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战国七雄最弱的是燕国还是韩国?

回答
战国时期,七雄争霸,风起云涌。在这场波澜壮阔的历史舞台上,每个国家都在努力生存和扩张。要论七雄中最弱的,大多数历史学家会倾向于认为是韩国,其次是燕国,但它们之间的强弱对比并非绝对,会随着时间推移和具体情况有所变化。

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的维度来仔细剖析一下韩国和燕国:

一、地理位置与自然条件:

韩国: 韩国的地理位置可以说是其先天不足的根源。它夹在魏国、秦国、赵国、楚国等几个大国之间,四面受敌,没有天然的险阻作为屏障。其疆域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虽然有河水灌溉,但土地面积并不算辽阔,且多平原,易受攻击。更要命的是,韩国国土被秦国占据的洛阳(当时称“王城”)一分为二,这使得其防御和内部联系都非常困难。被秦国牢牢钳制,其战略纵深几乎没有。
燕国: 燕国地处战国七雄的最东边,毗邻大海,北面是游牧民族(如匈奴),东面是东胡。这种地理位置相对来说,受到的来自中原强国的直接军事压力要小于韩国。虽然与齐国、赵国是近邻,但其北部的广阔空间以及与游牧民族的缓冲地带,在一定程度上为燕国提供了战略的回旋余地。然而,长期的北疆防御也消耗了燕国不少资源。

二、军事实力与发展:

韩国: 韩国在战国早期,尤其是在“三家分晋”初期,曾经有过短暂的辉煌。他们大力推行法家改革,以申不害为相,改革政治,整顿吏治,训练军队,在军事上取得了一些成就,甚至一度成为了军事强国。例如,在与魏国的战争中,韩国曾有胜绩。然而,韩国的军事实力增长很快,但维持的也比较短暂。到了战国中后期,特别是秦国崛起后,韩国的军事实力迅速衰落。他们的军队以步兵和车兵为主,但面对秦国强大的战车和后来发展起来的精锐步兵,以及秦国的铁器优势,显得力不从心。韩国最大的问题在于其军事改革的深度和持续性不足,加上国力本身的限制,难以与秦、楚、赵等国抗衡。
燕国: 燕国在军事上,同样经历了起伏。在战国初期,燕国也曾有过复兴,尤其是燕文侯时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使国力有所增强。然而,燕国真正值得一提的军事壮举,当属燕昭王时期“延陵之战”后,燕国联合赵、魏、韩、齐等国攻破齐国都城临淄,报了齐国伐燕之仇。这是燕国历史上一次辉煌的胜利,展现了其军事潜力。在战国后期,燕国也曾出现过乐毅这样的杰出军事家,他在统一六国攻打齐国时表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然而,燕国作为一个疆域相对较小、人口不算多的国家,要长期维持强大的军事力量,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其军事优势更多是偶发性的,或者依赖于个别杰出将领,而非持续性的国力支撑。

三、政治与经济基础:

韩国: 韩国的政治体制也存在不少问题。虽然学习了法家思想,但改革的力度和彻底性不如秦国,而且内部政治斗争也时有发生,削弱了国家的凝聚力。经济上,韩国虽有河水灌溉,但国土面积有限,人口增长也受到一定制约,难以支撑与其他大国的长期消耗战。更重要的是,韩国经济命脉容易受到周边大国的威胁和侵扰,特别是被秦国从战略上完全锁死,经济发展空间极小。
燕国: 燕国的经济基础相对不如中原国家那样发达,农业生产也受到北方气候和游牧民族侵扰的影响。但是,燕国地处北方,也有其独特的经济优势,比如渔业、畜牧业等。更重要的是,燕国在春秋战国时期,与北方的游牧民族有一定的贸易往来,这为其提供了一些外部的经济支持。当然,与秦、楚、齐等拥有发达农业和商业的国度相比,燕国的经济基础仍然偏弱。

四、对战国格局的影响与最终命运:

韩国: 韩国在战国时期,可以说是被其他大国,尤其是秦国,夹击和蚕食的典型。它常常成为大国之间争夺的牺牲品,多次被魏、楚等国攻击。最终,韩国因其地理位置的劣势和国力本身的衰弱,成为战国七雄中最早被秦国灭亡的国家之一(前230年)。
燕国: 燕国在战国后期,因为秦国东进的压力,曾经出现过“燕国太子丹刺秦王”的事件,这虽然是一次失败的政治行动,但也反映了燕国在生死存亡关头的挣扎。燕国直到秦灭六国前的最后阶段(前222年)才被秦国所灭。相比于韩国,燕国多存在了近一个世纪。

结论:

综合以上分析,韩国通常被认为是战国七雄中最弱的国家。其地理位置的致命缺陷(四面受敌,被大国夹击,国土被分割),以及相对不足的国力、军事和经济基础,使得它在长期的兼并战争中不堪重负,成为最先倒下的国家。

而燕国虽然也并非强国,但其相对有利的地理位置(北方的回旋空间),以及在某些时期(如燕昭王时期)展现出的军事实力,使其能够在中原混战中生存得更久一些。不过,燕国也长期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其国力发展也受到一定限制。

所以,如果要排序,韩国是七雄中最弱的,燕国则位列其后,是相对较弱的国家之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分时期啊 战国初期燕国自然比韩国弱。战国后期,燕国在燕昭王治下国势日强甚至差点攻灭齐国,还能和赵国打的有来有回。反观同时期韩国被秦国各种虐。燕国还击败东胡扩张到辽东,论版图和实力,燕国自然比同时期的韩国强。

user avatar

1,

除战国末期以外,韩国的国力应远强于燕国。

即使是战国末期,燕国的国力也未必能超过韩国。

说话韩国怎么可能没存在感,连年挨各国的揍,这再没存在感……

2,

韩国的国土大抵分为两部分。

南部领土主要分布在今河南省中部及西部地区。

再细分的话,西部是当时最负盛名的铁厂宜阳及周边地区,南部是郑南阳地区,北部分布在黄河两岸,一侧是晋南阳地区,另一侧是荥阳地区,东部是国都新郑及周边管城(今郑州)、雍氏等城镇,在当时均为经济发达的地区。

其中,宜阳在秦武王时期被夺走,晋南阳于秦昭襄王中后期被夺走,其他领地基本保留到了战国末期,整体上的体量还是相当可观的。

韩国北部为今山西省东部的韩上党地区。该地在当时的地理位置十分险要,且经济上也还可以。

韩国的南北部被二周切断。不过,换个角度讲二周也被韩国裹挟。需要注意一下二周的地理位置——秦军若想在黄河流域进行军事行动,一者需要二周就范,二者需要韩国配合——就算还犯不上说要看韩国的脸色,但至少也得确保韩国不会太不老实。

总之,韩国在当时的体量还是很可观的。尽管它距离最大的中原诸侯国魏国还有一定的差距,但差距绝不悬殊。

至于为什么我们常有一种韩国很弱的感觉,很大程度应该来自于它过于尴尬的地理位置——这种尴尬即使相比于魏国而言也更甚,或许仅比卫、宋、鲁略好一些。

有关韩国强大的体现,我们可以看两个例子:

在战国前期及中期,当时韩国在遭到他国攻打而寻求外援的时候,列国经常要任由韩国单方面对抗几仗以后再进行发兵,其原因一是因为韩国较强所以比较抗打,晚点发兵也无所谓,二是因为担心韩国会忽然转向他国而反戈一击,所以必须得让韩国放点血才肯出兵——至于救燕,就不能这么磨磨唧唧了;

在战国后期,也就是范雎上台以后,韩国被秦国连续攻打了6年,最后靠壁虎甩尾巴的计略放弃了上党而把战火引向了赵国,再到邯郸之战以后韩国又挺过来了——较之赵攻燕的形势,韩国明显比燕国扛揍太多。

