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汉语适合当学术用语吗?

回答
汉语是否适合作为学术用语,这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在不同维度、不同时期、不同领域都存在着不同的考量和适用性。

以下我将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汉语作为学术用语的优劣势以及其发展趋势:

一、 汉语作为学术用语的优势:

1. 文化底蕴深厚,哲学思想丰富:
中国拥有几千年的文明史,孕育了孔孟之道、道家思想、佛教哲学等深厚的哲学体系。这些思想体系在伦理学、政治哲学、形而上学等领域具有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见解,为学术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和文化土壤。
例如,“仁”、“道”、“无为”、“天人合一”等概念,其内涵和外延在中文语境下更加精妙和贴切,难以在其他语言中完全捕捉其意义。

2. 语言的凝练性与表意能力:
汉字作为表意文字,每个字往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和概念。汉字词组的组合也能形成高度凝练且意义明确的学术术语。
例如,“辩证法”、“系统论”、“范式”等词语,在中文语境下能够直接传递其核心含义,简洁有力。
汉语句子结构相对灵活,可以通过词语的顺序和搭配来表达复杂的逻辑关系,这在学术论述中非常重要。

3. 学术研究领域的专业需求:
中国本土学术研究: 对于研究中国历史、文学、哲学、社会学、民俗学、考古学等与中国文化紧密相关的领域,使用汉语进行学术研究和交流是必然且不可或缺的。许多原始文献、一手资料和地方性知识都以汉语记录,直接使用汉语能最大限度地保证研究的准确性和深度。
国际汉学研究: 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全球范围内对中国文化的兴趣日益增长,吸引了大量外国学者学习汉语并从事汉学研究。对他们而言,汉语是理解中国学术的核心工具。
特定学科的崛起: 近年来,中国在一些新兴科技领域(如人工智能、量子计算、基因编辑等)取得了重要进展,并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这些领域的研究成果自然会以汉语为主要载体进行传播和发展。

4. 全球学术版图的多元化趋势:
传统上,英语是全球学术界的主导语言。然而,全球化进程也带来了学术话语的多元化。非英语国家的学者越来越多地使用母语进行高质量的学术研究和发表,汉语作为一种重要的世界性语言,在学术界的地位也日益提升。
汉语的学术影响力不应仅仅局限于中国国内,而是可以成为国际学术对话的重要组成部分。

5. 方便的检索和引用:
对于中文读者来说,直接阅读和引用中文学术文献比翻译过来的文献更直接、更便捷。

二、 汉语作为学术用语的劣势与挑战:

1. 国际学术交流的障碍:
语言门槛: 对于非汉语使用者而言,汉语的学习难度较大,尤其是在学术语境下,词汇、语法和表达方式都需要专门的学习。这极大地限制了汉语学术成果的传播范围和国际影响力。
翻译成本和信息损耗: 虽然有翻译技术和人工翻译,但翻译过程本身会带来信息损耗和理解偏差,尤其是在处理高度专业化和文化内涵丰富的学术术语时。
学科领域的不均衡: 目前,尽管某些领域汉语学术成果显著,但在许多国际公认的、以英语为主导的学科领域(如物理学、化学、医学、经济学等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的前沿研究),汉语的学术影响力仍然相对较弱。

2. 学术术语的规范化和标准化问题:
新术语的产生与推广: 在快速发展的科技领域,新术语的产生非常频繁。如何高效地建立、规范和推广中文学术术语,使其能够准确地表达科学概念,并与国际术语接轨,是一个持续的挑战。
同义词和近义词的混淆: 有时同一概念可能存在多个不同的中文术语,这会给学术交流带来不便。
术语翻译的争议: 对于一些源于西方科学体系的术语,如何进行最恰当的中文翻译,有时会存在争议,影响其在学术界的统一使用。

3. 学术出版和传播体系的完善:
尽管中文学术期刊数量庞大,但国际影响力、同行评审的严格性、出版速度等方面,与国际顶尖英文期刊相比仍有提升空间。
如何利用数字技术,建立更便捷、高效的中文学术内容传播平台,也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4. 教学和人才培养:
在高等教育层面,如果大量使用汉语作为学术语,需要配套有高质量的中文教材、中文教学资源和能够用中文进行深入学术交流的师资队伍。

三、 汉语作为学术用语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1. 多语种并存的学术生态:
未来的学术语境很可能是多语种并存的。汉语作为中文世界的学术主体语言是不可动摇的,同时,为了增强国际交流,汉语学术成果也会越来越多地尝试用英语进行翻译和推广。
国际学术界也鼓励非英语国家使用母语进行研究,因此汉语在国际学术版图中的地位将持续提升。

