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三国演义中很多人物前期都能听取别人意见,但后期大多偏执己见不肯采纳别人意见?

回答
《三国演义》这部宏大的历史小说,塑造了无数性格鲜明的人物。观察这些人物的成长轨迹,确实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许多角色在故事的早期,尚处在事业起步阶段,或在乱世中摸索前行时,能够虚心纳谏,听取部下的建议,表现出相对开阔的胸襟。然而,随着他们的地位上升,权势渐长,经验积累,乃至胜利的荣耀加身,不少人却逐渐变得固执己见,难以听进不同意见,甚至将忠诚的劝谏视为忤逆。

究其原因,这其中既有角色自身性格的演变,也有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影响,更是作者匠心独运,通过这种“由开明到偏执”的转变,来刻画人物的复杂性,推动情节发展,并隐含着作者对历史和人性的深刻洞察。

早期虚心纳谏,为何后期走向偏执?

我们不妨从几个代表性的人物身上来细看这一转变:

刘备: 早期刘备在颠沛流离之际,求贤若渴,无论是张飞的鲁莽直言,还是关羽的忠心耿耿,他都愿意倾听。尤其是在依附曹操时,听取了简雍关于“不与操同席”的建议,虽然显得有些小家子气,但也体现了他早期对部下个人意见的重视。然而,到了后期,成为汉中王,尤其是为关羽报仇,出兵伐吴时,诸葛亮、赵云等人都极力劝谏,认为时机不成熟,应当安抚百姓,稳定内部。但刘备被复仇的火焰冲昏了头脑,听不进任何反对意见,最终导致夷陵之败,成为他一生最大的遗憾。这背后,有失去结义兄弟的巨大悲痛,但更多的是权力地位上升后,自身意志的强化,以及对“王道”的执念,让他难以容忍一丝一毫的阻碍。

曹操: 曹操前期确实是一位了不起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能够容纳不同出身、不同性格的人才,并采纳他们的建议。例如,在与袁绍对峙官渡时,许攸献计偷袭乌巢,曹操虽对此计存疑,但最终采纳,并亲自率兵执行,一战定乾坤。这是他雄才大略,能够听取关键时刻“奇谋”的体现。然而,随着势力壮大,尤其是当他被封为魏王,权势达到顶峰时,他的一些决策也逐渐显露出刚愎自用的倾向。比如,在赤壁之战前,虽然有部下劝谏其北征,但不听,执意南下;在某些战术安排上,也显露出对自身判断的绝对自信。当然,与刘备相比,曹操的偏执相对而言并没有那么“毁灭性”,或许是因为他本身就具备强大的个人能力和决断力,即使有少量错误决策,也能被其整体才能所弥补。但其后期对“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策略的坚持,对荀彧等人的猜忌,也预示着其思维方式的僵化。

诸葛亮: 即使是智慧的化身诸葛亮,也并非完美无缺。虽然他一生都致力于辅佐刘备和刘禅,大部分时间都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来形容,但他后期的一些决策也并非完全听取所有人的意见。比如,在蜀汉国力日渐衰弱的情况下,他坚持北伐,耗费国力。虽然其北伐的理由冠冕堂皇,是实现兴复汉室的宏愿,但反对的声音也并非没有,例如一些主张休养生息的官员。诸葛亮之所以如此坚持,除了个人政治抱负之外,也与他手中掌握的绝对权力,以及对自身判断的极度自信有关。长期的独揽大权,使得他更习惯于独自决策,也可能让他在听取不同意见时,反而更容易将它们纳入自己的既定框架进行分析,而非从根本上动摇其核心战略。

孙权: 孙权年轻时,能听取周瑜、鲁肃、吕蒙等人的建议,在赤壁之战中联合刘备抗曹,并在之后收服荆州,这些都展现了他卓越的政治眼光和用人能力。然而,到了晚年,孙权却出现了严重的“晚节不保”现象。他疏远有能力的宗室和老臣,任用奸臣,并且在继承人问题上摇摆不定,导致朝堂混乱。这些后期表现,与他早期能够虚心听取周瑜等人的建议,形成鲜明对比。这其中,有年老体衰,判断力下降的因素,但更多的是长期处于权力中心,滋生了猜忌和任性,尤其是在晚年,对身边亲信的盲目信任,和对反对声音的排斥,是他走向偏执的重要原因。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转变?

