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哪些书会把经济学初学者引上「歧途」?

回答
经济学是一门迷人的学科,但对于初学者来说,确实存在一些书籍或观点,如果稍不留神,可能会将他们引上“歧途”。这里的“歧途”可以理解为:

形成片面或错误的经济学认知: 导致对经济现象产生误解,无法正确分析问题。
对经济学产生抵触情绪: 觉得经济学过于枯燥、反人性或与现实脱节。
误信某些极端的经济学理论或政策: 盲目推崇某种理论,而忽略其局限性或适用条件。
无法建立起扎实的经济学基础: 难以理解更深入或更复杂的经济学概念。

以下是一些可能将经济学初学者引上歧途的书籍类型或它们所包含的常见问题,并会尽量详细地解释原因:

1. 过度简化或煽动性的普及读物(可能包含“非主流”经济学)

这类书籍通常以通俗易懂的语言,配合生动有趣的故事或比喻,来解释经济学概念。它们的目的当然是吸引读者,但如果过度简化,或者为了吸引眼球而夸大某些观点,就可能产生问题。

可能引向的歧途:

认为经济学就是“涨价和降价”: 将复杂的市场机制简化为简单的供需关系,忽略了信息不对称、外部性、预期、制度等关键因素。
过度推崇或妖魔化某种经济政策: 比如一味鼓吹自由放任,或者将所有问题都归咎于政府干预。
陷入“阴谋论”式的经济解释: 将经济现象归结为少数人的操纵或特定利益集团的阴谋,而忽略了系统性的原因。
形成“经济学很容易”的错觉: 导致在面对更复杂的经济问题时,无法深入分析。

举例说明(非点名特定书籍,而是类型):

某类关于“国家财富秘诀”的书籍: 可能会将某个国家的繁荣完全归结于其独特的某种政策或文化,而忽略了其历史背景、地理条件、全球经济环境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比如,仅仅强调某国如何“鼓励创新”,却忽略了其教育体系、法律制度、金融市场等配套的支撑。
某些宣扬“零和博弈”经济学观点的书籍: 认为经济活动中,一方的得益必然是另一方的损失。这在某些特定情境下可能是对的,但作为普遍经济学观点的普及,则忽略了经济学中“帕累托改进”和“非零和博弈”的普遍性,比如贸易、技术进步都能创造新的财富和价值。
某些极端自由市场或计划经济的拥趸写的普及读物: 可能会用非常片面的例子来证明自己观点的绝对正确,而对相反的观点进行抹黑或选择性忽略。例如,自由市场拥趸可能会只强调市场失灵的例子,而忽略其效率;计划经济拥趸则可能只强调旧计划经济下的某些成就,而忽略其普遍存在的效率低下和创新乏力。

2. 概念混淆或定义模糊的著作

经济学是一门高度依赖精确定义的学科。如果一本书在关键概念上模糊不清,或者将不同概念混为一谈,会严重阻碍初学者建立正确的认知。

可能引向的歧途:

无法区分“价值”与“价格”: 这是经济学中的一个经典误区。一些普及读物可能会将商品的“价值”简单等同于其市场“价格”,忽略了价值理论(如劳动价值论、效用价值论)的复杂性。
混淆“效率”与“公平”: 经济学常常在效率和公平之间进行权衡。如果一本书将两者视为对立或可以轻易调和的,则可能误导读者对经济政策的判断。
误解“供给”和“需求”的动态性: 简单地认为供给和需求是固定不变的曲线,而忽略了它们会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并且经常处于动态调整过程中。
将“统计数据”简单等同于“经济现实”: 统计数据是经济学分析的重要工具,但数据的收集、处理和解释都可能存在局限性或偏见。如果一本书不加分析地引用数据,或者用数据来支持预设的结论,就可能误导读者。

举例说明:

一本介绍“宏观经济学基础”的书,但对“GDP”的解释过于简单: 可能只提到GDP是衡量国家总产出的指标,却忽略了其构成(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净出口),以及GDP不能衡量收入分配、环境成本、幸福感等问题。这会导致读者认为GDP越高就一定越好,而忽略了经济发展的质量问题。
一本讨论“贫富差距”的书,但将所有财富不均都归结为“资本主义的原罪”: 这种论调忽略了导致贫富差距的多种原因,包括个人能力、努力程度、历史因素、制度设计(如税收政策、教育机会)、以及全球化等。未能区分这些因素,就可能导致对解决贫富差距问题的思路出现偏差。