2. “中文+”模式的兴起:
在许多科技领域,中国学者正在探索“中文+”模式,即以中文为主要的研究和交流语言,同时辅以英语的翻译和国际交流。
这有助于保持研究的连贯性和文化特色,同时也能吸引更多国内人才投身科研。

3. 术语建设的不断加强:
国家和相关学术机构一直在努力规范和建设中文学术术语体系,这对于提升汉语作为学术用语的严谨性和专业性至关重要。

4. 国际化视野下的汉语学术发展:
中文学术的国际化不是简单地将中国学术成果翻译成英语,而是要通过汉语的独特视角和理论体系,为国际学术贡献新的思想和方法。

结论:

总而言之,汉语完全适合作为学术用语,并且在中国本土和特定学科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和重要性。 它的文化底蕴、语言的凝练性以及对中国本土学术研究的必要性,都证明了其作为学术用语的价值。

然而,在全球学术交流和国际影响力方面,汉语仍然面临着语言门槛、术语规范化、传播体系等挑战。未来的发展趋势将是汉语作为一种重要的区域性(以中国为核心)和特定领域(如汉学、中国哲学、中国历史等)的学术用语,并且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和学术实力的增强,其在全球学术对话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也将持续增强。

因此,我们应该积极推进汉语在学术界的规范化和国际化,充分发挥其优势,同时也要努力克服其劣势,使其成为一个更具活力和影响力的学术语言。这并非要取代英语的主导地位,而是为了丰富全球学术的多元性,为人类文明的进步贡献更多元的声音和思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其实英语也不是天生就适合做科研和学术交流。英语有今天的地位,是经过很多年形成的。

这个过程属于鸡生蛋、蛋生鸡。

有日不落帝国在全世界抢占殖民地推广英语作为第一推动;二战后美国取代欧洲成为新的全球科技中心,因此英语作为载体产生了大量的先进科技;学术语言统一之后也大大的推进了学术交流,所以这个正反馈就形成了。

在这个过程中,学术界发展出了一整套规范的格式和学术语言。

以格式来说,生物医药方面的论文,是有标准格式的:

  • 摘要(Abstract),
  • 简介(Introduction),
  • 材料与方法(Materials and Methods),
  • 结果(Results),
  • 讨论(Discussion),
  • 参考文献(Reference)

绝大多数都是按这些模块和顺序来写作的,有少数杂志(Cell,好像EMBO也是)的格式要求材料与方法放后面,尽早向读者展示结果和讨论。

还有一个格式规范就是作者顺序。一篇(生物或基础医学研究)文章,排第一叫“第一作者”,排最后一名的叫“通讯作者”。这俩作者,一个是干活的,一个是老板,是最重要的两个作者。他俩中间的作者,不管人数多少,基本没什么意义,对作者本人也基本没什么价值(除了申请绿卡的时候有点意义)。那一年的RNAi获诺奖,参考的那篇Nature文章,就是第一和通讯作者获奖了,第二作者是个中国人,没他的份。

另外,学术英语和普通英语有很大的不同,至少很规范,而且文章结构也很固定。也很少用各种形容词。说白了就是八股文吧。我看了太多文献,基本没怎么看过文学作品和其他类型的英语,我现在写文章也是八股的一逼,虽然表达清晰、结构分明,但毫无文采。

其他学科也差不多吧,基本都是八股文。我读过可再生能源方面的文献,也一个德性,八股文。

《老友记》里Ross和一个同是古生物学家的女博士约会过(后来她家太脏了,Ross吓跑了),他们开的玩笑里,也是取笑学术英语的八股。

其他学科不知道,但生物医药方面的论文,基本要求是达到一个不是研究本领域的学者也能看得懂这个标准。著名的Nature和Science其实人家是科普杂志。事实上,符合规范的学术文献,刨去里面的技术内容,一个大学六级水平的大学生是可以看得懂的,我甚至读过一篇Science文章,文章写的浅显直白,大学四级阅读题的水平而已。这也是为什么经常有科技报道翻译之后作为高中语文的阅读理解题的。

然后中文学术文献,也基本照抄英文的格式和规范。

说白了中文从来没有机会 发展出一套合适学术的格式和规范,其实中文也在努力,但显然学术交流的主流还是英语罢了,所以中文的规范并不太完善。然后就让你觉得中文不适合做科研了。

要知道,当年欧洲还是学术中心的时候,那时候的科技文献有德文的,法文的,甚至其他各种文字的。欧洲当年各种耀眼的大师,很多都不用英文的。遗传学的奠基人孟德尔,一个奥地利的神父,你觉得他写豌豆论文是用英文的么?

