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病毒和细菌的尸体可以吃吗,人体可以吸收吗?

回答
病毒和细菌,这两个微小的生命体,一旦死亡,它们的“尸体”——也就是死亡后的遗骸——能否食用,人体又能否吸收,这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首先,我们得搞清楚,病毒和细菌是什么。

病毒,严格来说,它们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生命”,因为它们缺乏细胞结构,不能独立进行新陈代谢,必须寄生在活细胞内才能复制。病毒的构成主要是遗传物质(DNA或RNA)以及包裹着它的蛋白质外壳。

细菌,则是单细胞的微生物,它们拥有完整的细胞结构,能够独立进行新陈代谢、生长和繁殖。细菌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以及内部的各种细胞器,都构成了它们的基本形态。

那么,当它们死亡时,它们的“尸体”会变成什么呢?

对于病毒来说,当它失去了活性,无法感染宿主细胞时,它的遗传物质可能会降解,蛋白质外壳也可能被环境中的其他物质(比如酶)分解。我们看到的“病毒尸体”,可能只是散落的蛋白质片段和核酸分子。

对于细菌,死亡后的细菌同样会发生分解。细胞膜和细胞壁的完整性会被破坏,细胞内的物质会释放出来。这个过程可能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比如温度、pH值以及是否存在能够分解细菌的微生物。

现在,我们回到核心问题:病毒和细菌的尸体能吃吗?人体可以吸收吗?

从理论上讲,我们每天都在接触和摄入大量的微生物,包括许多已经死亡的细菌和病毒。例如,我们吃的蔬菜、水果,哪怕是煮熟的食物,都可能含有已死亡的微生物遗骸。

关于“吃”

如果我们说的“吃”是指将它们作为食物来源,那么答案是:不,它们的尸体本身并不能提供我们身体所需的营养物质,而且食用大量未经验证的微生物尸体,存在很大的风险。

营养价值极低: 病毒和细菌的尸体,即使未经分解,其主要的组成成分是蛋白质、核酸、脂质等。虽然人体可以吸收这些生物大分子,但作为一种食物来源,它们的量非常微小,而且人体消化系统对这些微小有机体的消化效率也值得怀疑。相比之下,我们从日常食物中获取的营养要丰富得多,也更容易被吸收利用。
潜在的风险:
病原性遗留: 即使是死亡的细菌或病毒,它们的某些成分(比如细胞壁中的内毒素、病毒外壳的某些部分)仍然可能引起人体的免疫反应,甚至造成毒性。有些细菌死亡后,其细胞壁中的脂多糖(LPS)是一种强烈的免疫刺激物,可能导致严重的炎症反应。
杂质和污染物: 很多时候,我们接触到的死亡微生物可能并非“纯净”的,它们可能存在于土壤、水或其他环境中,并携带有其他的污染物、寄生虫卵或其他有害物质。
未知的成分: 不同的细菌和病毒,其组成成分也各不相同。贸然摄入,我们无法预知身体会如何反应。

关于“吸收”

人体确实可以吸收来自微生物尸体的一些有机分子。

蛋白质和核酸: 就像我们消化食物中的蛋白质和核酸一样,当病毒或细菌的尸体被摄入后,在胃酸和消化酶的作用下,它们的蛋白质会被分解成氨基酸,核酸会被分解成核苷酸。这些小分子是可以被人体吸收利用的。
脂质: 细菌的细胞膜中含有脂质,这些脂质也可能在消化过程中被分解成脂肪酸和甘油,并被吸收。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主动去“吃”病毒和细菌的尸体。

1. “吸收”是消化过程的结果: 我们能吸收的是它们被分解后的产物,而不是它们完整的“尸体”。就好比我们吃肉,吸收的是氨基酸,而不是完整的肌细胞。
2. 并非所有成分都能被安全吸收: 如前所述,某些细菌的成分(如内毒素)即使在尸体状态下,也可能对人体造成伤害,而非简单的营养吸收。
3. 数量和来源是关键: 在日常饮食中,我们摄入的微生物数量相对较少,且通常经过烹饪等处理,大大降低了风险。主动去摄取大量的微生物尸体,其风险会几何级数增加。

举个例子:

想象一下,你吃了一个生桃子,上面可能附着着一些野生的、已经死去的细菌。你的消化系统会处理掉大部分,并从它们分解的产物中吸收到一些氨基酸、核苷酸。但如果这个桃子上附着的是一种致病菌,即使它已经死亡,它细胞壁中的某些成分也可能引发不适。

再比如,我们喝的水,尽管经过净化,但理论上仍然可能含有极微量的微生物遗骸。我们身体有强大的免疫系统和消化系统来应对这些微量物质。

总结一下:

病毒和细菌的尸体,不应被视为一种食物来源。 它们提供的营养价值微乎其微,而且存在潜在的健康风险,包括释放有害物质、引起免疫反应以及携带其他污染物。
人体可以吸收病毒和细菌尸体被分解后的基本组成成分,如氨基酸、核苷酸、脂肪酸等。 这是正常消化过程的一部分。
我们不应主动去摄取或食用大量的病毒和细菌尸体。 我们的身体虽然有能力处理少量的微生物遗骸,但主动摄入大量未知的微生物尸体,是对身体健康的一种冒险。

