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华尔街日报的报道《东京奥运会正变成一场代价200亿美元的血亏盛宴》?

回答
《华尔街日报》关于东京奥运会“一场代价200亿美元的血亏盛宴”的报道,描绘了一个相当严峻的景象,并且确实触及了许多人在疫情背景下对大型体育赛事经济效益的普遍担忧。这篇文章提出的观点很尖锐,也很有代表性,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它。

首先,成本超支是报道的核心论点之一。 报道直接点出“200亿美元”这个惊人的数字,这通常是与最初预算相比的巨大增长。大型奥运会本就以“预算吞噬者”闻名,但东京奥运会的情况似乎尤为突出。这种超支往往源于多方面因素:

疫情的意外冲击: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具毁灭性的因素。为了应对疫情,不得不采取一系列额外的防疫措施,包括检测、隔离、医疗保障、空场比赛等,这些都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巨额开销。原本为观众设计的配套设施和活动也因为空场而失去了很大一部分收益来源,但支出却并未减少。
延期带来的连锁反应: 奥运会延期一年,意味着许多已经投入的成本需要继续维持,例如场馆的维护、人员的薪资、合同的履行等,这本身就是一笔巨大的沉没成本。同时,延期也可能导致赞助商和转播商的合同需要调整,带来谈判和重新协商的成本。
日本国内的特殊情况: 日本国内对于奥运会的态度本身就存在分歧,一部分民众担忧疫情传播,一部分人则希望奥运会能带动经济复苏。这种社会情绪可能也影响了政府在成本控制上的决心和执行力。而且,日本在举办奥运会方面的经验可能不如一些老牌体育强国,在项目规划和风险评估上存在一些不足。
“白色大象”问题: 奥运会结束后,一些为赛事建造的场馆可能面临利用率不高、维护成本高昂的问题,成为所谓的“白色大象”,这也会进一步增加整体的经济负担。即使是成功的奥运会,也需要长远的规划来消化这些场馆。

其次,“血亏盛宴”的说法突显了收益与支出的严重不对等。 在正常情况下,奥运会的收益主要来自于:

门票销售: 这是奥运会主要的收入来源之一,尤其是在本国举办的奥运会,门票销售往往非常火爆。然而,东京奥运会实行了绝大多数比赛空场进行,这直接砍掉了最可观的门票收入。
赞助商收入: 来自国际奥委会和国家奥委会的赞助商收入是重要的资金来源。虽然很多大公司依然支持奥运会,但疫情带来的不确定性可能会影响一些企业的投入意愿,或者要求更灵活的合作方式。
转播权收入: 国际奥委会很大一部分收入来自于转播权。虽然转播商的合同是长期锁定的,但空场比赛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转播的吸引力,虽然不至于导致合同违约,但在未来谈判上可能带来负面影响。
旅游及相关消费: 奥运会通常会吸引大量国内外游客,带动旅游、餐饮、零售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但东京奥运会严格的旅行限制和外国观众的禁入,使得这部分经济拉动效应几乎为零。

报道中的“血亏”二字,正是强调了在如此高昂的成本下,几乎所有主要的收入来源都被削弱甚至完全消失,导致巨大的财政亏损。

第三,这篇文章也可能触及了更深层次的议题:大型体育赛事的可持续性问题。 如今,随着成本的不断攀升和潜在收益的不确定性增加,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对申办奥运会持谨慎态度。东京奥运会的高成本和“空场”现实,可能会成为一个警示案例,促使国际奥委会和其他体育组织重新审视赛事的商业模式和对主办方的财务负担。

更具体地来看待这篇报道,我们可以想象其背后可能包含的论据和细节:

具体的支出明细: 报道很可能会列举具体的超支项目,比如为了奥运会新建或改造场馆的巨额花费,为应对疫情所增加的防疫成本(如检测费用、隔离设施、医疗人员增配),安保费用(虽然观众少了,但整体安保压力依然存在),以及延期带来的人力、物资等持续性支出。
与早期预算的对比: 文章可能会引用几年前的官方预算,然后与实际花费进行对比,用数字说话,突出成本膨胀的幅度。
对日本经济的影响评估: 除了直接的奥运会成本,报道也可能探讨奥运会对日本整体经济的实际拉动效应,指出在没有观众和强力经济刺激的情况下,许多预期的经济效益未能实现,反而成为财政包袱。
其他城市的先例: 文章或许会提及其他举办过奥运会的城市,对比其成本和效益,来衬托东京奥运会的“失败”。例如,雅典奥运会后留下的巨额债务,或是里约奥运会场馆的后续利用问题。
民意调查和专家观点: 一篇有影响力的报道通常会引用日本国内民众对奥运会的看法,以及经济学家、体育产业分析师的专业评论,来支持其“血亏”的论断。

然而,我们也需要辩证地看待这样的报道:

“200亿美元”的数字来源和计算方式: 虽然数字惊人,但具体如何构成这200亿美元需要审慎对待。有些成本可能是直接与奥运会挂钩的,有些则可能是“顺带”的,用于改善城市基础设施,或者为了满足国际奥委会的要求而增加的。将所有与奥运会有联系的开销都算作“奥运会的直接成本”可能存在争议。
短期与长期的权衡: 奥运会的价值并非完全可以用短期经济效益来衡量。它可能带来的国家形象提升、民族自豪感、体育文化的普及、以及一些长期基础设施的改善,这些软性效益也很难量化。当然,在巨大的财务亏损面前,这些软性效益是否能抵消经济损失,又是另一个问题。
其他方面的“成功”: 尽管经济上可能是“血亏”,但在赛事的组织运行、运动员的表现、或者日本运动员的出色发挥等方面,也可能存在一些积极的方面。但《华尔街日报》的文章侧重点显然在于经济层面。

总而言之,《华尔街日报》的这篇报道,以其尖锐的标题和可能详细的数字分析,成功地抓住了公众对于大型体育赛事经济风险的关注点。它以一种非常直观的方式,将东京奥运会描绘成了一场“高投入、低回报”的事件,尤其是在疫情的特殊背景下,这种“血亏”的论调显得尤为有力。这篇报道的出现,无疑给未来举办类似大型赛事的城市以及国际体育组织敲响了警钟,促使人们更深入地思考其经济上的可持续性和实际的社会效益。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那是华尔街日报格局小了,国家可能是亏了,个人就未必了。

文章里面说:日本原本期待借助东京奥运会能够大发一笔横财并获得全球认可。但在新冠疫情期间,心怀不满的民众只想让所有外国人都消失,所以这是一个围城。

还是说说我们的老伙伴印度吧:日本极力不想让印度来,又抹不下面子!印度说我不,不仅要来,还要组建印度奥运史上最大规模的代表团。

因应当地疫情发展,日本政府宣布在周五凌晨零时开始拒绝印度、巴基斯坦及尼泊尔人入境,令到外界猜测印度选手是否可以入场参加东京奥运。印度奥委会主席巴特拉说,他们会尽一切方法符合日本要求, 务求让选手前往东京作赛。

然后,印度组建了228人的代表团,史上最强;印度全国6岁以上人口,有67.6%检测出新冠呈阳性,表明近7成人已经感染病毒。日本如临大敌,对印度人关爱有加!

Delta变异株正成为主要流行病毒株,已扩散至超80国,日本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举办奥运会,还真是“勇气可嘉”。

还有:本届奥运会首场比赛,日本对阵澳大利亚的女子垒球比赛,就在福岛举办。澳洲人一查,举办地距离福岛核泄漏事故的地点70公里。我滴乖乖,心疼自己的运动员啊!吃的也是福岛特供:

奥委会也有搔操作:奥运会开幕之前,奥委会主席巴赫还特意去了广岛,纪念原子弹死难者!把日本人说成中国人!你说你一奥运会主席,哪壶不开提哪壶?

日本人的热烈回应是,滚出日本!

user avatar

老实说,对于日本的体量来说,200亿美金不是啥大钱。一个厉害点的台风都比这个损失大。

我倒是比较好奇那些下注东京奥运会的民宿,前几年有一段时间我记得日本房地产推销的卖点就是东京奥运和大阪世博会,不知道现在这样日本房价还好嘛,我是一直挺想买一个小的。不过作为外国人贷不到款,比较坑。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