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资本家会把绞索卖给即将绞死他们的人」有哪些实际的例子?

回答
“资本家会把绞索卖给即将绞死他们的人”这句话,虽然带着些许马克思主义的批判色彩,但它所揭示的资本逐利本性以及在特定情境下可能出现的荒谬交易,在现实世界中确实能找到一些令人玩味的例证。这些例子并非直接的“绞死”比喻,而是指资本为了追求利润,不惜向那些最终可能威胁到自身存在或利益的个体或团体提供关键资源或支持的现象。

以下是一些我认为比较有代表性且能较详细说明的例子:

1. 向竞争对手提供关键技术或资金支持,最终导致自身市场份额被蚕食

这种情况在科技行业尤为常见。一家在某个领域占据主导地位的公司,为了拓展新市场、追求短期增长,或者寄希望于通过“生态系统”效应来巩固自身地位,可能会选择与新兴的竞争对手进行合作,甚至向其提供关键的技术授权、专利支持,或是直接投资。

举个例子,假设一家老牌的软件公司A,在桌面操作系统领域拥有绝对优势。一家新的移动操作系统公司B开始崭露头角,但其在核心的开发工具和兼容性方面存在短板。公司A为了抢占移动互联网的先机,可能就会授权公司B使用其部分核心技术,或者与公司B合作,让其操作系统能够兼容一部分A公司的桌面软件。

短期来看,这似乎是一笔划算的交易:公司A通过授权获得了收入,并且可能借此将自己的影响力延伸到新兴的移动领域。然而,如果公司B的产品最终获得市场青睐,并逐渐蚕食了公司A的核心用户群,甚至发展出与A公司产品在功能上重叠甚至超越的产品,那么公司A就等于“卖了绞索”,为自己的未来掘了墓。曾经的战略伙伴变成了强大的竞争对手,而他们手中握着的,正是公司A亲手交出的“武器”。

更极端的例子可能发生在专利领域。一家拥有大量核心专利的公司,为了获取短期收益,将这些专利授权给了一家非常有潜力但目前技术实力稍弱的初创公司。如果这家初创公司发展迅速,并通过这些专利迅速壮大,最终挤压了原专利持有者的市场空间,甚至反过来通过专利诉讼来限制原公司的发展,那么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卖绞索”案例。

2. 向“颠覆性”技术或商业模式提供资金,最终被其颠覆

这种例子在许多传统行业面临技术变革时屡见不鲜。例如,在出租车行业,一些传统出租车公司为了应对日益增长的网约车需求,可能会投资或与一些科技公司合作,探索推出自己的打车平台。而这些科技公司恰恰是“颠覆性”网约车模式的推动者。

想象一下,一家拥有庞大出租车车队的传统公司,看到网约车兴起,为了不被时代淘汰,决定投资一家知名的网约车技术提供商。这家技术提供商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大数据调度算法和用户流量整合能力。传统公司希望通过引入这项技术来优化自己的服务,吸引更多客户。

然而,一旦网约车平台通过这种方式进一步巩固了其市场地位,它所依赖的技术和商业模式就成为了颠覆传统出租车行业模式的利器。最终,那些曾经投资或合作的传统出租车公司,可能发现自己已经无法与这些新兴的、效率更高的平台竞争,甚至不得不被其整合或淘汰。他们的资金和资源,在某种程度上帮助了“绞死”自己行业固有模式的“凶手”。

更抽象一点,一些大型企业可能会投资那些以“去中心化”或“共享经济”为理念的初创公司。这些公司的核心逻辑往往在于打破传统中介,将资源直接对接给用户。如果这些理念最终成功并普及,它们所依赖的去中心化技术和平台,恰恰就是对传统中心化企业盈利模式的根本挑战。这些企业投入的资金,可能就变成了加速自身被边缘化的“弹药”。

3. 出售可能被用于制造武器或监控技术的关键原材料或技术

这种情况更为直接,也更容易触碰到道德和伦理的边界。一些大型跨国公司,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可能会向一些国家或组织出售其拥有的关键技术、原材料或生产设备,而这些东西最终可能被用于制造武器、进行不正当监控,甚至服务于压迫人民的政权。