如果像《高堡奇人》那样,德国赢了二战,那么全世界学术交流肯定用德语了。而且德语也会发展一整套格式和规范来统一学术语言的写作。

再补充一个:当年苏联牛逼的时候,大家去苏联学习技术,那显然去了都要学俄文。对吧?说到底,还是人家科技牛逼,所以就自然用自己的语言了。

统一了语言和规范,显然是利大于弊的,大大加速了学术交流。这是好事。这和各种编程语言要制定规范是一个道理。用什么语言不是问题,关键是制定统一的格式和规范,消除歧义,这样才便于科技成果的交流。

好好学英语吧。

user avatar

谢邀。我对语言学是一知半解,只能从一个理科科研者的角度写一个简短的答案。在我看来,中文是不是天然地适合做学术不好说,但是一定不比现在通用的英语要差。

0. 自己中文水平是不是有问题,我随便写几个词:

暴虎冯河 怙恶不 嘌呤 氨 铵 胺

看看读音是不是都能读对,如果能读对,试解释划线字的意思。

进阶一点,试分析歧义句:“咬死猎人的狗”。

以上都是高中生应会的。

同样,自己英文水平是不是有问题,也可以测试一下,试分析歧义,“every farmer who owns a donkey beats it.”

1. 中文“天然的”适合术语命名,比印欧语系的那些个语言不知道高到哪里去

“在术语的命名上,中文似乎也有很大的问题”,明朝皇室第一个表示不服。

跟我念:氢氦锂铍硼、碳氮氧氟氖

还是Hydro­gen,He­lium,Lith­ium,Beryl­lium,Boron,Carbon,Nitro­gen,Oxy­gen,Fluor­ine,Neon?反正我在实验室里用英文名找试剂日常崩溃。

尤其是语文成绩很差的同学,到了后面几行,白字念半边就得了。但是英文?能记住个Nihonium就不错了。

P.S. 评论区提到新造字纳入输入法的困难。的确是个问题,不过也可以通过无耻的“钅黑”这种写法绕开……

类似的,物种命名用拉丁文简直是完蛋,一共那么几个字母要命名这么多种属,动辄就得十几字到几十字,不是拉丁文精通到一定程度完全看不懂什么意思。

而中文名,除去不是脑残音译的,都简洁的很,大多数物种名称动植物的区分通过偏旁部首一目了然。举几个华北平原常见植物的例子:

卫矛属白杜 Euonymus maackii Rupr

菝葜属菝葜 Smilax china

梧桐属梧桐 Firmiana simplex

然而拉丁文虽然繁琐,好歹保持了逼格。很多英文名,求简洁,不可避免地丧失了美感,比如菝葜和梧桐的物种英文名字分别是China root和Chinese parasol tree……

术语从洋文(英法德拉丁)到中文的翻译,使得概念变得更简洁易懂的例子也很多,随便写几个:

1)生物:“基因”,遗传的基础因子,而英文gene,解释清楚要费半天劲。

2)数学:“遍历”,字面意思,英文Traversal是一个精简后的人造词。“矩阵”,英文matrix你是决计不知道这词什么意思,而用rectangular array这种说法显然太废纸。就更不要说同胚、同伦这些,信达雅程度远胜原文。

3)物理:“熵”,热力学热量除以温度的商,英文entropy,我才疏学浅,都不知道这词打哪来的(克劳修斯整本书都在讨论热能转换,然后用希腊词“转换”发明这个新词,鬼知道说的是啥)……quantum这个词从拉丁语表示“有多少”,“量子”这个词很可能是直译的,但是有关“基本单位”的概念一下就更明晰了。

4)不说别的,就物理化学生物这些学科的名字,就清晰简洁明了到极致。

P.S. 这是语言特征决定的。中文作为孤立语,是分析语分析性质最极端的表现。在还没有对词义所表示的概念充分理解时,中文词总是可以字为单位解释,从而得到直观印象。这也是把双刃剑,对译者的要求要更高,很多音译词解释不通,也会看着很难受。

而英文作为综合语,想自然地做到这一点就更困难了。首先的困难是如何分割不同语素是不唯一的,这对读者的语言水平有一定要求,比如traversal这个例子是travel-universal,甚至有重叠的部分,但如果分割tra-versal,既可以理解成为不同的意思。再者是对不同语素的理解,需要足够多的词汇储备,因为大多数词根,单用不是个单词。如tropy这个词根,在英语日常用语中也不太常见。英文术语,通过字面分析了解意思是困难的,有这个时间把定义解释都看完了。在日常的学术交流中带来的困难就是,每接触一个新领域,你就得经常查单词,如果时口头交流,就总得叫别人停下来解释术语概念。

出现了一些偷懒到sb的翻译,比如鲁棒性,不知所云…这怎么也是翻译者的锅吧,能赖到中文头上去吗?

