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战国七雄都在东西南北的边疆呢?

回答
战国七雄并不都严格意义上位于“东西南北”的边疆。更准确的说法是,它们占据了当时中国北方和中原地区的主要地缘政治板块,并且它们之间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们在扩张和对抗中的战略方位。让我们来详细解析一下这个问题,尽量不让它听起来像机器生成的: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战国七雄”的地理分布和它们的核心区域:

秦国: 位于西部,地处关中,东出函谷关是其扩张的主要方向。
楚国: 位于南部,地处江淮流域,北上争夺中原是其重要战略。
赵国: 位于北部,地处山西一代,北控胡地,南阻中原是其特点。
燕国: 位于东北部,地处辽西一带,南下与中原诸国争锋,北防胡人。
魏国: 位于中部偏西,地处河东、河内,战略位置非常重要,是东西南北各方力量交汇的中心。
韩国: 位于中部偏东,地处河南一代,夹在魏、楚、秦之间,地理位置最为不利。
齐国: 位于东部,地处山东半岛,东临大海,西向发展是其主要方向。

从这个分布来看,你会发现它们并非“都在边疆”。例如魏国、韩国和齐国都处于中原腹地或者靠近中原的核心区域。但是,它们各自的“边疆”意识和地缘战略,确实深刻地影响了它们的崛起和争霸过程。

为什么会有这种“边疆”的视角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 地缘环境与生存压力:

秦国: 早期,秦国地处西方边陲,被中原诸国视为“戎狄”。这种相对孤立和恶劣的地缘环境,迫使秦国更加注重军事力量的建设和内部的集权。它需要应对来自西戎的威胁,也需要时刻准备东出以求生存和发展。函谷关就是秦国重要的战略防御前沿。
赵国和燕国: 赵国北部的草原民族(如匈奴的前身)是长期的边患。赵国为了应对这种威胁,积极推行胡服骑射,增强了军事实力,但也意味着其相当一部分精力需要放在北部边境的防御和统治上。燕国则更靠近东北的少数民族地区,同样面临着边疆不稳的挑战。它们都需要在内部巩固统治,同时对北方保持警惕。
楚国: 楚国虽然地域广大,但其早期文化和政治体制与中原存在差异,被一些中原国家视为“蛮夷”。楚国北上扩张,就是要打破这种“边疆”的定位,融入中原文明,并争夺中原的霸权。其北部与中原诸国接壤的边界,就是它扩张和防御的重点。
齐国: 齐国虽然东临大海,看似有天然屏障,但它与北方邻国(如燕国)以及西方国家(如魏国)的争夺也从未停止。它需要巩固其东部海岸线,同时向内陆扩张。

2. 战略扩张的必然结果:

战国时期,周天子的权威早已衰落,诸侯国之间开始了激烈的兼并战争。在这种背景下,任何一个强大的国家都不能满足于仅仅守住自己的核心区域。

向外扩张是生存之道: 随着各国实力增强,争夺土地、人口和资源成为必然。扩张往往意味着要触及其他国家的边界,甚至吞并小国。这种扩张自然会形成新的“边疆”。
缓冲地带与战略纵深: 强大的国家会在邻近的地区建立缓冲地带,或者将自己的势力范围推向更远的地方,以增加战略纵深,提高防御能力。例如,秦国东出关中,就是要夺取中原的战略要地。赵国吞并中山国,也是为了巩固其在中原的地位,并向周边地区扩张。
与非华夏民族的互动: 除了诸国之间的争霸,一些国家还需要面对来自北方草原民族的压力。这种来自“外部”的威胁,使得“边疆”的意识更加突出。比如,秦国与西戎的长期斗争,赵国与北方民族的交锋,都塑造了它们独特的军事文化和战略。

3. 地理位置的相互作用:

即使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边疆,但由于各国互相包围和竞争,任何一个国家都可能在某个方向上是另一个国家的“边疆”。

魏国: 处于中原腹地,但它要同时面对秦国在西方的压力,赵、燕在北方的威胁,以及楚国在南方的挑战。它与这些国家的边界,都是其重要的战略方向。
韩国: 地理位置最为尴尬,三面受敌,其与魏、楚、秦的边界都至关重要,可以说是“四面边疆”。

