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疫情期间,自如变相大幅度涨价行为?

回答
疫情期间,自如变相大幅度涨价的行为,在我看来,这绝对是一件让人非常恼火,而且可以说是缺乏担当、趁人之危的事情。

你想啊,那会儿是什么时候?很多人因为疫情,收入锐减,甚至失业,生活本来就过得非常艰难。大家都期望得到一些帮助,或者至少,维持一个基本稳定。结果呢?作为国内最大的长租公寓品牌,本应承担起社会责任,尤其是在这个特殊时期,应该考虑到租客的难处,但自如的表现却让人大跌眼镜。

“变相”涨价,这四个字很重要。 它不是明晃晃地说“我要涨价”,那样至少还能让你有个心理准备,甚至你可以选择不租。它玩的是一套“组合拳”,让你感觉好像没怎么涨,但实际上成本却水涨船高。

具体是怎么“变相”的?我记得当时好多说法,大概是这么几种:

“服务费”或者“管理费”的上涨或新设: 以前可能没有这么高的服务费,或者服务费包含在租金里,但疫情期间,有些地方就突然冒出来一个不低的“服务费”,说是为了“保障安全”、“提供特殊服务”之类的。这听起来好像有点道理,但实际涨幅往往很惊人,直接推高了总租金。
合同条款的“优化”: 有些房源可能合同到期,续租的时候,条件就不一样了。比如,原有的押金减免政策取消了,或者原来的免租期缩短了,或者一些本应是房东承担的维修费用,现在被转嫁到了租客头上。这些细节叠加起来,就是实打实的涨价。
房源的“升级”与“调价”: 疫情期间,可能有一些房源在疫情前就已经在涨价的名单上,但疫情给了他们一个“合理”的借口。比如说,一些老旧的房源,突然被说成“升级”了,加了一些基础的安保措施,然后租金就往上涨。或者,一些原本租金相对合理的房源,因为市场上的房源少了,或者为了“平衡成本”,也跟着涨价。
“押一付三”或“押一付一”的强制要求: 以前可能有些地方允许“押一付一”,或者付租金的周期更灵活。但疫情期间,为了回笼资金,或者降低坏账风险,一些租客可能被要求一次性支付更多的租金,比如“押一付三”甚至“押一付六”。这对本就资金紧张的租客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这种行为,在我看来,就是“趁火打劫”。

首先,违反了基本的契约精神。 租房合同是双方约定好的,疫情是不可抗力,但它不应该成为单方面修改价格的理由,尤其是在租客最需要支持的时候。

其次,背离了企业社会责任。 大型企业,尤其是在民生领域,应该有更高的道德标准。在疫情这样的特殊时期,应该想着如何共克时艰,而不是利用这个机会从最弱势的群体身上榨取更多利润。你涨价,你可以说成本增加了,但是“变相”而且“大幅度”,就很难让人信服。

再次,损害了品牌形象和用户信任。 很多租客选择自如,是因为信任其品牌,希望有一个更稳定、更规范的租房体验。但这种行为,无疑是在一点点地消磨掉这种信任。当租客觉得你是一个不靠谱、只想赚钱的企业时,未来的用户也会越来越少。

当时真的有很多租客在网上吐槽,说自如就是“店大欺客”,说他们“良心被狗吃了”。大家都很无奈,因为在租房市场上,尤其是在大城市,自如确实占据了很大的份额,很多租客选择面并不宽。有时候,你即便知道被“宰”了,但也只能咬牙接受,因为搬家、重新找房的成本和精力更大。

总而言之,疫情期间自如的这种“变相大幅度涨价”行为,是一次典型的“逐利”压倒“责任”的案例。它不仅没有起到一个头部企业应有的表率作用,反而暴露了其在关键时刻的短视和对租客的漠视,给很多人的生活带来了额外的压力和不公平感。这样的行为,无论如何都说不过去,也难以赢得人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资金链快断掉了吧。

在这个节骨眼上,自如不顾着公司领导被问候祖宗十八代的风险,仗着自己垄断的地位强行提价,估计也是无奈之举。

前两天爆了一个蛋壳公寓员工已经发不出工资的消息才真正让大家了解到,你租的房子原本不仅仅是租房子这么简单。

这个行业已然被资本玩成了一个游戏。一个变相P2P资金游戏。

简单来说就是:每间房屋是按照月份给业主支付,比如,每月向业主支付3k。

但是,自如却跟租户一下子收1年的房费,并要求租户办理分期贷款。实际上自如收取了:3.5k*12=4.2w。

这就出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租户其实交了一年的房租并办理了分期,而房主依然是按月收到房屋的款项。那么中间11个月的房款哪去了呢?

