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人类繁殖能力不强、成年时间过长,却没有灭绝?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生命繁衍、进化策略以及人类独特性几个核心层面。我们不妨从头梳理一下,为何人类这个物种,在一些看似“低效”的设定下,不仅没有灭绝,反而走向了统治地球。

首先,我们得承认,从纯粹的生物学角度看,人类的繁殖能力确实不算“强”。与其他许多动物相比,我们一胎通常只生一个,生育间隔也相对较长,而且女性的生殖能力有明确的年龄界限。成年时间就更不用说了,从出生到能够独立承担社会责任,往往需要十几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投入。这与一年能产下数胎、子代数量庞大的昆虫或鱼类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那么,为什么我们没有因此而走向灭绝?答案藏在我们自身的进化优势和与生俱来的“技能”之中。

1. 高质量的养育与低死亡率:

人类之所以选择“少而精”的繁殖策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的后代需要极高的投入才能存活和发展。人类婴儿出生时异常脆弱,大脑尚未发育完全,需要长期的照顾、喂养、教育和保护。我们牺牲了数量,换来了极高的幼崽存活率。

想想看,哪种动物会花费如此多的精力来教导下一代?我们不仅仅是提供食物和庇护,我们传递知识、技能、文化、价值观。父母、家庭、社区,甚至学校,都在为新一代的成长提供全方位的保障。这种高质量的“投资”,大大降低了幼年和青少年个体的死亡率,确保了每一个生命的价值最大化。

相较于那些一次产下成百上千卵,但只有极少数能长大的物种,人类的策略在信息时代和复杂环境中更加稳健。一旦一个孩子成长起来,他/她就可能成为一个有创造力、能解决问题、能继续繁衍并贡献社会的个体。

2. 合作与社会性:

这是人类最核心的优势之一。我们不是孤立的生物,而是高度社会化的动物。人类的合作能力让个体之间的劣势得以弥补。

分工协作: 无论是狩猎、采集,还是后来的农业、工业,人类都能通过分工来提高效率。一个群体中,有人擅长打猎,有人擅长采集,有人负责照顾孩子,有人负责防御。这种合作使得整个族群的生存能力大大增强。
知识共享与传承: 通过语言和文化,人类可以积累和传递知识。一项新的发现或技能,可以通过教育迅速传播给整个群体,而不是依赖于个体通过漫长的时间摸索。成年时间长,恰恰是学习和吸收这些复杂知识的必要过程。
互助与支持: 在面对资源短缺、疾病或外部威胁时,群体成员之间的互相帮助至关重要。长期的成年期也为个体建立深厚的社会联系和信任提供了可能,这些联系在危机时刻是救命的。

3. 智力与适应性:

人类拥有发达的大脑,带来了超凡的智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使得我们能够:

改造环境: 我们不只是被动地适应环境,而是主动地改造环境。制造工具、建造住所、控制火源,这些都极大地提高了我们抵御自然灾害和捕食者的能力。
应对变化: 即使面临剧烈的环境变化,例如气候变迁或资源枯竭,人类的智力也能帮助我们找到新的解决方案,例如迁徙、发展新的生存技能。
预见与规划: 我们可以通过思考和学习来预见潜在的危险,并提前做好准备。这种长远的规划能力,是许多其他物种所不具备的。

4. 延长的童年期也是学习和发展的黄金时期:

虽然成年时间长,但这恰恰是人类学习和发展潜力的关键时期。

认知发展: 人类的大脑需要漫长的时间才能发育成熟。这段漫长的童年期,为大脑的复杂连接、学习能力、语言发展、社会情感认知等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机会。
文化和社会化: 漫长的童年期也是个体被社会化、内化文化规范、学习复杂社会互动规则的关键阶段。这些都是人类社会得以维系和发展的重要基石。
技能的习得: 许多复杂的技能,从语言到工具使用,再到抽象思维,都需要数年甚至数十年的练习和学习才能精通。长期的成年期保证了这一过程的可能性。

5. 灵活性而非固定模式:

