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俞平伯晚年说自己腰斩《红楼梦》有罪?

回答
俞平伯晚年说自己“腰斩”《红楼梦》有罪,这句话背后蕴含着复杂的情感和深刻的反思,绝非简单的学术观点表达。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探究他当时的处境、学术思想的演变,以及《红楼梦》在中国文化中的特殊地位。

首先,要明白“腰斩”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种贬义,暗示着一种不完整的、破坏性的行为。俞平伯晚年用这个词来形容自己对《红楼梦》的研究和解读,其实是他对自己学术生涯中一个重要阶段的反思和自我批判。

那么,俞平伯究竟做了什么,让他觉得“腰斩”了《红楼梦》呢?

一、学术研究的核心争议:程高本的定论与脂砚斋评本的崛起

《红楼梦》的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不同的版本。其中,流传最广、最被大众接受的是程伟元和高鹗整理的“程高本”,也就是我们通常看到的120回版本。而在此之前,存在着大量带有“脂砚斋”等前人批语的手抄本,这些本子通常只有前80回,并且在细节上与程高本有所差异。

俞平伯先生,作为中国现代《红楼梦》研究的奠基人之一,他的学术生涯很大程度上围绕着对《红楼梦》版本的考证和解读展开。他在早期的研究中,尤其是在他的代表作《红楼梦研究》中,对“程高本”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并将其视为研究《红楼梦》的重要依据。虽然他也在书中提及了脂评本的存在,但其研究重心和最终的落脚点,在很多读者和评论者看来,似乎更倾向于认可程高本的完整性和曹雪芹原意。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研究的深入,以脂砚斋评本为代表的早期版本,因其带有“作者自脂”的批语,被越来越多人认为是更接近曹雪芹原笔原意、更具学术价值的文本。这些评语不仅提供了关于情节、人物、思想的宝贵线索,更重要的是,它们揭示了许多程高本中可能被修改、增补甚至歪曲的地方。

二、俞平伯的“罪”从何谈起?

当俞平伯晚年回顾自己的学术历程时,他意识到自己早期的研究,特别是对程高本的过度倚重,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脂评本的重要价值。他未能充分挖掘脂批的深刻内涵,未能更深刻地去理解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初衷和原貌。

他的“罪”,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理解:

1. 未能尊重和发掘曹雪芹的原笔原意: 很多研究者认为,脂评本是曹雪芹在创作过程中留下的“生命痕迹”,它们是理解曹雪芹创作思路、艺术手法和思想情感最直接的线索。而程高本,尤其是后40回,被普遍认为是后人续写的,虽然也有艺术价值,但与曹雪芹的原意存在距离。俞平伯早期对程高本的肯定,在后来的学者看来,无形中“固化”了对《红楼梦》的某种解读,未能将读者和研究者引向更接近曹雪芹创作初心的方向。他自己也意识到,自己未能“保全”曹雪芹的“全稿”,未能深入探究“脂批”的“密码”。

2. 学术研究的局限性与时代背景: 必须承认,俞平伯进行《红楼梦研究》的年代,正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学术环境和研究方法都还在探索之中。当时的史料、文献的搜集和整理远不如现在便捷。而“程高本”的广泛流传,也构成了当时学术研究的现实基础。俞平伯的开创性研究,在那个时代具有巨大的历史意义和学术贡献。他大胆提出《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爱情小说”,对后世影响深远。但晚年他回过头来看,认识到自己受限于当时的条件,未能突破已有的框架,未能更早地、更深入地拥抱脂评本的重要性,就仿佛是把一本活生生的书,“拦腰截断”,只呈现了部分,而忽略了其完整的生命力。

3. 对《红楼梦》价值的认识深化: 随着研究的深入,特别是“脂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红楼梦》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它不再仅仅是一部小说,更被视为一种文化符号,一种对中国传统文化、社会制度、人生哲学的深刻反思。俞平伯本人,作为一位文化大家,他对《红楼梦》的感情也日益深厚。晚年的他,可能感到自己在年轻时对这部巨著的理解不够全面、不够深刻,未能完全领会其“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 त्यांचे无怨言”的沉痛与深邃。这种深刻的体悟,让他觉得自己在学术研究上,对这部“人间一部奇书”有所亏欠。

