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药科大宣布允许人才潜心研究 10 年不发论文,可行性如何?如果是你你愿意这样做吗?

回答


中国药科大宣布允许人才潜心研究10年不发论文的政策,其可行性与个人选择需从多个维度综合分析。以下从政策背景、可行性分析、个人选择的利弊及未来影响等方面展开详细探讨:



一、政策背景与可行性分析
1. 学术评价体系的矛盾性
现行压力:中国科研体系长期以“论文数量”和“SCI影响因子”作为核心评价标准,导致科研人员陷入“论文至上”的焦虑。例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中,论文数量和发表期刊的影响力常被作为重要指标。
政策初衷:药科大此举可能是为缓解科研人员“急功近利”的倾向,鼓励长期基础研究或重大技术攻关,如药物研发、新药发现等需要长期积累的领域。
可行性前提:该政策需配套其他激励机制,如项目资助、成果转化激励、专利奖励等,以弥补不发论文可能带来的学术评价劣势。

2. 科研成果的长期性与不确定性
重大突破的积累期:许多重大科学发现(如青霉素、疫苗研发、新型药物筛选)需要数年甚至数十年的积累,短期内难以通过论文数量体现。例如,药物研发从靶点发现到临床试验可能耗时1015年,期间可能无法发表论文。
跨学科与多阶段研究:复杂问题(如肿瘤免疫治疗、中药现代化)需要跨学科协作和多阶段验证,短期内难以产出高影响因子论文。
政策匹配度:药科大作为药学领域重点高校,其研究方向(如药物靶点筛选、药理机制研究)天然适合长期积累,因此政策可行性较高。

3. 潜在风险与挑战
学术评价体系的冲突:若政策仅针对个别研究人员,可能引发“内卷”——其他科研人员可能因“不发论文”而失去竞争力,甚至被边缘化。
成果转化与外部评价:若研究最终形成技术成果(如新药、专利),需通过市场或政策渠道获得认可,但可能面临外部评价标准的不兼容性。
政策执行的边界:如何界定“潜心研究”与“无效产出”?若研究方向偏离核心领域,可能引发管理争议。



二、个人选择的利弊权衡
1. 如果我是研究人员,是否愿意这样做?
愿意的条件:
研究方向符合长期积累需求:如药物研发、中药复方机制研究、复杂疾病靶点探索等,需数年时间。
有明确的外部支持:如获得国家重大专项、企业合作项目,或学校提供的资源(如设备、团队)。
有明确的成果转化路径:如研究最终能转化为专利、新药或技术标准,而非单纯依赖论文发表。
不愿意的条件:
研究方向依赖快速产出:如热点领域的论文发表(如AI在药学中的应用),需短期成果。
职业发展依赖论文数量:如晋升、项目申请、国际交流等,需持续产出成果。
缺乏外部支持:若研究无法转化为实际价值,长期不发论文可能影响个人声誉和机会。

2. 个人选择的隐性代价
学术声誉的潜在风险:若研究长期不发论文,可能被外界视为“不积极”或“不进取”,影响学术圈内的评价。
职业发展机会的牺牲:长期不发论文可能减少参与国际会议、合作项目的机会,导致学术网络的稀疏化。
个人时间与精力的投入:需要在不发论文的情况下,保持研究的持续性,可能面临更大的心理压力。



三、政策的潜在影响与未来方向
1. 对科研生态的优化
鼓励基础研究:允许不发论文可能推动更多基础研究,如药物作用机制、药理学原理等,这些成果可能无法短期量化,但对学科发展至关重要。
促进跨学科合作:长期研究可能需要多学科协作(如药学与生物信息学、人工智能),政策可能促进这种合作。
减少“论文数量主义”:若政策被推广,可能对整个学术界形成示范效应,推动评价体系的多元化。

2. 政策的局限性
政策执行的灵活性:需明确“潜心研究”的具体标准,避免被滥用(如部分人利用政策逃避学术责任)。
与国际接轨的挑战:国际学术界仍以论文数量为重要指标,若药科大政策被外界误解,可能影响国际合作与交流。
政策的可持续性:若政策仅适用于个别领域或个体,可能难以形成系统性改革。

3. 未来可能的改进方向
多元化评价体系:将专利、技术转化、社会影响等纳入评价指标,减少对论文数量的依赖。
阶段化支持:对长期研究提供阶段性资助(如“五年计划”),而非单一的“不发论文”政策。
个人与机构的协同:学校需配套政策(如职称评审、项目申请)与外部资源(如企业合作、政府资助)共同支持长期研究。