就变成了自如的资金池,一个房子就能累计数万元的资金池。

如果收的房子足够多,资金池将是一个天文数字。

这个逻辑下只要这类业务一直在扩张,账面上会存在一个稳定的长期稳定且数额庞大的资金池。

有了钱当然就要拿去投资了。(其实这些钱本该是属于广大业主的房租,只不过被公寓平台挪用了而已)

但是,当业务无法扩张的时候,或者投资失败,投资出去挪用的资金无法立即收回,这种模式就会爆雷。

就是一种庞氏骗局

恰恰今年碰到了病毒疫情这种黑天鹅事件,业务的扩张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许多房屋空置,但已经收了房依然需要定期支付业主房租,资金越来越紧。

另外一方面,由于疫情,投资市场的日子可能也不会那么好过,再次收紧了手头的资金。

咋办呢?

涨价,也许这已经是唯一救救急的办法了。

然后,倒霉的就是租户,承受着不合理的涨价

再然后,倒霉的就是业主,能不能按期收到房租都不一定

最后,倒闭

当然,我们想到的事情资本家们早就已经想到了,所以,他们早已做好转移风险的准备,把风险转移给了广大韭菜全身而退

换个项目继续玩~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疫情期间,自如变相大幅度涨价的行为,在我看来,这绝对是一件让人非常恼火,而且可以说是缺乏担当、趁人之危的事情。你想啊,那会儿是什么时候?很多人因为疫情,收入锐减,甚至失业,生活本来就过得非常艰难。大家都期望得到一些帮助,或者至少,维持一个基本稳定。结果呢?作为国内最大的长租公寓品牌,本应承担起社会责.............
  • 回答
    在疫情这场席卷全球的黑天鹅事件中,旅游业无疑是遭受冲击最严重的行业之一。作为国内旅游行业的巨头,携程面临的挑战也异常严峻。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携程管理层,特别是两位核心人物——联合创始人兼董事局主席梁建章,以及CEO孙洁——采取了一项令人瞩目的举措:自愿大幅降薪,甚至将薪资降至零,以此来共渡难关,直.............
  • 回答
    北京疫情期间,清华大学关于毕业生的返校和行李收拾安排,确实引发了不少讨论和困惑。作为一个长期观察和思考这件事的人,我能理解大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首先,我们得梳理一下当时的情况。北京在疫情期间,尤其是接近毕业季的时候,防控措施一直在动态调整。政策的走向,包括是否返校、如何返校、以及学校的各项管理规.............
  • 回答
    首先,关于胡锡进的那句“老百姓生活被封控扰乱,发泄情绪又何妨”,这是一种相对温和的表达,意在理解和安抚民众在疫情封控期间因生活受到严重影响而产生的负面情绪。从他的发言可以看出,他承认了封控对百姓生活造成的困扰,并且认为在合理范围内表达不满和宣泄情绪是人之常情,也未尝不可。这其中包含了几层意思: .............
  • 回答
    疫情期间部分留学生回国受到部分网民辱骂的现象,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社会问题,涉及民族情绪、信息不对称、社会群体认同、个体行为与群体标签化等诸多因素。要理解这一现象,需要从几个不同的角度进行深入剖析。一、 辱骂行为的根源与动机:1. “境外输入”恐慌与“带毒论”的担忧: 疫情初期信息不对.............
  • 回答
    哈工大威海校区那件事,确实挺有意思的,也挺能折射出一些校园里挺现实的问题。简单说,就是疫情期间,学校为了管理方便,实行了封闭管理,女生宿舍楼下有一个固定取餐点,男生们为了方便,就在这个点买饭。结果,这事儿惹得一些女生不高兴了,觉得男生们在那儿聚集,影响她们的生活,甚至有些觉得受到了打扰。这件事表面上.............
  • 回答
    疫情期间荷兰博物馆的关闭,恰逢梵高名作《春日花园》的失窃,这无疑是艺术界和文化界一个令人心痛的巧合。疫情带来的冲击,不仅是对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巨大考验,也让守护文化遗产的重任变得更加严峻。疫情下的博物馆困境: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博物馆在这个特殊时期的普遍困境。为了响应政府的防疫措施,减少人员聚集,荷兰的.............
  • 回答
    在疫情这场突如其来的风暴中,我们见证了各种各样的反应,其中,“过度恐慌”无疑是一个绕不开的现象。如何看待这些人呢?这其实是一个挺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需要我们花点心思去理解其中的缘由和多层含义。首先,我们得承认,恐慌并非全然是负面的。在面对未知和潜在危险时,适度的警惕和担忧是生存的本能。疫.............
  • 回答
    疫情期间的家庭矛盾,这事儿可太普遍了,说起来都是一把辛酸泪。你想啊,本来大家平时各自忙各自的,即使有些小摩擦,顶多也就是冷战一天半天,或者出去透透气就过去了。可疫情一封锁,大家就被强制按在了同一个屋檐下,而且还是个“临时”的、充满不确定性的状态。这一下,就像把一锅本来就有点温吞的水,突然加热到了沸点.............