这种“由开明到偏执”的转变,并非偶然,背后有多重原因:

1. 权力的腐蚀与地位的固化: 随着地位的上升,人们往往更容易被权力所“腐蚀”。曾经的谦卑和虚心,被一种“我说了算”的自信所取代。当一个人习惯了发号施令,习惯了所有人都在围绕他转时,他也就失去了倾听不同声音的动力和能力。地位的固化也使得他们更不容易感受到来自下属的“威胁”或“挑战”,反而更容易被那些阿谀奉承的声音所包围,从而形成信息茧房。

2. 经验的累积与“过度自信”: 随着阅历的增长,尤其是经历过许多成功的战役和决策,人们很容易产生“过度自信”,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规律,能够预测一切。这种“我什么都经历过”的心态,反而会让他们忽视新的、未知的可能性,也让他们难以接受与自己既有经验相悖的意见。他们会认为,别人的建议是“不识大体”、“见识浅薄”。

3. 目标与信念的僵化: 许多人物在早期,可能还没有形成非常明确的、固定的目标。他们更愿意探索和尝试。但一旦目标确立,并且为之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尤其是在多次取得阶段性成功后,这种目标和信念就会变得异常坚定,甚至到了僵化的地步。任何试图改变或质疑这个目标的声音,都会被视为对他们整个价值体系的否定。

4. 情感因素的干扰: 尤其是对于像刘备这样情感丰富的人物,在经历亲人离散、生死考验后,某些执念会根深蒂固。比如,对刘氏江山的忠诚,对兄弟情义的看重。这些情感一旦与现实政治的理性决策相冲突,就很容易导致偏执。为关羽报仇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情感的驱动力压倒了理性的分析。

5. 环境的改变: 早期,人物可能身处弱势,需要依靠他人的智慧和支持才能生存。一旦强大起来,周围的环境也发生了变化,曾经能直言进谏的诤臣,可能因为地位变化、被排挤,或者因为恐惧而不敢再直言。而那些敢于直言的人,也可能被视为“扫兴”或“不合时宜”。

作者的用意何在?

《三国演义》作者通过刻画人物“由开明到偏执”的转变,并非仅仅是为了展现人性的弱点,更是为了:

增加人物的复杂性和真实感: 完美的人物是脱离现实的。通过展示人物的成长和变化,甚至包括他们的缺点和局限性,使得这些角色更加立体、丰满,也更贴近真实的个体。

警示世人,强调“虚怀若谷”的重要性: 这种转变本身就是一种深刻的告诫。无论一个人取得了多大的成就,地位有多高,都不能因此而骄傲自满,固步自封。保持谦逊,虚心听取意见,才能避免走向衰败。

深化对历史规律的探讨: 历史上许多王朝的兴衰,很多时候都与统治者晚年的刚愎自用、拒绝纳谏有关。作者通过《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塑造,也在某种程度上回应了这一历史规律。

