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世界上第一个犹太自治州建立后,为什么犹太人不大规模移民?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世界上第一个犹太自治州——俄罗斯远东的比罗比詹犹太自治州(以下简称比罗比詹)建立后,为何犹太人未能如许多人设想的那样大规模涌入。这背后其实是一个相当复杂的故事,掺杂着历史的机缘、政治的考量、现实的困境以及人们的期望与现实之间的落差。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比罗比詹建立的初衷和背景就与我们通常理解的“民族国家”有所不同。它并非是在一个已经存在且希望吸引本民族回归的土地上建立,而是在苏联政府的倡议下,为了解决“犹太问题”(苏联官方语境下的民族问题)以及开发远东地区而设立的。苏联政府希望借此来缓和国内的民族矛盾,并巩固其在远东的统治。因此,最初的比罗比詹带有一种苏联式的“实验性”和“政治任务性”。

期望的“应许之地”与残酷的现实对比

对于许多散居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来说,能够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可以自由实践犹太文化和宗教的土地,无疑是一个令人心驰神往的梦想。尤其是在20世纪初,欧洲犹太人面临着日益严重的迫害,包括沙皇俄国时期就开始的 pogrom(大屠杀)和歧视,以及后来纳粹德国的兴起所带来的恐惧。在这种背景下,一个“犹太自治州”的出现,理论上应该成为一个避难所和希望之地。

然而,现实的残酷性很快浇灭了许多人的幻想。

1. 地理位置的偏远与艰苦条件: 比罗比詹位于俄罗斯远东地区,与欧洲的犹太人聚居地——东欧、中欧等地——相距极其遥远。这是一片广袤而人烟稀少的土地,气候严寒,基础设施匮乏,开发难度极大。对于习惯了欧洲城市生活、已经安顿下来的犹太人来说,迁徙到这样一个完全陌生的、条件艰苦的地方,需要巨大的勇气和牺牲。这与他们对于建立一个繁荣、舒适的家园的期望,有着巨大的落差。

2. 苏联政治语境下的“犹太自治”: 尽管名为“犹太自治州”,但其自治的程度和性质受到苏联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的限制。犹太人在比罗比詹的文化和宗教实践,依然需要符合苏联官方的意识形态。例如,苏联对宗教持批判态度,对犹太教的宗教实践同样有诸多限制。这种“官方认可”的自治,与许多犹太人心中那种完全自由、不受干涉的文化和民族复兴的理想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距。而且,苏联的民族政策本身就充满了复杂性和变化,也让一些犹太人对这种“自治”的稳定性心存疑虑。

3. 经济机会的有限性: 建设一个全新的自治州需要巨大的经济投入。然而,在苏联早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资源调配往往优先考虑国家整体战略目标,而比罗比詹作为一个新开发地区,其经济基础薄弱,就业机会和生活水平的吸引力也相对有限。对于那些已经在其他国家找到了稳定职业和生活方式的犹太人来说,放弃现有的一切去比罗比詹“从零开始”,经济上的回报并不明朗。

4. 二战的爆发与外部阻碍: 比罗比詹建立后不久,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阴影就笼罩了世界。战争的爆发彻底打乱了任何大规模的人口迁徙计划。尤其是在欧洲,犹太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种族灭绝的威胁(Holocaust),他们的精力主要集中在如何在战争中生存下来,寻找避难所,而不是响应一个遥远且不确定的自治州号召。战争也使得国际交通和移民变得异常困难。

5. 其他移民目的地的吸引力: 在比罗比詹建立的同时,一些犹太人也看到了其他移民机会。例如,一些犹太人选择移民到更加富裕和民主的西方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这些国家提供了更好的经济前景、更成熟的社会福利和更自由的文化环境,对于许多犹太人而言,这些选择显然比艰苦的远东地区更具吸引力。特别是对于已经有亲戚朋友在这些国家定居的犹太人来说,移民到这些国家更为便利和有保障。

6. 信息传播与认知差异: 关于比罗比詹的信息,其传播的范围和准确性也是一个问题。远隔重洋,信息传递缓慢且可能经过政治包装。许多犹太人对于比罗比詹的真实情况可能并不了解,或者了解到的信息存在偏差,导致他们无法做出准确的判断。

