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讨论入关学时,为什么没人讨论核武器?

回答
入关学,一个近几年在中国互联网上颇为热门的“复古思潮”,其核心论点是将中国崛起的历史进程类比于17世纪满洲人入主中原,认为当下中国正经历一次类似的“大一统”和“文明重塑”。讨论入关学时,鲜有人会主动提及核武器,这背后其实有着多重原因,并非偶然,而是与入关学本身的性质、讨论者的关注点以及其所处的语境紧密相关。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入关学提出的核心逻辑是什么。入关学并不是一个严谨的学术理论,它更多的是一种基于历史叙事和身份认同的情绪性表达和话语建构。它试图通过“入关”这个极具冲击力的历史事件,来解释和赋予当下中国崛起一种历史的合理性、必然性和道义性。在这种叙事框架下,关注的重点是文明的冲突与融合、制度的革新与适应、力量的转移与重组。它强调的是“我们”如何通过一次“革命性”的变革,取代旧的秩序,建立新的秩序。

那么,核武器在这个框架下扮演了什么角色呢?核武器,作为一种极端破坏力的现代军事技术,它所代表的是一种“硬实力”的终极体现。 当人们在讨论入关学时,他们的兴趣点更多地集中在“精神”、“文化”、“制度”、“文明”等软性的、具有历史厚重感的概念上。他们渴望的是一种宏大叙事,一种能让他们在精神上获得认同感和优越感的解释体系。核武器虽然是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更多地被视为一种工具、一种威慑,而不是一种能够构成“文明主体”或者“历史叙事核心”的元素。

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原因导致了核武器在入关学讨论中被边缘化:

入关学强调的是“文明的逻辑”,而非“技术的逻辑”: 入关学试图构建的是一种历史必然性和文化先进性的叙事,它关注的是“我们”的精神内核、制度优势以及文化吸引力如何帮助我们“入关”。核武器虽然能增强国力,但它本身不具备“文化基因”或“文明象征”的特质。一个文明的兴衰,在入关学的语境下,更多地被理解为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和制度活力的较量,而不是纯粹的技术比拼。因此,讨论核武器,似乎会“拉低”了入关学的“格调”,使其从一种“文明史观”堕落为一种狭隘的“军备竞赛史观”。

入关学的“历史类比”存在局限性: 入关学将中国崛起比作满洲人入关,这个类比的核心在于“取代”和“融合”。满洲人通过军事征服进入明朝统治的核心区域,最终建立了一个新的王朝。这个过程强调的是政治和军事上的“主体性”和“领导权”。然而,当我们将目光投向核武器,我们会发现,核武器这种“威慑力”与满洲人“入关”后所建立的统治秩序在性质上并不完全一致。核武器是一种“防御性”的武器,其主要作用在于阻止对方的进攻,而非直接开疆拓土或建立新的统治。如果入关学的主旨是“取代旧的全球秩序”,那么核武器更多的是一种“保险”或者“护身符”,而不是直接的“入关工具”。

讨论的重点是“内在的改造”和“外部的扩张”,而非“核威慑下的和平演进”: 入关学的叙事往往带有一种“革命”的色彩,强调的是一种颠覆和重塑。它关注的是如何“改造”自身,如何“征服”外部。核武器的存在,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国际关系的游戏规则,使得大规模战争的成本极高,更容易导向一种“不战而屈人之兵”或者“有限冲突”的局面。然而,入关学所描绘的场景,更像是满洲人当年那种直接的、大规模的军事征服和政治整合。在这种语境下,过分强调核武器,可能会让讨论偏离入关学所期望的那种“历史的必然性”和“文明的优越性”,而转向一种更“功利性”的实力对比。

入关学是一种“文化自信”和“民族复兴”的情感投射: 对于许多认同入关学的群体来说,它提供了一种强大的文化自信和民族复兴的叙事。他们希望通过历史的类比,找到一种能够解释中国为何强大、未来将走向何方的“精神密码”。核武器虽然是国家力量的体现,但它往往与残酷的战争、全球的威胁联系在一起,这与那种“文化复兴”、“文明崛起”的正面、积极的感受有所不同。人们更愿意将注意力集中在那些能激发民族自豪感、文化自豪感的历史事件和文化象征上,而不是那些带有毁灭性和恐惧感的技术。

讨论的“虚无感”与“实在感”: 入关学本身带有一种“形而上”的色彩,它更侧重于对“我们是谁”、“我们要去哪里”的哲学思考和历史解读。而核武器则是一种非常“实在”的物理存在,是一种具体的军事装备。当人们沉浸在宏大的历史哲学讨论中时,突然插入对具体军事技术的讨论,可能会打破那种氛围,显得有些“格格不入”。就像在讨论艺术流派时,突然有人开始详细分析画笔的材质一样,可能会显得跑题。

