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历史上大多商品加税都没降价,房产税真的能管控房价嘛?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太好了,直击要害。历史上绝大多数商品加税后都没降价,这个观察非常准确。那么,房产税这玩意儿,它真的能管控房价吗?这事儿可就复杂了,不是一句“能”或“不能”就能说清楚的。咱得好好掰扯掰扯。

为什么大多数商品加税后没降价?

这背后其实有几层原因。你想啊,商家本来就是要赚钱的,加税了,成本自然就上去了。如果他把税费直接转嫁给消费者,价格不就得涨吗?而且,很多时候,消费者对某些商品的需求是比较刚性的,比如柴米油盐、生活必需品。你涨价,我虽然心疼,但该买还得买,商家也就有恃无恐了。

其次,税收的传导也不是一次性的。有时候,一个环节收了税,下游环节接着再收,层层叠加下来,最终的价格可能比最初的税额高出不少。市场竞争也会起作用,但如果竞争不那么激烈,或者大家都有成本压力,很多商家联合提价也不是不可能。

房产税跟普通商品不一样在哪儿?

房产税特殊就特殊在“房产”这两个字上。房子不是你想买就买,说退就退的。它是个大件,是个资产,更是个社会和经济的“锚”。

1. 刚需与投资的双重属性: 房子一方面满足人们居住的基本需求,这是刚需。另一方面,它又被很多投资客看作是资产配置,是保值增值的工具。这种双重属性就让它的价格变得复杂。
2. 税收转嫁的可能性: 房产税的本质是持有环节的税收。理论上,它是针对房产所有者收的。但现实中,房产所有者(尤其是出租房业主)会不会把这部分成本转嫁给租客,这是一个大大的问号。如果转嫁成功,租金上涨,房价会不会也跟着水涨船高,反向刺激房价?这真是个潜在的风险。
3. 市场供需的长期性: 房价受太多因素影响了,土地供应、城镇化进程、人口流动、金融政策、经济大环境等等,都是影响房价的“巨头”。房产税只是其中一个,而且它更多是针对“持有”,而不是直接的“交易”。所以,它想“管控”房价,就像是想用一根小绳子拴住一头大象,能拴住多少,还得看这根绳子有多结实,以及大象有多大的力气。
4. 心理预期和市场情绪: 房价很多时候也受到心理预期的影响。如果大家普遍认为房产税出台是为了“降温”,那么短期内可能会观望。但如果认为房产税只会推高租金成本,或者被开发商用来涨价,那么市场情绪反而可能被扭曲。

房产税真能管控房价吗?理论上和实践中的分析:

理论上的设想(正面作用):
抑制投机炒作: 如果房产税征收得足够高,并且有持续性,那么持有空置房或者多套房的成本就会大大增加。这会迫使一部分投资客退出市场,减轻市场上的投机压力,理论上对房价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
增加供给(理论上): 部分投资客可能因为持有成本过高而选择出售房产,增加市场上的二手房供应量,从供需关系上缓解房价上涨压力。
财政收入和公共服务: 房产税带来的财政收入可以用于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间接提升居住环境,从长远来看可能是一种良性循环。

实践中的挑战和疑虑(负面或无效的可能性):
税负转嫁风险: 这是最被大家担心的一点。如果房东把房产税转嫁给租客,租金上涨,持有成本的增加没有改变,反而租客负担加重。而如果租金上涨带动了市场对房产的“保值增值”预期,甚至可能刺激房价上涨。
税率设计不当: 如果税率太低,它可能起不到抑制作用,只是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对房价影响甚微。如果税率太高,又可能引发市场动荡,甚至导致部分业主资金链断裂。
征管的难度: 房产评估价值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如何公平、准确地评估每个房产的价值并稳定征收,是个巨大的工程。如果评估不公,或者存在大量避税行为,房产税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对刚需的影响: 如果房产税直接影响到首次购房者或自住型业主(例如按照面积或价值的高低来征收),可能会加重他们的负担,这与“稳定”房价的初衷可能背道而驰。
历史经验的借鉴(国内情况): 很多国家和地区尝试过房产税,效果褒贬不一。有些国家通过征收房产税确实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房价,但往往伴随着一系列配套措施和复杂的市场环境。我们国家在房产税方面的试点(如上海、重庆)也还在探索中,还没有形成全国普遍的、强有力的调控经验。

所以,房产税能管控房价吗?

