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战国七雄没有同欧陆一样形成均势?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探讨的是战国七雄和欧洲陆地大国在构建“均势”方面的差异。虽然都是在相对封闭的区域内,多个主要力量为了自身安全和利益相互制衡,但战国七雄最终走向了统一,而欧洲大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维持了多极的均势。这背后有很多深层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

一、 历史进程与内在动力:从分裂到统一 vs. 分裂与聚合的循环

最根本的差异在于它们各自的历史演进方向。

战国七雄:统一的强大召唤力。 战国时期,中国经历了长期的分裂,但“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循环始终存在。周朝的封建制度虽然崩坏,但“大一统”的观念和“王天下”的政治理想,作为一种强大的文化和政治张力,贯穿始终。各诸侯国在征伐中不断兼并弱小,强大的诸侯国如秦、楚、齐等,其目标不仅仅是相互制衡,更是要吞并对手,实现天下一统。这种“朝贡征伐吞并”的模式,最终导向了秦始皇的统一。换句话说,战国七雄的均势是一种“不稳定且向统一倾斜”的均势,它的终点是打破均势。
欧洲大陆:长期存在的多极格局。 相反,欧洲大陆虽然也经历了无数战争和王朝更迭,但没有一个单一的、压倒性的文化和政治理想能够持续地驱动所有国家走向统一。罗马帝国的衰落留下了权力真空,而基督教作为一种普遍性的宗教,维系了一定的文化认同,但它并未能像中国的大一统观念那样,转化为一个强大的政治实体。神圣罗马帝国名义上是继承了罗马的遗产,但其内部封建王公林立,权力分散,难以形成统一的力量。后来的拿破仑时代和两次世界大战,虽然试图打破均势,甚至一度实现了对欧洲大部分地区的统治,但最终都未能建立起一个持久的统一秩序。欧洲的均势是一种“更为稳定且具有自我修复能力”的均势,它往往在某个强权崛起后,引发其他国家的联合反制,从而恢复多极平衡。

二、 统一的地理与政治基础:更易于被“中心化”的中国 vs. 被自然分割的欧洲

地理和政治结构也起到了关键作用。

中国:易于形成中心与辐射。 战国时期的中国,虽然有黄河、长江等大河,但整体而言,关中平原(秦)、中原地区(魏、韩、赵、燕、齐、楚)相对连贯,地理上的阻隔不如欧洲明显。一旦某个国家能够占据战略要地(比如秦国占据关中),就容易形成一个强大的核心,然后利用军事和政治手段,不断向外辐射影响力并兼并周边。这种“中心化”的地理结构,使得统一的难度相对较低。政治上,周朝的宗法制虽然破裂,但继承了一套官僚体系和政治理念,为后来的统一王朝提供了基础。
欧洲:被自然屏障分割的版图。 欧洲大陆的地形更为复杂,被阿尔卑斯山脉、比利牛斯山脉、多瑙河等自然屏障切割得更加破碎。这种地理上的分割使得任何一个国家要想全面征服并有效统治整个欧洲大陆,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同时,海上交通虽然发达,但早期陆地交通的便利性不如中国平原地区,信息传递和军队调动都受到更大限制。政治上,欧洲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民族国家的概念尚未完全形成,而是以王国、公国、教会等多种权力中心并存,互相之间界限模糊,难以形成一个统一的政治整合目标。

三、 文化与政治理念的差异:大一统 vs. 多元共存

文化和政治理念的深层差异也是促成这两种结果的重要因素。

中国:强大的“大一统”政治文化。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观念,以及儒家思想中强调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等理念,都为最终的政治统一提供了强大的合法性和道义支撑。历代统治者都将统一视为天命所归,是实现社会秩序和人民福祉的根本途径。这种文化上的共识,使得每一次统一战争都具有更强的内在驱动力。
欧洲:基督教世界的多元与制衡。 欧洲的基督教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国界,但它更侧重于精神层面的认同,而非一个统一的政治帝国。教皇的权力虽然一度非常强大,但与世俗君主之间存在长期的权力斗争,这种教会与国家之间的张力,反而限制了任何一个世俗国家能够凭借宗教力量轻易实现统一。此外,欧洲各地的民族文化、语言和法律体系差异较大,也为多元共存提供了现实基础。在政治实践中,各君主更倾向于维护本国的独立和利益,并通过外交手段(联姻、条约、联盟)来应对外部威胁和寻求自身优势,而非追求完全的征服和统一。