4. 自我反省与谦逊的态度: 俞平伯是一位非常谦逊的学者。他能够认识到自己在学术研究中的不足,并用“罪”这样的词来表达,恰恰体现了他对《红楼梦》的敬畏之心,以及对学术严谨性的追求。一个真正的学者,永远不会认为自己已经穷尽了真理,总会保有不断反思和学习的态度。他晚年的这番话,与其说是一种自责,不如说是一种对学术真理的不懈追求,以及对曹雪芹创作心血的深深敬意。他将自己比作“罪人”,是对自己研究方法和结论的一种反思,希望后来的研究者能够汲取教训,做得更好。

三、为什么说“腰斩”而非“篡改”?

俞平伯用“腰斩”而非“篡改”,也很有意思。“篡改”更侧重于恶意修改,而“腰斩”则更像是由于某种原因(比如作者未完成、传播过程中的断裂)而导致的不完整性。俞平伯在此可能是在反思,他虽然没有故意去篡改《红楼梦》,但他早期对程高本的倾向性研究,在客观上给读者造成了一种“程高本即是完整版”的印象,从而在某种程度上“斩断”了读者对脂评本的深入探索,也未能充分发挥脂批的价值。这就像是他在研究的“过程中”,没有能够“保全”住曹雪芹的原著,而是让它在流传和被理解的过程中,留下了一些遗憾。

总而言之,俞平伯晚年说自己“腰斩”《红楼梦》有罪,是他对自己学术生涯中一个重要阶段的反思和自我批判。他反思的是自己早期研究对程高本的倚重,未能充分挖掘脂评本的价值,未能更深地触及曹雪芹的原笔原意。这既是对学术严谨性的追求,也是对《红楼梦》这部伟大作品的敬畏和热爱。这番话,也成为了后来红学研究者重要的一个警示和反思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庵溪 小友回答的比较全面,再补充一些,不对俞先生妄加揣测,说点资料供参考。

首先题主看的这个《红楼梦辩》初次出版于1923年,当时大家讨论红学是基于程本和戚本的区别。戚序本好像是1912年左右出版,在那之前,只有一种红楼梦版本就是120回的程本,戚本一出来,大家发现不对了,以前读的版本有问题,这牵扯出后几十回的考证。

当时的民国大佬都读戚序本,不读程乙本了,比如鲁迅、张爱玲等。

现在红楼梦的考证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但当时考证范围有限,脂本只有一个戚序本,那时候甲戌本、庚辰本这些非常非常重要的手抄本都还没出来。这导致了两个问题:

1、因为不复杂,就很容易得出结论,同时考证的点也有限,不会很扩散到很细致的论点。

2、关于一些细致的结论,很容易出错。

但具体到《红楼梦辩》,即使现在看来,俞平伯对后十回的考证论断是完全正确的,没有任何问题。他对续书者高鹗的评价也非常公道,即功大于过,这个也没有任何问题


俞平伯晚年说出这样的话,千万别以为俞平伯是在推翻自己过去对后十四回的论断,比如关于“后四十回是作者原笔”这样吓人的话。好好看看俞平伯的这本书就知道,他的论据论断都非常谨慎,是无法推翻的。


这里要提几点常识:1、现在没有任何证据证明后40回是高鹗所续,所以严谨的说法是无名氏续。2、@庵溪 提到的梦稿本,也就是杨藏本是个百衲本,说是程乙本的底本,这个是过去的论断,已经被推翻了,杨本的后40回是根据程乙本补抄的。程本有好几个底本应该,但不会是杨本,梦觉主人序本更可能是其底本之一。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反复的现象,问题在于,多一种手抄本,会导致很多论证的结果不同。打个简单的比方,红迷朋友都熟悉的张爱玲的《红楼梦魇》,读这本书两个感觉,一是张爱玲真的非常厉害,记忆力、逻辑推理能力惊人,二是张的很多论断是不对的。为什么不对,因为张爱玲研究的时候,有好几个重要脂本她没看到过,比如列藏本、梦觉本等。还是前面那句话,多一种手抄本参考,论断就发生了偏差


