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真•租界时期的老上海人有个专有名词称呼这类人:
洋装瘪三。
至于放着疫情影响下的真实市民生活不展示,跑去挖掘什么红酒核酸、盒马咖啡一类的“洋装瘪三”式行为当作正面宣传标本的大喇叭嘛……还有个名词我觉得挺合适他们:
阿乌卵。
谁会反感上海的「小资情调」?
在我看来,最反感这种论调的,是上海本地人。而且是上了点年纪,在互联网上没有发言权,但需要表达观点的中老年人。
想象一下场景:
你小区被封了7天,可能都不让你下楼出门,冰箱已经吃空,别说水果干粮,可能卫生纸都不够了。
你有很多不满和怨气,想对门口的媒体说一说,但媒体根本没来,你只能向居委会满头白发的主任抱怨了两句。
你有诸多不满,可能是:
结果,冲出来抢菜,你发现菜价贵了,但也依然很难抢到,有邻居拖着个行李箱来菜场买菜……
人山人海,你怕人群聚集,也更怕抢不到菜。
当然,结果是,你只买到了挂面、牛奶和一些黄瓜土豆,没有买到肉和鱼。
你依然没有抢到很多菜和水果,是否能应付接下来的封控,你心里也没有底。
你是多么希望让更多人知道你的困境,但是你只是一个普通人,在居委群里都不敢放狠话。而隔天的微博热搜出来,说:
你们上海人太小资了,一放出来就要去买咖啡……
你心里是多么无语。
自媒体用「刻板印象」来给你们贴上标签,然后互联网上哄堂大笑,这就是上海人啊。
有些不怀好意的地域黑,或者可能在上海遭遇过不开心经历的网友甚至会借着这个机会批评上海人排外,西化。
个人的苦难经历,不应该被刻板印象取代。
这是媒体的不负责任。没有深度报道,只有网络狂欢。
因为它将一场严肃的抗议战斗,简化成一个互联网段子,而在这个段子里,你被刻板印象刻画成一个你根本不了解不认识的人。
你的问题得不到解决,却没有上升到民生问题。
在上升的路上,它不知道怎么被粉饰成了一个「上海人民群众生活质量高/对生活依然充满希望」的段子。
发布转发这种新闻的媒体和自媒体,不在乎某个具体个体的苦难。
他们要的只是流量,或者让网友感觉:我们有关注疫情,我们并非无所作为,但我们也不想花时间去做什么深度的调查,转发个段子,似乎无伤大雅。
你的痛苦无人所知,自然也不会有反思,不会有解决方案。
下次封控,大概率依然如此。
最后,封城几千万人,多少人喝咖啡,多少人喝红酒?多少人需要水果?
我昨天在小区团购里抢了两个大西瓜,花了398元,但是我依然很庆幸,因为能抢到已经很幸运了。
全家人开心了好久。
你说这个新闻,能上热搜吗?
因为实际上上海不是这样的。
在一些运气不太好还很听话的人的人身上,已经在发生人道主义灾难了。
这个时候,满目疮痍,你特么还来小资情调,令人恶心。
一堆洗地党开始搅浑水转移话题了。
说什么大家都在用外来品?
确实大家都在用,但问题有多少人觉得用舶来品很高级的?有多少人拿舶来品抨击他人的?
问题在以外国文化,外国物品为荣。而不在于用外国物品。
有人说其实没多少支持周立波,觉得学外国人高级的。那当年他怎么火的?宽带山上,微博上怎么那么多?前一段那些现世宝们支持者怎么那么多?还公然在评论区说重现十里洋场?怎么滴,要把殖民者请回来?方仓里骂外地医护的老太太,怎么没有涌出一群老太太骂她?段视频里骂外地人的几个傻X,怎么没人人肉他,叫他不得安生?没人站出来,别人怎么知道你怎么想?
就算是评论区的几位不这样。但默许就等于支持,不清理自己群体的垃圾,就必然要被连带着挨骂。选择了沉默就要承担被挨骂的结果。这个世界就是这样,不是说缩起头来就不用付出代价。
只要十里洋场,霞飞路,百乐门,夜上海,跑马场,马拉别墅,等等的殖民标志在上海没有变成耻辱的标志,没有变成被唾骂的对象。
那就是崇洋媚外。
===========
哪有什么小资。
就是媚外。小资们爱好过任何中国特色的东西么?
有人喊我需要龙井吗?没有,咖啡才高级。
有人喊我需要吃青团吗?没有,蛋糕才高级。
有人端着茅台测核酸吗?没有,红酒才高级。
有人穿汉服测核酸吗?没有,穿洋装才高级。
从周立波开始,一波一波的制造舆论都在强调一件事,像外国人的更高级。
大家不一定直接有感觉,但暗暗的,总觉得哪里不对。
就好像,有人认为霞飞路,十里洋场,跑马地,百乐门,夜上海是荣耀,但大多数人会认为是耻辱。
爱自己的家乡,希望它历史上厉害是一种朴素的感情。
但是,以整个民族的耻辱时代为荣就有点不可思议了。
一群当年*路倒*阶层的后代,以迫害自己的买办及侵略者的文化为荣。实在是有点不知羞耻了。
很多不是小资情调,是晒特权而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