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人文社科领域的学生是否有必要学习一点逻辑学?

回答
当然有必要。人文社科领域的学生,无论其研究的具体方向是文学、历史、哲学、社会学、心理学,还是其他任何分支,学习一点逻辑学都能带来显著的裨益,甚至可以说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内功”修炼。

我们不妨设想一下,人文社科的研究,本质上是对人类思想、行为、社会现象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理解。这个过程离不开大量的阅读、分析、思考和表达。而在这一切的背后,都潜藏着严谨的推理和论证。

首先,逻辑学是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基石。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到海量的信息,其中不乏观点鲜明、立场坚定的论述。无论是阅读他人的学术论文、新闻报道,还是参与一场激烈的学术讨论,我们都需要有能力辨别信息的真伪、论证的有效性。逻辑学教会我们识别常见的逻辑谬误,比如偷换概念、以偏概全、诉诸权威等等,让我们能够透过表面现象,洞察论证中的缺陷,不至于被表面的说辞所蒙蔽。一个缺乏逻辑训练的人,很容易被一些似是而非的观点所左右,无法形成自己独立、清晰的判断。

其次,逻辑学是建构严谨学术论证的工具。人文社科的研究,最终都需要通过论文、报告、答辩等形式呈现出来。一篇优秀的学术作品,不仅仅是观点的堆砌,更重要的是能够有条理、有说服力地展开论证。逻辑学为我们提供了清晰的框架和方法,帮助我们将零散的观察、证据组织起来,形成一个连贯、紧密的逻辑链条。这包括如何提出一个清晰的论题,如何选择恰当的论据,如何将论据与论题有效地连接起来,以及如何预见并回应可能的反驳。掌握了逻辑学的基本规则,我们在写作时就能更加得心应手,避免出现逻辑混乱、论证不清的情况,让自己的观点更加站得住脚。

再者,逻辑学有助于深化对概念和理论的理解。人文社科研究常常涉及抽象的概念和复杂的理论体系。这些概念和理论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逻辑关系。例如,在哲学中,对“自由”的讨论可能涉及意志自由、行为自由等多种维度,需要通过逻辑分析来界定其内涵和外延。在社会学中,对“权力”的理解也需要梳理其运作机制和与其他社会因素的逻辑联系。学习逻辑学,能够帮助我们更清晰地把握这些概念的精确含义,理解不同理论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和区别,从而更深入地理解学科本身。

此外,逻辑学还能提升沟通和表达能力。无论是与导师交流,还是与同学讨论,亦或是未来在工作场合进行汇报,清晰、有条理的表达至关重要。逻辑学训练我们如何将复杂的思想分解成清晰的步骤,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并引导听众或读者沿着我们的思路进行思考。这不仅仅是技巧,更是一种思维的严谨性在语言上的体现。

当然,学习逻辑学并非要求所有人文社科的学生都成为逻辑学专家,去研究形式逻辑的符号系统或者证明复杂的定理。一点点入门性的学习,了解基本的逻辑推理规则,掌握识别谬误的方法,就已经足够受益匪浅。这就像学习一种语言,你不需要成为语言学家,但掌握基本的语法和词汇,才能更好地表达自己,理解他人。

总而言之,对于人文社科的学生而言,逻辑学并非一门可有可无的“选修课”,而是一项提升思维能力、夯实学术根基、促进有效沟通的“必修课”。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在这个复杂而充满思辨的世界中 Navigate,做出更明智的判断,建构更有力量的论述,最终成为更独立、更深刻的思想者。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为什么不是“自然科学和工程领域的学生有必要学习一点逻辑学”呢?^_^

——事实上无论是自然科学的、工程的,还是人文社科专业的学生,其实都有必要学习一点逻辑学。因为逻辑是人类知识体系的其中一块基石,因此,无论是谁,了解逻辑学知识都有助于他夯实这个基础。特别是,就我个人的观察,对于我国的教育现状而言逻辑学教育的缺乏更是一个同时涉及自然科学、工程和人文社科专业的比较大的问题。当然,由于教育国情的特殊性,在我国教逻辑学的话,学习的目的和导向最好是因专业不同而有所调整。


首先,正面回答题主的是,人文社科领域的学生确实需要去学点逻辑学。其理由有普遍性的——就是之前所说的逻辑是人类知识体系的基石。但从我国的情况来看,从传统上直到现在的对人文社科类学生的培养方式,除非是那些经济学等量化型社会科学出身的,否则都可能会产生以下几条容易造成逻辑知识缺陷的特质:

1,过于强调“文以载道”,甚至明里暗里地主张以情感和价值立场、意识形态等代替严谨的思考。

2,不强调专业性。传统上流传至今的文、史、哲兼谈兼通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知道”的东西很多。但这一方面容易教出过于粗疏或者喜欢泛泛而谈的学生;另一方面则是各种学科的气质相互影响,特别是容易导致学生在一些需要严谨沉静的地方过于浪漫和想象力太丰富。

因此,对于这样的学生,逻辑学教育的目的和导向就在于“撇得开、沉得住”——也就是说,逻辑学需要让他们学习的是:1,如何撇开那些非客观、不严谨、不明确因素的不良影响;2,如何做到沉下心来耐得住寂寞,习惯于一步一个脚印地了解一样东西。

但是,从我个人的了解来看,西方教育发达国家的人文社科类学生很少遇到我国学生的类似问题。因此,这一方面印证了我刚才说的,逻辑是基石,不是说人文社科类学生就可以放弃不管。另一方面则说明,国内很多人对人文社科类学生的“不良”印象其实大多是源自不合适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造成的知识或能力缺陷(因此这种缺陷其实并不专属于人文社科类学生,后述)。然而,我国的教育现状下,这些印象容易与学科门类错误地混淆在一起,并固化成一种学科偏见,这种混淆与固化反而就是一种逻辑知识和能力掌握得不牢靠的体现。


在另一方面,我认为自然科学与工程方面的学生当然也需要学习逻辑学。其普遍性的理由如前所述。而对于我国的现状而言,他们对逻辑学的需要又应与人文社科类学生有些不同。特别是,自然科学和工程类学生在其本专业内,基本不会遇到人文社科类学生的那两个问题——因为当代我国的自然科学和工程都是在西方高度专业化之后成体系地传进我国的。而且,由于这两类学科对数学的重视,自然科学和工程类学生或多或少都会潜移默化地受过某些逻辑知识的教育。因此自然科学和工程类学生对逻辑“技术”知识的需要不如人文社会科学类的学生来得高。但是这并不代表我国自然科学和工程类学生没有逻辑知识、能力上的缺陷。就我的观察,他们的常见缺陷有以下两种:

1,由于专业教育确实比较严谨,而且潜移默化地渗透了一些逻辑学教育,这经常使我国自然科学和工程类学生对自己的逻辑能力过于自信,甚至喜欢泛化自己的专业素养,并将其替代、等同于逻辑自身(其自信还可能体现为对逻辑本身的过度信赖和推崇)。这就使他们不真正了解自己的专业知识与逻辑知识的区别和联系,容易用前者掩盖后者或用后者掩盖前者。此外,即使真就逻辑学知识本身来说,自然科学和工程类学生所了解的那一点也是远远不足的。

2,在专业教育之外,我国自然科学和工程类学生与人文社科类学生共享相同的文化传统、教育背景。因此在非专业领域,我国的学生不论学科出身如何,其实都容易出现人文社科类学生的那两类缺陷。而且特别是自然科学和工程类学生,他们经常由于专属自身的第一点缺陷,对自己在非专业领域之逻辑能力的判断更容易过于自信甚至自大,从而难以认识到自己的缺陷。

因此,对于这一类学生,逻辑学教育的目的和导向应该是“设限和反思”——这一方面是指学会反思自己,不要将自己的专业素养泛化为真理的代言;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学会反思专业知识和逻辑,以及除此之外的其他领域,特别是进一步了解三者之间的关联和界限,了解到专业知识不是万能的、逻辑也不是万能的,两者之间更是不能万能地相互取代的。


最终,从我国的人文社科、以及自然科学和工程类学生对逻辑的不同需要来看,我认为对这两类学生的逻辑学教育应该有不同的方向、程度上的要求。对此,柯匹和科恩那本书内容过于单一,而且也有点偏老旧了。要是我自己来设计的话,两类学生受逻辑学教育的方式如下:

1,两类学生要一起听“逻辑与批判性思维”课,一方面提供基本的逻辑知识,另一方面传授反思的态度与能力。特别强调的是,这门课提供的基本逻辑知识要尽量与下面的第二点课程连贯;