3. 过于强调某个特定理论流派,而忽略其他流派的贡献

经济学存在多种学派,如古典经济学、凯恩斯主义、奥地利学派、新古典主义、货币主义、新制度经济学等等。每个学派都有其侧重点和分析框架。如果一本书只推崇某个学派,并用其来解释所有经济现象,而对其他学派的观点和贡献视而不见,甚至进行攻击,那就会将初学者带偏。

可能引向的歧途:

形成“非黑即白”的思维模式: 认为经济学只有一种“正确”的答案,而无法理解不同经济问题可能需要不同的分析框架。
对经济学研究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缺乏认识: 认为自己看完一本书就掌握了经济学的所有“真理”。
对现实世界中存在的多种经济模式和政策选择感到困惑: 当看到现实中存在与书中观点不符的经济现象时,难以进行合理解释。

举例说明:

一本纯粹的“自由市场至上”的入门书: 可能会详细阐述市场如何有效地配置资源,但对市场失灵(如垄断、信息不对称、外部性)的讨论可能很薄弱,或者将其归咎于政府的错误干预。这样,当遇到金融危机、环境污染等问题时,读者就很难理解为何市场本身无法解决,而需要政府介入。
一本纯粹的“凯恩斯主义万能”的入门书: 可能会强调政府支出在刺激经济中的作用,但对过度赤字、通货膨胀、以及政府干预可能带来的效率损失等问题,则可能避而不谈或轻描淡写。这会导致读者认为,经济不景气时,政府只要大肆花钱就能解决一切问题。
一本充斥着“奥地利学派”术语的书,但缺乏严谨的数学模型和实证分析: 虽然奥地利学派提供了一些独特的洞察,但其分析方法有时更侧重于哲学和直觉,而非实证检验。如果一本书将这种方法包装成“终极真理”,并贬低使用实证方法的研究,可能会让初学者远离严谨的经济学研究范式。

4. 使用过时或不适用于现代经济的理论

经济学理论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有些书籍可能仍然基于几十年前甚至上百年前的理论框架,而这些理论可能无法充分解释或应对现代经济的复杂性。

可能引向的歧途:

无法理解现代经济的关键特征: 如全球化、数字经济、金融创新、信息不对称等。
对当今经济政策的有效性产生误判: 认为过去有效的政策在现在仍然“放之四海而皆准”,或者反之。
对经济学作为一门“活的科学”缺乏认识: 认为经济学是“一成不变”的教条。

举例说明:

一本主要基于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理论,但几乎不提及垄断、信息不对称或外部性的书籍: 在信息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完全依靠“看不见的手”来调节市场显得过于理想化。例如,在互联网平台上,数据垄断、算法歧视等问题是传统经济学理论难以直接解释的。
一本只强调“金本位”或固定汇率制度优势的书籍: 现代国际货币体系已经发生巨大变化,多数国家采用浮动汇率。只强调过去制度的优点,而忽略其在现代经济下的不适应性,会误导读者对汇率政策的理解。

5. 带有强烈意识形态色彩,而非科学分析的书籍

虽然经济学本身可以为不同的意识形态服务,但作为入门读物,它更应该以科学的、客观的态度,介绍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和基本原理。一些带有强烈政治立场或意识形态色彩的书籍,可能会为了服务于其政治目的,而扭曲或选择性地呈现经济学概念。

可能引向的歧途:

将经济学视为政治斗争的工具: 忽视经济学本身的研究价值和方法论。
形成极端的政治立场,并试图用经济学来“证明”: 导致对经济问题的分析缺乏客观性。
对不同经济制度或政策产生非理性的好恶: 仅仅因为符合自己的政治立场就全盘接受,反之则全盘否定。

举例说明:

一本将所有经济问题都归咎于“阶级压迫”的著作: 这种视角可能在某些历史时期或特定情境下有其合理性,但如果作为经济学入门读物,用它来解释一切经济现象,则会忽略市场、技术、制度等其他重要因素,并可能导致读者陷入非理性的政治对立。
一本“反全球化”的入门读物,但用非常情绪化的语言和片面的数据来论证: 可能会夸大全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而忽略其在提高生产效率、促进技术传播、降低商品价格等方面带来的益处。

如何避免引向歧途?