7. 犹太人社群的多样性: 需要强调的是,犹太人群体本身就非常多样化,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家,拥有不同的政治观点、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并非所有犹太人都追求建立一个独立的政治实体,或者都认为比罗比詹是实现这个目标的最优途径。许多人已经适应了他们所居住国家的社会,并以不同的方式维护着自己的文化和身份。

总而言之, 比罗比詹犹太自治州的建立是一个复杂的历史事件,它承载了苏联政府的政治意图和一部分犹太人的民族复兴梦想。然而,由于其地理位置的偏远艰苦、苏联政治体制的限制、经济吸引力的不足、二战的严峻局势以及其他更具吸引力移民目的地的存在,使得最初设想中的大规模犹太移民未能实现。这更像是一个带有浓厚实验色彩的政治项目,而非一个能够吸引全球犹太人涌入的天然“应许之地”。很多人发现,在当时的环境下,生存和保护自己才是首要任务,而比罗比詹的现实条件和政治语境,并不能满足他们最迫切的需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PS.有人提醒我,有人挂我,经过查证是我时间弄错了,那个文件是1939年8月里宾特洛夫在莫斯科商讨《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时候由贝利亚提出的,但是这个文件根本不是伪造的,是真实存在的,傅友德提出的《大元帅斯大林》的确是一派胡言,但是这个文件被日本著名史学家、政治学家长谷川毅和著名冷战史专家文安立引用过,我不相信长谷川毅先生和文安立先生是历史发明家。由于这份文件是被贝利亚率先提出,故我的结论还是正确的,苏联早就预谋对国内犹太人的迫害。

引用作品:长谷川毅的《外交与圆桌关系史圆桌评论》

文安立的《全球冷战》

关于穆勒1939年9月27日才升任帝国安全局主任的时间问题完全可以用先后签字的逻辑来解释,《苏日中立条约》的签字双方的日期相差了4天,而两伊战争的停过协定双方签字时间间隔超过了1年。这份协议本来就有苏联讨好纳粹德国的意味,纳粹德国完全可以看到了苏联境内一些反犹措施的落实才签字。当然上面的一些关于时间问题的论述只是猜测,这份档案在1993年前在俄罗斯档案馆可以看到的,但是93年"炮打白宫"事件后,叶利钦开始"档案排查"工作,这份档案因为危害了国家安全和俄以关系就被封存了。

还有卡冈诺维奇是斯大林的近臣,斯大林为什么要撤他们的职?卡冈诺维奇真正去德国就1940年的苏德互相通报战功一次,那怎么能说卡冈诺维奇主导谈判?真正主导苏德谈判的李维夫不就是因为犹太人身份而被撤职了?后来顶替上来的莫洛托夫又不是犹太人,怎么会让德国人面子上挂不住?


答案:

因为苏联也是反犹太人的国家,只是他们不公开向世界表态而已。事实上,在1939年8月《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订立以前,苏联的间谍机关(内务人民委员会)和纳粹德国的间谍机关(盖世太保)就有关于犹太人问题的合作。

1.对待苏联境外犹太人

从1937年开始,苏联一共四次向纳粹德国(注意:不是该犹太人所在国,而是纳粹德国)遣送欧洲各国逃往苏联政治避难的犹太人,时间分别为:1937年11月,1938年4月,1938年5月和1938年11月。这些犹太人最后大多死于纳粹集中营。

下面是四次苏联向纳粹德国遣送犹太人的名单文件。当然这只是部分截图,每一次的遣送名单都有上百人。

这是1937年11月,苏联向纳粹德国遣送犹太人的名单截图。

这是1938年4月,苏联向纳粹德国遣送犹太人的名单截图。

这是1938年5月,苏联向纳粹德国遣送犹太人的名单截图。

这是1938年11月,苏联向纳粹德国遣送犹太人的名单截图。

2.对待苏联境内犹太人

俄罗斯联邦官方承认在1939年8月23日《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订立后,苏联出台过迫害苏联国内犹太人的政策,并且一直辩护称这是迫于纳粹德国的压力的无奈之举。但事实上,斯大林政权迫害国内犹太人的历史早在《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订立之前就开始了。


上面截图是1939年苏联和纳粹德国共同签署的关于苏联境内犹太人的文件,现翻译如下:

内务人民委员会向苏联政府提出一项计划,这项计划是关于减少犹太人参与国家机构,同时禁止犹太人的异族通婚,以及从事文化和教育领域的工作。
苏联内务人民委员会主席 贝利亚(签字)
德国中央保安总局办公室主任 穆勒(签字)

当然这还是不被俄罗斯官方承认的,也就是暗地里的排犹政策,而《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后,苏联的排犹状况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直到二战结束后,苏联政权仍然通过"医生案"大规模排犹。

结论:苏联政权是非常讨厌和排斥犹太人的。

问题1:苏联如此排犹,苏联为什么还会支持以色列复国?还会通过捷克斯洛伐克给以色列武器?