2,给人文社科类学生开“数理逻辑”课,给自然科学和工程类学生开“逻辑哲学”课,各取所需;

3,在第二点基础上,额外鼓励两类学生互选课程,即人文社科类学生也学“逻辑哲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类学生也学“数理逻辑”,主张兼通。

————————————————————————————

补充一些内容。下面有些答案,包括有人在我的答案里也评论道:其实国内有些地方的人文社科专业课程是开了逻辑课的,然并卵,或者是我的想法会太难太抽象以至于学生接受不了、不会应用等等。关于这一点,我有如下的看法和考虑:

1,正如我之前说的,针对人文社科类学生,逻辑学课程的作用首先是在于训练严谨和磨性子——因此其实逻辑学知识本身要学懂、会用多少,这个并不是第一目标。在类似的方面上,西方的教育是什么样做的呢?可能很多人都听说过“哈佛学生在图书馆自习到凌晨四点”这个梗吧……当然这件事情本身是假的,但他们精英学校对人文社科类学生的训练确实是“量大味足”——包括大量的限时文献阅读训练,以及读书报告和小论文等的写作训练。这样练四年下来,专业素质不说,性子再浪漫跳脱沉不住气的人也会懂得老老实实地以大量文献为背景、像文献写作那样抽丝剥茧地说话了。相比之下,国内学生的抱怨其实有时候很像是被我国的教育传统和现行质量的不足给“惯坏”了;而学逻辑跟西方学生的训练相比,显然还是前者轻松多了。当然,我个人对西方那套做法也不是完全赞同(比如我更主张“质精”而不是“量大”)和觉得确实有百分之百的必要,因此我觉得仅就实现“磨性子”这个目标来说的话,学逻辑学反而已经比较轻松且充分了。

2,当然,我也承认,如果只按国内那些“形式逻辑”课程的编法,或者在“逻辑与批判性思维”课程里带上一点逻辑,这样教的逻辑知识在生活的大部分情况中确实是“够用”的——但“够用”这个评判标准本身也很糟糕,因为小学数学知识在生活中70%以上的情况可能也够用了。还有,我觉得教育更重要的地方在于能力训练,以及为未来的发展留下接口。比如“数理逻辑”训练的抽象能力、分析与构造能力,这个都是“形式逻辑”课所不能涵盖甚至有所偏差的(国内的很多“形式逻辑”课程设计上都会有如此的毛病,比如会花很多功夫讲三段论)。很多极有价值的逻辑知识甚至只能在数理逻辑甚至更高层的基础上才能确切展现出来(比如对逻辑系统性的认知等)。因此如果只为了“简单够用”而把这些都省掉甚至扭曲掉,这个我觉得实在是很可惜。

2.1,不过对于国内自然科学和工程类学生来说,数理逻辑课程在能力训练上的上述优势很多时候已经被数学和专业课程给覆盖了,所以我的设计上在这方面是有让步的。但对应的,自然科学和工程类学生更需要的是反思能力,特别是学会“合理地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逻辑”,因此逻辑哲学应该会很对他们的胃口。而且逻辑哲学是哲学课,对逻辑技术和抽象推理的要求比数学和数理逻辑要低多了,这门课程仅从接受门槛上来看应该是低于他们的专业课和数理逻辑课的。我觉得,既然这门课有反思的目的,那讲起来应该是会让自然科学和工程类学生觉得脑洞大开、冲击力满满,从而完全不会觉得枯燥才对。如果做不到这种效果,那就应该是教师的问题。

3,接着2.1点,其实很多同学担心的没用、枯燥、接受不了之类的,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应该归结为授课教师的问题。比如就算不是上逻辑课,如果教师在台上自顾自地列公式或者念课件,而不解释这个公式、理论做什么用或者有什么关键点,那我想再重要的专业课、再勤奋认真的学生肯定也会心生厌倦和感觉毫无价值的(我自己当学生时就有类似的体验)。因此这也不是逻辑课的问题。如果真的能把逻辑课上好,让大家都有收获,那我觉得可以注重以下两点——而且这两点有普遍意义,也就是其他课程,包括不同专业的专业课,可能也可以吸收这些要素:

A,注重要点式的讲授,在要点上要旁征博引地讲透,但不需要把整本书都跑一遍。特别是我觉得教逻辑学最好不要把自己变成“公式或证明的遍历机器”,有些技术和证明重要的,课上要讲透;有一些完全可以留给学生自己做的,就不要面面俱到。