它有可能在特定条件下,配合其他政策,对房价起到一定的“抑制”或“稳定”作用,但它本身不是“万能药”。

不能指望它“降价”。 房产税更多是改变持有成本,让炒房行为付出更高代价,从而间接影响供需平衡和市场预期。指望它让房价立刻、大幅下跌,不太现实。
关键在于如何设计和执行。 税率的设定、征收范围、免征面积、评估机制、以及是否与其他调控政策(如限购、限贷、土地供应、租赁市场政策)形成组合拳,决定了房产税最终能有多大作用。
市场情绪和预期也很重要。 如果市场普遍认为房产税是国家调控房价的决心和手段,那么它可能会在短期内产生一定的心理效应。但如果大家觉得只是“刮一阵风”,或者能轻易规避,效果就会差很多。

总而言之,房产税是个复杂的工具,能否“管控”房价,得看怎么用、用在哪儿,以及它的“邻居们”(其他政策和市场因素)给不给力。它不是一把万能钥匙,更可能是一个漫长博弈中的一个环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房产税的目的是增加住户持有成本,让房主倾向把房子租出去。市面上可供出租的房子多了,配合限制“二房东”、中介组织和房租价格的政策,以及官方色彩的住房租赁平台,确保买不起房子的人可以相对顺心的长期租房生活。

酒桌段子:有关部门已经放弃直击房价了,今后的主要精力是确保市面上有足够的保障房。你们看福利分房时代,全民租房住,大城市很少有人能负担起私有住房,基本都住在低房租的公租房里,这不也天下太平么。8项规定以来入职的公务员基本上也进入处级甚至更高岗位了。 @不想上吊王承恩 都住到河北三河市了。你们说这伙人能看房东们顺眼么。没上车的朋友要做好心理建设,形成“没有产权但是租售同权的房子住一辈子不也挺好的”观念,不要成天想着成为有产阶层薅原生阶层羊毛。

豆知识:清代覆灭后,一堆无能的八旗贵族没几天就败家败到卖祖宅,包括一些王爷。但是溥仪的生父、醇亲王载沣因为相对精明,苦心经营家业,保留了王府及几百奴仆的排场直到1950年。1945年日本战败,溥仪、溥杰兄弟二人被俘,溥杰的日本老婆嵯峨浩带着女儿投奔公爹,感慨公爹府邸生活的气派。1950年,政府收房产税了。载沣负担不起税金,把王府卖给了一所公立学校。后来这片建筑分成了一个局机关、一所中学和一位名人的住处。载沣好歹能把房子卖出去,有些人卖都卖不掉,只好把房子捐给国家。先收房产税,再进行“经租”等公有制改造,这是阳谋。

user avatar

因为你理解错了,房产不是商品,而是一种生产资料。

历史上大多数的股票加印花税后股价都跌了。

如果想要讨论商品,应该举例房租印花税,那个肯定会让房租上升。要注意,这里的商品其实是一段时间内的居住权,而这个商品的价格是房租。房子其实是一种投资或者生产资料,不断的生产这个居住权让房东出售。

有人抬杠说如果房东可以加租,那么他为什么不直接加,非要等到有税了再加。其实如果全世界的房东能够一致行动,那么确实如此,可以把房租直接推向负担曲线的最高处。这也是为什么要反垄断的原因。但是同样的,如果全世界的租客也能一致行动,其实也能把最小化房租负担(因为房子的居住商品其实是时间居住权,在空置时是100%沉没的,而且房子的静态数量肯定是多于租客的,所以才会有空置)。所以这个博弈在于哪一方有更强的一致行动能力,而房租税就是触发房东这个短期一致行动的关键。其实如果把居住权看成一个商品,那么它和大米没有区别。就像国家给大米加税会带来米价上涨,你为啥不抬杠卖大米的为啥不直接定个天价?