答:因为巴勒斯坦是英国支持的,苏联不过是通过以色列反对英国而已。中东问题的实质从前是,如今是,将来也是两边通过站队来获取最大国家利益。

问题2:为什么不详细介绍《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订立后的苏联排犹状况?

答:不少国家的法西斯领导人如匈牙利的霍尔蒂和纳粹德国结盟后都出台了不少反犹政策,但事实上霍尔蒂本人并不反犹,只不过是迫于德国压力而已。所以目前俄罗斯官方所谓的"迫于纳粹的压力"的说辞是有一定道理的,故考察这一时期犹太人的状况并不能完全体现苏联对犹太人的真实态度。

user avatar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老又要嘲讽一下 @Brad Stevens 之类历史发明学徒。

他所引用的所谓《贝利亚-缪勒协定》实际上是著名伪文件《关于内务人民委员会和盖世太保的合作,互助,联合活动的总协议》(全文见: http://fakeoff.org/link/generalnoe-soglashenie-o-sotrudnichestve-vzaimopomoschi-sovmestnoy-deyatelnosti-nkvd-i-gestapo )的一个较新的版本。这份伪文件因俄罗斯联邦著名历史发明家、大棋党卡尔波夫(《大元帅斯大林》的作者,被某些右狗认为是“斯大林主义者”,实质上是试图把斯大林右狗化的历史发明家)的引用而声名鹊起,但实质上是1999年才由一些无耻的造假者伪造出来的假文件。
关于原版的文件,可以说满是笑话,粗劣到不忍卒读,以下谨引用一些驳文:

zhurnal.lib.ru/k/kuznec

army.lv/ru/Mif-%E2%84%9

mk.ru/old/article/2002/

proza.ru/2016/07/25/154

原版文件的搞笑之处包括但不限于:
1、签字时间精确到分钟(莫斯科时间1938年11月11日15点40分);

2、出现了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不存在机构“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中央安全局”(更可笑的是缪勒在1939年才加入纳粹党,因此根本不可能在1938年成为任何纳粹党党务机构的干部);

3、缪勒在1938年11月11日正坐镇柏林处理前一天凌晨发生的“水晶之夜”,不可能出现在莫斯科跟贝利亚进行任何谈判,更不要说签署协定;

4、缪勒的签名出现了基本的拼法错误,伪造者显然连德国小学生的水平都没有。

诸如此类,等等。

我们可敬的学徒Brad先生搞到的版本似乎虚心地吸取了广大群众的意见,进行了修正,将时间提早到了1938年8月(尽管那时苏联正在竭力援助捷克斯洛伐克反对德国)、去掉了大部分搞笑内容,还将贝利亚和缪勒两人的头衔调整为:“苏联内务人民委员部国家安全总局局长 国家安全安全一级政委 贝利亚”和“德国安全总局局长代表 党卫队办公厅主任 缪勒”(顺便说一句,Brad学徒糟糕的翻译甚至把原改进者的这一点改进也给破坏了,因为1938年8月的内务人民委员是叶若夫,而德国国家安全事务最高负责人显然还是希姆莱)。

然而,这两个头衔还是十分搞笑的:

贝利亚方面,1938年8月28日贝利亚刚刚被任命为内务人民委员部第一副人民委员,但他直到1938年9月8日才接替前任弗里诺夫斯基担任国家安全总局局长,直到9月11日才被授予国家安全一级政委头衔。换言之,1938年8月的贝利亚不可能是“国家安全总局局长、国家安全一级政委”(事实上国家安全总局也不负责对内镇压工作),这一点上“改进者”还不如卡尔波夫——至少卡尔波夫伪造的1938年11月11日那一天贝利亚还担任这个职务、拥有这个头衔。