现今10几个手抄本,俞平伯当时看到的只有戚序本,但戚序本的价值远不如甲戌本、庚辰本甚至列藏本。


俞平伯自己勘校过一个版本,就是人民文学现在还在发行的一个版本,俗称人文旧校本,拿戚序本作底本勘的,现在看来价值没那么大,但作为红学最有影响力的人,他的勘校对后世造成了一些不好影响。举例:

第27回黛玉的葬花词:

庚辰本:花谢花飞满天

甲戌本、戚序本、程本:花谢花飞满天


这里一个是一个,个人的理解是,飞比花好,花用的合理,但呆板。飞字却出人意料,带活了整个场景,是推敲之笔,如果作者在这个字上做过推敲,一定不会把飞改成花。

这应该是一处庚辰本的误抄。

但俞平伯舍弃自己的底本戚序本的文字,从了庚辰本(俞平伯勘校大概是50年代的事儿,已经在参考庚辰本了),这让人很惊讶,我一度怀疑是不是我的感觉出了问题,俞平伯是一代宗师,古典文学的大家,而我一个贩夫走卒,怎能怀疑俞先生呢。

但后来我发现还不在这一个地方,俞平伯在不少地方会舍弃更好的文字,有几处我发现了一个细微的共同点,那就是这些地方都受到程本牵连

俞平伯自己也说程高本有好的地方,但到了勘校这种细微之处,他还是表现出了对程本的一种抗拒本能,几乎到了无论好坏,他都觉得程本不可取。

再举个例子,比如芦雪广,这个广字现在证明了作者原笔是正确的,但过去200年来,难倒了各路大学者大专家,包括俞平伯。退一步讲,既然大家都觉得“广”字不对,那宁可选程高本的“亭”也不愿选戚序本的“庵”,明摆着的,亭说的通,庵说不通啊,芦雪广既不是个尼姑庙,也不是个书斋,凭啥用“庵”呢,俞平伯这一定了“庵”,大家一麻溜的都改庵了。其实都错了。

说到底,红楼梦的复杂程度超过常人想象,一个严谨的学者,任何人都会在红楼梦上栽跟头,俞平伯也不例外。


另外关于脂批也不得不提,第一回甄士隐《好了歌》的注解里,有一种脂批分别对应书中的人物,

大家看看标红的批语,过去太看重脂批,就拿这些批语来研究人物结局,这种读红楼的方法已经错了,还谈什么研究,俞平伯晚年说他后来才发现,这个好了歌其实包含着更大的格局,根本就不是以前认为的,单对应那几个人。多明白啊,如果单对应那几个人,就导致读者猜来猜去,时间一长就搞成谍报密码来解红楼了,


这说明晚年的俞平伯眼界更大,格局更高。很多事儿,他确实想明白了。


但他说自己和胡适是千古罪人,他这又是太看重自己了。其实对《红楼梦》来说,千古罪人只有一个,就是那个弄丢后几十回原稿的曹雪芹的某亲友,其他人,从程伟元高鹗,到胡适俞平伯,甚至周汝昌等人,都不过是个过客,都别以大功人或大罪人自居


我觉得这个是真怄气的话,虽然上面说了这么多,但真的很可能跟上面无关。

看看俞平伯后来的经历就知道了。


1949年1月,俞平伯与北京文化界、教育界民主人士及北京大学、北师大等院校30名教授发表对全面和平书面意见,一致拥护中国共产党。

1954年11月5日,《人民日报》登出了题为《肃清胡适的反动哲学遗毒——兼评俞平伯研究〈红楼梦〉错误观点和方法》一文。

俞平伯所在的文学研究所从1954年11月25日至12月27日,共召开了6次批判会。中国文联和中国作协主席团从10月31日至次年2月8日,共召开8次批判会。中国科学院和中国作协也召开联席会议,并组织了专题批判小组。据统计,仅1954年10月24日到年底1个多月的时间里,共组织各种层次的座谈会、批判会110多次,发表批判文章500多篇。这期间,俞平伯忙得晕头转向。他的任务是哪里有批判会就到哪里

当批判胡适的文章劈天盖地、绵延不绝而来时,作为胡适的弟子,俞平伯不得不表态。1955年3月15日,《文艺报》半月刊第五期刊登了俞平伯的检讨:《坚决与反动的胡适思想划清界限——关于有关个人〈红楼梦〉研究的初步检讨》。检讨发表后,俞平伯也就从这场轰轰烈烈的大批判中淡出了。


好了,相信这个就是真正答案,一个研究红楼梦的人,被批斗也就算了,还要背叛恩师,还要用马克思主义的思维来研究《红楼梦》


你告诉我,用马克思的思维如何研究红楼梦?马克思他读过《红楼梦》吗?而且,批斗他的领头者都是一帮红学家,都是同道中人……


说自己是罪人就够了,为啥还带上胡适?