把长期价格完全归咎于供求关系是一种没有经济学常识的行为,一个商品的决定性价格还是来源于成本。比如房价上涨有时候会带来房租上涨就是因为产生固定时间内居住权这个商品的资金成本上升了。房租税也会带来居住权这个商品成本的上升。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太好了,直击要害。历史上绝大多数商品加税后都没降价,这个观察非常准确。那么,房产税这玩意儿,它真的能管控房价吗?这事儿可就复杂了,不是一句“能”或“不能”就能说清楚的。咱得好好掰扯掰扯。为什么大多数商品加税后没降价?这背后其实有几层原因。你想啊,商家本来就是要赚钱的,加税了,成本自然就.............
  • 回答
    《大秦帝国之裂变》这部电视剧,在很大程度上是围绕商鞅变法这一历史事件展开的。对于商鞅的还原度,可以说是相当高,但也并非百分之百的照搬史实,这其中有艺术创作的需要,也有历史记载本身的局限性。还原度高的一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变法的核心精神和主要内容: 电视剧非常生动地展现了商鞅变法所要解决.............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确实放眼中国历史,大部分的统一王朝都是由北方的力量最终完成的。咱们来好好掰扯掰扯,为什么是这样,这背后其实是天时地利人和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首先,得从咱们中国的地理格局说起。你可以想象一下,中国是一个大块土,而黄河和长江就是两条横亘在这块土上的大动脉。而北方地区,尤其是黄河流域.............
  • 回答
    日本历史上,你提到的“将军统治”其实更准确地说,是武士阶层,特别是幕府将军,掌握着实际的政治和军事权力,而天皇则作为神圣的象征,一直延续了下来。这其中的原因,并非单一,而是多种历史、文化和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首先,要理解这种看似矛盾的并存,我们需要回顾一下日本天皇制度的根基。日本天皇的血统号称万.............
  • 回答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确实存在着一个普遍的现象:在南北对峙、分裂的乱世中,最终实现统一的往往是北方政权成功征服南方,而南方政权统一北方的例子则相对罕见。这背后的原因错综复杂,可以从 军事、经济、文化、地理以及政治制度 等多个角度来解读。以下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 一、 军事优势:北方政权的骑兵.............
  • 回答
    关于“北方人易投降做汉奸,南方人大多不投降”的说法,确实在一些讨论中出现过,其中以高晓松在《晓松奇谈》中的论述最为人所熟知。他的观点,加上历史事件的梳理,形成了一个相对复杂的图景。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而非简单地给出一个“是”或“否”的答案。首先,我们得承认,历史上确实存在.............
  • 回答
    那些曾经硝烟弥漫的战场,如今深藏于汪洋之下,静静地诉说着历史的印记。大型海战过后,留下的不仅仅是战败者的悲鸣和胜利者的凯旋,还有大量沉没的舰船,它们一旦发生燃料泄漏,其对海洋生态造成的长远影响不容忽视。那么,这些历史上的巨型战场,它们最后的命运又是如何被处理的呢?实际上,对于古代和近代海战的战场,我.............
  • 回答
    很多时候,硝烟未起,胜负的天平就已经悄然倾斜。这并非因为什么神秘的预言,而是历史长河中无数次战争演进的必然结果。大型战役,尤其是那些对历史进程产生深远影响的战争,其最终走向往往是经过长年累月、错综复杂的积累和博弈,最终在战场上集中爆发。下面我将从几个关键方面,详细阐述为何许多大战在开打时胜负已然注定.............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虽然“撒狗粮”这个词是现代的流行语,但因“秀恩爱”引发的悲剧,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倒也不是完全没有苗头,只是通常不会直接被归结为“撒狗粮”这个原因。这些悲剧往往披着更宏大的历史外衣,比如权力斗争、政治阴谋、社会动荡等等,而爱情的“高调展示”只是其中的催化剂或导火索。我尝试着从一.............
  • 回答
    在自行车界,提及三大环赛——环法、环意和环西——无数的荣耀时刻和传奇车手,人们总会联想到那些伴随他们征服険峻山路、飞驰于平坦赛道的战车。纵观这些赛事的历史长河,要找出骑行哪个品牌自行车夺冠次数最多的车手,那无疑是一段关于品牌、技术与骑手默契协作的故事。要说起在三大环赛中出现频率最高,且赢下最多冠军的.............