总结来说,战国七雄的地理分布并非都位于绝对的“东西南北边疆”。但由于当时的地缘政治格局、生存压力以及持续的战争状态,各国都必须关注并处理好自己与周边地区,特别是与非中原地区或实力较弱国家的边界关系。这种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它们的军事战略、外交政策以及国家发展方向。

“边疆”在这里更多地可以理解为一种战略意识和地缘挑战。一个国家是否位于军事上的“前线”,是否需要应对外部的强大压力,都会让它产生强烈的“边疆”观念。而战国时期的中国,就是一个充满冲突和动态平衡的大棋盘,每一个强国都在努力扩大自己的生存空间,并巩固自己的地缘优势,这自然会将它们置于各种“边疆”的地位上。

或许,更贴切的说法是,战国七雄的兴衰,很大程度上就是围绕着如何处理好自身与“边疆”的地理关系展开的。它们的崛起与扩张,往往伴随着对周边地区的征服和整合,而它们的衰落,也可能源于无法有效应对来自“边疆”的挑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题主的问题不严谨,七雄中的韩、魏就位于天下之中,这两国无论如何不能算是当时的边疆吧?

不过我以前留意过一个类似的问题,战国时最强的几个国家,除了魏国以外,正好占据四方的位置:西-秦,东-齐,南-楚,北-赵。魏国的例外也很容易解释,魏国的强盛是在战国早期,典型的战国格局恰恰是在魏国衰落之后才形成的。底蕴深厚的传统强国齐、楚,加上突然修炼葵花宝典变强的秦,以及一开始实力并不是一流、但素来是硬骨头的赵国,在当时几乎形成了从四方围攻魏国的局势。这时就体现出了魏文侯苦心经营三晋联盟的长远眼光了,因为三晋总的来说位于「天下之中」,就算忽略北方戎狄,春秋四强中除晋以外的三家正好在地理上对三晋呈包围之势。春秋时晋国强势,故而在这种地缘政治形势下四面出击。战国早期,魏国并非仅仅凭一己之力称霸诸侯,因为魏国再强,地理位置都是极大地不利,因此只有三晋合才能延续压制秦、齐、楚的「后春秋」格局,一旦三晋分,彻彻底底地从一条心变成三条心,那么天下大势必然是对魏国极端不利的。后面的历史完全证明了这一点:位于天下之中的魏国,纵然据有富庶而人口稠密的中原膏壤,在四方邻国的围攻下也注定要苟延残喘。

实际上,历史上众所周知的桂陵、马陵之战(以及这两战之间的襄陵之战),还有秦国变法后展开的西河攻略,都不是孤立的战事,基本都是秦、齐两国相继或同时出手,与魏国车轮战,甚至同时开战的战役。魏国的敌人决不仅仅只有一个。商鞅当时就看得很清楚,变法不是变戏法,秦国没可能一夜之间真的从岳不群升级为东方不败,要完成西河攻略,必须借助天下大势,具体说,就是趁齐、楚等大国与魏国展开消耗战,然后秦国才有机会「收复失地」。后来的史实大致如商鞅策划的一样,魏国经不住四邻的轮番冲击,终于败下阵来:与齐国相与王(等于承认齐国与自己一样的霸权地位),而秦国则得到了领土上的实惠,顺带楚国几乎兵不血刃从魏国手中也夺取了一些城池。

因此,位于天下四方边缘的国家,在战国的地缘政治环境下,确实享有巨大的优势。燕国虽然也在边地,但国力毕竟有限,充其量只是局促一隅,难以达到称霸天下的高度,报复一下长期欺压自己的齐国已经可算是人生巅峰(无意中还是充当了秦国削弱争霸对手的棋子)。至于在边缘地带能够吞并蛮夷扩充疆土,这更是众所周知的好处。