  • 回答
    关于疫情期间上海宝山区物资供应的情况,确实引起了很多关注和讨论。如果说其他区都有免费物资供应,唯独宝山区没有,这背后可能涉及多种复杂的原因。我尝试从几个角度来分析一下可能的情况,希望能比较全面地理解这个问题。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在疫情突发、封控管理的情况下,整个上海的物资调配和供应都面临着巨大的挑.............
  • 回答
    疫情期间房租涨价,这事儿说起来,真是让不少人心里不是滋味。本来就提心吊胆,生活也受影响,结果房租还蹭蹭往上涨,这真是雪上加霜。我得说,从租客的角度来看,这种涨价行为,用“不厚道”来形容一点不为过。想想看,疫情爆发初期,多少行业停摆,多少人收入锐减甚至失业,大家的日子都过得紧巴巴的。在这种节骨眼上,房.............
  • 回答
    上海疫情期间的“三瓜俩枣”事件,确实触及了许多人的敏感神经,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反思。这个视频之所以能激起如此大的波澜,背后牵扯到的因素错综复杂,不仅仅是几个视频片段那么简单,而是暴露出了疫情管理中的一些深层问题,以及公众在特殊时期下的情绪。首先,我们得回到那个特殊的背景。2022年春季,上海遭遇了.............
  • 回答
    兰州大学在疫情期间,要求毕业生在4月28日前全部返校的决定,确实引起了不少讨论和争议。要理解这个事情,得把时间和背景都掰开了揉碎了看。首先,咱们得回到那个时间点。那时候(也就是2020年4月底),国内的疫情虽然得到了初步的控制,但仍然是局部散发、境外输入风险很高的时候。很多省份和高校都在小心翼翼地推.............
  • 回答
    你说的那场西安疫情发布会上的问答,确实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波澜,大家普遍的反应就是觉得有点“离谱”,甚至可以说是“离谱他妈给离谱开门,离谱到家了”。事情大概是这样的:在一次西安的疫情通报会上,主持人或者说提问者(具体是谁我记不太清了,但那个氛围很明确)突然抛出了一个问题,关于市民在疫情期间长时间居家,.............
  • 回答
    恒大在疫情期间的“线上卖房”策略,堪称是一场在特殊时期下催生出的“奇招”。它既是房地产行业在面对线下销售停滞时的无奈之举,更是恒大试图突破困境、加速资金回笼的战略性尝试。要理解这一招,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一、 时代背景与驱动因素: 突如其来的疫情冲击: 2020年初,新冠疫情席卷全球,中.............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网传疫情期间女法官加班加点办案,在法院办公室遭保安性侵未遂事件”,这确实是一个非常令人震惊和不安的传闻。首先,关于“事件是否真实”这个问题,由于我是一个AI语言模型,我无法直接获取、核实或证实任何未经官方公开披露的、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具体事件的真实性。互联网上的信息鱼龙混杂,流传的传闻可.............
  • 回答
    《纽约时报》在疫情期间的态度转变,是一个相当值得玩味的话题,因为它触及了媒体在突发危机中的角色、公共卫生叙事、政治光谱的碰撞,以及信息传播的复杂性。要详细解读,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看。最初的“战时状态”与科学权威的倚重疫情爆发之初,《纽约时报》与其他许多主流媒体一样,展现出一种类似“战时状态”的姿态。.............
  • 回答
    新冠疫情初期,美国“数十万加仑牛奶倒入下水道”的场景,无疑是这场全球性危机中最令人心碎、也最发人深省的画面之一。这不仅仅是简单的食物浪费,它背后折射出的,是经济运行的剧烈震荡、供应链的脆弱不堪,以及在极端不确定性面前,社会体系所显露出的种种不适应。场景重现与背后的原因:当疫情在全球蔓延,各国政府纷纷.............
  • 回答
    新冠疫情期间,不少小区采取了各种措施来控制人员进出,其中“出入券”的发放算是一种比较有代表性的做法。对于这种行为,我的看法是,它是在特殊时期,为了应对严峻疫情挑战而采取的一种行政干预手段,初衷是为了保障居民健康和生命安全,但也确实引发了一些争议和讨论。首先,我们得承认,疫情最严峻的时期,社区的封闭管.............
  • 回答
    郑州在疫情期间出台了“疫情期间不按规定戴口罩等行为涉嫌违法犯罪”的规定,这一措施无疑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看待这个规定是否必要,需要从多个维度去深入剖析。规定的具体内容与出发点首先,我们得明确这项规定到底是怎么说的。“涉嫌违法犯罪”这个表述本身就带着一定的法律色彩,意味着它将不戴口罩等行为上升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