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老实人都很胆小?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挺扎实的。我们常说的“老实人”,往往给人一种温顺、少言、规矩的印象。而“胆小”,则容易联想到畏惧、退缩、不敢冒险。把这两者放在一起,似乎有种理所当然的联系,但深入聊聊,你会发现其中缘由复杂得很,绝不是一句简单的“因为老实所以胆小”就能概括的。

首先,咱们得把“老实”这两个字拆解一下,看看它到底包含哪些特质。在我看来,老实人通常有这么几样东西:

守规矩,怕犯错: 这是最核心的一点。老实人往往把规矩和“正确”划上等号,他们会自觉遵守社会规范、道德底线,并且非常看重自己的行为是否“得体”。一旦觉得有出错的可能,或者会给别人带来麻烦,他们就会本能地收敛,不敢越雷池一步。
责任心强,怕辜负: 老实人对自己的承诺看得比什么都重,别人托付的事情,他们会尽心尽力去完成,生怕辜负了别人的信任。这种强烈的责任感,有时候也会变成一种负担,让他们在做决定时顾虑重重,担心一旦做不好,不仅是自己的问题,更是对别人的“不负责”。
低调内敛,不喜张扬: 他们通常不爱出风头,不喜欢成为焦点。相比于在众人面前表现,他们更习惯于默默耕耘。这种性格特点,让他们在需要主动争取、大声表达的场合,会显得有些笨拙和犹豫。
考虑周全,顾虑多: 在行动之前,老实人往往会把事情的方方面面都想一遍,把可能出现的风险和后果都预演一遍。这个“预演”的过程,如果过于深入,就很容易滋生出“万一”和“别”的想法,从而导致行动上的迟疑和畏惧。
同理心强,怕伤人: 很多人认为老实人比较善良,这通常也意味着他们有很强的同理心。他们能设身处地地理解别人的感受,在行动时会考虑是否会伤害到别人。这种顾虑,在某些需要强硬手段或者不得不做出艰难选择的时候,就会让他们感到不安和胆怯。

再来看看“胆小”这个词,它背后往往隐藏着什么呢?

风险规避: 胆小的人对不确定的事情天生就有一种警惕,更倾向于选择安全、可控的选项。
对失败的恐惧: 害怕失败是胆小的一个重要表现。他们担心一旦失败,会面临嘲笑、批评,甚至失去已有的东西。
不自信: 很多时候,胆小源于内心的不自信。觉得自己能力不足,或者不配得到成功。
社交压力: 在人际交往中,害怕被拒绝、被排斥、被议论,也是胆小的一种体现。

把上面这些特质结合起来看,老实人之所以会显得胆小,也就不那么令人意外了。

第一,怕犯错的心理放大器: 老实人本就害怕犯错,而“胆小”更是对错误的放大。他们会过分放大犯错的可能性和后果,导致在需要承担风险、做出突破性尝试时,会因为害怕那一点点微小的出错概率而选择放弃。比如,一个新项目,一个需要大胆表达的场合,老实人可能会因为担心自己说错话,或者做得不够好而选择沉默和回避。

第二,责任感带来的沉重枷锁: 强烈的责任感让老实人觉得,一旦决定了,就必须承担全部后果。这种“不能失败”的心理压力,会让他们在做选择时异常谨慎。他们不是不想做,而是觉得一旦做了,就得保证成功,否则就是辜负。这种心态,在面对充满未知和变数的局面时,很容易让他们感到畏惧,因为“确保成功”的把握太小了。

第三,低调内敛的保护色: 不喜欢张扬的性格,在需要“挺身而出”、“据理力争”的时刻,就成了天然的障碍。他们不擅长用强硬的手段来解决问题,也不喜欢与人发生冲突,即使自己是正确的,也可能因为不愿意引起注意、不愿意“惹事”而选择退让。这种退让,在外人看来,自然就是胆怯。