“命出一个新的组合词来,感觉是很奇怪的,不像英文那么自然”,对不起,题主这就是书读的少,英文里面莫名其妙的组合词术语不要太多,前面Traversal就是个例子。还有更惨的martingale,是根据小镇Martiques命名的组合词,但是martingale本身也是个单词指马嚼子……

2. 为什么很多中文的教材、学术文章读起来蹩脚?

我也不是针对谁,现在很多作者就根本不会说人话。读着当然费劲。

大多数的学者,就是中文水平太差。

成因很复杂,至少有三点:

1)我国的语文课,不是以教现代汉语为目的的。正儿八经的字音、字形、字义、语法、句读的学习,只占课堂的一小部分,考试的极小部分。

原因也很简单,你不学这些,日常交流也没有什么障碍。大多数人使用母语的时候都有各种各样的错别字、念白字、语法不规范等问题,英语国家的人也很多如此。现在是个人就能写书,书店里随便挑一本鸡汤文,一样满篇满篇的语病。

但这种语言水平用来写学术文章的结果就是画美不看了。相对的,英语的学术写作在很多高等教育结构都有专门的课程,大大地减少了满纸荒唐言的频率。

2)一些外文著作被翻译、或重新编纂成中文教材之后,编者往往是不管、也没有能力管教材中的语言问题的。一些糟糕的翻译、命名、范式,被沿用被继承却很难修改。

3)很多人英语用惯了,中文水平急剧下降,甚至不如中学生。

3. 最后简单说说语法:

专业性的请去看《语法的效能与复杂度》。

从学术角度来讲,我们第一追求是没有歧义,第二追求是简洁。

但是自然语言,如果想完美实现“简洁精确严谨”,就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因为这些语言本身就不是用来干这个的。

仅在印欧语系内部比较,英语的精确性和逻辑也是显然比不上法语的(到现在还有不少数学文章用法语)。so what?现在不都还是在普遍地使用英语吗。

中文的语法是不是满足精确性?由于中文的学术应用本来就不多,鉴于我国的科学历史,到目前为止也没有一个成熟的中文的学术写作体系。因此是见仁见智的。而在简洁程度上中文是远远超过英法德的(一本书翻译的稀烂,也比原文薄)。

但是在我看来,语法对于学术写作而言,并没那么重要。况且如果嫌弃现代汉语效能低,还可以翻回去用文言嘛╮(╯_╰)╭

4. 非要说一说缺点,也不是不行:

在符号语言、计算机语言等之中,加入方块字略显违和,当然也许看习惯就好了。

中文如果想首字母缩写也实在是不太容易,不过也有如十动然拒这般朗朗上口的。

user avatar

关于西文,不知道是因为德意志古典哲学(尤其是黑x尔和康x的)的流毒太深还是什么原因,我们似乎觉得,一个句子写得太短就“不学术”,就“low”了。而中文似乎是写不了“长难句”的,也就因此,中文必定是“不学术的”和“low”的。

但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作为搞中世纪哲学的和亚里士多德的粉,我可以明确地跟你说:

一派胡言,我感到非常气愤!

中世纪哲学家思想丰富深刻,但是他们不会用康x或者黑x尔那种无穷无尽的长难句来包装自己的思想,我随手抄一句阿奎那的话:

(《神学大全》i-ii, q6,a1,corp)

Respondeo dicendum quod oportet in actibus humanis voluntarium esse. Ad cuius evidentiam, considerandum est quod quorundam actuum seu motuum principium est in agente, seu in eo quod movetur; quorundam autem motuum vel actuum principium est extra. Cum enim lapis movetur sursum, principium huius motionis est extra lapidem, sed cum movetur deorsum, principium huius motionis est in ipso lapide.