例如,一些通讯技术公司,为了拓展新兴市场,可能会向一些被国际社会广泛认为存在人权问题的国家出售其先进的通信基础设施或监控软件。这些技术可以被用于加强政府对社会的控制,压制异见,甚至进行大规模的政治迫害。从商业角度看,这笔交易可能为公司带来了巨额利润,并且在短期内符合法律规定。

然而,从长远和更宏观的角度来看,当这些技术被用于压迫和控制时,它们就可能成为“绞索”,用来限制当地人民的自由,包括那些可能成为未来潜在消费者或合作伙伴的人们的自由。当这些政权最终因为其压迫行为而面临国际制裁或内部动荡时,当初向他们提供支持的公司,其声誉、商业利益甚至运营都会受到负面影响。其出售的技术和产品,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为了导致自身利益受损的工具。

虽然这类例子可能更难找到直接的公开承认,但许多关于人权、科技伦理的讨论都围绕着这种可能性展开。企业在追求全球化扩张和利润的同时,如何平衡商业利益与社会责任,避免成为“卖绞索者”,一直是摆在它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总结一下“卖绞索”的逻辑:

短期利润与长期风险的交换: 资本家追求的往往是眼前的利润最大化,而这种利润的获取方式,有时恰恰会埋下未来风险的种子。
对“颠覆者”的低估或不理解: 很多时候,“卖绞索”源于对新兴技术或商业模式力量的低估,或者误判了其潜在的颠覆性。
合作与竞争界限的模糊: 在市场竞争中,界限并非总是清晰的。为了获取更大利益而进行的合作,有时会适得其反。
利益驱动下的道德模糊: 在极端情况下,为了利润,企业可能会忽视潜在的负面社会影响,甚至为那些最终会威胁到自身或社会稳定的力量提供支持。

这些例子都表明,资本的逐利本性,在某些情境下,确实可能导向一种“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策略。而“绞索”的比喻,则生动地揭示了这种行为背后隐藏的讽刺和危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怎么能少得了我们知乎。

现在的知乎,充斥了各种打倒资本家的声音。

但这个网站之所以出现,是资本花了很多钱堆出来的。

2012年1月,知乎完成100万美元A轮融资,启明创投和天使投资领投。2011年1月,知乎完成100万元天使轮融资,投资方为创新工场。
2014年6月,知乎完成2200万美元B轮融资,投资方为启明创投、赛富投资基金等。
2015年9月,知乎完成5500万美元C轮融资,启明创投、创新工场、搜狗、腾讯投资、赛富投资基金等投资。
2017年1月,知乎完成1亿美元D轮融资,今日资本、启明创投、创新工场、搜狗、腾讯等投资。

2019年

8月12日,知乎宣布完成总额为4.34 亿美元(约合31亿元人民币)的F轮融资,由快手领投、百度跟投,腾讯和今日资本等原有投资方继续跟投,华兴资本担任独家财务顾问。

在资本花了几十亿人民币搭建的平台上,喊打倒资本。

应该非常符合题意

user avatar
1953年底、1954年初,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影响下,不少私营工业企业及企业主主动提出自愿合营要求。从1953年底到1954年3月15日,共有316家私营工业企业向政府部门表示了合营要求,符合政府部门计划要求的有93家,其中不乏一些甚具行业代表性的著名大型企业。如大隆机器厂、上海水泥厂、浦东电气公司、华生电器厂、信谊药厂、新亚药厂、中国化学工业社、大中华火柴厂、广勤纱厂、三友实业社、大中华橡胶厂、美亚绸厂、章华毛纺厂、景福衫袜厂等等。一些企业在一次申请没有批准后又接着申请,以致终于被列入1954年扩展合营。如广勤纱厂早在1953年12月6日股东会通过争取公私合营决议后,次日即由董事长携三位股东会代表前往华东纺织管理局面陈合营请求;之后“因时隔已久”,又在1954年7月16日再次正式备函呈请市纺织工业管理局,请求早日批准公私合营,终获允准。

看起来属实一片欣欣向荣各阶层和谐相处嗷。

噔噔咚(今天又有多少空降兵?)