这应该就是标准答案。

他有委曲,也恨不得像老舍那样干净的活着干净的死去,可是……

老了说这句话,就不怪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俞平伯晚年说自己“腰斩”《红楼梦》有罪,这句话背后蕴含着复杂的情感和深刻的反思,绝非简单的学术观点表达。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探究他当时的处境、学术思想的演变,以及《红楼梦》在中国文化中的特殊地位。首先,要明白“腰斩”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种贬义,暗示着一种不完整的、破坏性的行为。俞平伯晚年用这个词来.............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公众人物言论的边界,以及不同群体在接受信息时可能存在的差异。要解释为什么俞敏洪需要道歉而杨笠似乎不需要,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剖析:1. 言论的性质与意图: 俞敏洪的言论: 俞敏洪在某个场合谈到“不好的女人”,表达了对“有男人在,却把男人管得死死的,不让男人沾花惹草”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公众人物言论界定的边界,以及不同言论产生不同社会影响的原因。要说清楚为什么俞敏洪需要道歉,而咪蒙似乎“不需要”,我们需要把这个问题拆解开来看,深入剖析其中的逻辑和情感因素。首先,我们得明确,“道歉”这个行为本身,往往是出于一种对社会规范、道德准则,或者至少是大部分人普遍认同.............
  • 回答
    “王菲是基圈女神,俞飞鸿是姬圈女神,高圆圆是直男们的女神”这个说法,如果让我来评价,我会觉得它有一定的道理,但也要看到这种说法背后的一些局限性。首先,我们来聊聊“基圈女神”王菲。提到王菲,很多人脑海里会浮现出她那种不羁、独立、特立独行的形象。她唱歌非常有辨识度,嗓音独特,而且她从不为了迎合谁而改变自.............
  • 回答
    俞渝朋友圈开撕李国庆,这无疑是2019年年末最轰轰烈烈的“豪门恩怨”大戏,信息量巨大,牵扯到夫妻关系、商业利益、家庭丑闻等方方面面。下面我将为你详细梳理事件的来龙去脉、俞渝的核心爆料、李国庆的回应以及其中可能存在的内幕。事件的起因:离婚纠纷升级事情的导火索是李国庆与俞渝之间离婚及财产分割的纠纷。两人.............
  • 回答
    8月14日,俞渝女士第二次提出人身保护令申请,这次的理由更是耸人听闻——称李国庆曾威胁要杀妻。这无疑为这场旷日持久的“庆俞战”再添一把火,将原本就充满戏剧性的股权纠纷,推向了更危险的深渊。如何看待俞渝女士的第二次人身保护令申请?从法律程序的角度来看,俞渝女士提出人身保护令申请是她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一.............
  • 回答
    近年来,自由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确实呈现出明显的衰落趋势,这一现象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技术、文化等多个层面的复杂互动。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自由主义衰落的原因: 一、经济全球化与贫富差距的加剧1. 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局限性 自由主义经济学强调市场自由、私有化、减少政府干预,但其在21世.............
  • 回答
    俄乌战争期间,虚假信息(假消息)的传播确实非常广泛,其背后涉及复杂的国际政治、媒体运作、技术手段和信息战策略。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的成因: 1. 信息战的直接动因:大国博弈与战略竞争俄乌战争本质上是俄罗斯与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北约)之间的地缘政治冲突,双方在信息领域展开激烈竞争: 俄罗斯.............
  • 回答
    政府与军队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复杂的政治与军事体系问题,其核心在于权力的合法性和制度性约束。虽然政府本身可能不直接持有武器,但通过法律、组织结构、意识形态和历史传统,政府能够有效指挥拥有武器的军队。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法律授权与国家主权1. 宪法与法律框架 政府的权力来源于国家宪法或法律。例如.............
  • 回答
