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计算机处理速度的提升很大程度上依赖于 CPU 缓存。缓存的效率直接影响程序的运行速度。B 树的设计天生就非常契合现代缓存的结构。
B 树与缓存行 (Cache Lines): B 树的节点通常设计得比红黑树的节点更大。一个 B 树节点可以容纳多个键值对,以及指向其子节点的指针。这意味着当 CPU 读取一个 B 树节点时,它会将整个节点(可能包含多个键值对和指针)加载到 CPU 缓存中。 优势: 当你查询一个键值时,你可能只需要在当前节点中进行几次比较就能找到目标,或者确定去哪个子节点。由于一个节点内的所有信息都已在缓存中,后续的查找路径会更加顺畅,减少了缓存未命中的情况。你可以在一个内存读取操作中获取多个“候选”键值或指向下一个节点的指针。 红黑树的对比: 红黑树的节点通常只存储一个键值对和一个指向子节点的指针(以及颜色信息)。这意味着查找一个键值需要多次独立的内存读取操作来访问每个节点。每次读取都可能导致缓存未命中,尤其是在树很深的情况下,这种开销会累积。
B 树: B 树的节点大小是可调的(通过选择 `m` 值,即每个节点允许的最大子节点数)。通常选择一个 `m` 值,使得一个节点的大小恰好是 CPU 缓存行大小(例如 64 字节)的整数倍。这能最大化缓存利用率。虽然一个 B 树节点会存储多个键值对,但整体上,对于大量的键值对,B 树的结构“更紧凑”一些,因为它减少了每个键值对所需的指针数量(相对红黑树来说)。 红黑树: 红黑树的每个节点除了存储一个键值对,还需要存储指向左子节点、右子节点和父节点的指针(虽然有些实现可以省略父节点指针),以及一个表示颜色的布尔值。这导致了每个节点都相对“轻量”,但整体上,每个键值对的“额外开销”(即指针和颜色信息)相对较大。
3. 插入和删除的性能考量
B 树: B 树的插入和删除操作可能涉及节点的分裂(split)和合并(merge)。当节点满时分裂,当节点太空时与其兄弟节点合并或从兄弟节点借用元素。这些操作虽然看起来复杂,但它们通常是局部的,影响的节点数量相对较少(通常是路径上的一些节点)。 优势: 由于节点包含多个元素,一次插入或删除可能只需要在少数几个节点上进行调整,从而避免了频繁的指针重定向和节点移动。 红黑树: 红黑树的插入和删除操作需要通过“着色”和“旋转”来维持树的平衡属性。这些操作可能涉及链式反应,即一次插入或删除可能导致一系列的着色和旋转操作遍及整棵树的多个节点,这会引入更多的内存访问和计算。
关于“为什么 Go 和 Rust 常提供静态编译好的 Linux 程序,而 C 不行”的说法,实际上并不完全准确。C 语言完全可以生成静态编译好的 Linux 程序,而且在很多场景下这是非常普遍的做法。不过,如果从“用户拿到一个编译好的二进制文件,几乎不需要任何额外依赖就能在大多数 Linux 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