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中国药企这么弱小?

回答
中国药企的“弱小”是一个相对的说法,要理解这一点,需要从多个维度深入剖析。如果用“弱小”来概括,可能更多是对比西方发达国家成熟的医药产业而言,在一些关键领域,中国药企确实存在明显的短板。但这并不代表它们没有进步和发展潜力。下面我们就来详细聊聊这个问题,力求讲得清楚透彻,没有半点AI写作的生硬感。

一、 历史积淀与创新基因的差异

首先,我们得承认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欧美,在医药研发领域拥有更长的历史积淀。从早期手工制备的药材,到现代科学驱动的生物技术和化学合成,它们经历了漫长的探索、试错和积累过程。这种长期的研发投入和对科学精神的秉持,已经融入了它们的文化和产业基因。

反观中国,现代医药产业的发展相对较晚。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曾大力发展仿制药,以满足基本医疗需求。这在早期是极其重要的,为国民健康打下了基础。但当时的重点更多在于“能生产”而非“能创新”。创新需要巨大的资本投入、风险承担能力,以及能够容忍失败的学术和市场环境,这些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二、 研发投入的差距与回报的不确定性

创新是医药产业的生命线,而创新则依赖于巨大的研发投入。

投入规模: 尽管中国药企近年来加大了研发投入,但与国际巨头相比,绝对金额仍然存在差距。国际大型药企每年投入的研发费用可能高达百亿美元级别,而中国头部药企的研发投入可能在几十亿人民币级别。这个差距不仅仅是数字上的,更反映了企业规模、盈利能力和对未来增长的预期。
回报的不确定性: 新药研发是一个漫长、高风险、高失败率的过程。一个新药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可能需要1015年,投入数十亿美元,而最终成功上市的概率可能只有10%甚至更低。这种巨大的不确定性,对企业的财务状况、风险控制能力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中国市场过去的价格控制、审批流程等因素,也影响了药企在早期阶段敢于进行高风险创新研发的意愿。
专利壁垒: 国际大型药企往往拥有庞大的专利组合,这些专利构成了它们强大的竞争壁垒。而中国药企在原创性专利方面的积累相对较弱,更多的是仿制或者在已有药物基础上进行微创新(metoo drugs)。

三、 人才与科研环境的挑战

医药创新离不开顶尖的人才和良好的科研环境。

人才流失与吸引: 许多具有国际视野和研发能力的科学家,过去可能因为国内科研环境、薪酬待遇、发展空间等原因选择去海外发展。虽然现在这种情况有所改善,国内也在积极吸引海归人才,但与欧美成熟的科研体系相比,仍需持续努力。
基础研究的薄弱: 医药创新往往建立在扎实的基础科学研究之上。中国在基础研究领域的投入和产出仍有提升空间。很多突破性疗法,都源于基础科学的重大发现。如果基础研究薄弱,后续的药物开发就会成为无源之水。
产学研结合的效率: 虽然中国政府和企业都在努力推动产学研结合,但科研成果转化效率、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协作顺畅度等方面,仍然有待提高。有时候,学术界的发现难以有效转化为商业价值,而企业也可能因为缺乏与前沿学术的紧密联系而错过创新机会。

四、 市场环境与政策影响

市场环境和政策导向对药企的发展至关重要。

集采(国家药品集中采购): 集采政策的推行,旨在降低药品价格,减轻医保负担。这对于仿制药企业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低价竞争使得利润空间大幅压缩,进一步挤压了企业在研发上的投入能力。虽然这客观上加速了行业洗牌,淘汰落后产能,但对于那些尚未建立起强大研发管线的药企来说,生存压力骤增。
审批流程: 过去,中国药品审评审批流程相对漫长且不够透明,这增加了研发的不确定性和成本。近年来,国家药监局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例如“优先审评审批”、“突破性疗法”、“真实世界数据应用”等,极大地加速了新药上市的进程,这对中国药企的创新是重大利好。但要完全赶上国际水平,仍需要一个过程。
支付能力与医保: 尽管中国人口众多,但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医保支付能力相比发达国家仍有差距。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创新药物的市场空间和回报预期,也影响了药企的定价策略。