四、结论
中国药科大允许人才潜心研究10年不发论文的政策,在学术评价体系与科研需求的矛盾中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尤其适合需要长期积累的药学研究。但该政策的成功依赖于配套的激励机制和外部评价体系的改革。若作为研究人员,是否愿意这样做取决于个人研究方向、外部支持和职业规划。若研究方向符合长期积累的需要,并能通过其他形式获得认可,可能愿意接受这一政策;否则,可能更倾向于在学术评价体系内寻找平衡点。这一政策若能推广,可能对科研生态产生积极影响,但需警惕其潜在风险与执行中的边界问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可怕,又开始坑学生了。

老师10年不发论文,意味着组里起码有3届读了7年博的博士生没文章毕业。很多地方毕业没文章根本拿不到学位证书,博士白读了。

一个10年发不出文章的老师,你说他有多坑学生?

看起来确实是鼓励创新,实施起来就是在坑学生。

一帮五十多岁的老PI终于有机会混10年等退休。

多暖的温床。

--

其实也能做到方案可行,末位淘汰制+可以10年不发文章,两项政策一起上。就有点类似于中科院上海生科院里淘汰PI淘汰最狠的神经所。

首先是每年考评,汇报项目不行的末位走人。没文章可以,你项目行不行,不行就走。

这种方式可以保护哪类老师呢?

可以保护当年做出克隆猴的孙强老师。没有神所的支持,你不知道多少年才能做出克隆猴,好项目,但不一定能成功,如果按文章来,孙强老师可能就被淘汰了。

但克隆猴这项目极为重要,所以神所没有按文章末位淘汰,而是按答辩项目末位淘汰。既保证没文章的老师可以做大事,又保证没成果的老师没法躺平。

--

不过只要是人来评选项目,总会有人情在。

我觉得哪怕为了学生,10年发不出文章的组还是尽早走人。一帮拿了永久教职不产出的还在招学生,30-40岁的年轻PI为了少有的几个教职位又卷得不行

很多地方对年轻老师非常不友好,不拿年轻人当人用,5年不出成果非升即走。建实验室1年,培养学生1-2年(第三年必须有课题做完),文章整理加投出去见刊还要1-2年。5年就到了,呵呵。

这时候还有人可以10年不发文章,学生拿不到学位。

你说怪不怪?


补充下:

1. 这里指生化环材专业。

2. 政策“允许十年不发文章”,就会有人一边招学生,一边觉得“十年不发文章”没啥。

3. 制定制度时,考虑下有没有跟进措施,保护学生和青椒的权益。

user avatar

看了一下答案大多在抨击不可行、矫枉过正、坑学生。不过仔细看了一下答主一般都是生化环材的,这就不奇怪了。当然题目中的南药是属于生化幻彩的行业高校,大家如此评价没什么问题,无可厚非。

不过我还是偏一下题,我们这种传统工科,确实有在文章路线之外的另一条工程项目路线。具体来说就是做项目,做总师,解决国家实际的型号项目需求。在我们这行,这种路线往往发展空间还更大,几十篇sci不如一个十几亿的大项目有说服力。而且实际上水货也更少,因为卫星要上天航母要下海,这是要用实践效果说话的,你卫星打上去如果栽了,一百个professor给你投票都没用。

当然做工程项目就很难写文章了,我们这行很多学生文章也确实很少。做工程的老师不受学生喜欢,这也无可厚非。所以他们一般招的学生也不多,招来也是向项目里定向培养。不喜欢的学生一定提前打听好不要报。

user avatar

很多政策出发点都是好的,但总可以好经被念歪。

这个政策前提是人家确实是可以“潜心研究的人才”。

更多人发不出论文说到底就是研究能力不行,他们“潜心研究”再多年也还是发不出来的。

现在,他们都可以摇身一变,自己没有论文不是能力不行,而是在潜心研究,因而是被允许的。

呵呵。

user avatar

可行性堪忧。

因为国家对事业单位员工要求每年考核,还要求聘期考核,这权力不在高校,而在更上面。

即使一个校长暂时顶得住,换领导了怎么办?

我在高校就没见过政策持续超过三年的。更普遍的是一年一政策。

user avatar

副校长赫海平: 我们将为高水平人才开辟绿色通道,大家只要有能说得出来的成果,并得到别人的认可,就能以提名推荐的方式参加正高职称评审,你们甚至可以潜心研究 10 年不发论文。

是否可以理解为: 无需经过科学检验, 尤其是国外同行检验, 只要搞个小团体相互认可, 就可以拉进来了. 拉进来的人不用担心不会发论文, 10年不发也没事

或者是否可以解释为: 是不是人才全看我们怎么说? 发论文和科学检验都不再是门槛?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