对于初学者,避免引向歧途的建议是:

从经典、权威的教科书开始: 例如曼昆的《经济学原理》或萨缪尔森的《经济学》等,这些教材通常经过多轮修订,内容相对全面和平衡,并且有较强的学术基础。
阅读不同学派的著作: 在掌握了基础知识后,尝试接触不同学派的经典著作,理解它们各自的贡献和局限。
保持批判性思维: 无论读到什么书,都要问问自己:作者的论据是否充分?是否有偏颇?是否有其他解释?
关注现实与理论的结合: 尝试用经济学原理来分析现实中的经济事件,看看理论是否能解释得通。
多听取不同意见: 与他人讨论经济学问题,听取不同的观点和理解。

总而言之,经济学作为一门科学,其魅力在于其分析工具和框架,以及对复杂世界进行解释的能力。而“歧途”往往来自于简化、片面、意识形态化或不严谨的论述,这些都可能阻碍初学者建立起扎实、全面、客观的经济学认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Kumiko

关于这个问题,我粗略了浏览了一下所有的答案,某个跳梁小丑就不说了,剩下的大概已经得到了一个结论:看教材。

但我猜,这可能不是很多人想从这个答案里面听到的。

我对「歧途」有些不同的看法。

我有位高中同学,素来喜欢思考财经类宏大问题。今年春节那几天,他一直追着我要贩卖他的一个所谓的发现或者理论。他的理论按我的理解是这样的:他说,人类历史上的经济危机都发生在重大的科技进步之后,1929年大萧条之前如何如何,互联网泡沫和次贷危机之前如何如何,似乎每一次大萧条背后都有那么一次重大的科技进步。然后,他坚信,现在由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引领的这次科技进步,也必将导致大的经济危机。他还说,人工智能的普及将导致大规模的摩擦性失业,这些摩擦性失业最终将使得世界经济进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我问了他几个问题,都是我觉得重要的问题,比如,科技进步导致经济危机的逻辑链在哪里?人工智能取代人力的过程预计需要多久?每年会导致多少人「结构性失业」?这些问题是我作为一个干这一行的人觉得重要的问题,但是他似乎对这些问题并不感冒,而是沉浸在自己的这套看似完美无缺的逻辑当中,翻来覆去就是那几句话。于是我也就觉得没有再聊下去的必要了。

按我的想法,我这位同学,应当是已经走在「歧途」上了。这里歧途的定义是直觉上的,就是让我感觉他的思维有哪里怪怪的,颇有些半瓶醋的感觉,但是如果你不深究,又觉得他说的似乎挺有道理的。

这样的感觉我在知乎也有过一次,就是某知乎大V的这个回答:

讲真,我觉得这位大V起码在贩卖自己的观点方面绝对是一等一的好手,我是很佩服的。后来有人邀请我回答一个问题,就是问这个答案有没有问题。点开之后,我粗略一番,没有对他藏得很深的逻辑滑坡保持警惕,霎时间就有了一种:「哇!精辟!」的感觉,一股点赞欲在心头油然而生。

可是呢,很遗憾,当我带着警惕,脑子里装着理论来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发现,不只是有错,背后还有那些煽动性政客才有的狡猾和坏。

我不清楚我那位同学读了什么书,我也不清楚这位大V读了什么书,但我清楚的是,他们都有一系列很不好的思维习惯:

  1. 迷恋于简单的机械一元论解释。这类人在经济学业余爱好者当中非常之多,他们非常喜欢总结出一些「理解世界的那把钥匙」,迷恋于用几条粗浅的经验命题解释整个社会和经济运行的规律。
  2. 眼高手低,迷恋于宏大叙事,但不喜欢用扎实的证据来作证自己的观点。当然,他们都是业余爱好者,他们的思想在经济学界并不值得一驳,所以他们也没有必要做这件事。但是,在他们论证的过程中又一直需要用一些经验证据来作为论据,于是他们就开始「凭感觉」了。而这些感觉,以我作为一个以研究人的认知偏见为职业的人的职业素养来说,十有八九是有问题的。
  3. 思维封闭,选择性地忽略一切不利于自己的证据。对他们来说,讲一个既简单又深刻的故事,总结一个既简单又深刻的道理,是最重要的,至于这个道理对不对,那得看我的听众是谁呀。

可能,其他诸位提到的那些书,或多或少都有些这个意思吧。比如, @葛通 学长提到张五常《经济解释》就是这样一本书,不是这书不好,而是这书特别对上面这类人的胃口。我个人非常尊重张五常,但是对于那些只读过张五常写的东西就出来指手画脚的业余爱好者非常反感,因为他们基本上占满了上面那三个问题。

