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资本家如果赔了是活该,赚了应该把所有利润分给工人,这对资本家是不是太不公平了?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经济学中最核心也最敏感的几个议题:利润的来源、风险的承担、资本家的角色以及劳动者的权益。如果一味地认为资本家赔了是“活该”,赚了就该“全部分给工人”,那确实显得过于片面和不公平,并且忽略了经济运行的复杂性。我们不妨深入剖析一下这背后的逻辑。

首先,我们来谈谈“资本家赔了是活该”这种说法。

这种说法往往带有朴素的、对不劳而获的朴素反感。它可能源于一种简单化的理解:资本家不出体力,只是投入了金钱,如果钱亏了,那是他们自己的风险,跟别人无关。然而,在现代经济体系中,资本家扮演的角色远不止“出钱的人”。

风险的承担者: 企业经营 inherently 伴随着风险。市场需求变化、技术迭代、竞争加剧、政策调整、甚至不可预见的自然灾害,都可能导致企业亏损。而这些风险,在大多数情况下,是由资本家首先承担的。他们投入的资本可能血本无归,个人的财产安全也可能受到威胁。如果企业倒闭,资本家往往是最后一个拿到钱的人,甚至根本拿不到。
决策者与组织者: 资本家(或者说企业家)不仅仅是金钱的提供者,他们更是企业发展的方向制定者、资源整合者、风险评估者和管理者。他们需要洞察市场,制定战略,组建团队,分配资源,承担招聘、培训、激励以及最终的经营责任。这是一个充满挑战和压力的过程。一个失败的决策,可能就导致企业万劫不复。
创新与发展的驱动力: 很多时候,是资本家的远见和敢于冒险的精神,才催生了新的产品、新的服务、新的商业模式,从而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他们愿意将自己的财富投入到不确定的未来中,这本身就是一种对社会进步的贡献。如果每一次尝试都以“活该”而告终,那么谁还愿意冒风险去创新和创业呢?

因此,将资本家的失败简单地归结为“活该”,是对其承担的巨大风险、付出的巨大努力以及在经济活动中扮演的复杂角色的忽视。

接着,我们来探讨“赚了应该把所有利润分给工人”的观点。

这种观点则强调了劳动在生产过程中的核心作用,认为利润的产生离不开工人的辛勤劳动。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种认识是正确的,工人确实是企业价值创造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将“所有利润”都分给工人,同样存在很多问题,并且与公平的原则相悖。

利润的构成: 利润并不仅仅是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它还包含了资本提供的生产资料(厂房、设备、技术等)的价值、企业管理成本、营销成本、研发投入、以及最重要的——承担风险的回报。如果企业没有资本家的投入,很多生产活动根本无法启动。
资本的回报: 资本是有成本的。资本家投入的资金,如果用于投资,就意味着放弃了其他更安全的投资渠道(比如银行存款、债券等)所能获得的回报。资本家要求利润,很大程度上是对其资本投入的一种补偿和回报,也是对他们承担的风险的奖励。如果资本家得不到合理的回报,他们将失去继续投资的动力。
企业持续发展的需求: 企业赚取的利润,一部分需要用于再投资,以维持和扩大生产规模,进行技术升级,研发新产品,应对市场变化。如果利润全部分配出去,企业将失去自我造血的功能,无法实现持续发展,最终可能走向衰败,这对工人来说反而是一种伤害。
公平的定义: 公平并非平均分配,而是基于贡献、风险和责任的合理分配。工人获得工资和福利,是他们劳动价值的体现。资本家获得利润,是对其资本投入、风险承担和经营管理的补偿。理想的分配机制应该是一种动态的平衡,既能激励资本的投入和企业的创新发展,又能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那么,对于资本家来说,这是否“太不公平”了?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将资本家的损失视为“活该”,又要求他们将所有利润都分给工人,这确实是对资本家极度不公平的。这种观点剥夺了资本家承担风险的动力,否定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并且忽视了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客观规律。

更公平、更合理的视角是什么?

经济学界和实践中,更普遍接受的观点是:

风险与回报的匹配: 资本家承担了主要的风险,因此有权获得与风险相称的回报。赔了是其承担风险的一部分,赚了则是对其智慧、努力和冒险的奖励。
劳动价值的认可: 工人的劳动是价值创造的重要来源,他们的工资和福利应该体现其劳动价值,并随着企业的发展而提高。
合理的利润分配: 企业利润的分配应该是一个多方博弈和协商的过程,通常会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对资本的回报: 支付给股东或投资者的分红。
对再投资的需求: 保留一部分利润用于企业发展。
对员工的激励: 通过奖金、股权激励等方式分享部分利润。
对社会的贡献: 缴纳税收等。
法律与合同的保障: 在一个健康的经济体系中,劳动者的权益受到法律的保护(如最低工资、劳动合同、工会等),资本家的所有权也受到法律的保障。