拍摄这两张照片,意在反映上海“三五反”运动中强大的宣传攻势。原本张贴电影海报的电影院门前,糊满了巨幅宣传标语和宣传画;而一向宁静、温馨的弄堂,也变得人头攒动,群情激奋,男女老少被召集起来学唱“同一首歌”,不过歌名是“两条道路由你挑”,其中唱道:“不法奸商你听着,两条道路由你挑……”听着这般众口一词吼声,住在弄堂里的那些中小工商业者们即使没有做过什么不法之事,怕也要胆颤心惊吧?
出自《当历史可以观看》

实体书我有,过阵子看能不能把照片补上()

user avatar

古代朝鲜半岛南端靠近釜山的地方有个小国叫伽倻,它夹在新罗和百济之间。

伽倻属于部落城邦联盟,据他们自己吹嘘说祖先是来自天上的六个蛋。

六个蛋从天而降,孵出六个牛X的男孩,长大之后分别建立了六个城邦,合在一起就是伽倻。

伽倻国的老大和都城是金官伽耶城,兴盛于金首露王的时代。

这位金首露王据说从小信佛不近女色,急的爹妈跳脚,生怕国家绝嗣。

结果突然有一天,金首露王跑到海边,说他的老婆已自佛国天竺而来。

亲属臣民都跟着他去看热闹,果然从海上来了一艘大船,印度阿育胞国的公主从船上下来嫁给了他。

这事儿的真假不好探究,但是据说当时确实有一帮印度商人不知道怎么的从海上来到了伽倻,带来了冶铁和经商的技术。

我个人觉得,商船上不太可能有什么印度公主,金首露王十有八九是跟这帮印度商人的首领结了姻亲,娶了人家的女儿,对外谎称是印度公主抬高身价。

总之,金首露王娶了“印度公主”,印度商人们就成了自己人,在伽倻身居高位,努力打造铁器和向周围贩卖。

正好当时朝鲜半岛处于三国时代,南边的日本也不太平,连年征战不休,从此伽倻国就发达了起来,靠贩卖铁质武器当战争贩子发家致富走上了人生巅峰。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面,伽倻国虽然没有多少土地也没有多少人口,但是完全不怵新罗百济等周边大国,活得相当滋润。

直到有一天,新罗国突然想明白了一件事情:

整天花钱去伽倻买武器多费钱啊,干嘛不直接去抢呢?

于是新罗和伽倻之间就爆发了战争。

结果呢,伽倻国力充沛,武器装备好,新罗虽然土地和人口都是伽倻的几十倍,但是居然没占到多少便宜。

于是新罗又去向伽倻买武器扩充军力。

奇葩的事情发生了,新罗有脸去买,伽倻居然也有胆子去卖,不知道是不是印度血统遗传的。

新罗扩充军力之后继续攻打伽倻,打不动了就停战去买武器。如此反复,前后花了差不多四十年,终于包围了伽倻的都城金官伽耶城。

更奇葩的事情发生了,围城的新罗军队拿着从伽倻劫掠的钱财继续购买武器,伽耶的其它城邦依然愿意继续供应,甚至连被围困的金官伽耶城内的商人,都抢着向城外的敌人继续卖武器。

金官伽耶城里忙的是热火朝天,士兵忙着守城,工匠们忙着给城外的敌人打造武器和攻城器具,役夫们忙着送货,商人们忙着数钱,王族忙着干啥我就不知道了。

于是这一仗的结果就没有悬念了,新罗军队攻克了金官伽耶城,洗劫了城内的商人,把刚刚花出去的钱又抢了回来。

后面的事情就更简单了,只要花点时间直接复制粘贴就行,新罗通过这样的方式彻底吞并了伽耶。

我觉得其它回答里的故事多半都是比喻,只有这个故事才是真真正正的插标卖首自寻死路,最后也确实是求仁得仁求锤得锤,再贴切也没有了。

user avatar

如果把劳动力看成资产,那么劳动人民就是自己的微资本家。

而奋斗逼无疑就是那个把绞索卖给即将绞死奋斗逼的人的人。

资本家们不光卖绞索,还会想尽办法给自己的罪行找理由。

什么“囚徒博弈”,什么“他不卖绞索别的资本家也会卖的”,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总之,他们就不是自己想卖,是世界逼他们的。