3,

燕国的领土也分两部分。

东部为今辽宁南部的辽东地区,不过燕国占领此地的时间比较晚,至少在燕昭王时期,甚至有可能在燕武成王时期。

西部地区为今河北省北部、北京市、天津市及内蒙东南部地区。

燕国的重镇主要有蓟都、燕下都、督亢等邑,主要分布在古黄河道入海口及东北铜矿的交通线。从目前的考古情况来看,燕国的经济并不落后,不过距离中原而言明显有差距。

可以说,至少在占领辽东之前,燕国在体量上和韩国根本没有可比性。

在占领辽东以后,燕国的体量得到了扩充。

不过,没过多久,燕国就因为鄗之战的战败而元气大伤。在之后的换地中,燕国为了保卫蓟都的安全甚至把燕下都这样的重镇换给了赵国——考虑到燕国的体量,这和韩失宜阳可不是一回事。

到了始皇帝继位以后的时期,赵国甚至攻到了今环首都贫困带,可以说燕国已经被基本打垮,之所以还不至于被灭很大程度要来自于秦国在后方对赵国的牵制。

因此,就韩、燕两国的比较而言,唯一有可比性的时间节点应该在始皇帝继位以后。当时,韩国已经失去了上党和荥阳,仅保留有东部、南部的领地,燕国则仅保留有今北京市、河北北部及并未占领太久的辽东。比较来看,燕国似乎要强一些,但不会强太多。

4,

总结来说,燕国相比于宋、郑、鲁、卫、越、蜀、巴、周、中山、义渠、大荔而言要强很多,但相比于三晋这种体量的诸侯国而言还是有明显差距的。

user avatar

其实这个问题不能成立,不同时期的七国状态是不同的。

七国中,韩、赵、魏为三家分晋后产生的诸侯。除战国七雄外,小国尚有宋、卫、东周、中山、鲁、滕、邹、费等,但其实力与影响力皆不及战国七雄,只能在强国的夹缝中生存,且最终均为七雄所灭。惟中山与他国互王,《战国策》载其国之策,宋国也在战国后期称王,有一定的实力(宋襄公一说为春秋五霸之一)。在这七雄之中,以秦中后期国力最强,齐国在战国中期崛起,并一度与秦国并列为东西二帝,韩最后最弱小,魏都大梁最壮观,赵国多名将,燕与中原来往甚少,楚国领土广阔。除秦国以外,其馀六国均在崤山以东。因此该六国又称“山东六国”。


战国早期,秦国、燕国实力较弱。比较强大的是晋、齐、楚、越四国。齐国自公元前481年田成子杀齐简公,专齐政,开始“田氏代齐”之路。公元前473年吴被越所灭。晋国经过六卿之间的兼并,公元前453年,赵、魏、韩三家卿大夫瓜分晋国土地,史称“三家分晋”,三国因此被称作“三晋”。三晋在战国初期最强大,常常联合进攻其他国家。公元前403年,周天子正式册立三晋为诸侯。周天子承认三晋诸侯地位对天下秩序产生了极大震动,周天子权威至此几乎完全沦丧。楚国在春秋末年被吴国入侵,国力受创,至战国初年开始恢复,在南方称霸。


战国中期,天下逐渐形成了秦、楚、齐、燕、赵、魏、韩七国争雄的格局,另有泗上诸侯和中山国等小国。最初,魏国凭借魏文侯任用贤能率先变法,在各大国中实力最强,称霸天下,占领原属秦国的河西地区数十年,其子魏武侯时依然称雄诸侯,但继任的魏文惠王因为早年与魏缓争位,受到韩恭侯与赵成侯出兵干扰,因而不再遵循三晋同盟的既定国策,导致韩赵由盟友变成敌人,魏国腹背受敌,更因齐、秦两国后来居上而东西难顾,魏国在长期频繁的战争下逐渐衰落。楚国任用吴起变法(但很快失败),国势颇振,称雄江南。前375年韩国灭郑国,并于公元前367年,乘周内乱,把周分裂为西周(以王城为都)和东周(以巩为都)两个小国,逐渐占领周的外围地区,末代天子周赧王只能依附于西周公。赵国有中山国深处腹心之地,国力较弱。


