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汉武帝能当上皇帝是都靠馆陶公主吗?

回答
汉武帝刘彻的即位之路,纵然有馆陶公主刘嫖的大力促成,但若说他是“都靠”公主,未免过于简单化了。公主的支持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一环,但其背后牵扯着复杂的政治角力、家族利益以及刘彻自身的潜质,层层递进,最终促成了他的登基。

当年,馆陶公主可以说是后宫中的“风向标”式人物。她作为皇帝的姐姐,又与皇后王娡关系匪浅,拥有相当大的话语权。当皇帝对立太子刘荣的母亲栗姬日渐不满,而栗姬又对公主有所怠慢时,馆陶公主心中自然生了嫌隙。此时,公主看中了年轻、聪慧且与自己关系融洽的刘彻。刘彻的母亲王娡,作为当时的皇后,当然也希望自己的儿子能登上储君之位,而公主的支持,无疑为她和刘彻母子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契机。

公主是如何施加影响力的呢?她并非只是口头上说说,而是通过巧妙的布局和言语,在皇帝面前不断“吹风”。皇帝对皇子们都喜爱,但对刘荣和他的母亲栗姬的态度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这正是公主发挥作用的开始。公主多次在皇帝面前称赞刘彻的才德,暗示其更适合继承大统。同时,她也利用皇帝对栗姬的不满,将栗姬的失宠与刘彻的优势进行对比,一步步瓦解皇帝对立太子的人选。

更关键的是,在一次重要的场合,即“金屋藏娇”的故事发生时,公主更是借此向皇帝“卖”了刘彻。她以一种近乎于交换条件的方式,将刘彻与自己的女儿陈阿娇联系起来,并向皇帝提出了“若为太子,我便嫁女”的约定。这个约定,在当时的政治语境下,并非简单的儿女亲事,而是将公主家族的势力,与刘彻的储君之位紧密地绑在了一起。皇帝此时对刘彻的好感,加上公主的极力撮合,使得刘彻在诸位皇子中的竞争力陡然提升。

然而,这并非意味着刘彻的成功只在于公主的“推手”。事实上,刘彻本人也有着过人的资质。他从小就表现出与众不同的聪慧和才干,对政事有着浓厚的兴趣,且性格坚毅。这些特质,即便没有公主的帮助,也可能让他脱颖而出。只是,公主的介入,大大缩短了他实现目标的时间,并且扫清了许多障碍。

想想看,即便公主再有影响力,如果刘彻本身平庸无能,皇帝又怎会轻易受其影响?况且,当时的朝堂之上,也有其他势力和皇子之间的竞争。公主的支持,就像是在一场激烈的赛跑中,给了刘彻一个强有力的助推,让他能够更快、更稳地冲过终点线。

所以,说汉武帝能当上皇帝“都靠”馆陶公主,是不准确的。公主是至关重要的“推手”,是关键时刻的“助攻”,她的政治智慧和影响力,为刘彻铺平了一条通往皇位的道路。但刘彻自身的优秀品质,以及当时的政治环境,也是他能够抓住机遇、最终即位的不可或缺的因素。公主的功劳,如同一个精明的经纪人,为一位潜力新星找到了绝佳的平台,但最终的光芒,还是来源于这位新星本身。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汉武帝为什么能当上皇帝

一:因为他爹是皇帝,所以得感谢他妈妈甩了前夫入宫

二:因为他爹的原配薄皇后没有儿子

三:因为太子的母亲栗姬不够聪明,把馆陶公主和景帝都得罪完了

四:景帝很喜欢刘小猪,刘小猪四岁被封为胶东王,已知的西汉封王年纪最小的皇子,而且还是和刘荣封太子同时。但也不好说景帝拿刘荣给刘小猪铺路,因为刘荣的太傅是窦婴,周亚夫也是支持刘荣的,看上去刘荣实力还是挺强的,馆陶一开始也想把女儿嫁给刘荣,如果刘荣早晚要被废,馆陶也没必要这么做。但是刘小猪受宠是一定的

五:王夫人很聪明,怀刘小猪时对景帝说自己梦日入怀,让景帝觉得刘小猪不同凡响;馆陶公主提出联姻后果断答应了这门亲事,又把女儿嫁给了馆陶的儿子,两人利益牢牢绑定;暗中让人上书立栗姬为皇后,给了栗姬致命一击

六:馆陶公主的外援,为了让女婿当上太子,她在景帝那里不断地说刘小猪的好话,又说栗姬经常诅咒嫔妃,让景帝更加看重刘小猪并对栗姬生了嫌隙。

七:最后他姑和他舅合力解决了梁王这个大麻烦,他的太子位就彻底稳了。他姑馆陶和他舅王信在景帝窦太后梁王之间弥合,没让景帝把梁王杀掉,以至于把窦太后给气死,避免了一场皇室内部郑伯克段的悲剧,也给景帝朝的储位之争收了尾。