五、 商业模式与公司治理

仿制药为主的盈利模式: 长期以来,中国很多药企的盈利模式依赖于仿制药的销售。仿制药的利润相对稳定,但天花板较低,难以支撑高强度的原创性研发。
公司治理与战略清晰度: 部分中国药企在公司治理方面尚不成熟,可能存在短期行为,对研发的战略定位不够清晰,或者管理层对创新风险的认知不足。国际大型药企通常拥有非常清晰的战略规划和稳健的公司治理结构,能够长期坚持研发投入。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中国药企的进步和光明面:

近年来,中国医药产业的发展势头非常迅猛,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创新药企。

研发投入持续增长: 越来越多的中国药企开始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研发中,特别是生物技术药物、细胞治疗、基因治疗等前沿领域。
人才回归与本土培养: 大量优秀的华人科学家回归,国内也开始培养出一批批年轻有为的研发人才。
政策支持力度加大: 国家对医药创新的支持力度前所未有,包括研发激励政策、人才引进计划、审评审批改革等。
仿制药质量提升与国际化: 中国的仿制药质量不断提升,部分产品已经具备了国际竞争力,能够通过美国FDA和欧洲EMA的认证,实现了“走出去”。
特定治疗领域的突破: 在一些中国特有的疾病领域,例如乙肝、肝癌等,中国药企已经涌现出一些具有全球领先水平的创新药物。

总结来说,中国药企的“弱小”是一个发展阶段性的描述,更多体现在与国际巨头在原创能力、研发深度、历史积淀等方面的差距。但同时,中国医药产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创新能力在快速提升,市场潜力巨大,未来可期。 这种“弱小”是暂时的,是挑战,更是中国药企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动力。关键在于能否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优化科研环境,吸引和留住顶尖人才,并有效应对市场和政策的变化,最终建立起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弱小?您开玩笑哪?

中国的药企,那些云南白药,红毛药酒,脑白金。。。都是过百亿的营收,在全球都是前50.

人家不仅挣钱多,你还不能说他坏话,不然,跨省追捕。

他们哪里弱小了?

user avatar

其实中国的药企并没有当年那么弱小了。


药企通常分为两种,一种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辉瑞,罗氏,阿斯利康这种,我们一般称之为Pharma。另一种是各种初创企业,我们称之为Biotech。

可以简单理解为,前者是BAT,后者是初创的互联网企业,商业模式也类似,后者负责创新,前者负责收购杀出来的佼佼者,当然Biotech足够牛逼的话,也可能像字节跳动一样,自己晋升为Pharma。

由于药物创新的失败率过高,不可控性极强,大厂基本都采取收购路线,比如几代药王,立普妥被辉瑞收购,K药被默沙东收购,O药被百时美施贵宝收购。


在2015年之前,中国的创新药基本都是垃圾,仅有几家诸如百济神州、贝达在苦苦挣扎,由于国家药监局基本不干人事(还被枪毙过一个局长),创新药审批极难,反而中成药,仿制药审批容易,带金销售也大行其道,因此药厂基本没有创新动力,包括恒瑞在内,仿制药/中成药上市后靠回扣砸医院和医生就完事了。

巅峰期,药监局由于做事过于拖拉,积攒了2W多个药物审批,基本全是垃圾仿制药。


2015年之后,有几个决定性事件:

1.毕井泉担任药监局局长

请记住这个名字,绝对是一己之力将中国医药水平向世界顶级拉进了一大步。

简单说说他干的几件事:

①推动一致性评价。

要求仿制药必须和仿制的国外产品效果对标,直接干死了大批垃圾小药厂。

②改革药物审批流程

开通各种绿色通道给创新药/器械,举个例子,当年9价HPV获批只用了8天。

③推动临床试验规范化

当年很多临床试验都是造假(今年信达的PD1被FDA拒绝的最重要理由),现在临床试验基本非常规范,也顺带带动了以药明、泰格为首的一大批CXO企业的爆炸式发展。


毕井泉后来因为当年轰动全国的长春长生生物疫苗问题引咎辞职(说实话,他也算天降大锅),在位3年,可以说把中国药企的发展向前推动了30年。


2.药物集采的实施

药物集采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传统药厂的靠回扣带动销量的策略彻底失效,躺着赚钱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强如恒瑞,也逼得孙飘扬不得不回来重新挂帅寻求转型。