前356年,秦孝公任商鞅推行变法,编户齐民,重农抑商,耕战立国,废除旧贵族的特权,初步建立起中央集权体制,使秦国崛起为军事强国,东方的齐国也在齐威王经营下日渐强大。而如日中天的魏惠王在公元前344年称王,但在桂陵之战(前353年)和马陵之战(前341年)中两次负于田忌、孙膑统帅的齐军,魏国走入下坡。魏惠王遂被迫在公元前334年,与齐威王“会徐州相王”。在此期间,魏国迁都至大梁,对今山西西南地区的旧都安邑周边重视程度下降,秦国乘机多次击败魏军,基本消灭魏国防守河西地区的主力军,从此魏国一蹶不振。前328年,魏国不得不开始“事秦”,割让上郡(今陕西北部地区)和剩余的河西地区予秦国,但秦国很快开始了对黄河以东魏国领土的蚕食。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也自称为王。秦、齐逐渐成为西方与东方两大强国。随后韩、赵、燕、中山和宋也都先后称王。各大国纷纷拉拢别国,出现合纵连横的高潮。合纵连横的实质是秦与齐、楚这两大东西对峙集团的斗争。秦在这一期间基本上居上风,先后制服韩、魏,重创楚国,攻灭巴蜀,获得了四川盆地这一不受威胁的大后方。齐极少与秦直接交锋,而且在直面秦军的桑丘之战中取胜,因此仍保持东方霸主地位,齐威王之子齐宣王爱招揽贤才,扩建稷下学宫,支持学术交流。


这一时期,秦国的逐渐强大引起了山东六国的警觉,秦国成为东方各国的公敌。前318年,公孙衍发起魏、赵、韩、燕、楚合纵,同时联络秦国北方的游牧民族政权义渠攻秦后方,以楚怀王为纵长,组织联军进攻秦国,是为第一次合纵攻秦。但真正出兵的只有赵魏韩三国,秦军出函谷关大败合纵军,而义渠虽然在北方战线上击败秦军,却并没有影响大局。第一次合纵失败。


前314年,齐宣王趁燕国内乱入侵燕国,燕王死于混乱中,但齐军军纪败坏激起反抗,加上各国干涉,濮水之战中齐宋联军与秦韩魏连横军交战,张仪成功策反宋王偃,宋军撤退,齐军在连横军进攻下惨败。齐国被迫从燕国撤兵,此后多年韬光养晦,公子职在燕国人的拥立下成为新国君,即燕昭王。从此齐燕成为世仇,燕昭王励精图治,招贤纳士,希望振兴燕国,洗雪耻辱。昭王在位时期,重用了乐毅、苏秦等贤才,大大增强了燕国国力,并任用秦开为将,大破东胡和箕子朝鲜,将今辽宁大部地区和鸭绿江下游地区纳入燕国版图,箕子朝鲜被迫从辽东迁徙到满番汗(鸭绿江入海处)以南。


秦国在战国后期坚持以农业与军事立国的策略,连续七代英明君主执掌国家政权,且善于吸纳各国的杰出人才,用连横破解山东六国的合纵,远交近攻,逐渐扩张国土,虽有秦武王死后内战等短暂的混乱,但势力进一步增强的势头没有逆转,秦昭襄王在位时期更是消灭了义渠,扫除了后顾之忧;而东方诸侯因各自所犯的战略性错误和地理条件的劣势,逐渐无法和秦国相抗衡,原本强大的齐、楚等国在激烈的斗争中渐渐衰败。


前312年,楚前怀王贪图小利而违背纵约,与齐断交而与秦结盟,发现被秦国纵横家张仪欺骗后大怒,数次发兵进攻秦国,但均失败(其中一次大战发生在离咸阳很近的蓝田,与连横军和齐宋联军的濮水之战同时,秦国险胜),韩魏趁机侵占楚国领土,楚国开始沉沦。前306年,楚国趁越国内乱,攻灭越国,占领了长江下游地区。秦昭王即位,秦国归还部分楚国领土,秦楚结盟。前301年,齐、韩、魏惩罚楚国背叛盟约,在垂沙之战中大败楚军,楚国在随后发生的起义中遭受沉重打击,元气大伤。后来秦以归还土地为诱饵,在两国盟会中俘虏怀王,逼迫怀王割地保命,怀王坚决拒绝,最终客死秦国。前278年,怀王之子楚顷襄王时,白起率领秦军攻陷楚郢都(鄢郢之战),占领了楚国最初兴起的荆襄地区,楚国自此一蹶不振。