  • 回答
    日本历史上的大名们之所以没有废除天皇并取而代之,而是选择供奉“傀儡”天皇,这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历史现象,背后涉及了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以及社会结构等多个层面的原因。与其说是“供奉傀儡”,不如说是大名们懂得如何利用天皇这一神圣符号来巩固自己的权力,并在政治舞台上占据合法性高地。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进.............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中国历史上一类很有意思的现象。我们经常能听到一些说法,比如“马上得天下”的开国皇帝,或者是一些在乱世中力挽狂澜的君主,往往被贴上“老粗”的标签。反之,那些饱读诗书、温文尔雅的知识分子型皇帝,似乎成功的案例相对较少。这背后其实不是简单的“老粗”就一定能成大事,也不是知识分子.............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假设性问题!如果刘备能够采取这样的策略,并且得到庞统、赵云、黄忠等大将的全力支持,北伐取得比历史上更大的战果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关键的挑战。下面我们来详细分析:1. 策略分析:为何刘备派庞统、赵云、黄忠等入蜀帮助刘璋灭张鲁会有积极影响? 巩固益州根基,消除后顾.............
  • 回答
    “大力出悲剧”是一个非常贴切的描述,它指的是那些因为追求极致、过度强调某种功能或理念,但忽略了其他重要因素,最终导致产品失败、甚至带来负面影响的案例。历史上有不少产品都符合这个特征,以下是一些比较典型且可以详细讲述的例子: 1. 索尼Betamax录像机背景: 在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录像.............
  • 回答
    历史上的“国难财”是指在国家面临战乱、饥荒、瘟疫等灾难时期,通过非法或不道德的手段谋取暴利的行为。这类行为不仅是对社会秩序的破坏,更是对苦难中人民的无情剥削。下面将根据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类型,详细讲述一些历史上大发国难财的人及其行为。需要强调的是,以下列举的人物和事件,仅为通过公开的历史资料进行的描述.............
  • 回答
    哈哈,这问题问得真有意思!“大家一致看好最后黄了”,这事儿在历史上也不算少见,有时候人们的判断啊,就像过山车一样,上去的时候雄心勃勃,下去的时候……唉,不提也罢。不过,真要找几个“大家一致看好最后黄了”的事儿,我还真能想起来几个,咱们就聊聊这些,尽量讲得生动点,就当是听我闲扯。1. 空中城堡的梦想:.............
  • 回答
    战火中的钢铁洪流:历史上的西班牙大方阵在欧洲近代军事史上,有一支部队以其严密的纪律、惊人的韧性和卓越的战场表现,在16世纪末至17世纪中叶,成为欧洲战场上令人闻风丧胆的存在。它不是某个国王的私人卫队,也不是某个特定的兵种,而是一种由步兵组成的、经过严格训练和战术革新的作战单位——西班牙大方阵(Ter.............
  • 回答
    人类历史长河中,涌现过无数璀璨的文明与强盛的国度,而其中能够被冠以“帝国”之名的,更是如同星辰般点缀着我们赖以生存的这片土地。它们往往疆域辽阔,人口众多,拥有着强大的军事力量、发达的经济文化,并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后世的世界格局。提起人类历史上那些令人难以忘怀的大帝国,脑海中会立刻浮现出几个熟悉的名字.............
  • 回答
    中国历史悠久,朝代更迭,自然也涌现出不少曾被定为首都的古都。这些城市之所以能成为当时的政治中心,往往集天时地利人和于一身。然而,历史的长河滚滚向前,很多曾经辉煌的都城也随之没落。我们不妨细致地聊聊这些古都的辉煌与失落。古都的崛起:那些让它们脱颖而出的优势一座城市之所以能成为首都,绝非偶然,而是多种因.............
  • 回答
    波斯古国,古老的土地上,孕育了无数辉煌的篇章。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除了我们熟知的文化与艺术,还隐藏着一段段惊心动魄的征服与探索史,其中,那些大部队横穿险峻的卡维尔(Dashte Kavir)和卢特(Dashte Lut)荒漠的壮举,更是波斯民族不屈意志的生动写照。卡维尔和卢特,这两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