    关于“传武就是杀人技”的说法,这一观点在历史、文化和社会语境中存在一定的误解和偏见。以下从历史、文化、现代演变和误解来源等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历史背景:武术的原始功能与社会角色1. 自卫与生存需求 中国传统武术(传武)的起源与农耕社会、游牧民族的生存环境密切相关。在古代,武术的核心功.............
  • 回答
    关于近代历史人物是否能够“翻案”的问题,需要结合历史背景、人物行为对国家和民族的影响,以及历史评价的客观性进行分析。袁世凯和汪精卫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其历史评价确实存在复杂性和争议性,但“不能翻案”的结论并非基于单一因素,而是综合历史、政治、道德等多方面考量的结果。以下从历史背景、人物行为、.............
  • 回答
    关于“俄爹”这一称呼,其来源和含义需要从多个角度分析,同时要明确其不尊重的性质,并指出如何正确回应。以下是详细解析和反驳思路: 一、称呼的来源与可能的含义1. 可能的字面拆解 “俄”是“俄罗斯”的拼音首字,而“爹”在中文中通常指父亲,带有亲昵或戏谑的意味。 若将两者结合,可能暗示.............
  • 回答
    民国时期(19121949)虽然仅持续约37年,却涌现出大量在文学、艺术、科学、政治、哲学等领域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师级人物”。这一现象的出现,是多重历史、社会、文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下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思想解放与文化启蒙的浪潮1. 新文化运动(19151923) 思想解放.............
  • 回答
    航空航天领域在待遇和职业环境上确实存在一定的挑战,但国家在该领域取得的飞速发展,主要源于多方面的国家战略、技术积累和系统性支持。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一、国家战略与长期投入:推动技术突破的核心动力1. 国家层面的战略目标 航空航天技术往往与国家的科技竞争力、国家安全和国际地位密切.............
  • 回答
    吴京作为中国知名演员、导演,近年来因《战狼2》《英雄联盟》等作品及个人生活引发公众关注,其形象和言论在不同语境下存在争议,导致部分人对其产生负面评价。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可能的原因: 1. 个人生活与公众形象的冲突 妻子被曝光:2018年,吴京妻子的近照和视频被网友扒出,引发舆论争议。部分人.............
  • 回答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对乌克兰的支持确实呈现出显著增加的趋势,这一现象涉及多重因素,包括国际局势、地缘政治博弈、信息传播、经济援助、民族主义情绪以及国际社会的集体反应。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的成因: 1. 俄乌战争的爆发与国际社会的集体反应 战争的爆发:2022年2月,俄罗斯对乌克兰发动全面入侵.............
  • 回答
    《是大臣》《是首相》等政治剧之所以能在编剧缺乏公务员经历的情况下取得成功,主要源于以下几个关键因素的综合作用: 1. 构建政治剧的底层逻辑:制度与权力的结构性认知 政治体制的系统性研究:编剧可能通过大量研究英国议会制度、政府运作流程、政党政治规则(如议会制、内阁制、党鞭系统等)来构建剧情。例如.............
  • 回答
    关于“剧组中男性可以坐镜头箱而女性不能”的现象,这一说法可能存在误解或过度泛化的倾向。在影视拍摄中,镜头箱(通常指摄影机或固定设备)与演员的性别并无直接关联,但若涉及性别差异的讨论,可能与以下多方面因素相关: 1. 传统性别刻板印象的延续 历史背景:在传统影视文化中,男性常被赋予主导、主动的角.............
  • 回答
    印度在俄乌战争中不公开表态、在安理会投票中对俄罗斯的决议案弃权,这一行为背后涉及复杂的地缘政治、经济利益和外交策略考量。以下是详细分析: 1. 与俄罗斯的经济与军事合作 能源依赖:印度是俄罗斯的重要能源进口国,2022年俄乌战争爆发后,印度从俄罗斯进口了大量石油和天然气,以缓解对西方能源的依赖。尽管.............
  • 回答
    关于“公知”与高校知识分子的关系,这一现象涉及中国社会、教育体系、媒体环境以及知识分子角色的多重因素。以下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 一、高校知识分子的特殊性1. 教育背景与专业素养 高校知识分子通常拥有高等教育背景,具备较强的知识储备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这种专业素养使他们更倾向于参与公共讨论,尤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