而另一边,则是不受集采影响的创新药彻底欣欣向荣。


3.大陆科创板及港股18A的出现

这两个大陆和香港股市的政策都在2018年落地,通俗的来说就是,允许不盈利的生物医药企业上市。

对于资本来说,以前最头疼的就是没有资金退出渠道,创新药企大部分都是亏损状态,上市遥遥无期,而随着退出渠道的实现,18年开始生物医药的融资爆炸式增长,到2021年,全国生物医药行业的融资数已经逼近了互联网行业的融资数。

你们耳熟能详的生物领域专家教授们,全部下海创业,比如施一公的诺诚健华,饶毅的华毅乐健,王晓东的百济神州,谢晓亮的丹序生物,张辰宇的艾码生物等等,都获得了数千万上亿的融资。

基本上每个高校和研究所,你都能看到大批下海创业的科学家们。




但是,上面这些都是Biotech,想成为Pharma还有很远的路要走。

欧美的Pharma成型的很重要原因是,美国畸形的医疗体制,绑架了全体国民,产出了巨额的终端利润。

因为中国的医疗体制是普惠性的,加上集采,就决定了很难通过药物拿到巨额利润,所以创新药企业必须要做的,就是出海去美国,和巨头们刚正面,抢占美国市场,比如近期信达的PD-1,传奇的CAR-T,都在尝试去进入美国市场,还有很多药企在开展全球多中心临床试验,这样才有机会成长为Pharma。



最后不得不提,新冠肺炎对于药企尤其是体外检测IVD行业的红利。

一波新冠肺炎,直接在中国催生出了近50个IVD上市公司,在大家都同一起跑线的前提下,中国的试剂检测产品基本上横扫全球。

药企并不像芯片公司,有那么多的技术壁垒和瓶颈,我相信只要给足了政策支持,中国出现世界顶级药企,基本只是时间问题。



谢绝转载

user avatar

弱在哪?

国药卖着全世界大概是最贵的疫苗(医保采购价200一支【*后文有注释,我也愿意相信集采价格压到40了,但是没有很直接的证据】,相比之下不让卖的mRNA疫苗复必泰只要50【*后文有注释,对这个表述的不严谨我表示道歉,请各位根据后文补充的说明自行判断信息是否可信】,重组蛋白疫苗什么的也都差不多),三期临床数据披露前就卖了几亿剂,三期临床只做完俩国家还drop了一堆,各种真实世界数据也不主动披露,能看到的抗体数据主要还是靠夯港堆几十个病历与别的疫苗做对照。

辉瑞跟BioNTech一起,做了多少研究,po了多少高质量数据,卖得多便宜,还授权给别的国家生产和销售。就这,还要不断地受到质疑,努力用数据证明自己,上赶着研究多价疫苗、优化序列、优化递送系统,疫苗赚够钱了还要研究核酸类似物药物来于自己的疫苗生意竞争,还又授权给别国生产,整天怕被人骂草菅人命的邪恶资本家。

所以谁弱小?我看国药比辉瑞强大多了,多自信,这种“我都不屑于证明我自己,就有那么多信众不要数据、心甘情愿地塞钱买我几十亿剂产品”的自信,哪个药企能有?

=================

200元的来源:

注释:大部分确实是2020年12月附近各地「紧急使用」的采购文件,而且我见过的文件在原网址都无法查到了,只有从当时的新闻里面能看到截图,所以我一直没有po,希望大家有能力的提供更原始的文件。另外,新浪医药2021年5月报道,灭活疫苗降价至180,但也注明了「信息未经证实,仅供参考」。同样的 2021年5月,21世纪经济报道 认为灭活疫苗的价格在160~180之间,但未注明数据出处。

非常欢迎大家提供可信的,最新的采购价格。我愿意相信经过多轮扩产能,集采价格降到40/剂了,但依然希望看到直白一点的证据。在没有可信的价格之前,我只能采信定价高度一致的红头文件,并不认为有什么问题。考虑到 vero 细胞的生产工艺远比其他技术路线复杂,我认为其利润空间是不大的,即便是堆了产能,成本下降的空间也比较有限(所以从来没有说「国药往贵了卖」的意思,不知道部分留言的稻草人从哪批发的,国药控股的营业额暴增的同时利润率是降低的,也可以佐证这一点)。对于公开课查的定价,大家可以搜索以下关键词查看相关信息:

2020年12月,江苏省 《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关于公布新型冠状病毒疫苗采购结果的通知》

2020年12月,安徽省《关于安徽省紧急使用新型冠状病毒应急采购结果的通知》

还有一些新闻里说的四川、广东、浙江、北京等其他省市,还有部分地级市,所有数据都是统一的,200。

2020年11月到2021年1月,同期,巴西采购另一家科兴疫苗定价的新闻:巴西将购买1亿剂科兴疫苗,每剂疫苗大约70元_手机网易网 辉瑞疫苗定价,仅限美国每针129元,那我国呢?出口价每针13元

这两个同时间的数据,对比起来问题就不大了吧?

=================

50元的估算:

mRNA、LNP本身生产成本极低,而复星在本地建立生产线,冷链运输成本会大大降低,相信出厂价不会高于 BioNTech 疫苗在巴西的定价。关于辉瑞给巴西供给移苗的价格,有朋友提出因为是保密合同,所以并不能公开获得实锤的价格。有比较专业的医疗资讯网站总结如下:pharmaceutical-technology.com

该图的消息源如图中标注,是 Reuters、Bloomberg、Financial Times什么的,具体巴西、印度的定价来源是什么,我没有详细地追寻,各位可以选择相信这张图或者不相信。但根据 COVAX 的定价,BioNTech 疫苗的生产成本大概在 $2 附近、有充足的利润空间,应该是比较可信的。而这一点可以跟辉瑞披露的毛利率互相印证。

关于 mRNA 疫苗的成本,国内也有券商调研过 mRNA 疫苗的核心配料,测算认为 mRNA 每一剂的生产成本大概是 10+ 元(其中核心的LNP递送系统大概 2~4 元),和上面预测的 $2 附近非常接近。如果这个成本测算靠谱,实际上比我自己预计的要低得多得多,就看 BioNTech 抽成多少了。

另,复星2020年3月就拿下BioNTech的代理,在2021年大概是上半年,与医保进行过多轮谈判,我确实有友人参与过其过程,大概「50元」的定价不会很离谱。在谈判前,券商行研估计的售价是100元/剂,毛利分成比大概6成(此时已经有200/剂的灭活采购价,但国药在2020年5月左右“喊价”的时候可是喊过1000-1400/两剂的)。同时,复星和BioNTech有灌装线协议,想必本土生产运输,省去了巨额的跨洋冷链运输成本,外加医保集中采购砍价的能力,待复必泰获得行政批复时,成交价会远远低于这个价格。但毕竟不是采购信息,所以确实不能算是什么可以被公开和对比的信息。

ps,复星和辉瑞都是 BioNTech 的代理,辉瑞卖多少钱,价格可以给复必泰的定价区间做参考,但不能说辉瑞现在卖的价格就是复必泰的价格。而且,有本土灌装线的国家的定价,比单纯靠冷链进口疫苗的国家的定价,更有参考价值。

但毕竟不是像上面 200 那个红头文件一样可查的数据,毕竟根本没有发生上市和采购。这只是我推算和不宜公开的信息源通过非正式方式让我知晓的价格。两个数据放在一起对比不够严谨,有误导嫌疑。对此我表示歉意。大家可以自行判断信息的价值。

=================

在底下的楼里,可以看用户柴大和我的对话,我觉得在那个楼里,我把主要的观点说的更明白一些(技术路线的选择、拿了税金后交付数据的义务、得到数据后的决策迭代),有兴趣的可以翻一翻

=================

我真的非常讨厌跑题,希望新留言的同学,注意不要有曼妙的逻辑链和鬼畜的跑题,说着药企的题目,非要扯半天 IVD 什么的,真的非常头疼。

user avatar

中国最大的药企,你猜猜是谁?

