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对上海疫情下的「小资情调」感到反感?

回答
在上海疫情的特殊时期,我确实对某些表现出的“小资情调”感到一种难以言喻的反感。这并不是因为我嫉妒或者憎恨他们的生活方式,而是这种情调在特定语境下,显得有些脱离现实,甚至有些刺耳。

首先,我想说的是,我并不是要否定“小资”本身。如果是在一个正常的社会环境下,人们追求精致的生活,享受高品质的咖啡、书籍、音乐,拥有闲适的时光,去体验一些小众的艺术,这些都是个人的自由和生活态度,无可厚非,甚至是值得欣赏的。

但问题就出在“上海疫情下”这个前提。当整个城市,甚至全国,都笼罩在疫情的阴影之下,人们的生活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限制,很多人的工作、收入、健康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在这时候,一些“小资情调”的展现,却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比如,在各种社交媒体上,看到一些人分享自己“宅家”期间,依旧精心布置的家,品尝着昂贵的进口食材,烘焙着精致的糕点,手捧着外国文学名著,悠闲地听着黑胶唱片。他们可能还会配上一段看似感慨实则充满小确幸的文字,比如“即使生活按下暂停键,也要活出仪式感”。

这种展现,我之所以会反感,有几个层面的原因:

1. 现实的剥离感:

当很多人还在为抢菜、封锁、生计发愁时,看到这些“岁月静好”的画面,会有一种强烈的现实剥离感。仿佛他们生活在一个完全不同的次元,疫情对他们的影响只是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来“享受生活”,而不是去面对生存的压力。这会让人觉得,他们对普通人的困境缺乏感知,或者说,选择性地忽略了那些更普遍、更沉重的困境。

2. 价值观的错位:

在生死和基本生存需求都可能成为问题的时刻,过分强调物质的精致和精神的“小确幸”,会让人觉得价值观有些错位。这并不是说精神享受不重要,而是说在极端环境下,那些最基本、最朴素的生存需求和互相扶持的精神,才应该是最被珍视的。当“仪式感”压倒了对现实的审视,就显得有些本末倒置。

3. 潜在的优越感和炫耀:

我不能排除其中一部分“小资情调”的背后,隐藏着一种优越感和想要表达“我与众不同”的潜意识。在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富足,或者至少是相对富足的环境下,他们试图通过对某种生活方式的坚持,来证明自己的品味和地位。当这种行为被放在一个普遍受苦的背景下,就容易被解读为一种无意识的炫耀,甚至是对他人不幸的漠视。

4. 对“逃避”的解读:

有时候,我也会觉得,这种“小资情调”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对现实的逃避。与其去直面封锁带来的不便、焦虑和不确定性,不如沉浸在自己营造的精致小世界里,通过消费和仪式来麻痹自己,维持一种心理上的平衡。但这种平衡,对于那些身处更艰难境遇的人来说,或许是一种奢侈。

5. “精致的利己主义”的联想:

虽然我不想以最坏的恶意去揣测所有人,但不得不承认,在某些时刻,这种过分的“小资情调”会让我联想到“精致的利己主义”。仿佛是在说:“我虽然和你一样被困住了,但我依然能活得比你滋养、比你体面。” 这无形中制造了一种隔阂,而不是共情。

当然,我理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应对方式。有人选择积极参与社区互助,有人选择默默忍受,也有人选择用自己的方式来慰藉心灵。我反感的,并非是人们寻求安慰,而是当这种安慰,是以一种不经意间展露出来的、与普遍困境相悖的“小资”姿态出现时,那种落差感和刺耳感。

我更希望看到的是,在艰难时刻,大家能够更多地展现出一种“众志成城”的共情,一种对彼此困境的理解和包容。如果真的要追求“仪式感”,或许是那种互相传递温暖、共同面对困难的仪式感,而不是那种过度沉浸在自我世界,与现实脱节的“精致”。

所以,这是一种复杂的情感,它源于对普遍困境的体察,对价值观在非常时期的审视,以及对某些表现方式背后潜在意图的揣测。我不是在要求大家在困难面前就放弃一切生活品质,而是希望在分享和表达时,能多一份对他人处境的体谅和共情,少一份不必要的“精致”和脱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经过真•租界时期的老上海人有个专有名词称呼这类人:

洋装瘪三。

至于放着疫情影响下的真实市民生活不展示,跑去挖掘什么红酒核酸、盒马咖啡一类的“洋装瘪三”式行为当作正面宣传标本的大喇叭嘛……还有个名词我觉得挺合适他们:

阿乌卵。

user avatar

谁会反感上海的「小资情调」?