四、 均势构建的手段与目标:征服兼并 vs. 维持平衡

战国七雄和欧洲大国在构建“均势”时所使用的手段和设定的目标也不同。

战国七雄:以“实力”为导向的扩张性均势。 战国诸侯国的“均势”更多地是一种动态的、以实力为基础的相互牵制。一旦某个国家强大到足以打破平衡,它就会倾向于通过战争来兼并对手。外交上的合纵连横,也常常是为了积蓄力量,等待时机进行更大规模的扩张。其最终目标并非是维持一个永久的多极均势,而是要成为唯一的霸主,实现统一。
欧洲:以“外交”为导向的稳定性均势。 欧洲的均势则更侧重于通过外交手段来维持多极的平衡。当一个国家强大到威胁到整体平衡时,其他国家会联合起来对其进行遏制,形成“反法国同盟”或类似的联盟。这种“均势政治”成为欧洲国际关系的基本法则,其目标是防止任何一个国家独霸欧洲,从而维护各国的独立和利益。虽然战争依然存在,但其目的更多的是为了调整均势,而不是彻底消灭对手。

总结来说,战国七雄走向统一而欧洲大陆长期维持均势,并非偶然,而是由其各自独特的历史进程、地理条件、文化理念和政治目标所决定的。

战国时期的中国,统一的观念根深蒂固,加上相对便利的地理条件和统一的文化基础,使得各个诸侯国在相互征伐中不断走向集中和整合,最终以秦的统一为结局。而欧洲大陆则因为地理上的破碎、政治上的多元以及缺乏一个能够压倒一切的统一政治文化,使得各国的独立性得以长期保持,并在相互制衡中逐渐形成了更为稳定和持久的多极均势。

可以想象,如果战国七雄没有统一的观念,或者中国拥有类似欧洲那样崎岖的地形和复杂的文化多样性,其历史进程或许也会有所不同。反之,如果欧洲大陆能够拥有一个强大的统一思想和相对便利的地理环境,或许也早就走上了统一的道路。所以,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历史演进路径,由多种复杂因素共同塑造而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地理。众所周知,中国是北望草原大漠,西依雪域屋脊,东濒浩瀚海洋,南接层层密林,是块相对封闭的“文明半岛“。中国96%的经济总量和94%的人口重心更是集中在胡焕庸线以东43%的土地。从燕山到南岭,关中到海滨,是战国七雄故地所在。在这大约200~250万(前350年~秦统一前夕)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以海黄淮江四大水系的冲积平原为主,辅以第二阶梯上的汾渭谷地,汉水谷地,四川盆地。作为农耕民族的精华地块,毫无疑问是中华文明的出生点。尤其是一马平川,毫无阻挡的冲积平原地带,为大一统提供了绝佳的地缘条件。三秦坐拥金城汤池地利,随着吞并开发巴蜀之地,逐渐蚕食表里山河的三晋,胜利天平就难免失衡,六国灰飞烟灭也只是时间问题。

欧洲更像是亚欧大陆延伸到大西洋的一个半岛,三面环海,海岸线曲折环绕,多半岛,岛屿和良港。从小亚细亚开始,顺时针数过来,希腊,亚平宁,伊比利亚,法兰西,爱尔兰,不列颠,冰岛,维京,匈牙利,或是三面环海的崎岖半岛,或是孤悬海外的大岛,或是群山环抱的冲积盆地,受到山地和海湾的阻隔,有利于关门自保。各板块被切割得支离破碎,都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均势平衡难以打破,大一统难度无疑是提高了几个等级。从德国到俄国,易北河畔到伏尔加,虽然地势低平,一望无垠,但纬度较高,气候寒凉,以古代生产力水平,农业发展潜力有限,人口承载力不足,基数低,增长慢。

2.交通。参考白寿彝《中国通史-第03卷-上古时代(上册)第四节 战国时期以各国都城为中心向外辐射的交通道路》战国时期诸国水陆交通已然便利,初具连成一体的规模。陆路形成了以洛邑和各国都城为中心,四通八达,向外辐射的交通网。随着吴王夫差开凿邗沟,魏国两次开凿鸿沟,逐渐将四渎(江淮河济)连成一片。便利的水陆交通,加速了七雄一体化脚步。