云南白药,销售额47亿美元,研发费用0.26亿美元,核心产品无。

就这0.26亿,还不知道真正投入制药实验室的有多少,国内企业把企业信息化建设列入R&D费用,算是老传统了。

作为对比,印度sun制药,销售额46亿美元,研发费用2.66亿美元,刚好是0.26亿的十倍

所以轮到你来回答了,为啥整合不出一个龙头企业?是因为市场太小吗?

user avatar

真的是个好问题

我最近也在看微博,COVID-19口服药被附加条件上市,一群人说辉瑞不怀好意,值得警惕。

洛拉替尼等癌症很多药品都是辉瑞研发。

多年以前,默沙东亏本把乙肝疫苗授权国内生产。

肺动脉高压治疗药物安立生坦片专利拥有者是葛兰史素克。

而此刻,九价HPV疫苗被抢的疯狂,黄牛代抢,甚至有新闻报道有擅长网络技术的人使用漏洞收费代抢。九价hpv疫苗的全球唯一拥有者就是默沙东。

全球慢性乙肝、慢性丙肝、HIV抗病毒逆转录治疗的药物最多来源于吉利德,而国内所能生产hiv抗病毒逆转录的替拉依已经是落后多年,必妥维、恩曲他滨、替诺福韦,这些一线类药物都是吉利德研发。

你问我中国大陆药企为什么这么弱小,其实中国大陆药企不弱小,保密配方的片仔癀价格一路高歌。牙膏的广告深入人心,刷一刷含一含口腔问题好多了。多年以前,某药酒被质疑,质疑者却被逮捕提起诉讼。白内障,莎普爱思滴眼睛,却被315晚会点名批评。板蓝根、双黄连在疫情初期爆发时被疯抢,可是我们知道,病毒导致的肺炎,板蓝根双黄连并不能起到治疗作用。

生化环材四大专业被标为天坑的时候,基础研究的专业就已经被大众抛弃。芯片的缺失就证明了这一点,人才很难被留下,华人半导体工程师很多流向美国。全球的半导体代工厂主要在韩国,台湾,美国,国内也有,但制程落后。全球芯片研发大厂Intel、AMD、Qualcomm在美国。我是学化学大类的学生,我都有时候怀疑自己的专业选择。

疫情来临,众多药企股票一路高歌,可是当疫情最终趋于平稳,企业如何发展?

没有改变,就没有发展。

user avatar

你可以这样认为,他们就是大号联想。

司马南抨击过,可惜影响力很小。

user avatar

弱小是指能跨省派警察去把一个谭秦东抓起来虐待出创伤后应激障碍吗?这要是强大起来人民可就有福了。

user avatar

都可以不通过临床实验就让药品上市,我看不出弱小在哪里。

user avatar

生活大爆炸里,同为博士毕业,伯纳黛特的收入完爆搞实验物理的莱纳德、搞理论物理的谢尔顿、搞天体物理的拉杰,以及她的顶级工程师丈夫霍华德。甚至在佩妮成为一个成功的医药销售之后(收入是莱纳德的两倍),收入依旧不如伯纳黛特。

而伯纳黛特是做什么工作的?药物研发。

相比之下国内呢,各大医药企业的研发人员,收入是多少呢?不足10K?10k-20k?这个收入算高么?不低了,但对比例如其他行业的大企业例如华为的研发人员呢?恐怕是没法相提并论的。这个问题其实在传统制造业里是普遍存在的,研发人员收入无法匹配学习和工作的投入成本,也导致了所谓生化环材四大天坑。这是一种恶性循环。

国内市场足够大,行业壁垒相较其他行业也比较高,做做普通的药,用用国外专利过期的技术,做一些专利过期的所谓的原研药,就能有的赚。何必费劲去投入研发呢?没有优渥研发的大环境,就没有良好的就业环境,没有良好的就业环境,自然无法吸引优秀的人才。


虽然我做的是软件开发,但因项目原因跟国内的一两家医药企业有过一定接触,这些企业不敢说是业内龙头,但也是数得着的大企业,但是其研发人员的待遇,低到令人发指。。。。

user avatar

说到底,医药行业没出一个让他们痛心疾首的事件,反而用集采给他们保底。

新能源车被国家干掉补贴,现在发展非常良好

芯片被美国人搞了一下,国内厂商砸钱招人,势头远比想象中好,低端基本被替代,厂商们全力在往中端冲刺。

医药行业,emmc,你敢砸云南白药吗?你敢砸板蓝根吗?鸿茅药酒不算药企的企业,被砸一下多少人失业,说到底都是信仰赚钱,谁比谁干净?冬虫夏草,多少年了,敢砸一下吗?