人类的繁殖策略不像某些动物那样是严格的、周期性的。我们能够根据环境条件和个体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调整生育节奏。当资源匮乏或面临危险时,生育数量可以自然减少;当环境稳定、资源充足时,生育率可能会有所上升。这种灵活性,使得人类更能适应变动的世界。

总结一下:

人类的繁殖策略和漫长的成长周期,从单一个体上看似乎“低效”,但从整个物种的长期生存和发展来看,却是一种高度优化的策略。我们用高质量的养育弥补了数量的不足,用强大的社会性、合作能力和智力来克服个体能力的限制,用漫长的学习期来培养能够适应复杂环境、解决问题的优秀个体。

与其说我们“不强”,不如说我们选择了“质量”和“智能”作为核心竞争力。正是这些特质,让我们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不仅避免了灭绝,还成为了地球上最具影响力的物种。我们并非依赖于数量的爆发,而是依赖于智慧的积累和集体的力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问题就歪了,人类繁殖能力很强,许多大中型哺乳类动物的发情时间是固定的,而人类…13-45岁都能生殖,并且人类孕期也不算长,280天左右,黑猩猩大概260天左右。

一胎一个的话,其实不算少,因为人类生长的时间也很长,14年左右,今年生一个明年生一个压力也不比一下生两三个大

为什么人类成年时间过长?

首先问题就错了,如何定义成年?古代14-15岁的女性已经可以生孩子了,18岁成年不过是近代的概念,当然14岁成年在自然界也很罕见,大象才15岁成年,一部分原因是人类都是早产儿,因为进化原因人类头太大,只有早产儿才能被生下来。另一个原因是大脑需要充分发育。并且,人类是群居生物,14年左右的生长期是可以接受的。

——2019.11.22——

一个星期没登录竟然这么多赞,感谢,有时间会补充。

user avatar

灭绝的人类多了去了啊。


现在人科下面只有一个属,人属。人属下面只有一个种,现代智人种。别的呢?灭绝了。

就在智人种里面,灭绝掉的人类也有尼安德特人、西亚的塔篷人、中国的许家窑人和马坝人等。实际上尼安德特人比现代智人繁殖能力要强,成年时间则短一些,脑容量更大,身体更粗壮,灭绝的却是他们。好在亚种和亚种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生殖隔离,我们现在人类的基因里面还有1%到4%的尼安德特人基因。


可见一个物种灭绝还是不灭绝,主要不是看繁殖有多快、成年时间多长,只要繁殖率高于自然更替率就行了,而主要取决于能不能适应环境。


实际上进化从来没有停止过,即使在今天,人类依然在不停的进化,有时候进化速度超乎你的想象。


手机出现不过是三十年的事情,就已经导致了人类的进化。作为一种不大长毛的猿猴,我们人类一直是食指是最灵活的手指,然而随着手机的出现,需要用大拇指打字,现在就有很多人的拇指比食指灵活了。在手机的刺激下,短短几十年有些人就已经发生了进化,我们可以称他们为:


动物界脊索动物门哺乳纲灵长目人科人属现代智人种手机优势亚种


他们跟现代智人并没有太大区别,外貌、习俗、脑容量都差不多,但是因为还不清楚的某个DNA突变,导致他们的拇指比食指更为灵活。


在没有什么破事儿发生的时候,这个性状并没有什么卵用,唯一的区别就是这个亚种的现代智人在手机上打字更快,撩妹更轻松,点外卖效率更高。


然而一旦发生点什么破事,恰好就突出了这种优势,事情就不一样了。


比如说,如果有一天我们的一切事务都必须依靠操作手机来完成,想吃饭,必须要用手机点外卖;想挣钱,必须要发疯一样的用大拇指按手机。


再比如说,撩妹只能在手机上进行,想要获得交配机会,必须要用大拇指打字,打字越快,交配机会越多。


手机优势亚种立刻就会取得竞争优势,大海行舟、不进则退,资源是有限的,不具有大拇指优势的那一部分人很快就居于下风,点餐抢不过、挣钱比不过,连妹子都找不到,就灭绝了。