总结来说,如果一个社会完全否定资本家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不承认他们承担的风险和付出的努力,只在他们失败时幸灾乐祸,又在他们成功时强行剥夺其所得,那么这个社会将难以吸引投资,缺乏创新动力,最终可能导致经济停滞,受损的不仅仅是资本家,更是整个社会,包括劳动者自身。

我们追求的是一种更加公平和可持续的经济模式,这种模式应该在激励创新、保障风险承担者利益的同时,也充分尊重和保障劳动者的贡献和权益,并通过制度设计来促进共同富裕。简单粗暴地将资本家的赔偿定性为“活该”,将他们的利润视作“不义之财”,这是一种对经济规律的漠视,也与真正的公平和发展相悖。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那你为什么就不能打开书本看看呢?

马克思说的是,投资这个事情本来就是不必须的,本来就是资本主义创造出来的。你却只看到了劳动价值论五个字……


如果投资是不必须的,你的问题在哪呢?

资本论本来讲的就是,资本家通过垄断生产资料,创造出了投资这么个事情来剥削工人……

user avatar

是的,所以资本家们发明了绩效工资和奖金,等于变相压低了工人工资,然后拿着工人应得的工资来给工人画饼,等月底和年底时,有利润的话就把钱还给工人,没利润的话就把亏空转嫁给工人。

user avatar

我们来看看“资本家”是怎么亏本的。

我打个比方,假设我的公司一年营业毛利润是500万。

项目 金额 归属
工资 200万 员工
租金 50万 房东
50万 国家
营销 100万 平台
风险期望 30万 其他
等额管理 30万 老板
合计 460万 ——
剩余 40万 老板

其中,等额管理=和老板同水平的管理人员的市场工资。
员工直接创造的价值是500万。
老板的利润是70万,其中剩余价值是40万。
但是,实际上总剩余价值是多少呢,是500万-200万工资-30万等额管理=270万。

首先,小有产者的剥削所得也被“剥削”了。

其次,老板会亏损吗。会,为什么会?
因为风险。风险是什么?
对于小有产者来说,风险是概率。对于大资本来说,风险是期望。

对于上述的表格来说,一个年利润500万的老板,账单上是不会体现出真正的风险选项的。
表格里的风险期望主要是工伤、库存之类的小风险的成本。

真正大的风险,比如说重大生产事故、重大政策变动、资金链断裂、大欠款客户跑路
这些东西是无法计入成本的。要么不发生,发生了他就没了。

但是对于资本家来说,一个老板会亏,但是资本永远赚。这270万的剩余价值分散到生产销售的各个环节。体量足够大的时候,除了世界大战,没有什么风险不能用期望来表达的

但是对于千千万万个小有产者来讲。
风险不在我身上发生,就在你身上发生。
总有人要赔的,题主觉得赔了活该不公平,但比不公平更操蛋的事情就在这里。

小有产者不断地因为风险而破产
或者说,因为资本主义的固有危机
小有产者周期性的大规模破产

有产农民→自然灾害→破产→借高利贷→还不起→卖地→卖儿卖女→一无所有→成为包身工

王总和张老板们所面临的命运,就是上述历史过程的一再反复,以更高级的形式。

伟大的小有产者,他继承了私有制社会的光荣传统!杨白劳,骆驼样子,常四爷,祥林嫂在这一刻灵魂附体,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马列主义要解放所有人,不但包括无产者,也包括有产者。

user avatar

劳动价值理论的一个基本观点:

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这个价值决定论述,再对照现实社会,就会出现以下疑问:

1、为什么同样劳动熟练程度、劳动强度、劳动时间,最终创造的价值,有的被承认,有的成为一堆废物?

2、如果价值仅仅决定于上述要素,那科技的作用是什么?

3、如果价值决定于上述要素,为什么价格不断变化?(价格围绕价值波动理论就是为了填这个坑,但仍然无法解释价格的变化原因)

4、管理和组织生产,是否存在价值?价值是多少呢?(这个仅仅用商品价值=c+v+m来描述,不考虑投资、管理和组织的复杂度、风险,总之剥削一定存在。)

5、为什么艺术品的价值相差如此大?和劳动强度、劳动时间有什么关系?

6、商品价值是满足需求,需求是如何建立的?