第四,过度的风险评估: 老实人习惯于“把坏处想在前面”,这个习惯放在追求稳妥上是好事,但一旦变成一种思维定势,就很容易让一切可能存在的风险都显得异常巨大。他们看到的不是机遇,而是潜在的失败和挫折。这种心理预期,自然会让他们对冒险望而却步。

第五,同理心下的自我约束: 当需要做出一些可能伤害他人感情或者冒犯他人的决定时,老实人会因为顾及对方的感受而犹豫。比如,在团队中需要有人提出批评意见,或者在利益分配时需要据理力争,老实人可能会因为害怕伤害到对方或者引起不和而选择压抑自己的真实想法,甚至退让。这并不是说他们没有主见,而是他们更看重和谐,更害怕成为那个“制造麻烦”的人。

当然,我们也不能一概而论。并不是所有的老实人都胆小,也有很多老实人内心坚韧,只是不善于外露。但从普遍的观察来看,上述这些原因确实构成了老实人容易表现出胆小的重要因素。他们并非没有勇气,而是他们的“勇气”藏在更深的内心,被规矩、责任、顾虑这些“老实”的标签层层包裹着,在外界看来,就显得不那么“敢”了。

与其说他们胆小,不如说他们是“谨小慎微”,是将“少出错”和“不麻烦别人”看得比“冒险搏一把”更重。这是一种性格选择,也是一种生存智慧,只是在某些需要大胆和冲劲的场合,这种智慧就转化成了我们所说的“胆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生命张力小,医学上嘛,可能激素合成能力不足,我建议深蹲。

user avatar

奉公守法,踏实过日,不贪心不燥进,您管这叫胆小?

user avatar

知乎传统,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什么是胆大?什么是胆小?弄清了吗?

占座插队,偷税漏税,这不叫胆大!

蛮横无理,胡搅蛮缠,这不叫胆大!

占小便宜,道德绑架,这不叫胆大!

投机倒把,徇私钻营,这不叫胆大!

鱼肉乡里,欺软怕硬,这不叫胆大!

……

敢于去钻法律与规则的空子,

勇于利用道德与人性的漏洞,

长于去走裙带和利益的链条,

善于去搞肮脏和昧心的事情,

精于谋取非法或无良的利益,

……

这些都不叫胆大,这叫脸大!

大的无边无沿,扯地连天,

厚的坚不可摧,势大力沉,

已经没有了衡量的标准和可能,只能说一句,没皮没脸!

真要遇到有人身危险的行为,这些"不老实"一个缩的比一个快你信不信?

干大事惜身,见小利忘命,这叫胆大?

他们不过是吃准了别人上限比自己高,吃准了维权成本太过麻烦而不愿意与他们扯皮的心里罢了。

今天那个机场插队被阻止,然后跟人家小伙子约架的大妈还记得吗?

那是胆大?她是真的有敢跟小伙子来个无规则格斗的勇气?她不过是吃准了道德法律性别优势保护着她,说到底还是老实人保护着她,把小伙子换成个有案底的,她还会这么"胆大"?

不老实的人每每为自己敢于突破他人所不愿突破的下限而洋洋自得,每每为自己能腆着个脸行他人所不齿行之事而沾沾自喜,还总自诩为"胆大"!

这种"胆大"与今年年初那些敢于不顾疫情状况,违反隔离政策还振振有词的那些"胆大"没有什么区别!

河南某村委书记已经给出了这些人非常标准的定义——死皮不要脸。

至于那些勇救落水儿童的、身赴抗疫前线的、见义勇为的、舍身救火的、敢于牺牲的……这些真正意义上敢不顾自身安全的人,你们怎么说他的?