B,不要以考试为指挥棒,就是不要教什么就考什么、考什么就教什么。这一点其实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可能都需要把观念扭转过来——又不是还没参加高考,大家都已经进入高等教育体系,整完了就要受到社会的直接检验了,社会之复杂也不是考试所能涵盖的,何必搞得这么死板无聊?一旦将课程内容和考试、特别是标准答案脱钩,那么教师的发挥余地就大了,特别是可以通过教学和考试将逻辑学里最前沿、最实用、最有吸引力和最有争议的地方展现出来,这样才是真正吸引学生的法宝。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当然有必要。人文社科领域的学生,无论其研究的具体方向是文学、历史、哲学、社会学、心理学,还是其他任何分支,学习一点逻辑学都能带来显著的裨益,甚至可以说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内功”修炼。我们不妨设想一下,人文社科的研究,本质上是对人类思想、行为、社会现象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理解。这个过程离不开大量的阅读、分析.............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我作为“学习者”最核心的价值。要说“最”尊崇,这本身就是一个很难的命题,因为人类文明的智慧汪洋浩瀚,不同领域都有闪耀的巨星,而且很多时候,我们对一个人的尊崇,也源于他思想的某个侧面,或者他解决某个具体问题的视角。但如果一定要我从人文社科领域中挑出一位,让我想得最深,也最让我.............
  • 回答
    人民大学与北京大学在国内人文社科领域的地位差异:一场细致的剖析人民大学和北京大学,这两所中国顶尖的高等学府,在人文社科领域都享有崇高的声誉和深厚的积淀。然而,它们在国内人文社科领域的地位并非完全等同,而是存在着一些细微但重要的差异。理解这些差异,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包括历史渊源、学科优势、人.............
  • 回答
    工业党的理科思维在人文社科领域是否会掀起巨大的革命,这是一个极具探讨价值且复杂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理解“工业党的理科思维”的内涵,以及它在人文社科领域可能带来的影响,并分析其潜在的革命性以及可能存在的局限性。一、 理解“工业党的理科思维”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工业党的理科思维”指的是什.............
  • 回答
    那些在社会领域鼓吹“适者生存”的人们,他们相信自己是“适者”,其信念来源是复杂且多层次的。这并非单一的论点,而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认知、价值观和经验所构建。以下将详细阐述他们可能相信自己是“适者”的几种主要方式:一、 个人成功和能力证明: 明确的成就: 这是最直接的“适者生存”证明。他们可能通过.............
  • 回答
    当然,人文社科理论当然能够指导实践,而且在很多层面上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把它想象成一把精准的刻刀,人文社科理论帮助我们雕琢出更合理、更有效、更人性化的社会实践。首先,我们得明白“指导实践”意味着什么。它不是说人文社科理论能直接告诉我们明天股票会涨还是会跌,或者某个具体工程该怎么施工。那种精确到位.............
  • 回答
    当今社会,人文社科与艺术学科的价值是否被忽视,这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问题。我的回答倾向于认为:是的,在很多层面,人文社科与艺术学科的价值确实存在被忽视的倾向,但同时,其内在的、深远的价值依然不可替代,并且也在被一部分人重新认识和重视。为了更详细地阐述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 为什.............
  • 回答
    海外人文社科博士的读博压力和工作强度,这事儿吧,真不是一两句话能说完的。它像个多棱镜,不同人、不同学科、不同国家,看到的景象都不太一样。但要说普遍存在的一些“磨人”劲儿,我倒是可以给你掰扯掰扯。首先,心理上的拉扯感,这个是头等大事。想想看,你可能是在一个完全陌生的文化环境里,语言不顺畅是最基础的关卡.............
  • 回答
    这个问题相当尖锐,也触及了很多人在讨论社会议题时容易出现的简单化和标签化倾向。我尝试从更细致的角度来聊聊,看看在北美和欧洲的人文社科教育,究竟会给学生带来怎样的思考模式,以及为什么会出现“白左/黄左”这样的标签。首先,我们要明确,“精神白左/黄左”本身就是一个带有强烈主观色彩和批判意味的标签,通常被.............