7、营销有没有价值?(如果有,那为什么营销对定位、创意如此重视,反而不重视熟练程度、强度和劳动时间)

8、如何解释互联网经济出现的赢家通吃现象。

等等。

至少在大学和网上,我没找到上述问题的可理解的答案。

user avatar

劳动价值论只是一个客观的经济规律, 不是主观的建议。

劳动价值论以及剩余价值理论,揭露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但没有说“应该怎么办”的问题。“根据劳动价值论赚了应该把所有利润分给工人”纯粹属于提问者自己的想象。

user avatar

所以社会革命的目的并不是消灭资本家,而是从根本上消灭私有制。私有制异化了剥削阶级也异化了被剥削阶级。

在私有制的异化之下被剥削阶级处境不佳,但剥削阶级同样逐渐退到社会的边缘。《反社会的人》的作者告诉我们,德国最富裕的那3%的人,因为退出了实际的经营管理,更喜欢以钱生钱,所以他们逐渐脱离了社会,不再承担纳税之外社会责任。甚至连法律规定的纳税义务也千方百计的加以逃避。其结果就是最有钱的那些德国人唯恐别人知道自己有钱。他们用尽一切手段避税、隐匿财产。结果是不敢穿好的不敢吃好的,一切享受都尽可能到国外,但不会被人发现的地方。他们收集古董、收集艺术品、收集老汽车却根本不敢拿出来给人看,他们自己也并不喜欢这些东西,他们只是因为这些东西会升值。一个德国富豪出门居然被中产阶级往手里塞了硬币。因为财产隐匿的太好,有的富豪死了,继承他藏在各种名目下边的亿万财产的继承人甚至会小心翼翼的问避税专家,他到底付不付的起一次邮轮旅行的钱。

为了经营企业一个人要努力学习、努力工作,为了不被职业经理人骗,一个人还要学会如何监督自己的企业,为了逃避遗产税、资产利得税,一个人还要学会如何藏匿财产,为了让自己的钱能够被子孙后代支配,还得督促他们好好学习搞清楚哪些被藏在什么明目下的钱其实是归他所有的。

这样的生活是富裕的,但并不幸福。这些人被钱支配服务于无形的资本,成了金钱的奴隶。《反社会的人》这本书甚至告诉我们这些金钱的奴隶甚至对政治、知识、艺术都已经失去了兴趣,他们只和这个群体之内的人来往甚至内部通婚,因为他们的世界就这么大。只有在跟它们一样的金钱的奴隶面前他们才能安心。

这种对剥削阶级的异化在今天正变得越来越明显,而这正说明了马克思的敏锐。无产阶级要做的不是消灭所有资产阶级,相反无产阶级的社会革命是要从根本上解放所有人。把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都从私有制的贪吃蛇游戏里解脱出来。之所以这种解放必须由无产阶级来实现,是因为无产阶级人数更多、对解放的需求更迫切。

但私有制的狡猾也正体现在这里。它是一种游戏规则一种生活方式。它不在乎任何一个具体的人。没有谁是不可以牺牲的。所以当无产阶级想要起来消灭私有制的时候,私有制总是把他们的愤怒转嫁到资本家、资产阶级身上。因为消灭资本家是可以平息无产阶级的怒火的,可当浴血奋战的日子过去的时候,当胜利的无产阶级回到家关上门,私有制就又回来了。因为回到家关上门的那一瞬间,生活方式就复活了,生活方式背后的游戏规则也就复活了。当你关上门的时候新的资产阶级已经在某个地方复活了。

对这一点总有人拿什么“叛徒”的故事来加以解释。但你们怎么不想想为什么每次伟大的英雄背后总有个叛徒?因为你们从一开始就搞错了方向。私有制以不同的方式奴役了每一个人,然后当其中最可能消灭它的那个阶级行动起来的时候,私有制把另一个被它奴役的阶级抛出来当替罪羊。

如何从根本上改变私有制的游戏规则和这种规则之上的生活方式才是关键。消灭资产阶级并不能消灭私有制,当然也就不能解放全人类,每个人在这个问题上自欺欺人的人说到底只想解放他们自己。一旦理解了这一点你就能明白为什么每一个伟大事业的背后总有一个叛徒了。

居然有人说我为剥削阶级开脱,我真是笑了。阅读能力如此之低也难怪想反驳我都说不出几句整话,只能靠贴别人的文章。

我想提醒有些千方百计歪曲我观点,甚至替我发明观点的人,你们明知道有些主张是没法在知乎说的,说了就会被删。所以我没有在这些问题上多说,但我不说不等于你们可以替我发明主张。

user avatar

1.劳动价值论最大的意义就是告诉大家:资本主义体系下恰恰是不按劳动价值论来分配的。

2.所以,马克思主义压根就没寄希望于资本家会“把所有利润分给工人”。

3.这就是为什么马克思主义主张的是“消除了一切差别的劳动”。

4.等到真能“所有利润分给工人”的时候,不存在对资本家是否公平的问题,因为,已经没有资本家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