企业不被锤是不会选择产学研这条路的,你只有锤他们给他们大刺激才会走这条艰难但光明的道路。

药企研发也很简单,锤他们并给他们大市场,让他们学会去找各大名校、研究所对接项目,国药审核把严,只要第一次迭代顺利,他们就会形成市场+研发迭代的良好循环。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国药企的“弱小”是一个相对的说法,要理解这一点,需要从多个维度深入剖析。如果用“弱小”来概括,可能更多是对比西方发达国家成熟的医药产业而言,在一些关键领域,中国药企确实存在明显的短板。但这并不代表它们没有进步和发展潜力。下面我们就来详细聊聊这个问题,力求讲得清楚透彻,没有半点AI写作的生硬感。一、.............
  • 回答
    关于“药企为了利润,故意不研发治愈高血压的药物”这一说法,在中医圈内流传颇广,但从科学和医药行业发展的角度来看,这种说法存在诸多不符实际之处。要评价这一说法,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一、 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中医的视角与担忧首先,理解这种说法的根源很重要。中医对于疾病的认识往往是整体的、辩证的。.............
  • 回答
    西方新药研发的高昂成本:一场漫长且风险巨大的科学探索西方医药公司在开发一款全新药物上投入的巨额成本,绝非“轻轻松松”四个字能够概括。这背后是一套极其严谨、耗时且风险极高的科学探索和商业运作体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环节来理解这份高昂的代价:1. 基础研究与靶点发现:刨根问底的起点 疾病机理的深.............
  • 回答
    这真是一个挺有意思的问题,也触及到不少人心里的小痒痒。感觉国内的汽车设计,尤其是在“可爱”这个维度上,总是差那么一点意思,好像被什么东西框住了似的。我琢磨来琢磨去,觉得这事儿不能简单地说“中国车企设计不出”,更像是这个“可爱”在中国汽车文化和消费者需求语境下的演变和拿捏,确实不容易。咱们先从“可爱”.............
  • 回答
    这个问题,说来话长,背后其实牵扯着不少门道。你想啊,那些老牌车企,在燃油车时代摸爬滚打了多少年,积累了多少技术和经验,那叫一个底蕴深厚。但到了电动化这档子事儿,风向就有点变了。你想,在中国这个市场,那可真是个大染缸,也真是个大舞台。新能源汽车这块,中国发展得那是相当快,而且消费者口味也越来越刁钻。你.............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且令人深思的问题。作为茶叶的原产国和第一大生产国,中国在茶叶产量上占据绝对优势,但论及品牌影响力、全球市场份额和利润率,却似乎难以与立顿这个“舶来品”相提并论。这背后涉及的因素错综复杂,绝非简单的产量高低可以概括。一、 历史积淀与市场先发优势:立顿的全球化布局首先,我们要承认立顿的成.............
  • 回答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汽车市场的政策确实对外国车企在中国建厂提出了明确的“合资”要求。要详细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顾一下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演变。在2022年1月1日《外商投资法》生效之前,主导中国汽车产业外商投资的是一系列由国务院及相关部委发布的法规和产业政策。其中最核心的便是 《外商投资产.............
  • 回答
    要聊聊当年中国内地为啥送《邪不压正》去冲击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而不是我们后来看到的、口碑炸裂的《我不是药神》,这背后其实有不少门道和考量,不是简单一句“谁更好”就能说清的。咱们一层一层剖析。首先,得明白“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这个奖项的评选逻辑,它跟国内的奖项评审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奥斯卡更看重影片的艺术性.............
  • 回答
    关于中国固体火箭发动机药柱的生产,特别是“手工雕刻”这一说法,需要进行一些澄清和深入的探讨。实际上,现代高科技的固体火箭发动机生产,特别是用于航天和先进军事领域,已经高度自动化和精密化,很难用“手工雕刻”来准确描述。然而,如果“手工雕刻”背后传递的是一种对精细加工、复杂几何形状和个性化定制的需求,那.............
  • 回答