总而言之,虽然它们死亡后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我们吸收利用,但这并不等于“可以吃”。最好的方式是让身体依靠正常的消化和免疫系统来处理那些不经意间进入体内的微量微生物遗骸,同时通过健康的饮食习惯和卫生习惯,尽量减少接触有害微生物的机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人类每天都会“吃掉”大量的细菌和病毒。

这些病菌主要来自人体内,外界摄入的反而是少部分。

人体拥有100万亿的细菌,是人体总细胞数的10倍。单纯从数量来说,人体90%的比例都是或细菌。

当然,单单谈数量其实有一点危言耸听。

这些细菌的总质量是1~2kg,约占人体质量的2%。

不过,仅仅消化道中的细菌数量便高达78.67%,大约有1000g左右,高于肠道净质量的20%以上。每平方厘米,就有100亿的细菌。

肠道中的细菌如果一个个排列起来,可以绕地球整整两周。

每个人的粪便中,细菌和尸体和副产物都能占到约75%的比例。

我们通常会认为,人体外的细菌更多。但实际,牙齿、咽喉,以及消化道中的平均细菌数,超过皮肤上的1000倍。

  • 如果用细菌数量来判断脏不脏,人比马桶更脏便是客观事实。
  • 但如果用致病性来判断脏不脏,那么人体却又是相当干净的。

人类的体液环境是无菌的,无菌的环境,可以令大脑、心脏等重要器官,正常的运转。

哪怕是有益细菌进入血液都可能出现大问题——导致败血症的发生。

母亲的子宫环境是无菌的,所以每个人出生之前都是无菌的。

但在出生的刹那,我们首先便会接触到来自母亲产道20g左右的共生细菌(剖宫产不利于婴儿益生菌落的形成),然后是外界细菌,以及哺乳时摄入的细菌。从0~12个月,我们身体内的细菌会增加到400—500菌种,最终形成益生菌肠道环境。

当然,每个人的菌群都是不同的,哪怕是双胞胎,身体内的细菌群落都会截然不同。

这些细菌主要分成三类:

  • 有益,如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
  • 条件性有害,如大肠杆菌。
  • 有害,如绿脓杆菌。

通常来说,人体内的益生菌占据绝大多数(75%)。

它们除了死亡时被我们的消化道部分消化吸收之外,它们生前也为人类的消化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可以这么说,如果人体内没有益生菌,是几乎无法生存的。

新生儿几乎只能喝母乳,喝奶粉也几乎无一例外,粪便都会产生奶瓣。

也就是说,新生儿几乎都存在一定程度的消化不良。但随着成长过程中,体内益生菌群落的形成,消化能力也会变得越来越强。

通常在1岁之后,肠道内的益生菌生长到一定数目之后,幼儿才拥有消化一定比例辅食的能力。

  • 例如,降解碳水化合物需要相关的酶催化,但人类却没有合成相关酶的基因。

人类肠道中的多形拟杆菌(Bacteroides thetaiotaomicron),可以合成260多种,能消化碳水化合物的酶,转化成葡萄糖以及其它易吸收的小分子糖分。

它能帮助我们高效率地吸收植物中的营养成分。

  • 一个人吃得很多,我们常常评判以消化不良或者或者吸收不好。

那么,营养是都被肠道内的细菌吸收了吗?

实际恰恰相反。

当人类内的益生菌缺乏的时候,消化能力会受到大大的影响。

例如,对于体重体型相当的两个人来说,如果A严重缺乏益生菌,B拥有健康的益生菌群。

那么,A则可能需要多摄入30%的食物,才能相当于B摄入食物所能获取的营养。

但人体的食量是有限的,消化不良还会影响食欲。

实际,益生菌缺乏之后,会产生更加严重的恶性循环。

天生怎么吃都不胖的人,有三种原因:

  • 基因。
  • 运动习惯。
  • 肠道菌群。

其中后两者占了主要原因。如果没有运动习惯,还怎么吃都消瘦,最好去消化科看看。

除此之外,人体免疫系统也并不是对细菌完全赶尽杀绝,例如脆弱拟杆菌可以释放消炎物质,帮助人体维持免疫系统的平衡。我们通常认为感染可导致胃病的幽门螺旋杆菌,实际可以帮助人体调节胃酸平衡。

抗生素的滥用,其实不仅仅会产生令人闻而生畏的“超级细菌”。

实际,对人体内部菌群的破坏,才是最近且最直接的危害。

例如,人体内的脆弱拟杆菌严重减少时,免疫系统便会失衡。

当再次感染致病菌后,就不得不再次依靠抗生素,脆弱拟杆菌也被进一步被波及,由此造成恶性循环。

如果人类过渡依赖外力,而不是建立足够良好的内环境,等到未来爆发医疗危机,就是灾难来临的时刻。

除了细菌之外,病毒也和人类的生存繁殖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篇暂略。


附:

  • 人体内细菌分布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