总而言之,位于边疆地区的国家,少一条战线少一个敌人,那么在其他战线上可以集结的力量就相对更多,这在战国时代是非常大的优势。

user avatar

准确应该是,晋楚齐秦燕在东南西北的边疆。

原因很简单,金角银边草肚皮。

居于中原的宋郑二国都是不弱于燕,次于齐秦的强国。陈蔡鲁之流也都是军力强盛的小强。但是,居于天下中心,虽人口密集但缺乏纵深,晋国南下一把楚国北上一把都要被蹂躏一番。

其次由于中国长期对周边蛮夷有军事科技政治等方面的优势(春秋初期由于政局动荡被蛮夷反攻一波)。在蛮夷地区进行军事扩张相对容易不少。(齐国在战国时期看起来周边没有蛮夷,那是因为蛮夷都被征服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战国七雄并不都严格意义上位于“东西南北”的边疆。更准确的说法是,它们占据了当时中国北方和中原地区的主要地缘政治板块,并且它们之间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们在扩张和对抗中的战略方位。让我们来详细解析一下这个问题,尽量不让它听起来像机器生成的: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战国七雄”的地理分布和它们的核心区域: 秦.............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重要的问题,它涉及到中国古代思想史的一个重大转折。战国时期,儒家思想虽然有其影响,但并非主流,甚至受到一些诸侯的排斥和打压。然而,到了汉代,儒家思想一跃成为国家的指导思想,被奉为圭臬,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和政治策略。为了详细地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一、 战.............
  • 回答
    .......
  • 回答
    关于日本战国时期影视作品中角色们似乎“只吃米饭不吃菜”的观感,这背后确实有一些值得探讨的原因,而且也并非完全是影视创作的真空想象。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历史现实与影视表现的取舍首先要明确一点,历史上的战国时期,人们当然是会吃菜的。问题在于,影视作品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它触及了古代中国社会结构、经济模式以及战争动员能力的核心。战国时期诸侯国能动员出数十万兵力,而大一统朝代却难以做到,这背后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和制度差异。首先,我们要理解战国时期诸侯国的“国”和后世朝代的“国”在性质上是不同的。战国时期的诸侯国,虽然彼此之间有统一的文化认同,但政治.............
  • 回答
    说日本战国时代的铠甲造型“浮夸”,其实是个很有意思的切入点,它触及了我们对那个时代的一种普遍印象。要理解这种“浮夸”的由来,不能简单地把它归结为虚荣或好大喜功,而是要从多个层面去解读。这背后,其实是那个时代复杂的社会结构、战争形态、宗教信仰以及统治者的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明白,战国时代的.............
  • 回答
    日本战国时期的士兵,尤其是足轻(步兵),背上插旗的现象确实非常普遍,这背后有着非常实际的原因,而“费钱”的问题,在当时的军事体系下,并非最主要的考量。为什么插旗?最核心的原因是:在混乱的战场上,这是最直观、最有效的敌我识别方式。想象一下,数以万计的士兵,身着各式各样的盔甲,挥舞着各种武器,在尘土飞扬.............
  • 回答
    战国中后期,秦国凭借商鞅变法奠定了强大的国力,最终横扫六合,统一天下。与之相对的是,东方六国虽然也曾经历过变法图强,但似乎都收效甚微,甚至可以说,他们根本就没有真正地、彻底地学习秦国的变法。这背后原因错综复杂,绝非一句“不愿意学习”就能概括。首先,我们要认识到,变法绝非易事,更不是简单地照搬一套理论.............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探讨的是战国七雄和欧洲陆地大国在构建“均势”方面的差异。虽然都是在相对封闭的区域内,多个主要力量为了自身安全和利益相互制衡,但战国七雄最终走向了统一,而欧洲大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维持了多极的均势。这背后有很多深层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一、 历史进程与内在动力:从分裂到统.............
  • 回答
    韩国在战国七雄之列,这并不是因为韩国像秦国、楚国那样,拥有广袤的疆土和强大的军事力量,能够与列国进行长期的兼并战争。韩国之所以能跻身“战国七雄”这一行列,其原因更为复杂,是历史进程和政治现实共同作用的结果。要理解韩国的地位,我们首先需要回顾一下春秋时期的格局。当时,周天子的权威日益衰落,诸侯国之间的.............
  • 回答