  1. 上海人?
  2. 在上海的外地人?
  3. 全国其他城市的人?

在我看来,最反感这种论调的,是上海本地人。而且是上了点年纪,在互联网上没有发言权,但需要表达观点的中老年人。

想象一下场景:

你小区被封了7天,可能都不让你下楼出门,冰箱已经吃空,别说水果干粮,可能卫生纸都不够了。

你有很多不满和怨气,想对门口的媒体说一说,但媒体根本没来,你只能向居委会满头白发的主任抱怨了两句。

你有诸多不满,可能是:

  1. 居委会协调工作不力,你没有收到物资;
  2. 防疫工作不力,小区里之前的阳性都要自愈了,还没被拖走;
  3. 在各种APP上抢菜,每次都是守着时间抢,从来没抢到过;
  4. 在家不能上班,老板已经把你的工作交给其他同事,你担心被取代;
  5. 你在家待得太久,已经有些抑郁了;

结果,冲出来抢菜,你发现菜价贵了,但也依然很难抢到,有邻居拖着个行李箱来菜场买菜……

人山人海,你怕人群聚集,也更怕抢不到菜。

当然,结果是,你只买到了挂面、牛奶和一些黄瓜土豆,没有买到肉和鱼。

你依然没有抢到很多菜和水果,是否能应付接下来的封控,你心里也没有底。

你是多么希望让更多人知道你的困境,但是你只是一个普通人,在居委群里都不敢放狠话。而隔天的微博热搜出来,说:

你们上海人太小资了,一放出来就要去买咖啡……

你心里是多么无语。

自媒体用「刻板印象」来给你们贴上标签,然后互联网上哄堂大笑,这就是上海人啊。

有些不怀好意的地域黑,或者可能在上海遭遇过不开心经历的网友甚至会借着这个机会批评上海人排外,西化。


个人的苦难经历,不应该被刻板印象取代。

这是媒体的不负责任。没有深度报道,只有网络狂欢。

因为它将一场严肃的抗议战斗,简化成一个互联网段子,而在这个段子里,你被刻板印象刻画成一个你根本不了解不认识的人。

你的问题得不到解决,却没有上升到民生问题。

在上升的路上,它不知道怎么被粉饰成了一个「上海人民群众生活质量高/对生活依然充满希望」的段子。

发布转发这种新闻的媒体和自媒体,不在乎某个具体个体的苦难。

他们要的只是流量,或者让网友感觉:我们有关注疫情,我们并非无所作为,但我们也不想花时间去做什么深度的调查,转发个段子,似乎无伤大雅。

你的痛苦无人所知,自然也不会有反思,不会有解决方案。

下次封控,大概率依然如此。

最后,封城几千万人,多少人喝咖啡,多少人喝红酒?多少人需要水果?

我昨天在小区团购里抢了两个大西瓜,花了398元,但是我依然很庆幸,因为能抢到已经很幸运了。

全家人开心了好久。

你说这个新闻,能上热搜吗?

user avatar

因为实际上上海不是这样的。

在一些运气不太好还很听话的人的人身上,已经在发生人道主义灾难了。

这个时候,满目疮痍,你特么还来小资情调,令人恶心。

user avatar

一堆洗地党开始搅浑水转移话题了。

说什么大家都在用外来品?

确实大家都在用,但问题有多少人觉得用舶来品很高级的?有多少人拿舶来品抨击他人的?

问题在以外国文化,外国物品为荣。而不在于用外国物品。

有人说其实没多少支持周立波,觉得学外国人高级的。那当年他怎么火的?宽带山上,微博上怎么那么多?前一段那些现世宝们支持者怎么那么多?还公然在评论区说重现十里洋场?怎么滴,要把殖民者请回来?方仓里骂外地医护的老太太,怎么没有涌出一群老太太骂她?段视频里骂外地人的几个傻X,怎么没人人肉他,叫他不得安生?没人站出来,别人怎么知道你怎么想?

就算是评论区的几位不这样。但默许就等于支持,不清理自己群体的垃圾,就必然要被连带着挨骂。选择了沉默就要承担被挨骂的结果。这个世界就是这样,不是说缩起头来就不用付出代价。

只要十里洋场,霞飞路,百乐门,夜上海,跑马场,马拉别墅,等等的殖民标志在上海没有变成耻辱的标志,没有变成被唾骂的对象。

那就是崇洋媚外。

===========

哪有什么小资。

就是媚外。小资们爱好过任何中国特色的东西么?