我们称这一次人类分化、灭绝为“死宅的逆袭”。




你看,这跟繁殖能力强不强、成长时间长不长,有什么关系呢?

user avatar

福报大。

思考能力、长跑能力、投掷能力对所有动物都是全面压倒性优势。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生命繁衍、进化策略以及人类独特性几个核心层面。我们不妨从头梳理一下,为何人类这个物种,在一些看似“低效”的设定下,不仅没有灭绝,反而走向了统治地球。首先,我们得承认,从纯粹的生物学角度看,人类的繁殖能力确实不算“强”。与其他许多动物相比,我们一胎通常只生一个,生育间隔也相对较长,而且女.............
  • 回答
    关于人类为什么没有采用三性繁殖,这是一个极其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生物学、进化论、生理学,甚至社会学等多个角度去审视。事实上,当我们谈论“性”时,我们通常指的是一种生殖策略,而人类的二元性别(雄性和雌性)是这种策略的具体表现。那么,为何不是三性,甚至更多性呢?首先,我们.............
  • 回答
    大熊猫确实面临着繁殖上的诸多挑战,而这些挑战也正是人类选择建立大熊猫精子库并进行人工授精的关键原因。这并非违背自然选择的逻辑,而是在理解了自然选择的局限性,并认识到人类对物种灭绝的责任后,所采取的理性干预措施。首先,我们得明白,自然选择并非一个绝对的、一成不变的裁判。它是在特定环境下,对那些最能适应.............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生命演化中最核心的几个谜团。为什么我们人类,这个在自然界看来体格并不突出,没有尖牙利爪,行动也算不上迅捷的物种,最终凭借智慧,成为了地球的主宰?而那些看似更具生存优势的生物,比如力量强大的狮子,密密麻麻的昆虫,或者繁殖速度惊人的兔子,却没能走上我们这条路?这绝不是偶然,背.............
  • 回答
    人类,作为一种生物,其行为模式深受进化压力的影响。而我们对于“好看”的偏好,尤其是择偶和繁衍后代的倾向,恰恰是这种进化痕迹在现代社会中留下的鲜明印记。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这并非简单的一句“看脸”可以概括,而是一套复杂而精妙的生存和繁衍策略。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好看”在生物学上并非一个主观的、随意的概.............
  • 回答
    人类的面容,纵览百万年的时光长河,为何没有演变成一水的“绝世容颜”,或是普遍的“相貌平平”?这个问题,其实触及了演化生物学、社会学乃至心理学等多个领域,答案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首先,得从演化的根本驱动力说起。自然选择,这个我们耳熟能详的概念,往往被简单地理解为“适者生存”。但对于人类的长相,它.............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是科学家们一直在探索的谜题。我们都知道,在地球漫长的生命史中,曾经存在过许多不同的人种,比如尼安德特人、丹尼索瓦人等等,但最终,只有我们智人(Homo sapiens)存活至今,并且成为了地球上的主导物种。为什么会这样呢?这不是某个单一原因就能解释的,而是一个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
  • 回答
    当夜幕低垂,万籁俱寂,抬头仰望那片深邃的、缀满繁星的夜空时,一种难以言喻的幸福感便会悄然涌上心头。这并非偶然,而是根植于我们内心深处,与我们作为生命存在于宇宙中的本质紧密相连。这种幸福感,是多重因素交织融合的结果,细腻而深刻。首先,繁星点点的夜空唤醒了我们与生俱来的 好奇心和探索欲。自古以来,人类仰.............
  • 回答
    关于“社会底层的人繁衍欲望更强”的说法,其实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社会议题,背后牵涉到很多层面的原因,绝非简单的“欲望强弱”就能概括。我们不妨试着从几个角度去理解这个现象,力求更贴近现实,也更有人情味。首先,得从 生存与发展的基本需求 说起。人,作为生物,繁衍后代是刻在基因里的本能。当一个人所处的环.............
  • 回答