所以奋斗逼其实是没有资格骂资本家的,他们和资本家都是同一种生物。

一种为了自身短期利益就可以不择手段的生物,剧院里的踮脚怪,一丘之貉。

user avatar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资本家为了获取利润以在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他们不得不去做长期来看会损害自己利益,甚至令他们倒台覆灭的事。

简单的例子近在眼前:

哪怕近在五年前,吹捧资本家也是社会主流舆论。

而随着经济危机逐渐开启,市场竞争慢慢残酷化,资本家们不得不从各个层面削减成本。用人成本自然也就成了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于是一些企业开始鼓吹“奋斗”,要求施行免费的,或者少于应付加班费报酬的996用工制度。


短期看,这确实缩减了用工成本,为资本家们赢得了更多利润,为他们提升了市场竞争力。

但长期看,你可以996,我也可以,为了在竞争中保持优势,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996。而996普遍化之后,无偿996又成为了新的趋势。在无偿996成为新现象后,原先的996制度已经毫无成本优势可言。于是大家进一步杀鸡取卵,已经有企业开始施行比996更严酷的工作制度。


那么,如大家所看见的。如今的社会舆论,已经开始逆转。几年前仍然是“资本家才是好人,我们以前斗资本家是错误的”之类的舆论环境,到如今,已经开始出现大量的“我们要如何才能消灭资本家”之类的讨论了。

当然了,很快大家就能进一步从讨论中学习到,消灭单个的资本家并不能解决问题。真正解决问题的,唯有消灭资本主义制度。随之而来的,又是“消灭资本主义制度真的好吗,没有资本主义制度,我们在社会主义公有制下真的可以活得好吗”之类的讨论。


各位发现没?

几年前,大家讨论的还是“我们凭什么要消灭资本家”。而现在,讨论的则是“我们消灭了资本家之后又该如何生活”。

虽然还没有到最好的局面,但社会舆论已经逐渐意识到了什么,比起几年前,已然大不相同了。


而造成这一切的,最初始的动力,是资本家们想要提升竞争力,而要求员工无偿加班,或者少偿地进行长期加班,而已。

从这个初始,就如同推倒了多米诺骨牌的第一级。由此,无偿短期加班慢慢成为常态,因而失去了竞争力,那么无偿或少偿长期加班又成为了新的现象,又慢慢因为普及失去了竞争力,再又出现了更加严酷的加班要求。

资本家们愿意如此吗?或许愿意,或许也有一些有远见的人士,不愿意这么做。但不论他们个体如何,整体上看,他们都“不得不为之”,否则就会被残酷的竞争吞没。

于是这就成了趋势,不可逆转。因此,民众对资本家的看法,也会由“赞美”转向“怀疑”再又转向“有些憎恨”和“恨而却不知该如何与之斗争”。


等到越来越多的人掌握了斗争武器,就离资本主义制度下坟墓的那天不远了。放到个人寿命角度,几十上百年或许很长。但着眼于历史,上百年的时间,不过短短一瞬。


就如昨天资本家卖出绞索,第二天他们就被吊了起来一样。

user avatar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国民党对中央苏区实行严密的经济封锁,使苏区军民物资匮乏、生活困顿,为打破这种局面,苏区政府一方面积极开展生产自救,另一方面也想方设法进行面向白区的“对外贸易”。用苏区多余的产品(谷米、钨砂、木材、烟、纸等)与白区的产品(食盐、布匹、洋油等)进行交换。

苏区制定了许多保护优待白区商人的政策,设置绿色通道,实行低税率,部分物资甚至免税,使白区商人在商品交易中也尝到了甜头,赚取了较高的利润。

白区商人积极寻找商业渠道,对国民党限购物资采取一些对策,囤积物资提供给苏区,设法开辟通商途径,把大批的食盐、布匹、药材运到了苏区。白区商人与苏区贸易交货地点一般在深山密林间,他们把食盐、布匹、药品等苏区紧缺物资卖与苏区对外贸易局。交货时一旦被敌人发现,便把货物装入早已准备好的棺材里,商人装扮送葬队伍蒙骗敌人。凡白区商人卖到苏区的物资,一律由对外贸易局掌控,而后再分配到各区、乡消费合作社组织供应。白区商人还买通一些国民党中下层官员,把枪支、子弹也卖给商人,由白区商人转卖到苏区。一些从苏区逃走的地主甚至也做起了苏区和白区之间的贸易。