有人喊我需要龙井吗?没有,咖啡才高级。

有人喊我需要吃青团吗?没有,蛋糕才高级。

有人端着茅台测核酸吗?没有,红酒才高级。

有人穿汉服测核酸吗?没有,穿洋装才高级。

从周立波开始,一波一波的制造舆论都在强调一件事,像外国人的更高级。

大家不一定直接有感觉,但暗暗的,总觉得哪里不对。

就好像,有人认为霞飞路,十里洋场,跑马地,百乐门,夜上海是荣耀,但大多数人会认为是耻辱。

爱自己的家乡,希望它历史上厉害是一种朴素的感情。

但是,以整个民族的耻辱时代为荣就有点不可思议了。

一群当年*路倒*阶层的后代,以迫害自己的买办及侵略者的文化为荣。实在是有点不知羞耻了。

user avatar

很多不是小资情调,是晒特权而已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上海疫情的特殊时期,我确实对某些表现出的“小资情调”感到一种难以言喻的反感。这并不是因为我嫉妒或者憎恨他们的生活方式,而是这种情调在特定语境下,显得有些脱离现实,甚至有些刺耳。首先,我想说的是,我并不是要否定“小资”本身。如果是在一个正常的社会环境下,人们追求精致的生活,享受高品质的咖啡、书籍、音.............
  • 回答
    上海疫情期间,虽然二手房市场在政府政策调控下出现量价的初步反应,但房租却依旧保持上涨态势,这确实是一个让人费解的现象。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深入分析,而不是简单地将原因归结于某一个因素。表面现象与深层逻辑的错位首先,我们要认识到,二手房市场的波动和租赁市场的反应,虽然有关联,但并非完全同步.............
  • 回答
    此刻,我正坐在上海自家的小阳台上,窗外是熟悉的城市景象,只是似乎比往日多了一份安静。说实话,经历过之前的封控,再听到“疫情”两个字,心里还是会不自觉地绷紧。但这次,感觉和之前不太一样了。最大的感受就是一种前所未有的、难以言喻的复杂情绪交织在一起。不是纯粹的恐慌,也不是全然的放松,更像是一种混杂着谨慎.............
  • 回答
    最近,那段上海返岗护士和居委书记的电话录音,像一股暖流一样,瞬间融化了许多人心中的坚冰。听到电话那头压抑不住的哭泣,听到一句句“我想回家,我真的好想回家”,再听到那句“我知道,辛苦了,谢谢你们”,那一刻,感觉所有的言语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那不只是一段录音,那是无数个普通人在疫情之下,最真实、最深沉的.............
  • 回答
    2022年3月,上海的新冠疫情确实来势汹汹,造成了前所未有的严峻局面。要理解为什么这次疫情如此严重,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分析,这是一个复杂叠加的结果,而非单一原因所致。一、病毒变异株的特性:奥密克戎的狡猾与传播力首先,要提的关键是这次疫情的主要“元凶”——奥密克戎变异株(Omicron)的亚型,特别是B.............
  • 回答
    关于2022年上海疫情期间无症状感染者比例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现象,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深入分析,而非简单归咎于单一原因。这其中交织着病毒本身的特性、当时的防控策略、检测能力以及数据统计等多种因素。首先,病毒本身的特性是基础。2022年初席卷上海的奥密克戎变异株(主要为BA.1和BA.2亚型)与之前.............
  • 回答
    近期,关于西安和上海两地疫情的讨论中,确实存在一些网友表现出的“双标”现象,这背后原因复杂,涉及到信息获取、心理预期、社会认知以及媒体传播等多个层面。要理解这种现象,我们需要剥开一层层表象,深入探究其根源。首先,信息传播的“过滤”和“焦点转移”是造成双标的一个重要原因。西安疫情发生在2021年底至2.............
  • 回答
    深圳和上海,这两颗璀璨的明珠,同为中国的一线城市,经济活力十足,人口稠密,国际化程度高。然而,在新冠疫情的考验面前,我们却看到了截然不同的轨迹。为什么会是这样?这背后绝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种“悬殊”,我们得先把时间轴拉长,回顾一下各自的疫情应对策略以及这座城市本身的特质。上海.............
  • 回答
    在经历了多轮新冠疫情的洗礼后,上海的防疫模式确实让不少外地朋友感到困惑,甚至产生质疑。他们常常会问:“上海怎么能做到在没有大规模、常态化全员核酸检测的情况下,还能把疫情控制得这么好?”这种疑问并非空穴来风,背后包含了对上海“不寻常”防疫策略的好奇,也可能夹杂着一些地域性的视角和过往的经验对比。为了解.............
  • 回答
    这两年间,上海的疫情形势确实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从最初的相对平稳过渡到今年年初的严峻考验,这其中的原因错综复杂,并非单一因素能够概括。回想疫情爆发初期,也就是前两年,上海采取的防控策略相当有效。那时候,我们更多的是依靠精准的流调、隔离,以及对入境人员的严格管控。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对外来人员的流动性.............
