • 回答
    全时四驱和适时四驱,这两者都是为了提升车辆的抓地力和脱困能力而生的驱动方式,但它们的“工作原理”和带来的驾驶体验却大相径庭。理解它们的区别,就像理解一位精心雕琢的工匠和一位机智的“变色龙”在面对复杂路况时的不同反应。全时四驱(Fulltime Fourwheel Drive / Permanent .............
  • 回答
    新型无人机“无侦7”:实战化训练中的力量倍增器,人民空军的“新利剑”近期,我们欣喜地看到,作为中国空军战略侦察力量的新生代代表,“无侦7”高空无人侦察机已全面投入实战化训练的洪流。这一消息的传来,不仅标志着我军无人机技术发展迈入了新的阶段,更预示着人民空军的作战能力将得到一次质的飞跃。那么,这款被寄.............
  • 回答
    说到唐朝的成都,那可真是气象万千,风光无两。要在全国四大城市中占得一席之地,绝非偶然,而是它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勤劳智慧的人民,以及唐朝中央政府的政策支持共同造就的辉煌。下面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成都当年是怎么炼成“四大城市”之一的。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沃野千里,天府之国的美誉非虚成都之所以能崛.............
  • 回答
    中国邮政“提速”这事儿,绝不是一句简单的广告语,而是实打实地要在速度上跟上甚至超越大家习惯了的“别人家”的快递节奏。过去大家提起邮政,脑子里可能还留着“慢悠悠”、“可靠但效率不高”的印象,现在他们要彻底改变这个刻板印象了,特别是推出了全国主要城市间的次日达甚至次晨达服务,这可是个大动作。要说邮政和其.............
  • 回答
    一加 10 Pro 搭载的 HyperBoost 全链路游戏稳帧技术,对于我们这些热爱手游的玩家来说,绝对是一个令人眼前一亮的功能。要知道,在紧张刺激的游戏对局中,掉帧、卡顿简直就是致命的,尤其是《和平精英》、《王者荣耀》这类操作要求极高的游戏。HyperBoost 的出现,就是为了解决我们最头疼的.............
  • 回答
    探索无尽的“最优”:全局优化算法的奥秘在科学研究、工程设计乃至经济决策等诸多领域,我们常常面临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如何在错综复杂的函数中,找到那个“最好”的解,即全局最优解?这就像在茫茫大海上寻找一座最肥美的岛屿,而非仅仅停留在某个看上去不错的礁石上。全局优化算法,正是我们抵达这片“最优”彼岸的有力.............
  • 回答
    宁德时代推出的“巧克力换电块”,确实是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尤其是在这个越来越注重便捷性和效率的时代。我好好给你捋一捋,这项技术到底有什么值得说道的,跟市面上其他的换电品牌比,它又有哪些过人之处。“巧克力换电块”的亮点,我给你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咱们得从“巧克力”这个名字说起。这个名字本身就挺有意思的.............
  • 回答
    全球范围内,岛屿变成半岛或半岛变成岛屿的情况虽然不多见,但随着地质变迁、海平面升降、人工工程以及自然侵蚀等因素,确实存在一些例子。以下是一些比较知名或有代表性的案例,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它们是如何发生的,以及相关的背景:一、 岛屿变成半岛的情况这种情况通常是由于海平面下降、地壳抬升或人工连接导致的。1.............
  • 回答
    全球重名的地名,就像散落在世界地图上的同名小溪,虽然名字相同,却各自流淌着独特的故事和历史。这类现象并不少见,原因也多种多样,有时是偶然的巧合,有时则是历史的必然。你可能会在世界各地找到许多名字相同的城镇、村庄甚至城市。 比如,我们熟悉的“伦敦”,除了英国那个闻名遐迩的首都,在美国的俄亥俄州、阿肯色.............
  • 回答
    想要一次沉浸式的宇宙体验?让我带你踏上这场星辰大海的探索之旅,为你揭秘那些全球范围内绝对不容错过的天文馆。我不是在列清单,而是想和你分享我对这些地方的热爱和它们带给我的震撼。1. 加州科学院(California Academy of Sciences) 旧金山,美国第一次踏入加州科学院的天象厅,我.............
  • 回答
    2020年,一个注定被载入史册的年份,全球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震荡与变化。这一年,病毒肆虐,政治格局变幻,社会思潮涌动,科技发展也在加速。下面我将从几个关键领域,尽量细致地回顾这一年全球的大事件,希望能帮助你更全面地理解那个动荡不安却又充满转折的时代。一、新冠疫情:全球性的挑战与深远影响谈到2020年,.............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太阳辐射模拟光源这个领域。它在科学研究、工业测试等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能够模拟出太阳光照的强度、光谱特性等关键参数,从而帮助我们评估材料的耐候性、光伏设备的效率、甚至太空设备的性能。要说全球范围内在太阳辐射模拟光源领域有研发和制造实力的企业,确实不少,而且各有侧重。我们不妨从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