苏区的国家银行行长毛泽民直接领导“对外贸易”,毛泽民审时度势,决定利用军阀的贪婪和内部矛盾,和他们进行地下交易。为了支持对外贸易,国家银行从300万元经济建设公债中,拨出100万作为外贸资金。钨砂出口是对外贸易的重头戏,由他亲自出马。

赣南号称“钨都”,有大小钨矿上百个。钨可以制造灯丝,钨钢又是制造枪械的关键材料,在国际上很抢手,是重要的战略物资,钨砂的收购长期被洋人和军阀官僚垄断,源源不断地倾销到海外。但因为多年战乱,当地的矿区已经破败不堪,1932年春,苏区成立了中华钨矿公司,毛泽民兼任总经理。他立即招募工人恢复钨矿生产,由苏维埃政府统一收购,并积极寻找销路。

当时,国民党许多军政要员都有自己的买卖。广东军阀陈济棠,既炒黄金,又收钨砂。粤军第一军军长余汉谋、第一师师长李振球也曾经营过钨砂出口,还成立了双田公司,后来被蒋介石发现,才被迫停止。

毛泽民通过一名地下党员与李振球的外甥取得了联系,陈济棠、李振球听说又有新的发财之路,喜出望外,立刻派手下的亲信与红军进行秘密谈判。陈济棠还再三嘱咐:“忍辱负重,只许成功。”

毛泽民也来到赣州城,亲自部署钨砂出口事宜。他嘱咐江口分局局长姚名琨,务必利用粤军急于发财的想法,尽量抬高钨砂的售价。谈判时,姚名琨不紧不慢,一再讨价还价,硬是将钨砂价格从最初的每担8元抬高到52元。

很快,双方达成了钨砂交易秘密协定:进口货物由驻防在赣州的粤军第一师李振球部护送,从广东经信丰江运入苏区,再从苏区运钨砂给双田公司。

李振球在赣州做上钨砂生意后,驻扎在城外的其他粤军军官也都急红了眼。他们不甘落后,纷纷同当地商人合伙,也与苏区做起买卖来,用食盐和布匹交换苏区的钨砂和农副产品。中华钨矿公司生产的钨砂,被贴上印有“国防物资”的大封条,大摇大摆地由民团护送出境,换回了根据地急需的食盐、布匹、西药、军火等,还有白花花的银元。

就这样,中华钨矿公司在很短的时间内,销售量大增。1932~1934年,中华钨矿公司共生产钨砂4193吨,财政收入400多万元,成为当时苏区最重要的经济来源,钨矿带来的收入充实了国家银行的家底,有力地缓解了苏区军民的生产生活困难,对粉碎蒋介石的经济封锁和军事围剿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这些珍贵的资金,也保障了红军长征的胜利完成。

user avatar

英国在英荷战争期间为筹集军费发行战争债券,因为信誉好利率高,荷兰资本大量买入,1784年第四次英荷战争英国取得决定性胜利,宣布拒绝支付荷兰市场的债券利息,直接导致阿姆斯特丹金融市场崩溃,叱咤大洋的“海上马车夫”从此衰败,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被伦敦替代。

user avatar

应该是这个:

红军占领了钨矿丰富的江西南部地区后,把钨砂卖给了急于赚钱的广东军阀,军阀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运了粮食布匹弹药银元进苏区,想着让红军去跟光头拼个两败俱伤,转手就把钨砂倒腾给了光头,光头被小鬼子压的够呛,把钨砂卖给小胡子(其实是以物易物),想弄点德意志的尖货,小胡子考虑到跟鬼子的盟国情意,随便塞给了光头一堆人畜无害轻武器,回头用着这些钨砂可劲儿制造武器,屯着有朝一日打大胡子……

大胡子察觉小胡子天天憋着劲屯货要打自己,遂召集各国CP:大家要武装保卫苏联哦!

于是中央苏区提出要猛烈扩张红军,卖了更多的钨砂给军阀……

user avatar

啊这,没人提美苏两国相爱相杀的例子么?