田齐经过威王、宣王两代君王的努力,在齐湣王时,国势达到鼎盛。秦武王即位后,秦国推行远交近攻的策略,把原本的盟友韩魏推向齐国怀抱,齐韩魏结盟。前296年,经过三年苦战,名将匡章统帅的齐韩魏联军攻破函谷关(是为第二次合纵攻秦),这是战国时期函谷关唯一一次被攻破。秦国割地求和,但并未受到重大挫败,联军也没有乘胜追击。齐国领土不与秦国接壤,攻打秦国很难获得直接利益,并且齐国统治阶层内部不和、缺乏战略眼光,没有一以贯之地执行抵抗、打压秦国的策略。这一时期,燕国为报齐破燕之仇安插间谍苏秦在齐国为官,获得了齐湣王的信任;宋国开始称王,并且积极对外扩张,成为中等诸侯中实力最强者。前288年,秦昭王称帝,自封西帝,遥尊齐湣王为东帝(史称齐秦互帝),他希望与齐国连横灭赵,但一直有灭宋之志的齐湣王在苏秦劝说下很快取消帝号,李兑、苏秦组织齐、楚、三晋五国合纵伐秦(第三次合纵),以此为灭宋创造有利时机;但合纵军尚未开始作战,秦王便削去帝号,向赵魏等国割地求和,第三次合纵因此搁浅。利用合纵吸引诸侯注意力的机会,前286年,齐国灭亡了占据淮河流域富饶土地、被列国垂涎的宋国(齐灭宋之战),招致各国不满。齐湣王在位时期屡屡背弃承诺和盟约,侵略且欺凌诸侯,开拓大量领土,有并周室、称天子的野心,导致各国对齐国极为恐惧而不满。但多年来频频对外用兵的齐国,国力严重损耗,此时已成强弩之末,秦、燕等国开始密谋合纵攻齐。前285年,秦国越过韩魏,攻取了齐国的九座城池。前284年,在苏秦于齐国内部的配合之下,燕国上将乐毅统帅秦、燕、三晋五国联军合纵伐齐,齐湣王应对失当,齐军大败,苏秦被齐王车裂,齐湣王逃到莒城后被杀。其他诸侯割占几城后便退兵(其中魏国夺取部分宋国故地,赵国吞并河间,秦国在新占的宋国故地设置飞地陶邑),而燕军在乐毅指挥下长驱直入,攻取齐国几乎全部领土,齐几乎亡国,仅存即墨、莒城两城未被攻陷。楚国以救齐为名,吞并了被宋、齐侵夺的淮北之地。燕昭王死后,继任的燕惠王猜忌乐毅并用缺乏才能的骑劫取而代之,齐国大将田单以火牛阵大胜燕军,乘势收复被燕国占领的失地(即墨之战),但齐国被赵、魏、楚等国占领的疆土无法收复,国力大衰,从此沉沦,加上对六国中其他五国的亡国之恨,复国后采取亲秦政策,再也没有积极参与战国晚期的国际事务。燕国也因为此战的惨重失败和国君的平庸,再也无法恢复燕昭王时期的国力。战国末期,燕国屡次侵略赵国,丧师失地,而赵国也因为主力在对燕前线,西部、南部的大片领土(包括早期都城晋阳,今太原)被秦国吞并,元气大伤,加速了六国的灭亡。