其实想想,我自己又做得多好呢?至少很久之前,我刚学经济学的时候,其实也有点这个意思,对于学术研究缺少起码的敬畏。只不过后来我读的书多了,才渐渐觉得自己可笑了。可这个从觉得自己无比牛逼,到觉得自己无比傻逼的过程中,是实打实的「下功夫」和「脱层皮」。

我想说的是,引人走上歧途的,有经济学这个学科自己的问题,也有人性。一方面,经济学这个学科,仅仅在科普和基础教育问题的层面上说,其实也有这些问题:沉迷于寻找易于理解和科普并且自我封闭的「经济学思维」或者「经济学解释」,很多人入经济学这个坑就是奔着这些东西来的,而且我觉得这些人与反对经济学数学化的那群人重合度非常高。另一方面,喜欢对事物做机械一元论解释,喜欢相信自己活在一个原理非常简单的世界里,这不就是人性吗?对这种人性的缺憾感兴趣的朋友,建议抓紧去读塔勒布的《黑天鹅》。

当然,学经济学学到足够深入,你会发现经济学其实是一个非常谦卑、非常乐于开放的体系,这是题外话。


最后,我猜读这个答案的大多是刚入门没多久特别怕走歪路的后学们,在选书来读这方面,除了读教材之外,我作为过来人还有些别的心得。絮叨几句,权当做对这个问题的正面回答:

第一,永远要避开《三分钟带你理解XXX》、《XXX其实很简单》以及在隐晦地贩卖这种观点的书籍。原因上面说了,我们身处的社会不简单,不是你三分钟就能理解的。当然你也可以看,但是永远记住他们说的只是一家之言,别轻易觉得这就是真相。

第二,关于所谓的「经典」,如果非要读,请务必批判性地读。一般来说,经济学科研人员是不会去读什么国富论资本论通论的。一方面是这些书的价值实际上只是历史价值,里面提出的东西良莠不齐,有的已经被证明是错的了。因为一些搞文学历史的人带的歪路,我们国家一直非常精神错乱地鼓励人们「读经典」,但是科学研究,永远以前沿为准。另一方面,它们都是严肃的学术读物,阅读有门槛。我不相信一个大一大二的学生能读懂通论,你也读不下去。

但是,我依然觉得这些上古秘籍们,有一天你有能力了可以读读看,这个原因是很私密的——第一个原因,如果你像上面我那个同学一样,喜欢思考宏大命题的事情,那么这些书能给你带来的快感是非常大的。第二个原因,一些本源上的问题,比如「什么是效用」这些事,晚近的书里面根本不会给你讲,只有一个学科创业初期的著作里面才会提到。

但是读的时候请一定一定一定注意,带着一种挑刺的心态来读,随时随地问自己:丫是不是在胡扯?放心,多数时候你的质疑是有道理的。某些人为了让你接受那点儿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封建糟粕,不仅要求你去读孔儒经典,还要求你心怀敬畏甚至心怀崇拜地读,这就属于坏到十二指肠了。在科学研究里面,敬是美德,但是畏没有任何价值,因为畏惧意味着某种形式的神秘主义,秘而不宣缘分不到都是宗教,不是科学,神秘主义是科学的天敌。

第三,读中国人的特别是年纪比较大的中国人的书,读他们转述外国人研究的部分,而不要读他们所谓的「创新」。当然转述也有质量问题,但是有些转述非常良心,自己消化过了之后用中国人能理解的中文(而不是直接逐字逐句翻译外文)告诉你。其实,我们这些人写知乎答案,价值无非也就在这里。可是中文世界里面的经济学创新嘛……我只能说,如果拿不准可以找人问,但是十有八九是不灵的。

第四,如果不知道信哪个「学派」或者「流派」,记住一句话:主流,主流,再主流。这话不是我说的,是我从《制度经济学三人谈》这本书里面看来的,说这句话的人是复旦的韦森爷爷。你在了解现在所谓「西方经济学」的过程中,难免会产生一种非常愤怒的情绪体验。一方面这是因为,经济学有天生的右翼基因,所谓的「白左情怀」(用词可能不当望雅量)经常成为经济学家嘲笑的对象,所以经济学给人一种很冷漠,心肠不热的感觉。另一方面,经济学喜欢把假设写得特别清楚,其实每个学科但凡是理论都要做假设,但是其他学科鸡贼的地方就在于他们的假设都很隐晦。写得越清楚,你越容易觉得它扯淡,能不扯淡吗,不扯淡还叫假设吗?

