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相关:江西人在成都
这个问题出现在我时间线好几次了,但是之前都没想回答,因为这个问题是主观的。成都是否被高估,取决于你对成都是怎么“估”的。如果按照部分宣传口和自媒体的说法,什么新一线、第五城、赶超北上广、东方小纽约(说到这个我自己都想笑)等等,那的确是高估了。但是如果按照国家对成都的定位:强二线、国家区域中心城市来看,则没有被高估。
我今天回答这个问题,主要是想说一下大家误解很深的转移支付问题。因为经常有所谓的”东部人“、”包邮区人民“以及其他二线城市的人经常在我其他的问题下留言或者私信,拿成都吃转移支付来彰显自己的优越性,俨然一副施舍者的嘴脸。今天我就是要来打他们的脸。
首先最关键的问题,成都究竟吃了转移支付吗?回答:吃了,但又没吃。
为什么说吃了,因为没有哪个城市不吃转移支付,包括北上广深。
根据成都财政局公布的数据,2020年成都预算一般转移支付215.7亿,专项转移支付5.7亿,合计221亿左右。
2019年,成都预算一般性转移支付136.9亿,专项转移支付28.9亿,合计166亿左右。
什么水平大家对照第一张表中单列的几个城市对比一下就清楚。
那为什么又说成都没吃转移支付呢?因为成都是财政净上缴城市,收到的转移支付和上缴给国家和四川省的税收相比,不值一提。
2020年成都上缴中央税收1432亿,上缴四川省税收363亿,总计1795亿,全国排第五。
2019年成都上缴中央税收1285亿,上缴四川省税收348亿,总计1633亿,全国排第八。
应该还算对得起成都的GDP吧?
每年上缴一千多亿,拿回来一两百亿,这也能叫成都吃转移支付吗?
然而有的人可能又要说了:你成都是没吃,可是你四川吃了啊。成都吸血四川,最后钱还不是流回你成都手里了?
首先,四川交的税也不少。2020年四川以总量第六的GDP,交了第七的税。如果只算省,不算北京和上海这两个直辖市,实际上是第五。
其次,四川是人口大省,虽然转移支付拿得多,但是人均并不高,只排到第15,属于中间水平。
再者说,就算有一部分转移支付最终流向了成都,至少四川人民可以在家门口打工、置业。如果不流向成都,最终还不是流向东南沿海?如果说成都吸血四川,那么北上广深算不算吸血全国?东部算不算吸血西部?
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南水北调、还有最近东北限民用电来保山东……你们真以为东部是靠着你们自己发展到现在的水平?还不是靠国家的政策以及中西部的资源和人力?现在先富起来了,就想翻脸不认人?
转移支付你们觉得亏了,中西部城市好不容易集中全省的力量发展起来了,又被你们说吸血,你们用着全国的能源、矿产、人力和资金的时候怎么就那么理所当然呢?合着只能你们自己吸全国,然后对着中西部人民颐指气使?共同富裕就是东部人民共同富裕呗?
还有些四川人也被带了节奏,觉得成都把其他川内城市吸穷了。请你们好好地想一想,成都没发展起来以前,你们的家乡真的比现在更好吗?如果没了成都,企业和资金就会落户你们家乡吗?别天真了,成都不吸,就会被东南沿海吸走。
我是江西人,江西GDP堪堪全国第15,然而南昌在各个榜单上名字都看不到,为什么?还不是因为人全部被周边省份吸走了?逢年过节街上外地牌照的车比本地的都多,全是苏浙闽粤,皖鄂湘也不少。不是南昌不想吸血,是实在吸不过周围一圈大吸血鬼啊!一个省没有主心骨,国家政策都不青睐你,各种环江西经济圈,连高铁都绕着江西走。其他城市不要说发展,喝汤都喝不上热乎的。
至少你们现在还可以在家门口打工,拿着一线城市平均70%的工资,享受一线城市30%-50%的房价,或者东部三线城市的房价。
一更:此回答本意不是挑起中西部人民与东部人民的矛盾。国家宏观调控是一盘大棋,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是基本国策。大多数四川人民也不是忘恩负义的人民,他们勤劳肯干,东部地区的发展离不开他们的贡献。希望部分先富地区的人摆正反哺的心态,而不是以施舍者的身份居高临下地要求别人感恩戴德。更何况成都也像你们一样在反哺川内落后地区,请不要往自己脸上贴金。
二更:有人说不要看总量要看人均,那就看呗。四川以第16的人均GDP,交了第24的税,获得了第15的转移支付,人均净上缴排第19。来吧,找黑点吧,反正我没在怕的。[捂嘴笑]