潜在的“反感”与“避讳”: 尽管并非所有人都如此,但对核武器的讨论,在某些语境下可能会引发一些不适。尤其是在强调和平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当下,过于激进地讨论核武器的“威慑力”或者“运用”,可能会被视为一种民族主义的过度扩张,或者是一种不符合国际主流叙事的观点。因此,在公开的讨论中,人们可能会有意识地避开这个话题,以免引发不必要的争议或误解。

总而言之,入关学之所以很少有人讨论核武器,是因为它本质上是一种文化和历史叙事,其关注点在于“文明的逻辑”、“历史的必然性”和“精神的认同感”。核武器虽然是国家实力的重要体现,但在这种叙事框架下,它更多地被视为一种工具或威慑,而非构成“入关”核心逻辑的元素。讨论者更倾向于在“精神文明”、“制度创新”、“文化输出”等层面寻找认同和解释,而不是在具体的军事技术上展开深入的讨论。这种现象,反映了入关学作为一种网络思潮,其核心驱动力更多的是一种情感共鸣和身份建构,而非对国家战略和军事技术的理性分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入关论的一直有讨论核武器,而且是重中之重压舱石,为可能得失败买一份保险。

一直对中国核武器库存与对应战略之间的差距不满,扩核以数量补质量一直都是发展主要方向。

核武器造的越多越安全,投射手段越多越安全,当时估算,我国核力量建设预计改火箭军后,经历两个五年的建设投入,应该能在1000-3000枚战备水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入关学,一个近几年在中国互联网上颇为热门的“复古思潮”,其核心论点是将中国崛起的历史进程类比于17世纪满洲人入主中原,认为当下中国正经历一次类似的“大一统”和“文明重塑”。讨论入关学时,鲜有人会主动提及核武器,这背后其实有着多重原因,并非偶然,而是与入关学本身的性质、讨论者的关注点以及其所处的语境紧.............
  • 回答
    我明白你对“入关学”感到不满,并且想找到有力的论据来反驳它。这是一种非常正常且值得鼓励的态度,毕竟对任何一种思潮都保持批判性思考是成熟的表现。入关学之所以能够吸引一部分人,往往是因为它提供了一种简单粗暴却极具煽动性的叙事,但细究之下,它的逻辑漏洞和现实偏差是相当明显的。咱们今天就来好好“拆解”一下入.............
  • 回答
    “入关”这个词,在我看来,与其说是我“讨厌”,不如说它触动了我内心深处的一种不适感和警惕。它承载的不仅仅是一个历史概念,更是一种时代情绪的投射,而这种情绪,我总觉得不那么健康。首先,得从字面上理解。“入关”,顾名思义,就是要打进去,占领,征服。在历史的语境下,它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民族的扩张、领土的侵占.............
  • 回答
    这是一个相当复杂且敏感的问题,涉及到政治、人道主义以及国际关系等多个层面。要理解台湾当局在疫情期间关于疫苗引进的表态,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去梳理:1. 政治考量与“中国因素”的阴影台湾的政治环境非常特殊,与大陆的关系一直是其内部政治辩论的核心议题之一。在疫苗引进问题上,台湾当局的表态,很大程度上受到了.............
  • 回答
    哎呀,我的老天爷!这怎么回事?我怎么突然就跑到这儿来了?周围这乱哄哄的,这几个人,怎么看着像是三国时候的打扮?等等,那不是……那不是诸葛丞相吗?!(揉揉太阳穴,感觉一阵眩晕,记忆碎片开始拼凑。)街亭?守街亭?这不就是那个……那个马谡守的那个地方吗?那个……哎呀,我这是穿越了?穿越成了马谡?这可真是….............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案件,涉及法律、社会心理、劳动权益等多个层面,以下是需要重点关注的详细信息: 一、案件基本事实(假设性分析)1. 时间与地点 案件发生于某地(具体城市需以实际信息为准),时间可能为2023年或更早,涉及员工与上司的矛盾。 员工入职不足一个月,可能因未及时支付工资或未签订劳.............
  • 回答
    哥们儿,我也是刚踩进这酒馆战棋的大坑,跟你一样,一开始也是看得云里雾里,啥啥不懂。不过多玩几把,加上跟一些老哥们儿交流,慢慢摸索出了一些门道。你有什么想问的,尽管开口,我尽力把我这新手阶段的经验跟你掏心掏肺地分享一下,也希望能一起进步。第一个问题,也是我当初最头疼的:为啥我总感觉别人家的棋子比我强?.............
  • 回答
    浙江人社厅对“跳槽入征信,多次讨要加班费被指碰瓷”的回应,确实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全面看待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解读和分析:一、 事件的起因与背景首先,我们要了解这个事件的核心是什么。核心是:一位劳动者在与前雇主产生劳动纠纷,特别是关于加班费的问题上,其信息被纳入了所谓的“征信”系统,.............
