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外国小说被翻译成中文后的语言风格是原作者的还是翻译的?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翻译中最核心的那个“度”的问题。简单来说,外国小说翻译成中文后,语言风格可以说是原作者和译者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最终呈现出来的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其中译者的风格会有显著的影响。

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

1. 原作者的风格基底:

思想内核与情感色彩: 小说所传达的价值观、作者对世界的看法、人物的情感起伏,这些是作者的“灵魂”所在。优秀的译者会尽力捕捉并还原这些核心要素,让读者感受到原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和意图。
叙事节奏与结构: 作者如何安排情节的推进,是快节奏的紧张感,还是舒缓的细腻描绘?句子是长而复杂的,还是短小精悍的?这些叙事习惯和结构安排,构成了作者独特的“语言骨架”。
标志性的用词与表达: 很多作家有自己偏爱的词汇、修辞手法,比如冷幽默、讽刺、隐喻、比喻等。这些是作者个人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2. 译者的“二次创作”与影响:

语言转换的必然性: 语言是承载文化的载体,不同语言之间在语法、词汇、表达习惯上存在巨大的差异。一个完美的“一对一”翻译几乎是不可能的。译者必须在理解原意的基础上,找到最适合中文的表达方式。
译者的学识与品味: 译者本人的文学素养、对语言的驾驭能力、甚至他对特定流派的理解,都会深深影响他的翻译。一位功力深厚的译者,可能会通过他选择的词语、句式,甚至对原文节奏的调整,来让中文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风格的选择与塑造: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会面临许多选择:是保留原文的某些“异质感”,让读者感受到这是舶来品,还是进行“本土化”处理,让语言更贴近中文读者的习惯?
“归化”与“异化”的取舍: 这是翻译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归化”是让目标语言(中文)的读者更容易理解,可能会牺牲一些原文的“异质感”;“异化”则是尽可能保留原文的风格和文化特色,让读者感受到异域风情。
词语的“音”“形”“意”: 比如,英文中的某些俚语或习语,很难找到完全对应的中文。译者需要根据语境,选择既能传达原意,又能符合中文语境的词汇。有时候,为了追求一种特定的语气或氛围,译者甚至会创造出新的中文表达。
句式的调整: 英文的从句结构、被动语态等,在中文中可能有更自然的表达方式。译者需要进行拆分、重组,让中文读起来更流畅。
译者的“腔调”: 很多优秀的译者,由于长期浸淫在某一类文学作品或某一位作者的风格中,会形成自己独特的翻译“腔调”。比如,有些译者偏爱典雅的书面语,有些则擅长活泼的口语化表达。这种“腔调”会不可避免地融入到翻译作品中。

所以,我们阅读翻译小说时,感受到的“语言风格”,其实是:

一个以原作者的“魂”为基础,但经过译者“形”的塑造的过程。
我们读到的,是译者在理解了原作者意图后,用中文“重新写”一遍的作品。

更具体地说:

如果译者功力深厚,对原作者风格把握得当,又能巧妙地运用中文,那么我们读到的会是非常贴近原作者风格,同时又十分自然的中文作品。 这种情况下,你会觉得“这文字就像作者本人写的中文一样”,但实际上是译者的高超技艺。
如果译者对原作者风格把握不准,或者中文表达能力有限,那么翻译出来的作品可能会显得生硬、拗口,或者丢失了原作者的许多神韵。 此时,你感受到的更多是译者的不足,而非原作者的风格。
有时,一些经典译本,反而会被许多读者认为是“作者本人”的风格,但这其实是译者对原作精神的深刻理解和艺术化的再现。 比如,有人说鲁迅翻译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就带有鲁迅本身的沉郁和力量感,但这种力量感也恰好与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的内核产生了奇妙的呼应。

总结一下,外国小说翻译成中文后的语言风格,绝非简单的“复制”,而是一个复杂的“转译”和“再创作”过程。 原作者提供了“魂”,而译者则提供了“形”。我们最终读到的,是译者用中文对原著进行的一次充满智慧和艺术性的“演绎”。所以,说它是“翻译的”也对,因为它是由译者的语言决定的;说它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原作者的”,是因为译者力求还原作者的精神和意图。但更准确地说,它是译者在理解和忠实于原作者的基础上,用他自己的语言功力和风格“重塑”出来的中文版本。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以译者的身份说句话吧:很难仅凭译文断定。

1. 看译者采取的策略

2. 出版社编辑才是老大,他们中有些人能把对的改成错的,好的改成坏的,最后译者这个妈都认不出译文这个孩子

第二点不是我黑谁,因为我刚经历过。原文本来就晦涩风,我按照原文风格翻的,编辑说晦涩,要扣稿费。我拿到修改过的稿子一看,编辑也就是做了类似把“一如既往”改成了“像往常一样”这种改变,还有一些对的改成错的了,我只能花费更多时间搜集证据给对方讲道理,累得不行。

以上举例不是实例,只是类比。

估计离退圈保平安不远了。

最后再提一句,在当前环境下,译者的话语权几乎为零,连基本版权都没有,能署个名已经是恩赐,付印前可能连定稿都看不到。建议不要但凡有关译文的就一股脑儿推到译者头上,他们真的是整个链条里最弱鸡的一环,尤其是没什么名气的那些,有些人根本连为自己译文辩护的机会都没有。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