我回答说,在人的行动中必然有自由意志。为了明确这一点,我们必须要知道,行动和运动的原则有些是在行动者之中,或在推动者之中;有些行动和运动原则则是在其之外。当一个石头向上运动的时候,其运动的原则是外在于石头的,而当它向下运动的时候,它的运动的原则则是在石头自身之内的。

一个行动和运动的原则反反复复出现了几遍,一个石头反反复复出现了三遍,知道的知道这是阿奎那"low"得要死的拉丁文,不知道的还以为我是用谷歌把中文翻译成拉丁文咧。

但是这么“low”的拉丁文能不能承载最复杂的思想?完全足够!我们不需要黑x尔和康x的长难句,不需要西x罗无穷无尽的修辞排比AcI分词cum从句ut从句堆砌起来的艺术品,不需要古希腊语柏x图那些神神秘秘的optativ,在中世纪,大家用简单的经院哲学拉丁文依然能够讨论最精深的哲学,这种拉丁文又和今日的书面汉语本质上又有多少区别呢?

所以从历史的进程来看,我们没有理由认为汉语不适合做学术用语。当然,由于汉字的繁琐,它确实有可能不适合作为国际学术交流的“通用语”,但是鉴于其本身受众就足够广大,在中国国内完全足以充当良好而有意义的学术载体语言。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汉语是否适合作为学术用语,这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在不同维度、不同时期、不同领域都存在着不同的考量和适用性。以下我将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汉语作为学术用语的优劣势以及其发展趋势:一、 汉语作为学术用语的优势:1. 文化底蕴深厚,哲学思想丰富: 中.............
  • 回答
    2019年,“汉语盘点”的候选字中,“爱”、“稳”、“融”、“创”、“减”每一个都触及了中国社会在这一年里不同层面的脉动。要从中选出最能概括这一年的一个字,确实是个挑战,因为中国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很难用单一的笔画来定格。不过,如果一定要选一个,我个人会选择“融”。为什么是“融”?首先,让我们从宏.............
  • 回答
    在探讨拉丁字母为何比汉字更适合编程语言这个问题时,我们并非要贬低汉字的博大精深,而是从语言学和工程实践的角度,解析为何在构建现代计算机语言这一特定领域,拉丁字母展现出更强的适应性和效率。这涉及到几个关键的语言学特性,以及它们如何与计算机科学的需求相契合。首先,语音与符号的一致性(Phonemic C.............
  • 回答
    对于“日本是否适合穿汉服”这个问题,我的看法是:非常适合,而且在某些特定场合,它能带来非常独特且令人惊喜的体验。首先,我们得明白,“适合”这个词,本身就带有很强的语境和目的性。如果你是指在日常生活中,穿着汉服去逛街、上班、上学,那确实可能存在一些不便和不被理解的情况,这和在中国国内一些地方,穿着汉服.............
  • 回答
    很多姐妹在想尝试汉服的时候,都会担心自己身材不够标准,尤其是微胖的姐妹们,总觉得汉服穿在自己身上会显得更宽大臃肿。其实,这种想法有点too simple啦!汉服的魅力就在于它的包容性和古典美,而且,选对款式和搭配,即使是微胖的姐妹,也能穿出惊艳的古韵风采。今天就来跟姐妹们好好聊聊,胖女孩到底适合穿什.............
  • 回答
    中国是农业大国,这一点毋庸置疑。但说到汉服的设计为什么看起来“很不适合种田”,这其中其实有很多值得探讨的面向,也触及了服装演变、社会阶层、以及汉服并非单一形态的几个重要原因。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汉服并非铁板一块,它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涵盖了从黄帝时期到明朝末年、汉民族穿着的多种服饰的总称。 这几千年.............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而且好像隔三差五就会有人拿出来讨论一番。你说的是那种,比如在婚礼现场,有人穿Lolita裙,有人穿汉服,然后就有人跑出来问:“这婚礼适不适合穿这个?”我琢磨了一下,问这个问题的人,脑子里大概有这么几种想法在打转,而且挺复杂的,不是简单的“能不能穿”这么一回事。首先,他们可能是出于.............
  • 回答
    哥们儿,想要入坑LO裙坑?这可真是个让人激动又有点小迷茫的领域!别急,我来跟你好好说道说道,让你少走弯路,直接进入快乐穿搭模式。LO汉入门,先来了解点“门道”别听到“LO汉”就觉得是什么神秘组织,其实就是喜欢穿LO裙的男孩子,一种表达自我的时尚态度。跟其他爱好一样,入门阶段最重要的是心态和了解。1..............
  • 回答
    这绝对是个好问题,而且一点也不人工智能! 很多人看到汉服和传统鞋履,第一反应就是“这怎么干活?” 咱们就来掰扯掰扯,把这个问题说透了。首先,要纠正一个概念: “农业狂魔”这个说法,虽然形象,但用在1000年前的中国,尤其是汉唐宋时期,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农业文明高度发达,并且是以精耕细作为基础的”.............
  • 回答