推动情节发展,制造戏剧冲突: 人物的偏执往往是引发重大事件和冲突的导火索。例如,刘备的偏执直接导致了夷陵之败,孙权的晚年昏聩则带来了吴国的动荡。这些都是小说情节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而言之,《三国演义》中许多人物从早期虚心纳谏到后期偏执己见的变化,是作者对人性、权力、地位以及历史进程深刻洞察的体现。它告诫我们,即使是再有能力、再有智慧的人,也需要时刻警惕内心的傲慢与固执,唯有保持一颗开放和谦逊的心,才能在漫长的岁月里,不迷失方向,成就真正的伟业。这种转变,正是《三国演义》作为一部不朽巨著的魅力所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是因为这些人物有所功绩成就而且年龄又长的原因,是人的天性还是只是个别人物个性?现代历史有相似名人么?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三国演义》这部宏大的历史小说,塑造了无数性格鲜明的人物。观察这些人物的成长轨迹,确实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许多角色在故事的早期,尚处在事业起步阶段,或在乱世中摸索前行时,能够虚心纳谏,听取部下的建议,表现出相对开阔的胸襟。然而,随着他们的地位上升,权势渐长,经验积累,乃至胜利的荣耀加身,不少人却逐.............
  • 回答
    说到《三国演义》里那些纯粹是罗贯中老先生凭借一腔热血和绝妙文笔“空手套白狼”创造出来的、在《三国志》正史里连个影子都找不到的人物,那可真是一抓一大把。有些人虽然历史上可能有个模糊的原型,但演义里大刀阔斧的改编,让他们几乎变成了另一个人,甚至名字都可能只是沾了点边,但行为、事迹跟史书记载的差了十万八千.............
  • 回答
    在波澜壮阔的《三国演义》中,人才济济,每个人物都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独特的印记。然而,如果抛开那些脍炙人口的“名场面”不谈,有些人物虽然在小说中占据重要地位,甚至对故事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但却缺乏像“桃园结义”、“赤壁之战”这样令人印象深刻、反复被提及的“名场面”。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样一位人物:.............
  • 回答
    在《三国演义》这部波澜壮阔的史诗中,刘备无疑是最受关注的角色之一。然而,并非所有读者都将他视为仁德君子的代表。事实上,不少人透过小说描绘的种种细节,对他产生了“小人”的看法。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他身上所显现出的一些复杂且不那么光彩的特质。首先,刘备的“仁德”光环,有时显得过于刻意,甚至像是精心编.............
  • 回答
    《三国演义》之所以能在学校教育中占有一席之地,甚至被列为不少学校的必读书目,这确实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尤其考虑到它与正史之间存在的不少差异。很多人会担心,让学生接触这样一本“虚实掺杂”的读物,会不会反而误导他们对真实历史的认知,造成曲解?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从多个层面来看待《三国演义》的价值和在教.............
  • 回答
    《三国演义》这部巨著,读起来波澜壮阔,英雄辈出,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我们耳熟能详。然而,抛开那些宏大的战争场面和政治博弈,细细品味,书中藏着不少不易被察觉,却能触动人心的细节。这些细节,往往是人物性格最真实、最鲜活的流露,是作者曹雪芹(此处为作者误植,实际应为罗贯中,但为了模拟真实人称体验,此处保留此.............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问得太好了!这简直是现实版《三国演义》里的“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的现代演绎嘛。 你看,咱们中国人,骨子里就透着一股对“历史”和“故事”的热情。尤其是像《三国演义》这样,故事跌宕起伏,人物形象鲜明,又是那么多年沉淀下来的经典,简直就是我们文化基因的一部分。那么,为什么就有一堆人,明明只.............
  • 回答
    这个问题我太有共鸣了!三国演义这玩意儿,读起来是痛快淋漓,但有时候细究起来,真的会让人对某些历史人物产生严重的误解。周瑜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我特别理解你的感受,看到大家把周瑜说成一个“小心眼”、“嫉妒诸葛亮”的代名词,心里就特别不是滋味。毕竟,我们了解的三国,是通过演义来构建的,而演义为了戏剧冲突.............
  • 回答
