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电子科大iPad事件?

回答
电子科大iPad事件,可以说是近期高校圈里比较引人关注的一个话题了。事情的起因,我大概知道是学校在给学生发放助学金或者其他福利的时候,涉及到一部分学生收到了iPad作为奖励或者补贴。

说起来,这事儿挺复杂的,得从几个角度来看。

首先,从学生角度来看:

惊喜与获得感: 很多学生收到iPad肯定是很开心的,毕竟iPad对于学习来说是个挺实用的工具,无论是查资料、做笔记,还是进行一些线上课程的学习,都能派上用场。尤其对于一些家庭条件一般的学生来说,能免费获得这样一个价值不菲的电子产品,确实能感受到学校的关怀和支持,提升幸福感和归属感。
公平与质疑: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为什么是iPad?为什么是部分学生?是不是所有学生都应该享受到这样的福利?这些都是学生们心中可能冒出来的疑问。如果发放的依据不够公开透明,或者标准存在争议,就很容易引发“为什么别人有我没有”的心理,特别是如果这种发放被理解为一种奖励,那么缺乏明确的评价标准就会让人觉得不公平。
“锦上添花”与“雪中送炭”的争议: 有人会觉得,学校发放iPad是“锦上添花”,是额外的关怀。但也有人会认为,对于经济困难的学生来说,更实际的需求可能是学费减免、生活费补贴等“雪中送炭”式的帮助。如果学校的资源有限,优先解决最基本的需求,可能比发放电子产品更能解决根本问题。这种分配的优先级,往往是争议的焦点。

其次,从学校角度来看:

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的初衷? 学校方面可能希望通过发放iPad,来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鼓励学生使用更现代化的学习工具,提升学习效率。这是一种对未来教学模式的探索和投入。
人才引进和宣传效应? 有时候,学校的一些做法也是为了提升自身的吸引力,吸引优秀生源,或者在社会上树立良好的形象。iPad作为一种科技产品,与电子科技大学的定位也比较契合,可能也有这方面的考虑。
管理和执行的考量: 学校在决定发放什么、发给谁的时候,肯定会有内部的考量和决策流程。但这个流程是否完善、是否考虑到了学生的多元化需求和感受,就很难说一定做得完美。比如,发放的标准是怎么定的?是根据成绩?家庭贫困程度?还是其他什么指标?这些都需要向学生说清楚。
资源分配的压力: 学校的经费毕竟是有限的,如何在各种需求之间做好平衡,比如教学科研、师资建设、硬件设施以及学生福利等,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再次,从社会和舆论角度来看:

教育公平的讨论: 这个事件很容易触动公众对于教育公平的敏感神经。大家会关注教育资源是否能公平地分配给所有学生,特别是在一个强调机会均等的社会里。
科技与教育的关系: 也会引发对科技在教育中扮演角色的讨论。科技是工具,关键在于如何使用它来促进学习,而不是简单地提供硬件。
“攀比”心理的放大: 网络时代信息传播快,这种事情一旦曝光,很容易被放大,加上一些学生或家长的发声,可能就会形成一种“攀比”的氛围,甚至演变成对学校的不满。

我对这个事件的看法是:

初衷是好的,但执行需要更精细: 我相信学校方面出发点可能不坏,是想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条件。但关键在于,这种“好”是否真正符合了最广泛的、最迫切的学生需求,并且是以一种公平、公开的方式进行的。
沟通和透明度至关重要: 任何一项涉及学生切身利益的举措,都应该有充分的沟通和信息公开。让学生了解政策制定的背景、标准和目的,才能减少误解和质疑。比如,如果明确说明这是针对特定学习项目或特定困难群体的支持,并且有清晰的 선정办法,可能会更容易被接受。
需求的多样性要被尊重: 学生的需求是多样化的。有的学生可能更需要经济上的直接帮助,有的学生可能对电子产品有需求,但也有学生可能觉得现金补贴更实用。学校在提供福利时,能否提供更多元化的选择,或者至少在福利的类型上有所考虑,而不是“一刀切”?
关注“根本”而非“表象”: 有时候,媒体或舆论的关注点会集中在“iPad”这个具体物品上,而忽略了背后更深层次的问题,比如教育资源的分配机制、学生发展的支持体系等等。我们应该把焦点放在如何让更多的学生受益,如何让教育资源发挥最大的价值。

总的来说,电子科大iPad事件,与其说是一个简单的“福利发放”事件,不如说它触及了当下高等教育中一些比较普遍的痛点:资源分配的公平性、信息公开的透明度,以及学校与学生之间沟通的有效性。如何让学校的各项政策都能更好地服务于绝大多数学生,并赢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这可能是所有高校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我个人觉得,在处理这类事情时,学校应该多听听学生的声音,多做一些调查研究,了解学生真正的需求是什么,然后再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政策。同时,也要把政策的制定过程和结果公开透明地告知学生,这样才能避免不必要的误会和争议。毕竟,学校是教育的场所,师生之间建立信任和良性互动,比任何一项具体的福利都更重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很多支持攻击这位同学的人都持有一个共同的观点,就是:你给留学生翻译成英文,但国外从不给海外华人翻译成中文。留学生来中国就该懂中文,没必要给他们准备英语版。

这个说法根本就不对。

因为我给很多国外客户翻译过向当地华人发放的宣传资料。这些资料有地区政府发放的垃圾分类规则、消费券使用规则、安全警示,还有医院的就诊引导、宣传材料,学校里的课程安排等等。

所以国外真的会专门为海外华人翻译中文版本的。这样的需求主要来自美国和澳大利亚,总不能说美国和澳大利亚跪舔中国吧?