推测一下当时窦太后景帝馆陶公主和梁王四个人的想法。窦太后支持梁王继位,除了宠爱小儿子外,也是因为梁王继位,她还是皇太后,窦家还是天子的母族;而如果景帝的儿子继位,那新皇帝必定更亲自己的母亲和母族,这里有窦太后的私心。而景帝的底线是太子必须是他儿子,朝中大部分官员肯定也支持景帝,不会支持梁王(梁王继位,重用的肯定是他梁国的人),但母亲窦太后很强势,景帝又是孝子,梁王在七国之乱中又确实立了大功。而对于馆陶公主来说,正常情况下,她的利益和窦太后的利益是绑定的,窦太后和窦家越有权势,她才能继续风光,所以常理来说,比起侄子,她也会倾向让弟弟梁王继位。但是如果把侄子变成女婿,那就完全不同了。梁王继位,她不过是从一个皇帝的姐姐变成另一个皇帝的姐姐,但是景帝的儿子继位,她不仅是皇帝的姑姑,还能成为皇帝的岳母,不出意外,日后的太子皇帝也都是她的后代,所以如果侄子能变女婿,那她肯定也支持景帝立儿子,因此她去向栗姬提亲也自有她的资本(她在窦太后和梁王那里都说得上话)但栗姬看不出来,只觉得大姑子讨厌。窦太后三个孩子,长子长女报团再加上梁王做出了刺杀朝中大臣这样的蠢事,那她也不得不让步。所以栗姬拒绝和馆陶联姻是真的毫无大局观,她觉得刘荣已经当上了太子,还能有变吗?但刘荣的太子位并不稳固,景帝对梁王问题也很头疼,在这种情况下,栗姬拒绝和馆陶结亲等于把本来的盟友推向了梁王,好在馆陶非常想当太子的岳母,栗姬不领情,她就更换合作对象,王美人很能看清局势,果断答应。王美人的大哥王信也会来事儿,后面梁王犯事,他作为王皇后的哥哥刘彻的舅舅,没有幸灾乐祸落井下石,而是为梁王说话,成功博得窦太后的欢心,所以窦太后坚持让景帝封王信为盖侯。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汉武帝刘彻的即位之路,纵然有馆陶公主刘嫖的大力促成,但若说他是“都靠”公主,未免过于简单化了。公主的支持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一环,但其背后牵扯着复杂的政治角力、家族利益以及刘彻自身的潜质,层层递进,最终促成了他的登基。当年,馆陶公主可以说是后宫中的“风向标”式人物。她作为皇帝的姐姐,又与皇后王娡关系匪浅.............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如果”式历史问题,涉及到卫太子刘据的悲剧命运以及汉武帝晚年的心境。要回答“假如卫太子刘据没有自杀,汉武帝还能让他做储君吗?”,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当时的背景、汉武帝的态度以及刘据自身的处境。核心问题的关键在于:刘据之死并非完全是汉武帝的直接旨意,而是“巫蛊之祸”的连锁反应,而这场.............
  • 回答
    想必你对中国古代史有些研究,能提出这么有深度的问题。如果刘邦在白登之围中没有落得那个境地,而是大胜匈奴,那他能否在今天人心中与秦始皇并驾齐驱,甚至比肩汉武帝?这确实是个值得好好说道说道的话题。咱们先得理清一个核心问题:评价一位帝王,我们看的是什么?一般来说,是看他为国家、为民族带来了什么长远的影响,.............
  • 回答
    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够成为一元化的指导思想,并顺利地被社会各阶层接受和推崇,这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历史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是一场深刻的思想变革,也是一次精妙的政治运作,更是一次与社会实际需求的高度契合。一、 历史的土壤:秦朝覆灭留下的深刻教训要理解汉武帝时期儒学独尊的必然性,我们必须回顾秦朝.............
  • 回答
    汉武帝雄才大略,为了北方的安宁,倾尽国力,对匈奴发动了多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其决心和投入可谓前所未有。然而,即便如此,直到汉武帝去世,匈奴人也未能被彻底消灭。这背后,是复杂的地理、军事、政治以及匈奴本身的特性共同作用的结果。一、 匈奴的战略优势:游牧民族的生存之道首先,我们要理解匈奴作为典型的游牧民.............
  • 回答
    这绝对是一个让人脑洞大开的设想!岳飞,字鹏举,一个在中国历史上以忠诚、勇武和军事才能著称的将领;汉武帝,中国历史上雄才大略的君主,开创了汉朝的盛世。如果这两位历史上的巨星相遇,而且是岳飞遇到汉武帝这样的君主,那画面太美,我们不妨来细细推演一番。时代背景与核心差异首先,我们得把岳飞放到汉武帝的时代,这.............
  • 回答
    如果将唐太宗李世民置于西汉汉武帝刘彻的位置上,其治国理念和历史环境存在显著差异,能否超越汉武帝的成就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 一、历史背景的差异1. 时代背景 汉武帝时期(公元前14187年):西汉在文景之治后进入鼎盛期,但边疆危机(匈奴威胁)和中央集权需求推动其进行军事扩张。 .............
  • 回答
    这真是一个有趣且极富想象力的假设!如果汉文帝刘恒穿越时空,坐上了汉献帝刘协的位置,那么曹操的命运,以及整个三国历史的走向,恐怕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要说曹操能否安心做个名臣,这可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我们得明白汉文帝刘恒是个什么样的人。文帝是汉朝历史上难得的明君,他以节俭、仁厚、虚心纳谏著称。他在位.............
  • 回答