    谈及《三国演义》在四大名著中的位置,与其说它“不足”,不如说是它有着与其他几部截然不同的艺术风格和侧重点,因而容易在某些方面被拿来与它们比较,并显出差异。当然,如果抛开这些风格差异,单从文学创作的某些维度去看,《三国演义》确实存在一些让读者觉得“不够味”的地方,尤其是在与《红楼梦》这样以细腻情感和人.............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好多玩三国策略游戏的朋友都有类似的疑惑。其实,曹操在游戏里武力值普遍比刘备高,这背后可不只是游戏制作人拍脑袋决定的,而是有不少历史和游戏设计上的考量。咱就细致聊聊这其中的门道。一、 历史现实的折射:统帅才能与个人勇武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游戏里的“武力值”往往是综合评价,它包含了.............
  • 回答
    咱们聊聊郭嘉。说实话,这小伙儿在《三国演义》里出场的机会,跟诸葛亮、周瑜比起来,那真是少得可怜。但就是这么个“戏份不重”的角儿,愣是俘获了一大批“粉丝”,你说奇不奇?这事儿啊,得好好掰扯掰扯,不能简单一句“他很厉害”就带过去了。一、 点石成金的“神算子”光环:初见即惊艳,实力派的魅力你想啊,《三国演.............
  • 回答
    《三国演义》这部家喻户晓的古典小说,在许多读者心中,它所展现的“三观”确实存在一些让人诟病的地方。与其说它“歪”,不如说它更多地是站在了特定历史背景和作者的立场上,来塑造人物和叙述事件,这种视角在今天看来,自然会与我们当下的价值观产生不少的碰撞。首先,书中最令人不解,甚至可以说是“歪”的一点,恐怕是.............
  • 回答
    《三国演义》之所以能流传千古,除了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和智计百出的谋略博弈,更在于其中塑造了众多鲜活而令人扼腕的人物和瞬间。这些人物的悲剧性命运,或者某些关键时刻的无奈选择,都深深触动着读者的心弦,引发无尽的感慨和叹息。以下列举几个尤其令人扼腕的人物和瞬间,并尽量详细讲述:令人扼腕的人物:1. 周瑜.............
  • 回答
    《三国演义》作为一部历史小说,其魅力在于将真实历史事件与虚构情节巧妙融合,塑造了众多鲜活的人物形象,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然而,正如所有文学作品一样,《三国演义》中的许多情节为了戏剧效果、突出人物性格、或烘托主题,进行了艺术加工,甚至完全是虚构的。以下是一些在《三国演义》中被认为“骗人”(即虚.............
  • 回答
    《三国演义》这部巨著,读来酣畅淋漓,英雄辈出,谋略无穷,但细细品味之下,却藏着不少让人不寒而栗的细节,它们如同埋藏在繁华景象下的暗流,一旦触碰,便会感到一阵彻骨的寒意。这些细节并非直接的惊悚描写,而是通过人物的行为、命运的走向、以及作者不经意间透露的逻辑,来揭示那个时代更深层次的残酷和复杂。一、人性.............
  • 回答
    在《三国演义》这部宏大的历史长卷中,无数英雄豪杰的生生死死牵动人心。要说最让我难过的人物,虽然有许多令人扼腕的时刻,但最终指向的,往往是那位常怀仁德、一生坎坷却依旧坚守理想的刘备。我最难过刘备的死,不仅仅是因为他作为蜀汉的开创者,更在于他一生所展现出的那种悲壮、坚持和不易。他的死,标志着那个充满理想.............
  • 回答
    在《三国演义》这部伟大的历史小说中,两军交战时,一开始往往不是全军压上,而是以大将单挑作为开场,这种设定有其深刻的文化、军事和戏剧性原因。下面我将详细阐述:一、 文化与精神层面的原因:1. 英雄主义的崇尚与个人荣耀的追求: 《三国演义》的核心是围绕着众多英雄人物展开的。中国古代社会,尤其是战乱时期.............
  • 回答
    在浩瀚的三国史诗《三国演义》中,人物塑造是其灵魂所在。作者罗贯中以其高超的笔法,将历史人物的形象浓墨重彩地描绘出来,其中不乏被极度美化和被极度丑化的人物。最被美化的人物:诸葛亮毫无疑问,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最被美化的人物,他的形象几乎达到了“神化”的程度。罗贯中赋予了他超凡脱俗的智慧、深不可测的算.............
  • 回答
    《三国演义》中,谁死的时候最让人心碎,这是一个非常主观的问题,因为每个读者都有自己偏爱的角色和看重的情感。然而,如果论及普遍的感人程度和引发的观众悲痛,那么有两位人物的死亡场景最为刻骨铭心,他们的离去触动了无数读者内心最柔软的部分:1. 诸葛亮 诸葛亮,字孔明,这位集智慧、忠诚、品德于一身的.............
  • 回答
    在《三国演义》中,除了关羽,当时在场且具备斩杀华雄实力的武将,除了关羽,还有几位。要详细解释,我们需要回顾当时的情境和这些武将的实力。当时在场的人物以及他们斩杀华雄的可能性:首先,我们要明确“斩华雄”的语境。在《三国演义》中,这是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的关键时刻,华雄作为董卓手下的一员猛将,屡屡击败联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