    越国,一个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古老国度,其兴衰过程跌宕起伏,充满了传奇色彩。然而,最终越国并未能跻身“战国七雄”之列,其结局充满了历史的遗憾。要理解越国的结局以及为何未能成为战国七雄,我们需要从其兴盛到衰落的关键节点进行详细梳理。一、 越国的兴盛:卧薪尝胆的传奇越国的兴盛最为人津津乐道的莫过于.............
  • 回答
    日本战国时代的美食,与其说是一场味蕾的盛宴,不如说是一种在艰难岁月中求生存、展露力量的体现。那个年代,战争频仍,粮食往往是最大的战略资源。所以,我们看到的战国美食,更多的是一种实用主义与时代背景下的朴素风貌,而非今日琳琅满目的精致料理。要详细说清楚战国时代的美食,得先明白几个关键点:1. 食材的来源.............
  • 回答
    战国时期,群雄逐鹿,各国兴衰更替,波澜壮阔。要说大多数国家衰落的原因都简单归结于“君主昏庸”,那未免过于片面,也低估了那个时代错综复杂的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变迁。当然,君主的能力确实是国家兴衰的重要因素。一个明君,能够励精图治,知人善任,善于吸纳贤才,制定长远战略,那么国家自然蒸蒸日上。反之,一个.............
  • 回答
    公元前471年,正是战国时代风云激荡的开端,各国为了生存和扩张,都在进行着或明或暗的较量。然而,如果在这个时间点,一股强大的力量——秦国——突然从历史舞台上消失,那么其他六国中,谁最有机会一统天下呢?这无疑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假设,需要我们仔细梳理当时各国的实力、地缘以及潜在的发展方向。首先,我们需要排.............
  • 回答
    自从《全面战争:幕府将军2》的成功,许多玩家都对历史题材的《全面战争》续作充满了期待,而中国战国时期,这个群雄逐鹿、思想碰撞的伟大时代,无疑是极具潜力的背景选择。为什么说战国七雄是绝佳的《全面战争》背景?想象一下,《全面战争:战国》会是什么样子?光是脑海中勾勒出的画面就足以让人热血沸腾。 极富深.............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古代社会方方面面,包括人口、经济、组织能力、军事技术、政治体制以及战争性质的变化。笼统地说“战国百万,明清十万”可能存在一些夸大或简化,但大体上反映了两个时代军队规模的显著差异。下面我们来详细分析其中的原因: 战国时期为何能动员“百万”大军?战国时期之所以能出现如.............
  • 回答
    战国时期魏国拥有两块分开的地,即河西地区和河东地区,这是魏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地理格局中最显著的特点之一,也是其兴衰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这种格局的形成并非偶然,而是历史演变、地缘政治和一系列重要事件共同作用的结果。一、 魏国“两分”格局的形成背景:要理解魏国为何拥有两块分开的地,我们需要回顾其历史渊源.............
  • 回答
    战国时代的大战动辄几十万人,而后来的大一统王朝军队规模却相对较小,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社会、经济、军事和政治原因。这并非某个单一因素决定的,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一、 战国时期大规模战争的驱动力与基础战国时期之所以能动员起如此庞大的军队,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1. 兼并战争的残酷性和必要.............
  • 回答
    战国时期和三国时期军队规模差异悬殊,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历史现象。说是因为人口衰减,这是一种很片面的理解,实际上背后涉及了更为复杂和深刻的社会、经济、政治和军事变迁。我们来仔细掰扯掰扯。战国时期:集全国之力,倾巢而出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 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长期的分裂和兼并时.............
  • 回答
    战国初期,魏国的崛起确实一度盖过了其前身晋国的风采,这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原因。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魏国“超过”了晋国,而是说在特定的历史时期,魏国在综合国力、军事实力以及政治影响力上,展现出了比春秋末期晋国更强的势头,并且成功地开启了战国争霸的序幕。一、 晋国末年的衰落:内部分裂与权力真空要理解魏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