苏联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和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走了一些弯路”,然而到了第二个五年计划结束的时候,苏联的钢产量接近1800万吨,煤产量接近1.3亿吨。搞起来了几千个大工厂。你们猜苏联这么巨大的工业成就是怎么取得的?

资本主义世界倾情赞助的。

在1919—1940年间,苏联引进了30万台高级车床,甚至常常是全套购买大型工厂的设备。[1]
许多美国、德国等国的工程师参与了20世纪30年代苏联许多重要工业设施的设计与建设。当时建成的许多苏联大工厂采用的都是世界一流的技术,且常常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苏联的舆论工具对这样的先进水平和规模进行了大力的宣传,只是没有说明这些都来自哪里,更不会具体地指出当时世界最大的冶金企业———苏联马格尼托戈尔斯克冶金联合企业,就是美国印第安那冶金厂的扩版。[2]
另据统计,技术进口占到了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进口额的80%左右。[3]

趁着资本主义危机的时候,苏联整套整套的把技术、工人甚至是工厂从资本主义世界搬回家——不要6999,不要3999,今天只要998,全套工业搬回家!为了把这些工厂搬回来,苏联人差点勒断了自己的腰,广大苏联农民顶着巨大的剪刀差,总算是把这点家底给攒起来了。然后美国人觉得这不行啊,这么搞是不是相当于把绞索卖给即将绞死我们的人啊?于是在48年搞了个出口管制法——结果72年迫于资本家们的压力,修改了。1974年米帝向苏联出口了一堆森塔林B型机床,这套机床用于加工微型滚珠轴承,最后被苏联人用到了弹道导弹制导上。美国人自己在听证会上表态:“在批准这笔交易时,我们的基本想法是,如果我们不做这笔交易,其他西方国家也会这样做的。”80年苏联遭受经济制裁,日苏贸易结算大受影响——然后日本资本家拍着胸脯表示没关系!达瓦里西!延期付款了解一下!

什么叫有钱不赚王八蛋啊?(战术后仰

不过别以为这种事只有腐朽衰败之资本主义会干,苏修一样玩得很6!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美国发现自己的能源安全很有问题,火急火燎地跟苏联签了《美苏石油贸易协定》,简单来讲,这个协议就是苏联给美国石油,美国卖给苏联粮食、技术及工业品:

根据协定,苏联政府在 1976 至 1980 年每年应该保证向美国提供一百亿吨的原油和石油制成品。其中,70%是原油,30%是石油制成品。
这些原油或者石油制成品,以及从这些原油和石油制成品中提取出的产品,每年都应该按照条约的规定数目送交至美国市场。除非苏联将这一百亿吨石油中的一部分运往欧洲或者其他地区。
如果美国政府在 1976-1980 年期间中的任何一年决定不去购买苏联石油,那么服务于美国政府的石油公司可以代替美国政府与苏联进行石油贸易,以确保苏联每年向美国供应一百亿吨石油。[4](注:数字存疑,我严重怀疑是中文文献翻译错了)

这份协议以现在的观点来看,多少有点匪夷所思,因为苏联被奶了一口之后进行了大扩张,而美国则相应收缩了一波。76年卡特甚至跑去跟跟勃列日涅夫搞了个“和平会谈”,表示哥们G2有兴趣了解一下么?

卡特在1976年和勃列日涅夫举行的第一次"和平会谈"时,他就提出非洲和南美洲的一些国家的政府应该坚持中立原则,美国会尽快把自己的军队撤离,"让各国人民自主决定他们国家的命运"。

不过没关系,能暂缓死刑就可以!

尽管苏联石油供应未必能比欧佩克成员国更加稳定,但是与苏联达成了《石油贸易协定》后,美国石油供应渠道多元化的这一目标已经得到了实现。[5]