现在市面上有很多质量差到谋财害命的所谓畅销书,挣的就是你愤怒之下的那份儿钱。实际上呢,随着了解的深入,你会发现很多事情没有你想象的那么荒谬。所谓的「新古典经济学」,在现如今成为主流并不是没有道理的,它的确也比其他所有异端的经济学派都靠谱了不少。只不过其他学派是在野党,在野党批评起执政党来总是能妙笔生花。但是,常看知乎怎么能不知道:永远不要相信在野党……

总而言之,就是不要因为一个不好就去相信另一个,很多时候它只是所有不好当中相对最好的那个而已。也千万不要因为追求小众优越感而去盲信其他的经济学派,你是哈耶克信徒还是马克思信徒都不会让你更优越,因为「信徒」还是神秘主义的产物,而神秘主义是科学的敌人。


总结一下:

走上歧途的危险,是没选对书造成的吗?Half。

另一半呢?走了歧途的人,读书心态不对……

user avatar

我读本科那会,不喜欢上课,喜欢读“专著”。当然,我读的也不全是上得了台面的专著。上得了台面的专著往往为了严谨牺牲一部分可读性。另一部分围绕一个或几个话题展开的专题书,则走相反的道路:为了可读性,牺牲严谨。严谨的书更容易得到学术声誉,可读的书更容易卖钱。而且在一本书卖得足够多以后,即使你怀疑它的观点站不住脚,你周围的人也很可能说“如果站不住脚,为什么这么多人买?”。


如果一直在读这种迎合你“爽点”的读物,人可能会从这些经济学爽文里吸收一堆站不住脚的观点,并引以为公理假设,自己演绎出一套更站不住脚的东西来解释经济运行和个人行为。这是我们所谓的“误入歧途”。


一般来说,受过经济学学术训练的人倾向于建议初学者“先学好原理,再探寻具体话题”。这个对于一部分“乖学生”是可以执行,但是对于另一部分人很难执行。我就是后一类人。从零开始学习,到初步掌握中级或以上的宏微观(含博弈论)、计量和几个重要的经济学门类(如产业组织、公共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等),对于资质中上的人来说需要两年或更久全身心的投入。对于我这种坐不住的暴脾气,你让我先学两年教科书再去分析现实世界的问题,我是坐不住的。而且我斗胆猜测,会想看别的学科的书的人,会思考别的学科研究的问题的人,往往都是坐不住的。


所以我觉得应该在这说个方案B:不强迫自己去先学原理再去看讨论具体问题的书,而是强迫自己针对某一具体问题,看好几本书


这个方案比起先掌握原理的最优方案,对于坐不住的人来说更好执行。一般来说,对于同一个社会问题,不同的作者展示的观点之间一定会有冲突。那么作为一个读了好几个作者的观点的人,你可以去当裁判。在他们冲突的地方,你来评判他们谁说的对。


评判观点这事,可以凭拍大腿,也可以凭翻聊天记录,啊不,是作者的论证过程。你可以把冲突的观点写在一张A4的左右两边,然后再翻翻你看完的两本书,找出它们各自的前提,前提的前提,等等等等。如此往复,你总会以下面两种方式之一停下来:


1)发现其中一方或者双方的观点基于某一个明显不靠谱的前提

2)发现其中一方或者双方的观点从书里的前提出发推不出来


无论你以哪种方式停下来了,你都会发现一件事:任何关于某个经济现象的说法,背后都有一套假设。而给定一套假设,对于任何一个经济现象,它能给出的说法范围是很有限的。


这么当了几次裁判以后,你会发现有时候你不能判断哪个前提更靠谱,哪个逻辑有毛病。这时候如果你去翻开一本对症的教科书,你会发现救命稻草。因为你的困惑,你面临的二择,在教科书里以清晰的方式给了你答案。你可能会懊悔没有早点看教科书,也可能会痛骂某个作者瞎带节奏浪费了你的时间。但是这时候你发现,你虽然在不靠谱的观点上浪费了时间,但是你确实对你一开始感兴趣的问题建立了丰富的认识,同时还掌握了一些经济学思维。