欧洲反倒是地中海大澡盆沿岸有着发达的海运交通,促进了亚非欧沿岸城邦商品经济的发展。罗马帝国也是围绕着地中海一带,发展壮大到空前强盛。

3.文化。欧陆民族差异较大,实力相对均衡,容易形成各自玩泥巴的文化圈,缺少文化认同。至于罗马侧重军事征服,而非文明传播。七雄尤其是中原诸国,民族主体是华夏族,更具文化认同,华夏族凭借实力碾压向四方开疆拓土,挤压土著民族的生存空间,早在春秋时期,蛮夷戎狄就已经被消灭了不少(参见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

4.军事。文明5真实地球图,欧陆是大理石和花岗石主产地。欧陆领主的城堡和棱堡,扼守山河要塞之地,看起来像难啃的硬骨头,想要秋风扫落叶般平趟过去,也绝不容易。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探讨的是战国七雄和欧洲陆地大国在构建“均势”方面的差异。虽然都是在相对封闭的区域内,多个主要力量为了自身安全和利益相互制衡,但战国七雄最终走向了统一,而欧洲大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维持了多极的均势。这背后有很多深层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一、 历史进程与内在动力:从分裂到统.............
  • 回答
    关于日本战国时期为何没有出现类似中国郡县制的体制,这背后是多重历史、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交织的结果,而非单一原因所致。与其说“没有打出来”,不如说当时的社会结构和发展逻辑与推行郡县制所需的前提条件存在显著差异。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什么是“郡县制”。在中国历史上,郡县制是一种中央集权下的地方行政制度,其.............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一个很多人可能没仔细想过的历史现象。明明战国时期那会儿,生产力看起来要比晚明低得多,大家日子也普遍苦一些,但列国之间却能“经常打仗”,而且似乎好像也没怎么听说他们因为“财政危机”而停下脚步。反观晚明,生产力应该发展了不少,经济也比以前更好了,怎么反倒经常出现财政紧张.............
  • 回答
    在战国时期,群星璀璨,名将辈出,涌现了无数叱咤风云的军事天才。其中,吴起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在多次战争中屡战屡胜,为魏国和楚国立下了赫赫战功。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在历代被公认为“战国四大名将”的名单中,我们却常常找不到吴起的名字。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要探究这个问题,我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审视。首先,我们.............
  • 回答
    战国时期,楚国墓葬中那些充满力量与神秘的虎座凤鼓、虎座飞鸟以及形态各异的镇墓兽,无疑是那个时代楚文化独特艺术风格和精神信仰的集中体现。然而,当我们把目光投向西汉初年,在楚国故地,这些标志性的随葬品却逐渐销声匿迹,这其中的原因并非单一,而是多种历史、社会、政治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首先,政治版图的剧烈变.............
  • 回答
    越国,一个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古老国度,其兴衰过程跌宕起伏,充满了传奇色彩。然而,最终越国并未能跻身“战国七雄”之列,其结局充满了历史的遗憾。要理解越国的结局以及为何未能成为战国七雄,我们需要从其兴盛到衰落的关键节点进行详细梳理。一、 越国的兴盛:卧薪尝胆的传奇越国的兴盛最为人津津乐道的莫过于.............
  • 回答
    战国时期,秦国能保持近一百七十年的君主勤政,这在那个群雄逐鹿的时代确实是个显著的特点。但即便是如此,统一六国也并非一蹴而就,这其中涉及的因素错综复杂,绝不是一句“没有昏君”就能解释得清的。要理解为何秦国用了整整六代君主、一百六十余年才完成统一,我们需要深入剖析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从秦国的内政、外患、.............
  • 回答
    战国七雄并不都严格意义上位于“东西南北”的边疆。更准确的说法是,它们占据了当时中国北方和中原地区的主要地缘政治板块,并且它们之间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们在扩张和对抗中的战略方位。让我们来详细解析一下这个问题,尽量不让它听起来像机器生成的: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战国七雄”的地理分布和它们的核心区域: 秦.............
  • 回答
