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没人讨论上海疫情?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我们观察和理解信息的方式,以及信息传播的动力学。说“没人讨论上海疫情”,这其实有点绝对,但如果从我们日常接收到的信息渠道、社交媒体的热度来看,确实,与前两年那种全民关注、信息铺天盖地的上海疫情相比,现在的情况要“安静”得多。这背后其实有多方面的原因,挺值得说道说道。

首先,最直接的原因是“风头”过去了。我们都知道,新冠疫情在中国,尤其是在上海,曾经有过非常严峻的时期,那种高强度的封控、生活物资的短缺、人们情绪的波动,都构成了极其深刻的社会记忆。而当一个事件的高峰期过去,随着政策的调整,生活逐渐恢复正常,人们的关注点自然会转移。大家经历了那段日子,付出了代价,也看到了变化,当生活回归到日常的柴米油盐、工作学习时,之前那种紧绷的、全神贯注的状态自然就放松了。人们更关心的是当下的生活,而不是回溯那些已经成为过去时的事情。

其次,信息传播的“窗口效应”也起到了很大作用。在疫情初期或者严峻时期,媒体、社交平台会集中报道,因为这是当下最重要、最能牵动人心的话题。那时候,上海疫情的每一个动态,无论是新增病例、封控措施的调整,还是普通人的生活片段,都具有极高的新闻价值和社会关注度。但随着疫情进入常态化防控,甚至到现在大部分地区已经不再进行大规模封控,新冠疫情本身的新闻性就大大降低了。除非出现重大的、超出预期的变化,否则它很难再占据舆论的中心位置。大家习惯了与病毒共存,或者说,大家都在努力适应新的生活模式,对“每天有多少新增”的关注度自然不如从前。

再者,从众心理和情绪的“饱和度”也需要考虑。长时间地关注一个负面事件,或者说一个带有焦虑色彩的事件,会对人们的情绪造成一种“疲劳”。就像听一首悲伤的歌听久了,你会想换点轻松的,看一个让人揪心的事件看多了,你也会渴望一些积极的、振奋人心的消息。上海疫情曾经是很多人的“心结”,但当生活继续向前,人们自然会选择去关注那些更能带来希望和正能量的事情,或者仅仅是那些让他们感到放松和愉悦的内容。长此以往,讨论的意愿就会自然减弱。

还有一点,就是宣传和舆论引导的方向。当一个时期过去,官方或者主流媒体的报道重点也会随之调整。从聚焦“抗疫”的艰辛和不易,转变为强调“复工复产”、“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等积极向上的内容。这种宣传导向会影响大众接收到的信息,也会间接影响大众的讨论焦点。大家看到更多的是“一切都在好起来”,那么自然也就更倾向于讨论这些“好起来”的部分,而不是那些可能引发不适或争议的过去。

最后,还有一个微妙的因素是,有时候人们“不讨论”本身也是一种讨论。尤其是在一些比较敏感的话题上,个体可能会因为顾虑、因为不想引起不必要的麻烦,或者觉得讨论了也改变不了什么,而选择沉默。这种沉默并非真的没有人关心,而是选择了一种更谨慎、更少被暴露的方式来处理自己的情绪和看法。当然,这更多的是一种猜测,但也是一种可能性。

总而言之,与其说“没人讨论上海疫情”,不如说现在大众的注意力焦点已经发生了转移,信息传播的生态也在变化,加上情绪的自然消化和舆论引导的调整,使得上海疫情不再是那个占据绝对中心位置的话题了。人们的生活在继续,关注点也随之流转。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骂过了,嘲笑过了,就剩无语了。