所以说啊……

算了我不说了。

参考

  1. ^ Sutton A C. Western Technology and Soviet Economic Development, 1945to 1965. Stanford , 1973 , pp. 413 .
  2. ^ A. Sutton , Western Technology and Soviet Economic Development , 1930 to 1945. Stanford , 1971 , pp. 341.
  3. ^ [苏] Г. 哈宁《苏联的经济发展》新西伯利亚 1991 年版第 182 页 ,第 265 页
  4. ^ Bracketed material referred to heads of delegation,"Agreement between the governm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nd the government of the Union of Soviet Socialist Republics concerning the delivery of Soviet crude oil and petroleum products to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from 1976 through 1980" ,Washington, D.C., February 12,1976,Gerald R. Ford Library.
  5. ^ Federal energy administration,“Soviet oil agreement options”,Washington,D.C,October 31,1975,Gerald R. Ford Library,p.2.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资本家会把绞索卖给即将绞死他们的人”这句话,虽然带着些许马克思主义的批判色彩,但它所揭示的资本逐利本性以及在特定情境下可能出现的荒谬交易,在现实世界中确实能找到一些令人玩味的例证。这些例子并非直接的“绞死”比喻,而是指资本为了追求利润,不惜向那些最终可能威胁到自身存在或利益的个体或团体提供关键资源.............
  • 回答
    如果1929年经济危机期间,资本家选择将剩余的货品无偿支援穷人,那么社会状态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其影响将是复杂且深远的,既有积极的一面,也可能伴随着意想不到的挑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详细描绘可能出现的社会状态:一、 短期内的直接影响与社会情绪: 缓解即时危机,赢得民心: 最直接的影响是.............
  • 回答
    “财富液化”,即资本家将其所有财富(包括金融资产、房地产、企业股份等)平等地分配给全人类,这是一个极具颠覆性和想象力的设想。如果真的发生,其影响将是深远且复杂的,可能会在短时间内带来巨大的社会变革,但也可能引发一系列意想不到的后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 短期内的巨大冲击与变化:1..............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奇思妙想,如果有一天,我们所有人,每个人,都变成了纯粹的资本家,而机器人则是我们唯一的“劳动者”,那画面可太值得好好琢磨一番了。这可不是那种简单的你打工我收钱,而是我们都成为了那个追求最大利润,不断扩张,甚至彼此之间也要想办法压榨的那种“资本家”。首先,别指望什么和谐共处了。既然都是资本家.............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有一天,高校的课程表上赫然写着:《资本论》(选修改为必修)。这可不是一个小小的调整,它会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层层涟漪,影响的将是所有大学生,乃至未来社会的方方面面。我们不妨掰开揉碎了,好好捋一捋这其中的可能性。首先,最直接的影响是思维模式的重塑。《资本论》不是一本简单的经济学.............
  • 回答
    你看电视上那些侦探或者记者,为了梳理案情,经常会把墙上贴满了各种照片、文件、笔记,然后用红线或者彩色的线把它们串联起来,最后在一堆缠绕的线上找到某个关键的“交汇点”——那个地方,通常就是他们认为案件的核心突破口,或者某个重要人物之间的联系所在。这其实是一种非常直观的“因果关系可视化”的方法。你可以想.............
  • 回答
    如果将研究生录取机制改革得像高考一样,严禁高校大规模推行保研政策,完全以研究生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录资格局,这将是一场颠覆性的变革,其影响将是多层面、深远的,足以重塑中国高等教育的面貌。首先,最直接和显著的影响,就是对“保研”这一既有体系的彻底否定。 公平性的强化与争议: 表面上看,这无疑会极大地.............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也触及了天体力学中的一些基本原理。简单来说,如果持续不断地将太阳系中的卫星资源开采、提炼并运往地球,地球的质量确实会增加,而这一定会对地球的轨道产生影响。不过,这个影响是怎样的,以及影响的程度,则需要我们更细致地分析。首先,我们要理解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地球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受.............
