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胡佛实行真的是自由放任主义政策吗?

回答
关于胡佛总统是否真正实行了自由放任主义政策,这是一个复杂且备受争议的问题。大多数历史学家认为,虽然胡佛总统在早期确实表现出自由放任主义倾向,但随着大萧条的深入,他采取的政策逐渐偏离了纯粹的自由放任主义,并开始介入经济,尽管他的介入方式与后来的罗斯福新政有所不同。

为了更详细地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 胡佛的政治哲学和早期生涯:

技术官僚和工程师的背景: 胡佛是一位杰出的工程师和矿业专家,他的政治生涯深受其技术官僚背景的影响。他坚信科学管理、效率和个人责任。
早期对“志愿合作”的强调: 在他担任商务部长期间,胡佛积极推动“志愿合作”的理念。他鼓励企业界自愿采取措施,例如稳定工资、减少失业、提高生产效率,而不是依赖政府的强制性干预。他认为,通过企业界的自我管理和协调,可以实现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对政府干预的谨慎态度: 胡佛对政府过度干预经济持谨慎态度,认为这会削弱个人 initiative 和自由市场的活力。他相信市场规律是最好的资源配置者。

2. 大萧条初期胡佛的回应:

乐观主义和“短期调整”的预期: 1929年股市崩盘后,胡佛最初认为这只是经济周期中的一次“短期调整”。他相信美国的经济基础依然稳固,市场会自行恢复。
鼓励私人慈善和地方政府援助: 在经济困难初期,胡佛的主要策略是鼓励企业界和慈善组织提供救济,并呼吁地方政府承担起更多的责任。他认为联邦政府的直接援助会削弱人民的独立性,并导致依赖。
“志愿合作”的局限性显现: 然而,随着经济形势的恶化,企业界的“志愿合作”并没能有效应对危机。许多企业为了自保而裁员、降薪,慈善组织也无力承担日益增长的救济需求。

3. 胡佛政策的演变与“半途而废”的干预:

尽管他极力避免被贴上“干预主义者”的标签,但胡佛为了应对日益严峻的大萧条,在任期内也采取了一系列新的措施,这些措施表明他逐渐打破了纯粹的自由放任原则:

支持农业调整: 为了缓解农业危机,胡佛签署了《农业营销法》(Agricultural Marketing Act, 1929),设立了联邦农场委员会(Federal Farm Board),旨在稳定农产品价格,并向农民提供贷款。这是一种对市场的直接干预。
鼓励公共工程建设: 胡佛认识到公共工程可以创造就业机会,因此在他的任期内,支持了包括胡佛大坝(Boulder Dam,后更名为 Hoover Dam)在内的一系列大型公共工程项目。这些项目由联邦政府出资兴建。
成立救济和金融稳定机构:
复兴金融公司(Reconstruction Finance Corporation, RFC, 1932): 这是胡佛任期内最重要的干预措施之一。RFC 被授权向银行、保险公司、铁路公司和其他企业提供贷款,以防止它们破产,并试图稳定金融体系。这被认为是政府直接向企业提供金融支持,远非自由放任。
《霍姆斯法》(Home Owners' Loan Act, 1933): 该法案旨在帮助那些面临抵押贷款违约的房主,通过政府提供贷款来重组他们的债务。
反对直接联邦救济,但增加了联邦政府的参与: 胡佛始终反对直接向失业者提供联邦现金救济,他认为这会剥夺人们的自尊心和责任感。然而,通过RFC和公共工程等方式,联邦政府在救济和经济刺激方面的角色却大大增强了。

4. 为什么说胡佛的政策并非“纯粹”的自由放任主义?