韩魏两国处于天下之中,四战之地,不断遭受秦国的蚕食,在连横合纵之间摇摆不定,虽然两国在前296年与齐国合纵攻破函谷关迫使秦国割地,但并未能扩大战果。后来齐国更是抛弃了韩、魏,两国丧失了强大的后盾。由于先前合纵得罪秦国,两国在前293年的伊阙之战及随后几年的几场战役中受到秦兵沉重打击,被迫割让大片领土,从此韩、魏再也无法仅凭两国之力抵抗秦国。虽然两国时常事秦连横,攻取其他国家尤其是楚国的领土,但还是江河日下,国土严重萎缩。


前306年,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大大增强了赵军战斗力,趁其他诸侯纠缠于函谷关之战的有利时机消灭中山国,并攻略胡地,占领了河套地区。随着赵国国力大大增强,赵武灵王产生了灭秦之志,鉴于函谷关难以正面攻克,他曾计划用骑兵部队从云中、九原向南奇袭秦国都城咸阳,并为此乔装成使者进入秦宫刺探情报。武灵王晚年昏昧,造成二子争位,自己也因此而身死,故灭秦之略也随着赵武灵王死于沙丘宫变而未能实施,继任的赵惠文王只能守成。战国后期,赵国为三晋中国力最强者,尤其在五国伐齐后,一跃成为山东六国之首,能够以力抗秦(如阏与之战),有“秦之所畏于天下者莫如赵”的威名,但也渐渐遭受秦国的侵略蚕食,虽然未伤及根本,但与迅速扩张的秦国国力差距渐渐拉大。为争夺战略地位极为重要的上党地区,前262年,长平之战爆发。赵国由于外交策略失误导致诸侯不敢合纵救赵,由于赵国难以承受战争消耗寻求决战,以及秦国的离间,毫无带兵经验而倾向于积极进攻的赵括(阏与之战中立功的名将赵奢之子)取代了持重固守的廉颇的统帅职位。秦国秘密换帅,由白起统帅秦军,赵括中计,被秦军包围,赵括战死后残部投降,四十万赵军被秦军坑杀,赵自此一蹶不振,无力单独抗秦。不久后秦国发动邯郸之战,希望一举消灭赵国,但久攻不下。此时的秦国已因为长平之战和邯郸之战中蒙受的重大损失而疲惫不堪,前257年,魏公子信陵君窃符救赵,赵魏楚三国联军大败强弩之末的秦军,韩魏收复黄河以东的部分失地,六国国祚得以延续。前256年,秦国攻打西周国,末代天子周赧王投降,秦国迁九鼎,吞并西周国,周朝灭亡。前247年,因秦国攻魏,魏信陵君设法偷了魏安釐王的兵符,并率领五国联军伐秦(第四次合纵),再败秦军,一路追击到函谷关,山东六国一时回光返照,信陵君威震天下。秦国因此使用离间计,使信陵君受其兄魏安釐王猜忌,兵权被解除。前243年,信陵君在不得志中纵情酒色而死,从此六国再无让秦国畏惧的合纵领袖。得知魏公子死讯后,次年秦国立即发兵攻魏,占领二十城,置东郡,自此秦国与亲秦的齐国直接接壤,合纵国疆土无法相连。长平之战后,燕、赵两国经常彼此征伐,秦国借机吞并赵国西部、南部的领土,赵国更加衰弱。