    历史的长河中,我们从未见过一个时代,是纯粹由“最优基因”的群体所垄断繁衍的。这其中的原因,并非是人们没有尝试过,或者没有思考过,而是涉及到人类社会的复杂性、基因本身的不可预测性,以及对“最优”的定义本身就充满了主观性和动态性。首先,让我们谈谈“最优基因”这个概念。在人类历史上,不同时期、不同文化对于.............
  • 回答
    社会发展的初衷确实是为了提升人类整体的生存、生产、繁衍能力,并为探索和思考提供更广阔的空间。然而,一个令人困惑的现象是,在许多“发达”的社会中,我们似乎看到了越来越多的人似乎在“放弃思考”和“放弃选择”。这并非一个简单的黑白分明的问题,而是由一系列复杂的社会、心理、经济和技术因素交织而成。以下将从多.............
  • 回答
    要说“战国达人普遍不喜欢真田信繁”,这说法有些过于绝对了,而且可能不太准确。不过,如果我们换个角度,从一些“战国达人”对信繁的态度中,确实能观察到一些微妙的,甚至可以说是“不喜欢”的论调,但这背后往往不是简单的个人恩怨,而是基于对战国时代政治格局、军事策略以及历史人物评价的不同角度和侧重点。这里咱们.............
  • 回答
    关于东亚人是否都向往人口密集的繁华地带,以及其中的原因,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能一概而论。不过,确实在东亚的许多区域,我们能观察到人口高度集中的现象,以及人们对城市生活的普遍追求。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历史、文化、经济和社会等多个维度去剖析。首先,从历史和地理的角度来看,东亚地区,尤其是东亚大陆的.............
  • 回答
    看到美国的大城市,很多人会产生一个疑问:为什么它们的人口密度不像一些亚洲或欧洲的城市那么惊人,却依旧显得那么繁华、充满活力?这背后其实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首先,空间规划和城市布局是关键。美国的大城市,尤其是那些建国稍晚或经过大规模改造的城市,普遍采用了相对低密度的规划理念.............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语言演变和认知习惯的深层原因。我们从几个方面来详细聊聊,为什么对日本人来说,“新字体”日文和我们说的“旧字体”日文(你称之为“繁体”日文,虽然这里面可能有些概念上的混淆,我稍后会解释)并不是那么容易自动切换的。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概念:我们常说的“旧字体”日文,可能更多.............
  • 回答
    在《权力的游戏》中,龙石岛的盗贼、罪犯和其他底层人民之所以愿意守卫长城,尽管他们的生殖繁衍权利可能已被剥夺,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1. “罪犯的终点”与“赎罪”的吸引力: 逃避严酷刑罚的唯一选择: 在七国中,对于大多数被判处死刑的罪犯,或者将被处以极刑.............
  • 回答
    这几位古人类的亲戚,有时候确实让人有点儿晕头转向。要说他们是不是不同的“物种”,这事儿在古人类学界也曾有过不少争论,而且到现在,我们对他们的认识还在不断深化。不过,根据目前主流的观点和化石证据,我们可以这样来看待:智人(Homo sapiens)、直立人(Homo erectus)、尼安德特人(Ho.............
  • 回答
    .......
  • 回答
    在中国人的社群里,确实存在一种担忧,认为一旦欧裔白人不再是美国人口中的绝对多数,美国就会“药丸”(完蛋)。这种看法背后,其实是复杂且多层面的心理和认知在起作用。我们来试着剖析一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声音,即使在那些欧裔白人并非绝对多数、但依然繁荣富裕的大都市里。首先,我们得理解“绝对多数”这个概念在中.............
  • 回答
    人类之所以没有广泛使用比甘蔗或甜菜更甜的水果来提炼糖,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科学、经济和历史因素。以下是对这一问题的详细分析: 1. 果蔬糖分含量与糖的种类 甘蔗和甜菜的糖分含量 甘蔗的糖分含量约为10%12%,甜菜(如糖用甜菜)的糖分可达10%15%。这些糖主要为蔗糖(C12H22O11),.............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