    汉语(中文)作为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语言特点,但在语言结构、学习难度、文化适应性等方面确实存在一些显著的缺陷或挑战。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 一、语言结构的复杂性1. 语序灵活性与歧义性 中文的语序不像英语那样严格,主谓宾结构可以灵活调整,例如“我吃饭”和“吃.............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要回答“汉语词汇相对于英语、法语等欧洲语言的词汇是否带有更多感情色彩?”,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并且要避免简单化的二元对立。总的来说,汉语在某些方面确实比英语、法语等欧洲语言更“倾向于”或“更容易”在词汇层面融入丰富的感情色彩,但并非绝对。 这种差异更多地体现.............
  • 回答
    汉语是否可能成为世界语言,以及英语为何能成为世界语言,是一个复杂且引人入胜的问题。要深入探讨,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历史、文化、政治、经济、技术以及语言自身的特性。 汉语成为世界语言的可能性目前来看,汉语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语言”——即被全球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广泛使用、学习和理解的语言—.............
  • 回答
    汉语乘法口诀,又称九九乘法表,是中国古代数学的杰出创造,至今仍在小学教育中广泛使用。它的优势在于:1. 系统性与完备性 (Systematic and Comprehensive): 结构清晰,覆盖全面: 乘法口诀表将0到9之间的所有乘法运算都系统地组织起来。从“一一得一”到“九九八十一”,每一项乘.............
  • 回答
    “汉语是否过于复杂”这个问题,并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因为它涉及到从不同维度来衡量“复杂性”,以及不同人的学习经历和母语背景。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一、 汉字的复杂性: 象形与表意性: 汉字是表意文字,许多字形源于对事物的描摹(如山、水、日、月),或者通过组合表达概念(.............
  • 回答
    在汉语的大家庭中,“汉语”、“普通话”、“国语”、“华语”和“中文”这几个词虽然常常被用来指代同一个概念,但它们之间存在着细微的区别和不同的侧重点,以及各自对应的英语翻译。下面我将详细解释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对应的英文。 1. 汉语 (Hànyǔ) 定义: “汉语”是泛指以汉民族为主体,在中国及海.............
  • 回答
    汉字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但也并非完美无缺,其自身也存在一些被认为是“缺陷”的方面。这些“缺陷”往往是相对的,并且是与其优势并存的。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汉语汉字存在的几点“缺陷”:一、 学习和掌握的难度较大: 数量庞大且字形复杂: 汉字是象形、指事、会意、.............
  • 回答
    汉语中确实存在四字短语,其每个字声调分别是一二三四声(平上去入)的组合,而且这种组合出现的频率并不低。为了更详细地讲述,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汉语的声调: 一声(阴平):高平调,如“妈”(mā)。 二声(阳平):上升调,如“麻”(má)。 三声(上声):下降上升调,如“马”(mǎ)。 四声.............
  • 回答
    在汉语歌曲的创作中,歌词的质量至关重要,它承载着情感、故事和意境。然而,有时即使旋律优美、编曲出色,却会被一些“败笔”的歌词瞬间拉低格调,甚至让整首歌蒙受不白之冤。这就像一顿精致的大餐,最后却发现里面掉了一根头发,让人如鲠在喉。以下是一些被歌词中的一两句话甚至一两个字“毁掉”的汉语歌曲的例子,我们会.............
  • 回答
    考研选择学校,特别是针对汉语国际教育这个专业,确实是个需要深思熟虑的课题。这不光是看学校的排名,更关乎你未来的发展方向、学习兴趣以及个人能力。下面咱们就从几个关键点,一步步剖析一下如何为自己找到最合适的“归宿”。第一步:明确自己的“地图”——你的目标和期望是什么?在开始大海捞针之前,咱们得先明白自己.............
  • 回答
    汉语,这门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语言,它的优点可以从多个维度来细细品味。这并非是凭空想象,而是源于它数千年的演变、数以亿计的使用者以及它承载的深厚文化。首先,汉语的表意能力极强,意境丰富。不像许多拼音文字,通过字母组合来拼读单词,汉语是通过象形、指事、会意等方式创造出的汉字,每一个字本身就蕴含着一定的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