    1300 万一针,这价格足以让人瞠目结舌,也难怪被誉为“史上最贵药”。这款名为 AAV 基因治疗的药物即将在中国落地,它为何如此昂贵?又有着怎样的神效?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说道说道。天价从何而来?深度剖析成本构成要理解这 1300 万一针的天价,我们得一层层剥开它的成本构成,这可不是随便加价,而是背后一.............
  • 回答
    关于不同口径火炮和枪械选用不同形状的发射药,这背后涉及到火炮/枪械的设计原理、发射药的燃烧特性以及膛压控制等多个关键因素。我来尽量详细地解释一下,并 कोशिश (koshish 尝试,印度语,增加点人文色彩) 避免那些“AI 味儿”。核心问题:如何高效、稳定地将化学能转化为动能,并控制膛压?发射.............
  • 回答
    在电影《我不是药神》中,王传君饰演的吕受益之所以总是让人吃橘子,这背后蕴含着多层面的情感和象征意义,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1. 吕受益身体状况的真实反映与对病痛的掩饰: 营养补充和体力支持: 吕受益患有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这是一种消耗性疾病。橘子富含维生素C、糖分等营养物质,能够为他提供一.............
  • 回答
    《我不是药神》这部电影之所以能引起如此大的反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触及了一个非常现实且令人心痛的问题:天价药品与普通百姓的生存困境之间的矛盾。 影片中,印度仿制药的出现,为那些罹患慢粒白血病的患者带来了生的希望,而它之所以价格低廉,甚至远低于国内的正规药品,背后牵扯着一系列复杂的因素,也解释了为什么.............
  • 回答
    在《我不是药神》这部影片中,患者们之所以没有选择去看中医,其根本原因在于影片所聚焦的“慢粒白血病”和影片核心的矛盾——正规治疗渠道的缺失和高昂的药品价格带来的生存危机,而非普遍意义上的疾病治疗选择。我们从几个层面来剖析:1. 疾病本身的性质和“神药”的指向性: 慢粒白血病(CML)的特殊性: 影.............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身边总能听到一些声音,听起来义愤填膺的,说什么中医不科学,要废医验药,不然医药费就高居不下,或者怎么怎么危害健康。但仔细一琢磨,很多说这话的人,自己对中医的了解,可能还停留在“老祖宗传下来的”、“喝草药”、“针灸拔罐”这些非常表面的东西上。他们为什么会对中医这么“不友好”呢.............
  • 回答
    《竹取物语》中辉夜姬对地球产生的留恋,以及她为何将不死之药赠予天皇,这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文化内涵。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拨开层层迷雾,仔细梳理故事的脉络和辉夜姬内心的起伏。辉夜姬为何留恋地球,不愿回归月宫?辉夜姬并非一开始就对地球产生眷恋。她最初的命运是被送往月宫,过着一种与凡间截然不.............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药物研发、认知方式,乃至文化传统等多个层面,很有意思。咱们不谈那些冰冷的“AI痕迹”,就从人的真实感受和逻辑来聊聊。为什么西药热衷“新”?这事儿说白了,就是“进步”、“科学”和“效率”在作祟。1. 科学的迭代与更新: 西方医学体系很大程度上建立在现代科学的基础上,特别是化学、生物学、.............
  • 回答
    青蒿素的发现,绝非“废医验药”的简单概括,它更像是科学研究与传统智慧的一次深度融合与创新。虽然青蒿素是从传统中药青蒿中提取的,但将它提炼出来并明确其有效成分及作用机制,这是一个严谨的科学探索过程,而非简单地“试试看”。青蒿素的诞生:科学探索与传统智慧的结晶青蒿素的故事,与中国古代的医药文献密不可分。.............
  • 回答
    .......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动物世界》和《我不是药神》这两部电影,以及它们在中国电影工业留下的印记。它们虽然类型不同,但都在各自的赛道上,以不同的方式推动着国产电影向前发展。《动物世界》:挑战类型边界,提升工业化制作水准《动物世界》上映时,给很多观众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感觉。它的野心很大,试图将国内的视觉特效、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