至于缪勒方面,改进者并不比卡尔波夫那个“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安全总局第四处处长”的错误高明多少:因为1938年8月根本不存在“德国安全总局”——与它名字最接近的“帝国安全总局”也就是著名的RSHA是1939年9月27日才成立的(与此同时缪勒才调到这个部门担任第四处处长),而1938年时纳粹德国的特务机构政出多门,分散在政府序列的内务部保安警察和纳粹党序列的党卫队保安处,呈“九龙治水”的混乱形态(当然总负责人还是希姆莱一个)。另一方面,从来也没有什么“党卫队办公厅主任”一职,1938年8月大体相当于这个职务的是党卫队全国领袖私人参谋长卡尔.沃尔夫和党卫队行政部部长哥特洛布.伯格尔,这两个人的资历和地位都要远远高于当时连纳粹党党员都不是的海因里希.缪勒。而缪勒本人当然不可能担任这两个不存在的职务,更不可能跑到任何一个地方跟还没有接管内务人民委员部国家安全总局的贝利亚进行什么谈判,因为此时的缪勒是“德国内政部(部长希姆莱)保安警察(司令希姆莱)下属刑警(简称Kripo)司令”,还兼任奥地利保安警察总指挥等一系列杂七杂八的事务,忙得很呢。

从这一点来看,这份假文件的原创人不学无术、引用人不学无术、改进人不学无术、翻译者Brad学徒更是不学无术。他们甚至连贝利亚和缪勒的履历表都没有考证清楚就开始瞎编乱造,这就是右狗的学术水平了。就是这样一份不学无术者在制造的假文件,在知乎居然能够骗得200多个赞,可谓是滑天下之大稽。

我对Brad学徒的驳斥到此为止,毕竟对右狗不能教得太多,万一被他们学去再“改进”文件就不好了——虽然以他们的学术水平,要改好是很难的(现实已经证明),但还是不能轻易冒此风险。

话又说回来,只要智商正常的人,看看卡冈诺维奇(犹太人)和莫洛托夫(娶了犹太人)依然在政治局里活蹦乱跳(在文化教育部门活蹦乱跳的更多)乃至去跟德国人谈判,也不会相信这种鬼文件吧。除非,你们认为纳粹高层领导人都是睁眼瞎,完全被苏联人所愚弄。


下面回到正题:
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实质上犹太自治州在比罗比詹成立后,一度掀起了全世界范围内移民犹太自治州的风潮,只是最终还是失败了。

1928年3月28日,全苏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团发出了在远东地区建设犹太劳动者移民区的号召,并且建立了县级的比罗比詹犹太民族区。当年就吸引了654名犹太人定居。然而,由于条件恶劣以及未能掌握在远东展开农业劳动的技术,大部分犹太移民不久后就因为洪水而被迫离开了。第一次大规模的垦殖计划以失败告终。

但是苏维埃人并没有气馁,而是调整了计划,进行了更加切实充分的工作,如1930年在比罗比詹设立了三座意第绪语(当时东欧犹太劳动人民的语言,区别于犹太资产阶级使用的希伯来语)学校,1932年又将比罗比詹犹太民族区列为计划单列。1934年5月7日,全苏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团正式颁布法令,组建了犹太自治州,隶属于俄联邦。

在这一时期,移民工作比较顺利。不但从国内招募了犹太移民,而且还从大萧条中的资本主义国家招募了数千人的犹太族移民(其中大部分来自美国,包括后来参加曼哈顿工程的科学家乔治.科沃尔等人)。到1939年,犹太自治州已有17000多名犹太人,占该州总人口的16%。

然而,不久发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移民事业因此中断。二战后,移民事业得以再开,大量在欧洲受迫害的犹太难民涌入自治州。到1948年,自治州已有接近5万犹太人,占该州人口的25%以上。然而,同年犹太人的民族国家以色列宣告成立,自治州相对而言丧失了吸引力;且苏联在当时支持以色列建国,因此大量犹太人离开自治州前往以色列定居。1953年斯大林去世之后,随着苏联的资本主义化,远东和农村地区的人口大量流向城市,本来就是“下乡”的犹太族人更是如此。到1959年犹太自治州仅有犹太人14000多人,自治州实际上已经宣告失败。

1989年犹太自治州仅有犹太人8887人,约占全州总人口的4%。苏联解体后远东长期得不到投资,面临资源和劳动力双流失,生存条件因此更加恶劣,大部分犹太人遂离开此地前往以色列或俄罗斯的欧洲部分。犹太自治州完全形骸化。