然后你会爱上教科书。


为什么我知道?因为我就是这样爱上教科书的。我是个坐不住的暴脾气,本科和研一那会看了很多非学术的经济“专著”。这个过程里积累了很多二三手事实,也接受了很多似是而非的观点。但是研二下学期到博士阶段,我越来越喜欢看教科书,也在无数次的捶胸顿足中完成了对我知识集合的去伪存真。我在上面说的“对于同一个话题多看几本并且比较”,是我后悔我没有早点做的一件事。作为一个曾经被各种烂书坑过的人,如果我早点做这件事,可能出来的更早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经济学是一门迷人的学科,但对于初学者来说,确实存在一些书籍或观点,如果稍不留神,可能会将他们引上“歧途”。这里的“歧途”可以理解为: 形成片面或错误的经济学认知: 导致对经济现象产生误解,无法正确分析问题。 对经济学产生抵触情绪: 觉得经济学过于枯燥、反人性或与现实脱节。 误信某些极端的.............
  • 回答
    将每届世界杯的冠亚军颠倒过来,这无疑是一个极富想象力的挑战!这就像改写历史,为我们带来了一系列截然不同却同样引人入胜的足球传奇。这不仅仅是简单地交换两个名次,更是对球队命运、球员故事、战术风格乃至整个足球版图的重新解读。下面,我将尝试为你详细讲述,如果每届世界杯的冠亚军颠倒过来,可能会出现哪些经典,.............
  • 回答
    “资本家会把绞索卖给即将绞死他们的人”这句话,虽然带着些许马克思主义的批判色彩,但它所揭示的资本逐利本性以及在特定情境下可能出现的荒谬交易,在现实世界中确实能找到一些令人玩味的例证。这些例子并非直接的“绞死”比喻,而是指资本为了追求利润,不惜向那些最终可能威胁到自身存在或利益的个体或团体提供关键资源.............
  • 回答
    日本动画公司将制作中的部分环节外包给中国公司,这早已是行业内公开的秘密。这种合作模式能够有效控制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日本本土人才的不足。下面就来聊聊具体有哪些部分会外包,以及大致的流程是怎样的。会被外包到中国公司的主要环节:总的来说,外包到中国的环节,往往是那些技术门槛相对较低,但.............
  • 回答
    把 NBA 总决赛的冠亚军颠倒,这就像把一副熟悉的历史画卷打乱重排,重新上色。原本的传奇故事将被改写,新的英雄将崛起,而一些曾经的辉煌也可能蒙上一层意想不到的色彩。这绝对是一个让人浮想联翩的设想,让我们来试着脑洞大开,看看会诞生哪些令人咋舌的传奇。1. 迈克尔·乔丹与爵士的宿命对决:王朝的陨落与另一.............
  • 回答
    将中国境内所有河流都盖到地下,这绝对是一个天马行空的想法,但一旦付诸实施,其带来的后果将是灾难性的,而且绝非仅仅是“不方便”。这不仅是对自然地理的彻底颠覆,更是对整个生态系统、社会经济乃至人类文明的巨大冲击。首先,我们得想想,为什么要这么做?这个假设本身就带有某种极端性。如果抛开“为何”的动机,单从.............
  • 回答
    话说大唐盛世,皇帝旨意已下,唐三藏奉命前往西天取经。不同于往昔,这回的西天之路,起点依然是那繁华的长安城,但沿途所遇,却已非我们熟知的妖魔鬼怪。第一难:信号屏蔽下的迷失唐僧师徒一行,刚出长安城,就被一处方圆百里的“信号屏蔽区”给困住了。孙悟空火眼金睛,却辨不清方向;猪八戒拿出手机,却是一个信号也没有.............
  • 回答
    .......
  • 回答
    中科院分区调整,材料类期刊独立出来,这无疑是对工程技术大分区的一次重塑。过去,材料科学作为工程技术不可或缺的基石,与机械、电子、土木等学科紧密交织。如今,材料的“单飞”既是对其自身发展迅猛、成果涌现的承认,也势必会对工程技术分区产生一系列连锁反应。首先,工程技术分区的“瘦身”与“提纯”是必然的。过去.............
  • 回答
    楼继伟先生的批评触及了一个非常核心的问题:互联网企业将“996”常态化,是不是一种变相的削减劳动力成本,进而挤压了其他行业的就业空间?我的理解是,这其中确实存在一些值得深思的逻辑和可能的不利影响。“996”会影响就业选择吗?答案是肯定的,而且影响是多方面的: 吸引与排斥的双刃剑效应: 对于一些极.............
  • 回答