    汉文帝刘恒能够被立为皇帝,绝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叠加、历史进程推手的必然结果。要详细讲述,我们需要从他的出身、成长经历、政治环境以及关键人物的支持等多方面来剖析。一、出身与血统:早期立储的优势刘恒是汉高祖刘邦的第四个儿子,母亲是赵王张敖的女儿,也就是汉初的鲁元公主。虽然不是嫡长子,但他的出身本身就具.............
  • 回答
    韩信在历史上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但“领导七国之乱”和“打败汉景帝周亚夫梁王,一统天下”的说法,是不符合史实的。韩信早在汉朝建立初期,就因为功高震主被杀,未能参与到汉景帝时期的七国之乱中。不过,我们可以基于历史背景和韩信的军事才能,做一个假设性的推演,来探讨如果韩信“穿越”到汉景帝时期,并领导七国之乱.............
  • 回答
    刘协,这位汉室天子,在风雨飘摇的大汉王朝中,如同一叶孤舟,在大浪中颠簸。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权力如日中天,而他,这位名义上的天子,却早已被架空,如同一个笼中鸟,身不由己。时值建安年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刘协虽身在洛阳,但内心深处却渴望重振汉室,摆脱曹操的掌控。他听闻隐居隆中的诸葛亮,此人智谋过人,.............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涉及到中国历史上两个截然不同的权力斗争场景。康熙擒拿鳌拜与汉献帝诛杀曹操,虽然都发生在皇帝与大臣之间,但两者的背景、条件、操作方式乃至最终结局都大相径庭。咱们这就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得明确一点:“关门”这个说法,在现代语境下常常带有一种私密、突然且掌控局面的意味。在古代宫廷.............
  • 回答
    如果汉献帝身上同时兼具曹操的雄才大略和诸葛亮的运筹帷幄,那么他能否“翻盘”,让汉朝重焕光彩?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因为它触及了历史的“如果”,也牵扯到个人能力在宏大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咱们得先拆解一下,汉献帝时期,也就是东汉末年,是个什么样的烂摊子。当时的大环境是怎样的? 皇权旁落,群雄割据: 董卓之.............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三国志》系列游戏设计中一个核心的逻辑,那就是“可用武将”和“剧本核心人物”之间的区别。这背后其实是对历史真实性、游戏性以及玩家体验的一种权衡。首先,咱们得明白,在《三国志》游戏里,不是所有在历史上出现过的人物都会被设计成可以被玩家直接操纵的角色。游戏设计者需要挑选出那些.............
  • 回答
    汉献帝刘协,这位东汉末年的末代皇帝,一生坎坷,从出生起就被卷入政治漩涡,最终也只是曹氏父子手中的一枚棋子。他亲历了十八路诸侯讨董,见证了汉室江山在群雄割据中一步步走向衰亡。到了他统治的后期,权力早已旁落曹操,即便曹操离世,这份权力也顺理成章地转移到了他的儿子曹丕手中。在曹丕决定取汉而代之的关键时刻,.............
  • 回答
    吕后死后,是“诸吕之乱”,而不是“功臣在作乱”。周勃和陈平等人之所以能够成为“忠臣典范”,是因为他们采取了行动,平定了诸吕之乱,恢复了刘氏江山,并且他们的行为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被认为是维护国家稳定和正统的必要之举。下面我将详细解释这两个问题: 吕后死后,到底是功臣在作乱还是诸吕在作乱?答案:是诸吕在.............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深度,触及了中国古代军事史、政治史、经济史以及文化史等多个层面。汉朝几十年打败匈奴,而宋朝数十年未能打败女真,原因复杂且多方面,并非简单的“哪个朝代更强”就能概括。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其中的关键因素: 汉朝对匈奴的胜利与宋朝对女真的失利之比较 一、 双方的实力对比与战争性质汉朝对匈奴.............
  • 回答
    .......
  • 回答
    汉唐将强大的国力转化为强大的武力,而北宋却未能如此,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历史现象。两者之间并非简单的“能”与“不能”的绝对区别,而是转化机制、战略重心、制度设计以及时代背景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其中的原因:一、 汉唐时期的武力优势与国力转化机制汉唐时期之所以能将强大的国力转.............
  • 回答
    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从历史的视角出发,看看“中国”和“朝鲜”这两个概念在不同时期是如何被界定的,以及北魏和高句丽在各自的历史脉络中的定位。这就像是在打比方,看两个同样是来自外地的亲戚,为什么一个能被算进家谱,另一个却不行。首先,我们得说说“中国北朝”这个称呼是怎么来的。北魏(386年—534年)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