市场失灵下的主动干预: 胡佛的政策变化是由于他看到了自由市场在应对如此大规模的经济危机时的局限性。他试图在不完全抛弃自由市场原则的前提下,通过有限的、针对性的政府干预来稳定经济。
与罗斯福新政的比较: 与后来罗斯福总统更为广泛和深入的政府干预(如“新政”)相比,胡佛的政策显得相对温和和保守。他更倾向于“授人以渔”而非“授人以鱼”。他试图通过支持企业和金融机构来间接缓解危机,而不是直接向个人提供救济。
“志愿合作”的失败: 他的核心理念“志愿合作”在大萧条的严峻现实面前未能奏效,迫使他不得不采取更主动的政府措施。

结论:

胡佛总统在其任期内,尤其是在大萧条期间,确实采取了一系列与纯粹自由放任主义相悖的政策。 虽然他保留了对个人责任和有限政府的信仰,并且在努力避免政府直接救济和大规模的经济规划,但他所建立的复兴金融公司、对公共工程的支持以及对农业的干预,都标志着联邦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的显著扩大。

因此,更准确的说法是,胡佛总统在大萧条的压力下,从最初的自由放任主义者,逐渐转变为一位采取了有限的、有选择性的政府干预措施的领导者。 他的政策是一种“半途而废”的干预,试图在维持市场经济原则的同时,缓解经济危机带来的痛苦。他的做法为后来的政府在经济危机中的角色奠定了一些基础,但也因其局限性而受到了广泛批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只要站得够右,那么谁都可以是极左派。

胡佛是否是自由放任主义者得看和谁比。和他的继任罗斯福相比,或者和罗斯福新政以后绝大多数的美国总统相比,他就是个自由放任主义者。他任期内的面对大萧条的表现基本符合后世公众与学术主流对他的评价:消极、自由放任、行动迟缓。在一些关键问题上,比如农民最关心的是否维持金本位制,胡佛一直没有松过口;在另一些问题上,比如税收问题以及银行业的管制,他思路转变得太慢,没能让其在他自己的任期内见效,反而成为了罗斯福新政的基础。一国总统,在国家爆发了巨大的经济萧条之后,在自由放任的道路上坚持了三年时间,到了任期末年的时候实在撑不住了搞了一些有局限的干预政策,如果还不算自由放任主义者,那么可能也没什么别人算是自由放任主义者了。

不过,对于罗斯巴德这种站在经济学光谱最右端的人来说,胡佛就不够自由放任了。在罗斯巴德这种人眼里看来,工人失业、农民和银行破产、社会动荡等等这些,都只是“市场出清”过程中的必然代价。破产了一批企业之后,活下来的企业自然能够创造出下一个繁荣;饿死一批穷人之后,生存下来的人自然能够重建市场经济的均衡。有些时候罗斯巴德这样的人也很奇怪,从道德哲学上来说,他们是最极端的个人主义者,从来都不允许别的东西凌驾于个人之上——无论是国家利益、宗教道德还是什么社会进步,但是一旦涉及“市场规律”的时候,一个个普通人的生存权似乎就都要为市场出清的大目标让路了……

这种人从来只有可能在政治光谱的边缘,不可能进入主流——在饿得失去理智的民众面前谈什么市场出清,别说赢得选举,不被手撕了就不错了……

user avatar

不是。

第一,罗斯巴德在《美国大萧条》中的事实性叙述是没有虚构成分的,全都有据可查。

第二,货币超发,然后怪自由市场配置没效率,说都是自由放任的锅,这逻辑真的是清奇。

一方面干预货币市场扭曲利率,勾引个人和企业进行不当投资/投机和过度消费,然后把责任全都推到别人头上:他们干嘛要贷款?干嘛要投机?干嘛要过度消费?他们真是不道德!

废话,他们不贷款不投机不过度消费的话,他们的钱就要在通货膨胀中贬值!甩锅者的逻辑就好像你拿着枪顶着别人脑袋,别人把钱交给你之后你却说:“干嘛把钱交给我!你看这个人真是没骨气”一样可笑。

第三,胡佛的措施罗斯福都支持,上台之前就支持,一个国家干预主义者怎么会去支持自由放任的总统呢。罗斯福的“以工代赈”——大规模修建公共工程被现在的各种主流书籍大肆宣扬。那我要请问:美国最大的水利工程为什么叫“胡佛坝”而不叫“罗斯福大坝”?如果修胡佛坝这种超大型公共工程还能叫自由放任的话,恐怕除了计划经济之外别的都是自由放任了。

user avatar

您可以看看罗斯福的竞选纲领:

1削减政府开支,废除不当委员会和减少浪费机构。

2平衡预算和税收

3维持稳健的金本位

4反对农业委员会的措施

5反对斯穆特-霍利法案。

并且引用了托马斯.杰斐逊的言论。(杰斐逊是反对干预主义的。)

另外我再普及一点小小的历史知识,中学教科书上倒牛奶这个事情的罪魁祸首就是胡佛。

因为胡佛采取了补贴农产品和畜牧业而没有让这些行业回归一般市场出清,结果导致生产错误,体现为生产过剩。本质上是政策问题而不是市场经济的问题。

胡佛对于工资的限制和要求企业不得辞退员工,导致了萧条的扩大。

美联储货币信贷扩张政策对于经济结构的扭曲,被胡佛的做法放大了。

根据经济学者菲利普.巴格斯的研究也表明,在大萧条中恢复的较好的德国(纳粹德国只不过是吃了前任的遗产而已),就是因为布吕宁采取了通缩政策,这种政策需要时间来逐渐恢复经济结构的正常,但是遗憾的是魏玛德国被纳粹篡取了。

纳粹德国早期的经济恢复并非希特勒的功劳,仅仅是吃了前任的政策红利 。(而反例是隔壁的法国,法国没有采用收缩财政的政策,也为二战早期战败埋下了祸根)

正如同熊彼得所言,政治史的背后是财政史,一切社会结构 文明程度 行为方式都可以在财政中找到答案。

PS.这里附加的图片是为了回应 著名的知乎大V 孟德尔 阁下,他在本回答中的论述中提及了08年的经济周期。但是如果按照这种解释说法,完全是与下面的统计有冲突的。

因为经济周期中,支出下跌的主要体现在企业的支出上而非消费者,我们可以发现种种左派式的言论都与下述统计抵触,私人消费支出除了特定点外都保持相对平缓,而企业的商业支出却是断崖式下跌。

