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主的问题不严谨,七雄中的韩、魏就位于天下之中,这两国无论如何不能算是当时的边疆吧?
不过我以前留意过一个类似的问题,战国时最强的几个国家,除了魏国以外,正好占据四方的位置:西-秦,东-齐,南-楚,北-赵。魏国的例外也很容易解释,魏国的强盛是在战国早期,典型的战国格局恰恰是在魏国衰落之后才形成的。底蕴深厚的传统强国齐、楚,加上突然修炼葵花宝典变强的秦,以及一开始实力并不是一流、但素来是硬骨头的赵国,在当时几乎形成了从四方围攻魏国的局势。这时就体现出了魏文侯苦心经营三晋联盟的长远眼光了,因为三晋总的来说位于「天下之中」,就算忽略北方戎狄,春秋四强中除晋以外的三家正好在地理上对三晋呈包围之势。春秋时晋国强势,故而在这种地缘政治形势下四面出击。战国早期,魏国并非仅仅凭一己之力称霸诸侯,因为魏国再强,地理位置都是极大地不利,因此只有三晋合才能延续压制秦、齐、楚的「后春秋」格局,一旦三晋分,彻彻底底地从一条心变成三条心,那么天下大势必然是对魏国极端不利的。后面的历史完全证明了这一点:位于天下之中的魏国,纵然据有富庶而人口稠密的中原膏壤,在四方邻国的围攻下也注定要苟延残喘。
实际上,历史上众所周知的桂陵、马陵之战(以及这两战之间的襄陵之战),还有秦国变法后展开的西河攻略,都不是孤立的战事,基本都是秦、齐两国相继或同时出手,与魏国车轮战,甚至同时开战的战役。魏国的敌人决不仅仅只有一个。商鞅当时就看得很清楚,变法不是变戏法,秦国没可能一夜之间真的从岳不群升级为东方不败,要完成西河攻略,必须借助天下大势,具体说,就是趁齐、楚等大国与魏国展开消耗战,然后秦国才有机会「收复失地」。后来的史实大致如商鞅策划的一样,魏国经不住四邻的轮番冲击,终于败下阵来:与齐国相与王(等于承认齐国与自己一样的霸权地位),而秦国则得到了领土上的实惠,顺带楚国几乎兵不血刃从魏国手中也夺取了一些城池。
因此,位于天下四方边缘的国家,在战国的地缘政治环境下,确实享有巨大的优势。燕国虽然也在边地,但国力毕竟有限,充其量只是局促一隅,难以达到称霸天下的高度,报复一下长期欺压自己的齐国已经可算是人生巅峰(无意中还是充当了秦国削弱争霸对手的棋子)。至于在边缘地带能够吞并蛮夷扩充疆土,这更是众所周知的好处。
总而言之,位于边疆地区的国家,少一条战线少一个敌人,那么在其他战线上可以集结的力量就相对更多,这在战国时代是非常大的优势。
准确应该是,晋楚齐秦燕在东南西北的边疆。
原因很简单,金角银边草肚皮。
居于中原的宋郑二国都是不弱于燕,次于齐秦的强国。陈蔡鲁之流也都是军力强盛的小强。但是,居于天下中心,虽人口密集但缺乏纵深,晋国南下一把楚国北上一把都要被蹂躏一番。
其次由于中国长期对周边蛮夷有军事科技政治等方面的优势(春秋初期由于政局动荡被蛮夷反攻一波)。在蛮夷地区进行军事扩张相对容易不少。(齐国在战国时期看起来周边没有蛮夷,那是因为蛮夷都被征服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