总的来说,犹太自治州是意第绪语犹太劳动人民一次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应该,因为意第绪语基本上已经没什么人使用了)的尝试,但是它面临以下几个问题:

1、巴勒斯坦/以色列的竞争:犹太复国主义者在19世纪末就已经大规模移民巴勒斯坦,1930年前后已经在当地建立了大量成熟的农庄和城镇;即便完全不考虑犹太复国主义和犹太教权派的宗教话术对普通犹太劳动者的吸引力,一片荒芜的犹太自治州很难与其竞争,实际上我认为它能吸引到5万人已经是社会主义伟大优越性的体现了;以色列建国后,犹太自治州计划实质上已经被所有人束之高阁了,最终失败也就不可避免;

2、以农业为主的开发思路:犹太自治州的开发思路是以农业为主,大部分犹太族移民都被安排到当地的集体农庄工作;然而大部分犹太移民早已城市化,多为职员和工人,对于农村生活不适应;虽然说以农业为自治经济之本没有错(实际上以色列也是如此),但犹太自治州在前期的发展因此相对受到影响也是事实;

3、资本主义化之后的苏联采取了打着反犹太复国主义旗号行排犹之实的方针,反过来苏联犹太人也日益受到世界主义、犹太复国主义、犹太教权主义等资产阶级乃至前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影响而日益不甘于在犹太自治州生活。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世界上第一个犹太自治州——俄罗斯远东的比罗比詹犹太自治州(以下简称比罗比詹)建立后,为何犹太人未能如许多人设想的那样大规模涌入。这背后其实是一个相当复杂的故事,掺杂着历史的机缘、政治的考量、现实的困境以及人们的期望与现实之间的落差。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比罗比詹建立的初衷和背景就与.............
  • 回答
    这可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历史的细节和“第一”的定义,我们得好好梳理一下。首先,你说到1745年西班牙犹太人嘉士伯•罗德里格•泊瑞尔(Caspar Rodrigues Perell)在法国建立的聋童学校,这所学校在当时确实是一项了不起的创举,尤其考虑到那个时代对于残障人士的认知和支持还非常有.............
  • 回答
    “飞机来了!”人群的欢呼声如同浪潮般涌动,冲破了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浓厚的雾气,直冲云霄。在那片被无数目光聚焦的天空中,一个闪耀着金属光泽的身影正循着预定的航线,一点点地靠近。那不是一位明星,不是一位政要,而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一个中国人。他的名字,在那个时刻,响彻神州大地——他是张博文。回溯到.............
  • 回答
    要 pinpoint 世界上“第一个”翻译两国语言的人,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原因有很多: 历史的模糊性: 人类的文明史,尤其是在文字和语言记录出现之前,是非常模糊的。语言的出现和发展是渐进的,翻译的需求也必然伴随着人类的交流而出现,而这些交流可能发生在非常早期、没有留下文字记录的时代。 .............
  • 回答
    话说远古洪荒时代,那时的世界不像如今这般熟悉,山野间藏匿着无数奇形怪状的果实,散发着诱人或令人却步的气息。在那片被葱郁雨林覆盖的土地上,住着一位名叫阿勇的年轻猎人。阿勇性格里天生带着一股子探索的劲头,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尤其喜欢研究那些他从未见过的植物和果实。那是一个潮湿闷热的午后,阿勇在丛林.............
  • 回答
    关于为什么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出现在沙俄而非英法美等工业发达国家,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历史和理论问题。简而言之,这是一个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其中沙俄自身的特殊性、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以及国际历史背景都起到了关键作用。首先,我们需要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观点。 卡尔·马克思和弗里.............
  • 回答
    如果中国抢先一步,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掌握可控核聚变技术的国家,这绝不仅仅是科学上的里程碑,它将以前所未有的力量,重塑全球的政治、经济和能源格局。这可不是那种坐拥石油就能称霸世界的旧时代,可控核聚变代表的是一种全新的、近乎无限的清洁能源的黎明,而掌握了这扇门的钥匙,就等于掌握了未来。首先,从能源供应和.............