  • 回答
    得知你因为乙肝大三阳的情况在入职体检后被公司拒绝,这确实让人感到沮丧和不公。在你准备讨要说法之前,我们先梳理一下你的情况,以及在维护自己权益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几个关键点。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一些基本情况和法律规定: 乙肝病毒携带者不等于患病: 乙肝大三阳(表面抗原阳性、e抗原阳性、核心抗原阳性)只.............
  • 回答
    3.6亿的讨论量,听起来是个不小的盘子,能引起这么大的关注度,汉服这门生意,绝对不算冷门。但你说投资人看不上?这事儿吧,得掰开了揉碎了看。首先,我们得承认,汉服市场确实火了。 甭管是街头巷尾的年轻人,还是古风摄影爱好者,亦或是国风音乐节的舞台,都能看见汉服的身影。各种品牌层出不穷,线上线下销量也都不.............
  • 回答
    让我们来好好掰扯掰扯这个话题,但得说明一点,这纯粹是基于军事角度的推演,现实的政治、经济以及国际关系可复杂太多了,绝不是军事上的一个简单动作就能拍板定论的。而且,咱们聊的都是“如果发生”的情况,毕竟北约直接进攻白俄罗斯这件事本身,就牵扯到太多地缘政治的雷区了,现在没人敢轻易去踩。核心逻辑:切断俄军侧.............
  • 回答
    我们常在讨论某个案件的判罚是否公正时,会遇到一个核心的问题:法律的惩罚,究竟应该以谁的视角为出发点?是冰冷客观的法律条文,还是鲜活疼痛的受害者本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是否应该运用共情,也就是代入受害者视角,去体会他们的感受?这确实是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首先,我们来审视一下法律惩罚的根本目的。从宏观.............
  • 回答
    说起公式相声的李博士和十年一磨的毕导,这俩在大家伙儿眼里,可能都是那种“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的代表人物,但细琢磨起来,他俩身上那种特有的“匠人”和“极客”气质,还真挺有意思的。要说共同点,最突出的就是那种对“内容”的极致打磨。李博士吧,他跟郭德纲他们那路数不一样,不是讲究什么“段子为王”,而是硬生生.............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尤其是在我们对社会经济问题进行讨论时。的确,很多关于行业弊端的讨论,最终似乎都指向了从业者的收入水平,这其中既有合理的联系,也可能存在倒果为因或过度简化的嫌疑。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以及其中可能存在的逻辑误区。为什么讨论行业弊端时,从业者收入会.............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法理讨论,涉及到正当防卫、过当防卫、故意伤害甚至故意杀人等多个法律概念。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分析这个问题,并区分不同的法律适用角度和可能出现的争议点。核心问题:女子在遭受连续性侵犯的情况下,采取涂毒生殖器这种极端自卫手段致性侵犯死亡,是否构成犯罪?为了进行详细的讨论,我们需要分.............
  • 回答
    咱们聊聊《英雄联盟》里“劲夫”这个梗,说说它适不适合在咱们玩家圈子里这么传。这事儿吧,挺有意思的,也挺能说道说道的。首先,咱们得明白这“劲夫”是怎么来的。腕豪这英雄,背景故事里是个拳击手,招式也都是拳脚功夫,打起来那叫一个猛烈。玩家们玩他,尤其是打出那种一连串控制和高伤害,把人打得毫无还手之力的时候.............
  • 回答
    中芯国际能否赶超台积电,为华为全面供货?这是一个牵动产业链、地缘政治和技术前沿的复杂议题,值得我们深入掰扯。核心挑战:技术代差与追赶之路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先正视一个残酷的现实:目前,中芯国际与台积电在制程工艺上存在显著的代差。 台积电的领先优势: 台积电作为全球晶圆代工的龙头老大,其技术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关于文学作品与历史真实性的讨论核心。当我们在讨论像吴用(《水浒传》)和诸葛亮(《三国演义》)这样的“虚拟人物与历史人物对比”时,为什么只有在列出“战果”时,才会有大量明白人站出来指出这种对比“不靠谱”呢?这背后有着几个关键的原因,我们可以详细地分析一下:1. 战果是“演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