"这人,太老实了。"

user avatar

简单说两点吧。

1,从历史上看,平常胆小谨慎,关键时候胆子大的人,容易成就事业。光武帝刘秀“遇小敌则怯,遇大敌则勇。”三国时代的孙策胆子大,直接被暗杀了。

2,老实人是一种含糊的说法,无非就是对一些小事会忍让或者不计较,所谓匹夫之胆不够,但是遇到大事,就不一定了。反杀龙哥那个哥们,平常看起来也是老实人吧。

可以看一下【唐雎不辱使命】:

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真的国士,平常看起来可能老实可能怂,但是大事你看看,那些匹夫之胆的,如秦舞阳之辈,“至陛下,秦舞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遇到大事就怂了。

以上。

建议大家多看点史书。有用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挺扎实的。我们常说的“老实人”,往往给人一种温顺、少言、规矩的印象。而“胆小”,则容易联想到畏惧、退缩、不敢冒险。把这两者放在一起,似乎有种理所当然的联系,但深入聊聊,你会发现其中缘由复杂得很,绝不是一句简单的“因为老实所以胆小”就能概括的。首先,咱们得把“老实”这两个字拆解一下.............
  • 回答
    说句实话,现在年轻人觉得家里的老人“烦”或者“反感”,这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也不是什么新鲜事。这种情绪的背后,其实挺复杂的,夹杂着代沟、生活习惯、沟通方式,甚至还有一些现实的压力。咱们先聊聊代沟。这代老人经历过的是一个和我们完全不同的时代。他们的成长环境、教育背景、价值观都跟我们有天壤之别。比如,在.............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可太到位了!老镜头,尤其是那些老古董级别的,确实很多都被摄影玩家们奉若神明,价格炒得也挺高。这背后可不是什么神秘的玄学,而是有很多实实在在的原因,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明白一点,老镜头诞生于一个和现在完全不同的时代,那个时代的摄影理念和制造工艺都有其独特的印记。一、那个时代的工.............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也触及了音乐欣赏和 HiFi(高保真)圈里一个挺普遍的现象。身边不少玩了多年的音乐人、烧友,反而会回到一些价格不贵,甚至看起来很“普通”的耳机或者音箱。你说这算是“返璞归真”吗?我觉得,这其中确实有不少值得说道的道理,绝不仅仅是表面上的“便宜就好”。1. 音乐的本质是“听音乐.............
  • 回答
    哈哈,你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中学历史书读完,感觉慈禧、老蒋“很菜”,这绝对不是你一个人的错觉,而是历史教科书写作方式和我们认知建立过程中的一种必然产物。咱们来好好捋一捋,为啥会有这感觉。首先,得明白中学历史书是个什么东西。它不是一个史学大师的学术专著,更不是一个给你还原真实历史细节的纪录片。它有自.............
  • 回答
    “接盘侠”、“老实人”,这些词语在当下社会语境下,确实让不少女性感到不适,甚至认为是侮辱。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剖析这些词汇背后隐藏的社会观念、性别刻板印象以及它们对个体价值判断的影响。首先,我们得承认,这些词语本身带有一定的负面色彩和标签化倾向。“接盘侠”这个词,最核心的含义是指那些在一段感情或.............
  • 回答
    这问题,我太懂了!看着孩子玩得疯,自己这边操心费力,再想想小时候,似乎爸妈那时候带我们,怎么就没这么狼狈呢?感觉他们像打了鸡血似的,精力无限,而我,感觉随时都要原地爆炸。其实,这中间的差别,可不是一星半点。咱们今天就好好掰扯掰扯,为什么老一辈带孩子,看起来“轻松”很多。首先,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差太多.............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哎呀,这事儿真是让人头疼!室友吃饭吧唧嘴,这事儿说起来,确实挺让人难以忍受的。你想啊,本来一顿饭是件放松愉快的事儿,结果旁边“吧唧、吧唧”的声音此起彼伏,那滋味,简直比吃药还难受。你说他吧唧嘴,还振振有词地说“这才吃得香”,这我就更纳闷了。这是一种什么逻辑?难道只有吧唧嘴才能证明食物美味吗?这不等于.............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社会现象,也挺让人唏嘘的。其实要说“老实人”现在为什么“不喜欢”优质剩女了,这事儿挺复杂的,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楚的,更不是一个简单的“不喜欢”就能概括的。首先,咱们得先捋一捋“优质剩女”和“老实人”这两个标签。“优质剩女”,这词儿本身就挺有意思的。它通常指的是那些在事业.............