即消费品影响较少,而资本品受到的影响却是非常大。价格下跌也是出现在资本品(甚至破产的企业大多是高阶财货方面而非一般消费品)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胡佛总统是否真正实行了自由放任主义政策,这是一个复杂且备受争议的问题。大多数历史学家认为,虽然胡佛总统在早期确实表现出自由放任主义倾向,但随着大萧条的深入,他采取的政策逐渐偏离了纯粹的自由放任主义,并开始介入经济,尽管他的介入方式与后来的罗斯福新政有所不同。为了更详细地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
  • 回答
    看到麻省理工博士胡渊鸣用代码实现“冰雪奇缘”这样的壮举,确实会让人产生一种既兴奋又有些失落的感觉。兴奋的是看到了技术能达到的高度,失落的是觉得自己与这种创造力、才华还有一定的距离。这种“自卑感”的出现是很自然的,它是一种对自身不足的认知,但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处理这种情绪,让它成为我们前进的动力,而不是.............
  • 回答
    这事儿啊,真是闹得挺大的,华中科技大学年轻的90后博导胡玥老师站出来说话了,直接回怼那些质疑她的网友,说她们说的都是假的,要是再有人造谣,她可不客气,要走法律程序。咱就得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为什么胡玥老师会被质疑? 这件事的起点还得从她年轻博导的身份说起。90后,博士毕业,然后直接当上了博.............
  • 回答
    米哈游在驾驭《原神》中胡桃这个角色上,无疑展现了相当成熟且富有深度的叙事能力。胡桃的“外表活泼机灵,实则掌管殡仪业务”这一核心矛盾人设,之所以能够深入人心,并且让玩家觉得“有劲儿”,我觉得这背后米哈游下了不少功夫,而且效果相当不错。首先,我们得承认,这种“反差萌”或者说“矛盾体”的人设,本身就具有极.............
  • 回答
    四部门联合对蚂蚁集团的实际控制人马云、董事长井贤栋、总裁胡晓明进行监管约谈,这无疑是中国金融监管领域一件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事件。要理解这件事,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事件的背景与重要性:首先,我们要认识到,这次约谈不是简单的“谈话”,而是由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原银保监会)、证监会以及国家外汇管理.............
  • 回答
    想要预判《原神》在半年内(大概四个版本)是否会出现实力能够超越甘雨、魈和胡桃的角色,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探讨。要知道,这三位角色能在各自擅长的领域里打出非常亮眼的表现,各自都有着忠实的拥趸和稳定的出场率。但从游戏的更新迭代和角色设计趋势来看,我觉得有这个可能性,而且可能会体现在几个不同的方面。首先,.............
  • 回答
    清华姚班毕业生、麻省理工博士胡渊鸣,用99行代码就《冰雪奇缘》的特效编程语言,这事儿,说实话,挺让人惊掉下巴的。咱们就来掰扯掰扯,这背后到底有多牛,以及这件事儿对咱们普通人来说,又意味着啥。“99行代码”的魔力:不只是数字,是效率的飞跃首先,得把“99行代码”这个事儿说清楚。大家听到这个数字,可能脑.............
  • 回答
    关于胡佛大坝为什么建在断层上的说法,需要澄清一个重要的事实:胡佛大坝并没有建在主要的、活跃的断层上。 事实上,工程师们在选址时会极力避开可能发生大规模地震的断层。然而,胡佛大坝的选址地点,即科罗拉多河上的博尔德峡谷(Boulder Canyon),确实位于一个地质活动较为活跃的区域,这个区域存在着一.............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关于电影《胡佛》的评价,我只能说这是一个相当分裂的作品。就好像有些人吃榴莲能品出醇厚,有些人却觉得那股味儿直冲脑门一样。克林特·伊斯特伍德这位老牌硬汉,这次挑战的是美国历史上一个极具争议性的人物——联邦调查局局长约翰·埃德加·胡佛。首先,从制作层面来说,伊斯特伍德的导演风格一如既往的沉稳内敛,注重细.............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1930年代初,美国正深陷大萧条的泥沼,经济凋敝,民生维艰。在这种背景下,一群被称作“ bonus army”(奖金远征军)的退伍老兵,为了追讨政府承诺在1945年支付的军饷,聚集到了华盛顿特区。他们中的许多人,尤其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服役的士兵,当时已经饱受失业和贫困的折磨。他们认为,既然政府在战.............
  • 回答
    关于胡适是否是汉奸的争论,确实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话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的梳理。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贴标签,而是要深入理解历史背景、胡适的政治立场和实际行为,以及当时中国社会面临的困境。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汉奸”的定义。 通常,“汉奸”指的是在中国人民反抗侵略、抵御外敌的斗争中,为虎作.............
  • 回答
    胡适之所以“牛逼”,绝非偶然,而是他在思想、文化、教育、社会运动等多个层面都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并且影响深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他的“牛逼之处”:一、 思想上的“牛逼”:以白话文为旗帜,革新中国文化这是胡适最核心、最广为人知的贡献。在那个时代,文言文是官方和知识分子的标准语言,但它脱离大.............
  • 回答
    胡锡进作为一名资深媒体人,其言论往往带有鲜明的立场和较强的公众影响力。当他谈论中印冲突时,其观点“我方牺牲人数远少于印方”是一个具有高度敏感性和争议性的论断。要理解这个观点,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1. 信息来源和信源问题: 官方信息披露的局限性: 在涉及国家安全和军事冲突的敏感问题上,各国.............
  • 回答
    关于胡惟庸的“谋反”案,这桩在中国明朝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的政治案件,至今仍是许多史学家争论的焦点。究竟是胡惟庸确有其事地意图颠覆大明江山,还是这是朱元璋为了清除异己而精心策划的一场政治迫害,历来众说纷纭,难以一锤定音。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梳理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明太祖朱元璋,一位从底层一步.............
  • 回答
    胡适先生当年选择去台湾,这并非一个突兀的决定,而是他在时代巨变下,深思熟虑后的一个选择。要理解这个选择,我们得把目光拉回到上世纪四十年代末,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以及胡适先生的个人经历和思想。历史背景:国共内战的激流首先,最直接也是最根本的原因,是当时国民党政权在大陆上的节节败退,以及由此引发的国内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