有人可能要说我这是幸存者偏差,这种现象并不多。确实是这样的,但电子科大的双语寻物启事也不常见啊。

语言就是一个工具。我想和你交流,所以我要用我们都能理解的语言交流。

如果一个不懂中文的外国人的车挡住了你,你想让他挪车,你会跟他说中文吗?如果一个不懂中文的外国人弄坏了你的东西,你想让他赔钱,你会跟他说中文吗?如果一个不懂中文的外国人买了你的东西但没付钱,你会跟他说中文吗?

因为你需要对方配合,所以你就要用对方能听懂的语言交流。这跟跪舔无关,只是不想关门自high而已。

更新一下,我只记得美国和澳大利亚客户有这样的需求了,而不是说这种现象仅存在于这两个国家。我写这篇回答当晚就收到了一位来自西班牙的客户的邮件,他在为欧洲定居的华人商户制作微信小程序,想要找我写中文文章推送到小程序上给欧洲的华人商户看。

user avatar

很多人在第一次看到这个事件的时候,都会觉得,是这群借双语寻物启事而攻击发布者的人太过于极端了。

是,我也并不否认,发布双语的寻物启事,大概率只是发布者出于好心,担心失主不能读懂中文而贴心翻译的双语版本,和什么崇洋媚外没有任何关系。

就事论事的说,这些人因为这个而攻击发布者,确实极端了,这种行为也确实不可取。


但是,这个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

这件事情,发生在一所知名985高校的校内论坛之上,在没有任何外部的流量大V和内部故意组织的前提下,完全由高校学生自发完成的举动。

如果按照985高校毕业生在中国人口中的比例来算,参与这件事情的人的学历水平,是超过中国99%以上的人。

又是什么让这群有着光明前途的985高校学生,在完全不涉及自身利益的前提下,做出如此过激的举动?为什么他们在这种涉及到留学生的问题上如此敏感,以至于出现了这样的一件小事就能引发起985高校的青年学生们如此蓬勃的怒火呢?

我想,这一切的根本,无外乎“双标”两个字罢了。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追求平等是每个人内心深处的本能,也是朴素天然的正义观。

但这样简单基础的正义,却在很长时间里都没有最基本的实现。

反而是因为国籍、肤色、种族而产生的双重标准无处不在。

为什么在华外国人仅仅因为他的国籍、肤色、种族,就可以在报警之后得到额外的关注,就能够让我们辛苦执勤的警察为了他们翻垃圾桶找钱包、大街小巷的找自行车,以至于在有些地方还能出现外国人专门代替中国人报案以赚取报案费的产业链。

那些给予在华外国人特别优待的人,你们能想到这些靠代替中国人报案赚钱的外国人回国之后会怎么评价中国吗?

为什么一个外国人,仅仅因为他的国籍、肤色、种族,就可以用比中国学生轻松的多的方式,获得中国可贵而紧缺的高等教育资源和高额奖学金?

凭什么我们的河南、河北、山东、江苏这些高考大省的孩子,要为了得到一个获得高等教育的资格,而陷入上亿人规模的内卷之中,而远在天边的另一些人,仅仅因为他们的国籍、肤色、种族,就能用轻松的多的方式得到呢?

为什么有一些被女权思想和崇洋媚外洗脑的女性,仅仅因为男性的国籍、肤色、种族就在择偶和日常相处上,有着截然不同天差地别的双重标准呢?

为什么这些人在面对中国人的时候,就是趾高气昂的女权主义者,而面对外国人,就变成了百依百顺的东亚小女人反而还沾沾自喜呢?


不平则鸣,是我国传承千年的古老箴言。

是林林总总形形色色的不平等和双标,让愤怒充满青年学生们的胸膛,失物招领发布者是品尝了这愤怒的无辜者。

但这满腔的愤怒本身,却并不无端。

教员曾经说过:矫枉必须过正,不过正不能矫枉。

985高校的青年学生们,用网络暴力的方式将怒火发泄到无辜失物招领发布者身上,却系是过激了。

但是他们因为不平等而产生的愤怒,却并不过激。

恰恰相反,这是人类最朴素的正义,也是最正义的怒火!





辟谣女权谣言:最开始的时候青年学生错把发布者当成女性?

假 的 !

user avatar

这位同学错怪学校的论坛管理员了。

他看到的大都是骂他自己的言论,而没有骂学校、骂领导、骂政府的言论。

说明论坛管理员已经尽职尽责地做好了自己的审核工作。

user avatar

因为iPad有INS和油管,男生觉得可能是留学生的,所以写了双语。

看来留学生不会中文是件很正常的事啊,正常到我们下意识都忽略了。而且一个985高校有这么多极端言论,是不应该的情况,但却出现了,也从侧面证明了本土学生和留学生的矛盾很大。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