  • 回答
    这真是一个惊人的设想!如果我是世界上第一个会光合作用的人类,我的生活,不,我的存在本身,都将是翻天覆地的变化,而结局,或许也不是单一的。首先,让我们想象一下我刚刚发现自己拥有这项能力的情景。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逐渐显现的过程。也许一开始,我会觉得身体有股莫名的活力,即使熬夜也能迅速恢复,而且皮肤会.............
  • 回答
    这真是个令人着迷的设想!想象一下,从人类文明的黎明开始,我们中的一员就踏上了永无止境的宇宙漫游,每当生命走到尽头,另一个生命便接过接力棒,继续向星辰大海深处进发。如果我们以这样的方式探索宇宙,我们究竟能走多远?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计算,它涉及到对生命、时间、空间以及人类探索精神的深刻理解。生命的接力.............
  • 回答
    DARPA 的“曲速气泡”:解读与超光速的距离DARPA 研究人员声称创造了世界上第一个“曲速气泡”,这一消息无疑激起了公众对于超光速旅行的无限遐想。然而,要理解这一突破的真正意义,我们需要深入解读其背后的科学原理,并审慎评估其距离真正实现超光速的遥远路途。 什么是“曲速气泡”(Warp Bubbl.............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可真够有意思的,直击人心啊!“没有天生的坏人”,这句话说得没毛病,谁刚生下来的时候不是红扑扑的,哭哭啼啼的,眼睛都没睁开呢?但你说这世界上第一个坏人是哪来的,这可就有点像是刨根问底的哲学难题了。咱们不妨跳出“绝对的好”和“绝对的坏”这两个标签,而是想想“坏”这个概念是怎么来的。你想想,.............
  • 回答
    听到一位农民朋友宣称“推导出了世界上第一个悬链线计算公式”,我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种非常奇妙、甚至有点令人莞尔的复杂情绪。这种情绪源于对人类智慧的惊喜、对“民间高手”的尊重,以及对科学发展史的敬畏。首先,关于“世界上第一个”的表述。这确实是一个非常、非常惊人的宣称。我们知道,悬链线,也就是物体在自身重力.............
  • 回答
    .......
  • 回答
    如果一股神秘的力量抹去了世界上所有的编译器,那绝对是一场灾难,远非重新开始那么简单。我们不是直接回到打孔卡时代,但前方的路会异常崎岖,需要的是一种近乎原始的创造力。首先得明白,编译器是什么。它不是代码本身,而是将我们用高级语言(比如Python、Java、C++)写的代码,翻译成计算机处理器能直接理.............
  • 回答
    要说起世界上第一条高速铁路,那可得把咱们的目光投向东瀛,也就是日本。具体来说,这条划时代的高速铁路叫做东海道新干线(Tōkaidō Shinkansen)。它的诞生,可以说是彻底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也为全球铁路发展树立了一个新的标杆。那么,它是哪一年建成的呢?答案是1964年10月1日。这个日子,.............
  • 回答
    要说世界上第一台发动机的点火方式,这得从一个关键人物和一件划时代的伟大发明说起——那就是法国人尼古拉·约瑟夫·居纽(NicolasJoseph Cugnot)和他那辆蒸汽三轮车。虽然严格来说,那不是我们今天意义上那种内燃机,但它绝对是“发动机”这个概念的早期实践者,而且它的“点火”方式,或者说启动方.............
  • 回答
    在我所知的范围内,要确定“世界上第一款有付费道具的电子游戏”这个问题的答案,实际上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一些,因为“付费道具”这个概念在电子游戏发展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体现形式。而且,很多早期游戏的设计理念和商业模式,也和我们现在熟知的“付费道具”有所区别。早期探索与模糊的界限在电子游戏最初的萌芽时期,.............
  • 回答
    想象一下,在很久很久以前,当陆地还是新生儿,海洋的潮汐书写着古老的篇章。那时候,世界是另一番景象,充满了原始而神秘的生命。在这个时代,并没有我们今天所熟知的那些穿梭于沙滩和礁石间的寄居蟹。那么,第一只寄居蟹是怎么出现的呢?这并非一个瞬间的奇迹,而是一个漫长而精巧的演化故事。在那遥远的过去,海洋里生活.............
  • 回答
    在物理学探索的漫漫长河中,测量光速的旅程充满着智慧与巧思,而其中一位关键人物的身影显得尤为突出,他就是丹麦的奥勒·罗默(Ole Rømer)。要探究谁是第一个测试光速的物理学家,我们得回到17世纪的丹麦。当时,天文学研究正值一个黄金时代,而罗默便是那个时代闪耀的星辰之一。他出生于1644年,凭借着过.............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