  • 回答
    咱们来聊聊,如果支付宝这笔巨额资金,不存放在各家商业银行里,而是挪到它自己旗下的“阿里银行”去,会给银行、用户以及支付宝自身,带来哪些连锁反应。这事儿可不小,牵扯到方方面面,咱们得细细捋一捋。一、 对传统商业银行的影响:首先,得承认,这一下子就有点“釜底抽薪”的意味了。 存款规模锐减,流动性承压.............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教育资源分配、学科价值认知以及文化传统与科技发展之间复杂的关系。咱们不绕圈子,直接掰开了揉碎了聊。当一个国家把名利资源都给了学“政治伦理学”的学生,那还会有人去学“数理化”吗?这就像问,如果只有种地的能当状元,大家还愿意去读书科举吗?答案是:必然会有人去学,但学的人数和原因.............
  • 回答
    “我们的家园终将走向终结”,这似乎是一个冰冷的预言,一个深植于我们文明肌体里的警示。正是因为这份对未来的清醒认知——也许是来自地质变迁的证据,也许是气候变化的严峻现实,又或者是宇宙本身的浩瀚无垠所带来的渺小感——才让一部分人心中燃起了那份对星辰大海的渴望,以及一个看似简单的疑问:既然如此,为何不倾尽.............
  • 回答
    设想一个平行宇宙,在那里,二战前的德国海军高层,在日德兰海战的惨痛教训和资源限制的现实面前,做出了一个与我们熟知历史截然不同的战略抉择:彻底放弃建造像俾斯麦级这样庞大的、耗资巨大的超级战列舰,并将几乎所有的资源、工业能力和技术人才,一股脑地投入到发展和大规模建造一系列更小、更灵活、但火力依然强大的“.............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当下社会一个非常核心且敏感的矛盾:高房价对年轻人生育意愿的影响,以及对资本逐利行为的质疑。很多人都在问,为什么房地产商不能“少赚点”,把房价降下来,让年轻人喘口气?这背后其实是一套复杂的经济逻辑和现实情况在起作用,咱们得一点一点掰开了看。一、 资本逐利的天性,以及它在房地产里的体现首先.............
  • 回答
    现在的资本家对工人的了解,可以用“深入骨髓”来形容,但这种“透彻”并非出于同理心或关怀,而是基于对生产力、成本以及如何最大化利润的精准算计。他们看待工人的方式,更多的是一种“工具”视角,只不过这个工具极其复杂,需要被精心管理和激励。首先,从经济学基本原理出发,资本家深知工人是劳动力这个生产要素的提供.............
  • 回答
    关于“把资本家比作吸血鬼”这种说法,它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自一种对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模式及其社会影响的深刻批判。这种比喻,虽然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和象征意味,却能抓住一些核心的观点,解释为何有人会产生这样的联想。首先,我们得理解这个比喻的核心要素: 吸血鬼的特性:吸血鬼最鲜明的特征是什么?是他们依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触及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核心。一个天天觉得自己“养活了工人”的资本家,理论上应该最大化自己的利益,而“开除工人”似乎是一种最直接能减少成本、提高利润的方式。然而,现实并非如此简单,有很多深层次的原因让资本家即便有这样的想法,也通常不会轻易地大规模开除工人。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养活了.............
  • 回答
    资本家如果赔了钱,那工人还能不能拿到钱,这事儿说起来就复杂了,得看具体情况,也得看咱中国这套市场经济跟别的国家有啥不一样。首先得明白,资本家“赚钱”和“赔钱”是怎么回事。在咱们这儿,大多数情况下,资本家搞企业,就是拿自己的钱(或者借的钱)去投资,买设备,招工人,生产商品或者提供服务。他指望的是卖东西.............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咱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掰扯掰扯。首先,得明白“996”是个什么玩意儿。它说的是早上九点上班,晚上九点下班,一周干六天。这已经是够辛苦的了,很多职场人光是想想就头疼。那么,为什么不能再往上加一小时,变成“997”呢?听起来似乎是更投入、更拼命,能做更多事,但实际上,这事儿没那么简单。.............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经济学中最核心也最敏感的几个议题:利润的来源、风险的承担、资本家的角色以及劳动者的权益。如果一味地认为资本家赔了是“活该”,赚了就该“全部分给工人”,那确实显得过于片面和不公平,并且忽略了经济运行的复杂性。我们不妨深入剖析一下这背后的逻辑。首先,我们来谈谈“资本家赔了是活该”这种说法。.............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太实在了,也触及到了一个非常核心的矛盾。咱就聊聊这事儿,不绕弯子。你说资本家们为什么不能少赚点,把大家都整“废了”谁给他们打工?这话听着挺解气,但也得分开来看。首先,咱们得明白资本家的“钱”是怎么来的,以及他们为什么会去“赚”。资本家这个词,说白了,就是掌握生产资料的那拨人。他们有厂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