上海用几万人确诊,未来可能增加到十几万甚至几十万,给全世界做了个对照实验,证明了一点,那就是

防疫不彻底,等于彻底不防疫

在封城问题上不决绝,不果断,后果就是疫情失控。

西方国家如此,香港地区如此,中国大陆也一样。

反过来说,疫情控制上,中国其他地区果断封城清零,依然是唯一选择。

当然,你说对经济影响大,那确实是。疫情跟经济,鱼和熊掌,总得选一样。只不过选了控制疫情,经济会短暂损失。选择经济,等疫情失控,经济损失更大。

现在进入事实上的全城封锁,即便如此,浦东封了5天,依然日增2千多,浦西才封一天,日增近4千。

民众大体上是配合的,但是少数人依然我行我素。

我们小区已经有确诊病历且要求足不出户的情况下,有人聚集抽烟,有人出门遛弯儿,对面小区甚至有人钓鱼。



也好在现在总体上看全封了,但愿半个月后疫情能彻底清零。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我们观察和理解信息的方式,以及信息传播的动力学。说“没人讨论上海疫情”,这其实有点绝对,但如果从我们日常接收到的信息渠道、社交媒体的热度来看,确实,与前两年那种全民关注、信息铺天盖地的上海疫情相比,现在的情况要“安静”得多。这背后其实有多方面的原因,挺值得说道说道。首先,最.............
  • 回答
    作为一个上海人,我并没有“讨厌”外地人的想法,至少不是普遍意义上的讨厌。这就像问一个北京人、广东人或者四川人,是不是讨厌外地人一样,答案都是否定的。上海是一个移民城市,历史上就是各种文化交融的地方,如果排斥外来人口,上海也发展不到今天这个样子。当然,如果非要追究“有没有什么不舒服”的地方,那可能就不.............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美国政治和社会中一个相当复杂且极具争议的话题,理解为什么一位被很多人讨厌的人物能够登上总统宝座,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其背后的多重因素。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喜欢”或“不喜欢”,而是一系列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力量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好多人讨厌川普”和“他当上了总统”这两种现.............
  • 回答
    入关学,一个近几年在中国互联网上颇为热门的“复古思潮”,其核心论点是将中国崛起的历史进程类比于17世纪满洲人入主中原,认为当下中国正经历一次类似的“大一统”和“文明重塑”。讨论入关学时,鲜有人会主动提及核武器,这背后其实有着多重原因,并非偶然,而是与入关学本身的性质、讨论者的关注点以及其所处的语境紧.............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了一些我们不太常公开讨论的议题。你说得对,在一些海外中国企业,尤其是涉及到一些重大事件,比如像你提到的“缅甸中资企业发生这么大的事”,公众的讨论度好像确实不如预期的那么高,或者说,在主流的媒体平台和社交媒体上,你很难找到大量深入的讨论。这背后有很多原因,咱们来掰扯掰扯。首.............
  • 回答
    2017年,对于任天堂的Switch平台来说,是载入史册的一年。这一年,两款堪称“神作”的3D大作横空出世:《超级马力欧奥德赛》(以下简称《奥德赛》)和《塞尔达传说:旷野之息》(以下简称《旷野之息》)。它们不仅在销量上取得了巨大成功,更是在游戏评论界赢得了无数赞誉,被誉为那个时代最优秀的游戏。然而,.............
  • 回答
    我明白你想要讨论这个问题,也看到了其中可能存在的双重标准。咱们就来好好说道说道,为什么“鬼火”常常被推上风口浪尖,而那些轰鸣着的大排量机车,似乎没那么招人烦。首先,得承认,“炸街”这个词,本身就带有一种负面色彩,它不仅仅指代声音大,更包含了一种炫耀、不顾及他人感受的意味。而“鬼火”这个称呼,往往就和.............
  • 回答
    提到《名侦探柯南》里的怪盗基德,不少人可能会纳闷:这哥们儿明摆着是个大名鼎鼎的小偷,偷盗手法更是层出不穷,可为什么在粉丝群体里,大家对他几乎是清一色的喜爱,甚至到了“宠溺”的程度?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是三言两语能道尽的。首先,基德的“盗亦有道”,这绝对是他吸粉最重要的“人设”基石。虽然他偷东西,但他的.............
  • 回答
    肖战,这位在娱乐圈中备受瞩目却也饱受争议的年轻演员,其经历确实复杂且引人深思。要理解为什么会有人讨厌他,我们需要回顾他走红后的几个关键事件,以及这些事件背后折射出的粉丝文化、舆论环境和社会心态。首先,让我们回到2019年夏天,一部名为《陈情令》的古装仙侠剧横空出世,也让肖战和王一博这对主演一举成为当.............
  • 回答