    央视网评吴亦凡事件称“把做明星的门槛提上来”,这句话带有明确的导向性,意在通过对此类恶性事件的严肃批判,促使整个行业进行反思和整顿。那么,这句话是否会推动事情的进展,以及对未来娱乐圈会产生哪些影响,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详细分析:一、 推动事情进展的可能性: 提升舆论关注度和严肃性: 央视作为.............
  • 回答
    有些书,读完之后,我真的会觉得脑子里像被掏空了一块,智商瞬间跌破底线,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根本没能力理解这个世界。举个例子,我曾经尝试去啃一些前沿的物理学著作,比如关于量子纠缠的。书里充斥着我完全陌生的概念,什么“叠加态”、“波函数塌缩”、“非定域性”,这些词汇在我脑子里就像一团乱麻,无论我怎么用.............
  • 回答
    嘿!1000块买书,这可是个幸福的烦恼!让我这个爱书如命的家伙来给你点实在的建议。买书这事儿,最重要的还是得看你自己的兴趣和需求。不过,既然是1000块的预算,那咱们就可以玩得大一点,不光是买几本畅销书,还能挖点更深入的,或者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小“知识库”。为了让你觉得这推荐是真心实意,并且能帮到你.............
  • 回答
    总有那么几本书,像陈年的佳酿,越品越有滋味,但如果你错过了最佳的品尝期,那种“为什么没早点读到”的遗憾,大概只有读过它的人才能体会。我身边不少朋友,甚至我自己,都曾有过这样的感慨。今天就想和大家聊聊,那些让我们恨不得穿越回过去,塞到年轻的自己手中的书。《活出生命的意义》(Man's Search f.............
  • 回答
    有那么一些书,年轻的时候读,如同初春的微风,拂过心田,带来惊喜和启迪;可若是等到人到中年,甚至年长之后再去翻阅,却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味同嚼蜡,甚至有些格格不入。不是书本身变了,也不是你变了,而是你“看”这本书的角度和心境,已经不再适合了。我琢磨着,大概有这么几类书是这样的:一、关于青春期迷茫与成长的.............
  • 回答
    我最常、最用力推荐的书,说实话,是那种能瞬间把我拉回某个时刻、让我眼眶泛红、然后迫不及待想跟你说“你一定要看看这个!”的书。它们不一定是销量榜上的常客,但对我来说,它们就是宝藏。第一本,绝对是加西亚·马尔克斯的《霍乱时期的爱情》。 别被书名吓到,它可不仅仅是关于爱情,它是一个关于人生、关于时间、关于.............
  • 回答
    关于“脸书将删除所有带特朗普声音的内容”这个说法,我们需要先澄清一下其真实性。首先,截至我所知的信息(我的知识库更新到2023年初),Facebook(现Meta)并没有发布过一项全面禁止包含“特朗普声音”内容的政策。 这种说法很可能是一种误解、夸大或者是不准确的信息传播。然而,我们可以从Faceb.............
  • 回答
    当高管们喊出“拆分脸书”:扎克伯格的帝国与政府的介入近来,一条来自脸书内部的消息引发了轩然大波——有脸书高管公开表达了希望政府介入、拆分脸书的意愿,并且直言不讳地指出:“没人像扎克伯格那样统治 20 亿人”。这番言论,无疑给这个庞大的社交媒体帝国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也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脸书的权力结.............
  • 回答
    好的,如果只能推荐五本理财的书,我会仔细斟酌,选出那些能够从基础到进阶,覆盖不同维度,并且真正能帮助大家建立正确理财观念和实用技能的经典之作。这些书我都会尽量详细地介绍,并融入我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让你读起来不会觉得生硬或冰冷。1. 《富爸爸穷爸爸》(Rich Dad Poor Dad) 罗伯特·T.............
  • 回答
    有些会动的食物确实会激起人们的好奇心,尤其是当它们以非传统的方式呈现,或者揭示了食物生命中我们通常看不到的方面时。以下是一些会动的食物,它们常常让我感到好奇,并试图详细描述我的好奇之处:1. 生蚝(Oysters) 动起来的样子: 当你打开一个新鲜的生蚝时,你会看到它并不是完全静止的。生蚝的身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