    韩国在战国七雄之列,这并不是因为韩国像秦国、楚国那样,拥有广袤的疆土和强大的军事力量,能够与列国进行长期的兼并战争。韩国之所以能跻身“战国七雄”这一行列,其原因更为复杂,是历史进程和政治现实共同作用的结果。要理解韩国的地位,我们首先需要回顾一下春秋时期的格局。当时,周天子的权威日益衰落,诸侯国之间的.............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古代社会方方面面,包括人口、经济、组织能力、军事技术、政治体制以及战争性质的变化。笼统地说“战国百万,明清十万”可能存在一些夸大或简化,但大体上反映了两个时代军队规模的显著差异。下面我们来详细分析其中的原因: 战国时期为何能动员“百万”大军?战国时期之所以能出现如.............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重要的问题,它涉及到中国古代思想史的一个重大转折。战国时期,儒家思想虽然有其影响,但并非主流,甚至受到一些诸侯的排斥和打压。然而,到了汉代,儒家思想一跃成为国家的指导思想,被奉为圭臬,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和政治策略。为了详细地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一、 战.............
  • 回答
    战国时期魏国拥有两块分开的地,即河西地区和河东地区,这是魏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地理格局中最显著的特点之一,也是其兴衰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这种格局的形成并非偶然,而是历史演变、地缘政治和一系列重要事件共同作用的结果。一、 魏国“两分”格局的形成背景:要理解魏国为何拥有两块分开的地,我们需要回顾其历史渊源.............
  • 回答
    战国时代的大战动辄几十万人,而后来的大一统王朝军队规模却相对较小,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社会、经济、军事和政治原因。这并非某个单一因素决定的,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一、 战国时期大规模战争的驱动力与基础战国时期之所以能动员起如此庞大的军队,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1. 兼并战争的残酷性和必要.............
  • 回答
    战国时期和三国时期军队规模差异悬殊,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历史现象。说是因为人口衰减,这是一种很片面的理解,实际上背后涉及了更为复杂和深刻的社会、经济、政治和军事变迁。我们来仔细掰扯掰扯。战国时期:集全国之力,倾巢而出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 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长期的分裂和兼并时.............
  • 回答
    战国初期,魏国的崛起确实一度盖过了其前身晋国的风采,这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原因。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魏国“超过”了晋国,而是说在特定的历史时期,魏国在综合国力、军事实力以及政治影响力上,展现出了比春秋末期晋国更强的势头,并且成功地开启了战国争霸的序幕。一、 晋国末年的衰落:内部分裂与权力真空要理解魏国.............
  • 回答
    战国时代,齐国确实是个耀眼的军事强国,但若细究其领土扩张,你会发现除却破燕吞宋这两笔大账,其后的扩张似乎陷入了瓶颈。这背后并非简单的“无战役”,而是复杂的战略选择、地缘政治以及国力制约的综合体现。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齐国并非“再无任何领土扩张的战役”。在战国七雄的漫长历史中,各国之间的攻伐、兼并是.............
  • 回答
    要说“战国达人普遍不喜欢真田信繁”,这说法有些过于绝对了,而且可能不太准确。不过,如果我们换个角度,从一些“战国达人”对信繁的态度中,确实能观察到一些微妙的,甚至可以说是“不喜欢”的论调,但这背后往往不是简单的个人恩怨,而是基于对战国时代政治格局、军事策略以及历史人物评价的不同角度和侧重点。这里咱们.............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它触及了古代中国社会结构、经济模式以及战争动员能力的核心。战国时期诸侯国能动员出数十万兵力,而大一统朝代却难以做到,这背后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和制度差异。首先,我们要理解战国时期诸侯国的“国”和后世朝代的“国”在性质上是不同的。战国时期的诸侯国,虽然彼此之间有统一的文化认同,但政治.............
  • 回答
    战国时期,赵武灵王推行的“胡服骑射”改革,无疑是那个时代一项极具前瞻性的军事革新。它摒弃了周代以来“车战为主”的传统,引入了游牧民族的骑兵作战模式,极大地提升了赵国的军事实力,甚至一度改变了战局。然而,我们必须承认,在赵国之外,其他诸侯国对于这一改革的采纳程度,以及建立类似新式骑兵的意愿,却显得相对.............
  • 回答
    战国时期,秦国在灭楚之战中能够集结起号称八十万的庞大军队,这背后绝非一日之功,而是秦国数代君王励精图治、制度改革、国力积淀的必然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秦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地理以及战略等多个层面的因素。一、 秦国持续的国力扩张与人口增长秦国在战国初期,虽然地处西陲,但通过商鞅变法等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