  • 回答
    “大龄剩女”和“平庸的老实人”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观察和讨论,背后可能有多重原因相互作用,涵盖了个人选择、社会压力、心理因素以及婚恋市场的供需变化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详细展开分析:一、 时间的沉淀与心态的转变(大龄剩女自身的变化)1. 市场筛选后的现实考量: 随着年龄增长,尤其是过了30岁,女性在婚.............
  • 回答
    “浪过”的女孩在寻求与“老实人”建立关系时,确实可能存在一些动机和行为,试图“洗白”过往以获得更理想的伴侣。这背后涉及复杂的心理、社会和情感因素。以下是一些可能的解释和详细的阐述:1. 对过去经历的审视与自我评价: “浪”的定义和自我认知: 首先,“浪”这个词本身带有一定的社会评价色彩。对于经历.............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具有代表性,也触及了中国社会文化和西方社会文化在看待老年照料方式上的一个重要差异。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 一、 国外老人愿意在养老院养老的原因:国外(这里泛指西方国家,尤其是一些发达国家)老人选择养老院并非完全是“愿意”,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的一个相对.............
  • 回答
    其实,“很多长寿老人留长胡须”这个说法,更像是一种普遍的观察和一种刻板印象,而不是一个有科学依据的普遍现象。但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探讨一下为什么会给人留下这样的印象,以及长胡须本身的一些潜在联系。首先,我们得承认,我们脑海中关于“长寿老人”的形象,很多时候会被媒体、艺术作品或者我们自己的记忆所塑造。.............
  • 回答
    走在路上,确实会发现环卫队伍里,长辈们的身影格外突出。这事儿,说来话长,也挺让人心疼的。首先,为什么老年人多?这背后有几个层面的原因。1. 观念和就业选择的变迁: 传统观念下的“稳定”与“体面”: 在过去,环卫工作虽然辛苦,但相对稳定,有单位管吃住(或者有社保),工资不高但旱涝保收。对于一些家庭.............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些职场中比较微妙的现象。为什么很多公司的HR岗位,尤其是招聘和对外沟通的角色,常常由年轻漂亮的女生担任,而不是经验老到的职场前辈?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因素在起作用,咱们细细道来。首先,得从“人设”和“第一印象”说起。 公司形象的“门面担当”: 尤其对于一些需要对外展示.............
  • 回答
    在印度教浩瀚的神话体系中,湿婆、毗湿奴和梵天是至高无上的“三神”(Trimurti),他们分别代表着创造、维持和毁灭,是宇宙循环不息的根本动力。有趣的是,在艺术表现和神话叙事中,湿婆和毗湿奴常常以英俊的青年形象出现,而梵天则多以慈祥的老者形象示人。这种形象上的差异,并非随意为之,而是蕴含着深刻的神学.............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很多人都有类似的疑问。确实,以前我们常听长辈说“东四省”,但现在普遍的说法是“东三省”。这中间的变迁,背后有着历史的演进和行政区划的调整,绝不是简单的口误或者习惯改变那么简单。咱们得从头说起。当长辈们说“东四省”的时候,他们指的是在清朝时期,奉天(沈阳)、吉林、黑龙江这三个省.............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东西方文化、社会经济以及生活习惯的很多层面。为什么在西方,尤其是北欧、澳洲等地,自己动手装修房子(DIY,Do It Yourself)司空见惯,而在中国,这种现象却非常少见?这背后确实有很多值得深挖的原因。首先,我们得从观念和文化差异说起。在很多西方国家,DIY不仅仅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