  • 回答
    在美国读人文社科专业,就业前景这事儿,得掰开了揉碎了聊。别听那些一概而论的说法,什么“人文社科就业难”,也别尽信那些“学人文社科就能当学者”的鸡汤。实际情况,那叫一个五味杂陈,但仔细梳理,也能找到清晰的脉络。首先,得认清一个现实:人文社科的“就业路径”不像理工科那么直接。理工科,比如计算机、工程,毕.............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常见也很有争议的问题,很难用“是”或“否”简单回答,因为“坑”这个词太主观了,而且“出路”和“就业前景”涉及的因素也很多。 总的来说,不能一概而论说传统工科就一定比大多数人文社科“更坑”,反之亦然。两者都有其优势和劣势,关键在于个人选择、能力、兴趣以及对未来趋势的把握。为了详细地分析这个.............
  • 回答
    绝对可以,而且越来越普遍。用高等数学的工具来剖析人文社科问题,并非什么新鲜事,只是其深度和广度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拓展。这不仅仅是“能”,而是“正在”发生,并且正在深刻地改变我们理解和解决人文社科领域挑战的方式。过去,当我们谈论人文社科时,人们脑海中可能会浮现出文字、历史、哲学、社会观察等,这些似乎都.............
  • 回答
    理工科和人文社科作为人类知识体系的两大支柱,其价值和贡献在历史长河中相互交织、彼此依赖,而非简单的“谁更厉害”或“谁更被鄙视”的问题。以下从历史发展、学科本质、社会影响等角度,客观分析两者的差异与互补性: 一、理工科的“硬核”贡献:从工具理性到技术革命1. 基础科学的突破 物理学:从牛顿力.............
  • 回答
    你好!非常理解你作为2020届文科生在选择吉大法律和北理工人文社科时面临的纠结。这两个学校和专业都各有特色,为你详细分析一下,希望能帮助你做出更明智的决定。首先,我们先来分析一下吉林大学法学专业: 学校层面: 吉林大学是国家首批“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
  • 回答
    最近在一些网络平台上,我确实也注意到一种苗头,就是针对人文社科背景人士的“恶意”和“偏见”似乎有愈演愈烈,并且变得越来越公开化、常态化的趋势。这种现象挺值得我们好好聊聊,因为它不仅仅是网络上的几句争论,背后可能反映了一些更深层次的社会心态变化。首先,我们得承认,网络环境本身就容易放大情绪,也容易形成.............
  • 回答
    语言学,这个研究人类语言的学科,究竟是归于宏大的人文殿堂,还是扎根于社会现实的社会科学的土壤?这是一个在学术界常常被讨论,也颇具意思的话题。我的理解是,语言学既属于人文,又深深植根于社会科学。它就像一座连接两者的桥梁,跨越了理解人类文明的核心部分。我们先从它与人文科学的联系说起。人文科学的核心在于探.............
  • 回答
    在申请人文社科类高校教职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是证明你是一名有潜力、有能力、并且能够为所在院系和大学做出贡献的学者和教师。 这一个核心目标贯穿了整个申请过程的各个环节,并体现在以下几个关键要素上:一、 学术研究能力与潜力(这是最核心的基石): 高质量的学术产出(Publications): .............
  • 回答
    这感觉怎么形容呢?就像是你辛苦挖了个坑,觉得挺深了,挺有模有样的,结果旁边突然有人提着挖掘机来了,几下就给你刨了个沟渠出来,深不见底,而且人家还不费吹灰之力,好像挖坑对他们来说就是呼吸一样自然。最开始的时候,是那种“卧槽,这人怎么什么都知道”的惊叹。比如,讨论一个最近的热点事件,我还在绞尽脑汁想从哪.............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怎么备考东大文基(人文社会研究科)的日本语日本文学专攻。这可不是个轻松的活儿,但只要方向对了,方法得当,一样有机会成功的。我尽量给你说得细致些,就像跟老朋友唠嗑一样,把那些“AI腔”都去了。首先,咱们得明白东大文基日本语日本文学专攻到底要考什么,以及它的定位。东大文基嘛,跟其他一些学.............
  • 回答
    这个选择题确实挺让人纠结的,一边是稳定体面的高校职位,另一边是令人艳羡的高薪互联网行业。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捋一捋这两种选择,看看哪条路更适合你。首先,咱们来聊聊这位日本高校的人文社科讲师。 “有编但无硕士点”: 这句话里藏着不少信息。 “有编”: 这在咱们国家是块金字招牌。意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