秦国的势力愈发强大,秦王统一天下的野心也越来越明显,迅速攻占六国领土,韩赵魏为首的中原各国感到了极大的生存压力。公元前241年,赵、楚、魏、燕、韩五国组成了最后一次(第五次)合纵,以赵国庞煖为帅,楚国春申君为纵长,合兵对付秦国。联军避开坚固的函谷关,从蒲坂(山西永济西南)渡河,进展十分顺利,一直进军到咸阳城外不足百里的地方。但由于秦军洞悉了楚军低下的士气和战斗力,率先用精锐部队进攻楚军,楚军未战先逃,抗秦联军失败,各国也都收回自己的军队,庞煖怒齐附秦,移师攻占了齐国的饶安。从此,东方六国联盟不复存在,合纵阵营再也没有正式形成。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战国时期,七雄争霸,风起云涌。在这场波澜壮阔的历史舞台上,每个国家都在努力生存和扩张。要论七雄中最弱的,大多数历史学家会倾向于认为是韩国,其次是燕国,但它们之间的强弱对比并非绝对,会随着时间推移和具体情况有所变化。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的维度来仔细剖析一下韩国和燕国:一、地理位置与自然条件: 韩国:.............
  • 回答
    战国七雄,要说除秦国之外,谁最有希望完成统一,这真是一个饶有趣味的问题。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咱们得把视角拉回到那个波诡云谲的时代,看看各国当时的实际情况,而不只是停留在“秦强其他弱”的简单印象上。在我看来,如果非要挑一个最有力的竞争者,那么楚国是最有可能的那个。当然,这并非说楚国一定能胜,而是从当时.............
  • 回答
    战国七雄,皆是一方霸主,纵横沙场数百年,最终皆化为历史的尘埃。论及谁的灭亡最令人遗憾,这个问题其实没有标准答案,因为“遗憾”本身是一种主观感受,取决于观者的视角和价值判断。然而,如果非要从历史影响、文化传承、以及对后世的启示等方面来考量,我个人认为,韩国(韩 [hán] )的灭亡,或许是最令人扼腕叹.............
  • 回答
    日本人对战国故事的熟悉程度,其实就跟我们对三国演义里的桃园结义、赤壁之战、空城计一样,有些片段简直是深入骨髓了。要说最熟悉的几段,那肯定离不开几个标志性的人物和事件。首先,绝对绕不开的就是织田信长与桶狭间之战。这事儿简直是信长传奇的起点,也是他“天下布武”的敲门砖。当时信长才刚有点名气,但手里兵力远.............
  • 回答
    战国时期,秦国最终一统天下,这已是历史的既定事实。但如果跳出这个框架,站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审视各国强弱、战略布局和内政外交,我们不难发现,除了秦国,还有那么一两个国家,在某些时期,也曾有过问鼎中原的资本与潜质,只是最终种种原因未能如愿。要说“最有可能”统一诸侯的国家,在我看来,魏国和楚国是最有力.............
  • 回答
    问到最让我“厌恶”的日本战国武将,这可真是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毕竟,战国乱世,群雄逐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和手段,很难用简单的“喜欢”或“厌恶”来标签化。但如果非要选一个,让我内心深处总有些不舒服,甚至可以说是“厌恶”的,那我会毫不犹豫地说出——织田信长。我知道,这可能会让很多人惊讶。毕竟,织田信.............
  • 回答
    在纵横捭阖的日本战国时代,多少英豪在乱世中叱咤风云,又有多少人在落幕时留下了令人扼腕的辞世诗。要说哪一首最能触动我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弦,那无疑是 明智光秀 的那首辞世诗:「明智は 咲かずとも 都をば 野辺の 煙に まがえ と思え」这句诗,翻译过来大致是:“即便我的明智(家)未能盛开,我也愿将京都化作野.............
  • 回答
    春秋晚期,赵氏作为晋国的六卿之一,确实如日中天,几乎掌握了晋国的实权。然而,进入战国前期,赵氏(后来成为赵国)在三晋(赵、魏、韩)中却显得最为弱势。这其中的原因复杂且多方面,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点来详细分析:一、晋国“三家分晋”的背景与赵氏的起点:要理解赵氏的没落,必须先回顾晋国的“三家分 晋”。春秋.............
  • 回答
    既然要谋划一统天下,那我就选那最有可能,也最具有战略眼光的一方——秦国。为何是秦国?虽然其他六国各有千秋,但秦国在当时的地理位置、改革基础、以及民风上,都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先机。 地理位置: 秦国地处关中,易守难攻,且沃野千里,能够自给自足,为长期的战争提供了坚实的后勤保障。而其他国家,如中原.............
  • 回答