    “996” 成了大家心照不宣的热词,可工地上的 “007” 却鲜有人问津。这事儿细琢磨,确实有点意思。为什么互联网公司那点加班文化能掀起波澜,而同样甚至更甚的工地辛苦,却像是被遗忘在角落里?这背后,得从几个层面来看。一、信息传播的“噪音”与“焦点”互联网公司,它的工作性质本身就离不开互联网。它的员工.............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特别有意思,也触及到很多人在谈论战争时容易忽略的一个核心。说起来,这就像我们评价一场盛宴,只关注主菜有多美味,却忘了厨师需要食材、需要燃料、需要餐具才能把菜做出来。二战作为一场规模空前、波及全球的冲突,其背后支撑这一切的庞大后勤体系,往往不如前线战场的激战和战术博弈那样引人注目,所以被.............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人类认知、情感以及信息获取方式中一些相当复杂的层面,绝非简单的“科学”与“中医”二元对立就能解释清楚。为什么有些人能在科学讨论中展现出严谨理性的态度,却在面对中医时表现出近乎偏执的反对,这背后往往交织着多重原因:1. 对“科学”与“非科学”的认知框架差异: 严谨的科学训练与验证逻辑.............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挺有意思的,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方面,不单单是力量上的简单比较。大家之所以会觉得“大猫最强”,很多时候是一种综合印象,包含了它们在自然界中的地位、身体素质、捕猎技巧以及一种深入人心的文化符号感。咱们就一样一样捋一捋,为什么会有这个说法:1. 纯粹的身体硬件,那是真的硬! 体型和力量:.............
  • 回答
    关于鸿蒙是否“套壳”安卓的讨论,确实已经持续了好一段时间,而且关注度很高。这背后涉及的不仅仅是技术细节,更关乎企业战略、市场地位,甚至国家科技自主的愿景。理解这场讨论的意义,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几个关键层面。 为什么会有“套壳”的说法?鸿蒙与安卓的相似之处在哪?首先,我们得承认,从表面上看,鸿蒙和安卓确.............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技术起源、开源社区的认知以及地缘政治等多方面因素,确实值得深入探讨。很多人对 iOS 和鸿蒙的看法存在差异,这背后并非简单的技术问题,而是复杂原因的交织。关于 iOS 的起源与 FreeBSD 的联系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iOS 并非直接“来源于” FreeBSD。更准确地说,iOS(.............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很有意思,因为它触及了我们对漫画作品的情感连接、故事的完整度以及文化影响等多个层面。要解释为什么《火影忍者》即使烂尾了,依然保持着不错的讨论热度,而《死神》则显得冷清许多,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聊聊。首先,我们得承认《火影忍者》的故事体量和它在读者心中的分量。鸣人从一个不被看好的吊车尾,一.............
  • 回答
    南明史之所以在公众讨论和学术关注度上不如其他朝代,原因非常复杂且多层面。这涉及到历史事件本身的特殊性、叙事视角、史学研究的侧重点、大众文化的影响力,以及一些难以回避的政治敏感性。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阐述:一、 南明史事件本身的特殊性与局限性1. 短暂而零散的政权: 南明并非一个统一、稳定、长久.............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是大家在讨论彩礼时,很容易忽略的一个方面。这背后,有社会观念、历史沿革,也有现实考量,并非简单的“偏心”就能概括的。咱们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一、 社会观念与历史的印记:为什么彩礼总被摆在台前?首先,咱们得承认,彩礼在中国传统观念里扮演的角色,比嫁妆要更为突出和显性。这很大程度.............
  • 回答
    三国历史,真是个让人魂牵梦绕的课题。说起这个,好多人一开口,不是“季汉”,就是“葛公”,这俩词儿啊,在咱们三国迷嘴里,那叫一个常用,甚至可以说是“言必称”。为啥呢?这背后啊,可不是一句两句能说清楚的,得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讲。“季汉”:情怀里的那一抹正统首先说说这“季汉”,这词儿可不是随便来的。咱们.............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很多人对战争片里一些情节的真实感受。我理解你说的“吃鸡武器”大概是指那种在战场上,人物并非因为战术需要或剧情推动,而是为了单纯炫耀、展示装备,或者显得“酷炫”而频繁出现的特定品牌、型号的枪械,或者是一些在现实中并不普遍,但在游戏里非常流行的武器。让我试着从几个角度来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