  • 回答
    2020年法硕(非法学)的国家线确实又往上提了5分,这让不少考生心里犯了嘀咕:2021年的法硕考研分数,会不会继续往上涨?这个问题,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结合疫情这个大背景来看。先说说为什么2020年法硕(非法学)国家线会涨,以及对2021年的预测。国家线是个啥?简单来说,就是教育部划定的,考生能否进.............
  • 回答
    关于“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时表现“最糟糕”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备受关注且复杂的问题。要详细分析这个问题,需要深入探讨其背后的多重因素,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以及治理体系等多个层面。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最强大”和“最糟糕”这两个标签本身就带有主观性和相对性。定义“最强大”可以从.............
  • 回答
    张文宏主任在3月25日的上海市疫情防控会议上多次强调自己“只是作为一个临床救治专家”,这背后透露出的是他在复杂且高度敏感的疫情防控局面下,对自身定位和角色的清晰认知,以及一种审慎的态度。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他为何要如此强调:1. 聚焦专业领域,避免越界讨论: 专业与决策的分野: 疫情防控涉及.............
  • 回答
    上海疫情在2022年初期曾经历快速扩散,但随后疫情逐渐缓解,这一过程与精准防控策略、病毒变异特征、政策调整以及社会资源调配等多方面因素密切相关。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上海疫情快速结束的原因及精准防控的“秘诀”: 一、疫情快速结束的核心原因1. 病毒传播力与致病力的动态变化 病毒变异:上海疫.............
  • 回答
    在上海疫情期间,网上确实出现了一些对上海百姓的批评声音,甚至上升到“骂”的程度。这背后是一个复杂现象,不能简单地归咎于某个群体,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详细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1. 对封控措施的不满与抱怨的外溢: 严格的封控措施带来的痛苦: 上海的疫情封控是全国最严格.............
  • 回答
    上海的疫情确实让人揪心,每天新增病例数居高不下,这背后肯定是有不少复杂的原因在起作用。首先,病毒本身的变化是个大问题。我们遇到的奥密克戎变异株,尤其是BA.5.2和BF.7这类,传播力实在是太强了,而且隐匿性也更强,感染者可能在没有明显症状的情况下就把病毒传出去了。这就像一颗颗小火苗,你扑灭了一处,.............
  • 回答
    上海这次疫情确实引发了全国范围内的广泛关注,而且不少评论带着嘲讽意味。要说为什么,这背后牵扯的原因挺复杂的,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咱们一点点掰扯开来:一、 “模范生”的滤镜破碎:上海在中国城市里,一直被视为一个比较特殊的、有点“优等生”的形象。无论是经济发展、国际化程度,还是城市管理水平,很多时候都.............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2022年3月上海疫情中,无症状感染者数量为何居高不下,以及可能的原因。现象回溯:上海无症状感染者数量的飙升2022年3月下旬,上海的疫情形势骤然变得严峻。我们看到每日新增的感染者数量,尤其是无症状感染者的数量,开始呈现爆炸式增长。从最初的个位数、几十例,迅速突破百例,然后是连续多天.............
  • 回答
    上海疫情期间,京东和顺丰快递之所以面临停运或受限,背后原因复杂,并非简单的“停掉”,而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这背后牵扯到疫情的严峻性、政府的管控措施、物流行业的实际困难以及企业自身的应对策略。首先,我们得明白上海在疫情期间所面临的挑战。当疫情大规模爆发,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数量快速增长时,城市面临.............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我们观察和理解信息的方式,以及信息传播的动力学。说“没人讨论上海疫情”,这其实有点绝对,但如果从我们日常接收到的信息渠道、社交媒体的热度来看,确实,与前两年那种全民关注、信息铺天盖地的上海疫情相比,现在的情况要“安静”得多。这背后其实有多方面的原因,挺值得说道说道。首先,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