    战国七雄军队人数,以及动辄几十万人的大会战,这问题实在太有意思了,也触及了我们对古代战争一个很普遍的疑问:古人的动员能力真有那么强吗?这事儿吧,得一件一件掰开了说。一、 战国七雄,到底有多少兵?咱们得明确一点,战国时代不像现代有精确的人口普查和兵役登记。史书上的数字,往往是统治者为了宣扬武功、鼓舞士.............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探讨的是战国七雄和欧洲陆地大国在构建“均势”方面的差异。虽然都是在相对封闭的区域内,多个主要力量为了自身安全和利益相互制衡,但战国七雄最终走向了统一,而欧洲大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维持了多极的均势。这背后有很多深层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一、 历史进程与内在动力:从分裂到统.............
  • 回答
    战国七雄并不都严格意义上位于“东西南北”的边疆。更准确的说法是,它们占据了当时中国北方和中原地区的主要地缘政治板块,并且它们之间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们在扩张和对抗中的战略方位。让我们来详细解析一下这个问题,尽量不让它听起来像机器生成的: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战国七雄”的地理分布和它们的核心区域: 秦.............
  • 回答
    韩国在战国七雄之列,这并不是因为韩国像秦国、楚国那样,拥有广袤的疆土和强大的军事力量,能够与列国进行长期的兼并战争。韩国之所以能跻身“战国七雄”这一行列,其原因更为复杂,是历史进程和政治现实共同作用的结果。要理解韩国的地位,我们首先需要回顾一下春秋时期的格局。当时,周天子的权威日益衰落,诸侯国之间的.............
  • 回答
    这绝对是个引人入胜的假设!如果三家分晋并没有完全发生,而是演变成了秦、晋、燕、楚、齐这五雄争霸的局面,那么秦国能否统一天下,这个问题的答案变得复杂而充满变数。我将从几个关键维度来深入探讨:一、 晋国依然存在,是最大的变数“三家分晋”的核心是晋国的分裂,削弱了它作为超级大国的影响力。如果晋国没有彻底分.............
  • 回答
    公元前471年,正是战国时代风云激荡的开端,各国为了生存和扩张,都在进行着或明或暗的较量。然而,如果在这个时间点,一股强大的力量——秦国——突然从历史舞台上消失,那么其他六国中,谁最有机会一统天下呢?这无疑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假设,需要我们仔细梳理当时各国的实力、地缘以及潜在的发展方向。首先,我们需要排.............
  • 回答
    自从《全面战争:幕府将军2》的成功,许多玩家都对历史题材的《全面战争》续作充满了期待,而中国战国时期,这个群雄逐鹿、思想碰撞的伟大时代,无疑是极具潜力的背景选择。为什么说战国七雄是绝佳的《全面战争》背景?想象一下,《全面战争:战国》会是什么样子?光是脑海中勾勒出的画面就足以让人热血沸腾。 极富深.............
  • 回答
    越国,一个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古老国度,其兴衰过程跌宕起伏,充满了传奇色彩。然而,最终越国并未能跻身“战国七雄”之列,其结局充满了历史的遗憾。要理解越国的结局以及为何未能成为战国七雄,我们需要从其兴盛到衰落的关键节点进行详细梳理。一、 越国的兴盛:卧薪尝胆的传奇越国的兴盛最为人津津乐道的莫过于.............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古文字学和历史语言学研究的核心。要说能否“完全”还原战国七雄各自独立的文字和语言系统,答案恐怕是否定的。但是,我们可以说,依靠我们现有的文献资料,我们已经能够相当程度地勾勒出它们的面貌,并且在某些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战国时期的“文字”和“语言.............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涉及到了古代军事史、政治格局和文化碰撞的多个层面。要详细探讨亚历山大大帝征服印度后能否击退战国七雄,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亚历山大大帝的军事力量与战术优势亚历山大大帝能够席卷希腊、波斯,并在印度取得一定成就,依靠的是其无与伦比的军事天才和训练有素的军队。 马其顿方.............
  • 回答
    看到图上魏国那一点点,确实容易让人产生疑问:这样一个地图上显得袖珍的国家,凭什么能挤进“战国七雄”的行列?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面积大就强”就能解释的。魏国之所以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并不仅仅是国土大小,而是它在特定历史时期,凭借着一系列独特的优势,成功地从春秋时期的列国争霸中脱颖而出,并在一众强国之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