三更:很多人拿着一篇报道“2020年成都市转移性收入xxxx亿,转移性支出xxxx亿”提出质疑:你看成都明明拿了这么多转移支付还不承认!这里科普一个基本事实:转移性收入≠转移支付,而是转移性收入包含了转移支付。
根据国家财政部2009年修订的《2009年政府收支分类科目》,其中规定转移性收入包括:01返还性收入、02一般性转移支付收入、03专项转移支付收入、04政府性基金转移收入、06预算外转移收入、07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补助收入、08上年结余收入、09调入资金、10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调入资金、11债券转贷收入,共十款及若干小项。图片太长我就不贴了,以下是相关政府网站链接,可自行查阅。
其中02一般性转移支付收入和03专项转移支付收入,才是我们一般意义上说的国家给地方的转移支付。因为不了解而提出质疑,很正常,毕竟不可能每个人都是专业的。其实我也不是专业的,很多知识我都是在查阅的过程中才了解的。但是了解了之后还拿这个来黑的,那就是为黑而黑了。有些人既不看数据,也不承认事实,只认定他认为的“事实”,真是既可笑,又可悲。
四更:还有人提出说数据不准确的问题。这里澄清一下,有些地方我使用的是预算数据,比如开头国家对各省市的转移支付预算;有些地方使用的是决算数据,比如最后在计算人均的时候。关于预算和决算我就不科普了,大家可以自行查阅。简而言之,预算就是计划,决算是预算落实的结果。
只要在说预算的时候,大家都用预算数据;或者在说决算的时候,大家都用决算数据,在统一口径下横向对比,谁也不占便宜,谁也不吃亏。我只是懒了没有一个个去查决算数据,也没有那么多时间。如果有人质疑数据的准确性,欢迎自己去查询准确的数据来反驳我,不能总是质疑一张嘴,澄清跑断腿。
其实成都不是被过分高估,而是在很多人心里被低估了。
明明成都的房价只有东部三线城市的水平,但是很多人就是觉得成都不配。有些人在武汉、杭州、南京就能接受老破小,但是在成都就只能接受高新南。为什么?因为他们觉得成都不配。
明明成都的医疗教育已经算是国内除一线城市外的第一梯队,但是很多人就是觉得成都医疗教育不行。明明全中国哪里的公立医院都要排队,但是他们就是觉得成都不应该让他们排队,因为他们来了成都就想当大爷。
明明成都的工资在稳步增长,但是总有人看不见,说实在的如果你的薪资在成都过不下去的,那大概率在其他二线城市也过不下去。如果你真的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的工作还一直只能拿到3k一个月,难道你去其他二线就能拿到更高了?
还是希望大家能够正视成都,这毕竟是一座在高速发展的二线城市,你们能给其他二线的宽容,麻烦也给到成都。没有哪座城市有义务,把你们给供着。
成都有没有高估我懒得说,此回答仅针对那些说成都房价太高的答主问几个问题:
1。作为一个新移民,家庭又没原始积累,是什么给了你自信非要主城区的新盘、次新盘?是什么给了你自信非要热门板块、学区房?是什么给了你自信非要大平层好物业?是键盘吗?还是长在头顶的那双眼睛?
2。是什么给了你自信一口咬定成都主城区房价太贵已经不适合新移民,让年轻人没有希望?是墨镜吗?还是那双懒得不想多跑,只想坐在星巴克跟闺蜜好友讨论如何小轻奢的小细腿?
但凡你有点自知之明,但凡你勤快点,但凡你有那么点想要买房的小冲动,但凡你不懒得只想在知乎看对你口味的回答,但凡你平时少点小轻奢自我陶醉,都能在二环、甚至一环内淘到一套适合你落脚的小家。
老破小有钱人可以看不上,本地人可以看不上,改善可以看不上,你一个又没积蓄又想轻奢才来成都刚入社会两三年的外地小年轻凭什么看不上?是那本自视甚高的学历证书还是与生俱来的好高骛远?
二环内,隔几公里就有一坨均价1-1.5w总价60-80w的六层老房小区等着你去宠幸,你却高傲的走开,假装视而不见,然后网上匿名说成都抛弃了尔等小年轻赶快逃,放成都这种外人不太了解的西部城市或许这样的言论还可以收获各地网友的点赞,但这毛病要搁北上深,估计不用网友骂,自己都会觉得自己有毛病。
第一代移民就要有第一代移民的骨气跟认知,都是来奋斗改变宿命的,何必那么多愤世嫉俗不堪入目。勤快点,省钱更挣钱。踏实点,都是从一室一厅、两室一厅一步一步置换成的好学区大平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