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美国的大城市人口不多却看起来很繁华?

回答
看到美国的大城市,很多人会产生一个疑问:为什么它们的人口密度不像一些亚洲或欧洲的城市那么惊人,却依旧显得那么繁华、充满活力?这背后其实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

首先,空间规划和城市布局是关键。美国的大城市,尤其是那些建国稍晚或经过大规模改造的城市,普遍采用了相对低密度的规划理念。这意味着城市扩张往往不是向着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集中,而是向外围蔓延,形成“摊大饼”式的格局。这与一些历史悠久的欧洲城市,由于土地限制和历史原因,不得不将建筑越建越高、越建越密形成鲜明对比。

这种低密度布局,虽然在早期可能导致交通拥堵和通勤时间延长,但也带来了几个显著的“繁华”表象:

宽敞的街道和公共空间: 许多美国城市的街道设计得非常宽阔,两侧有绿化带、人行道,甚至还有自行车道。广场、公园等公共空间也得到了较好的保留和建设。这使得城市景观显得开阔、整洁,即便在人流密集的时候,也不会给人一种窒息感,反而能感受到一种舒展的活力。
低矮但体量庞大的建筑群: 摩天大楼固然是繁华的象征,但美国城市并非只有摩天大楼。很多城市都有庞大的低层或中层商业建筑群,例如市中心的办公区、购物中心、金融机构等。这些建筑虽然不高,但占地面积大,功能性强,汇集了大量的商业活动和人流。
郊区化和分散的就业中心: 美国人对“大房子、大院子”的追求,以及对郊区生活的向往,催生了显著的郊区化现象。大量的居民居住在城市外围的郊区,但他们并不意味着脱离了城市的繁华。许多大型企业、科技公司、零售中心甚至高等学府,都将总部或主要分支机构设在了城市边缘或郊区,形成了新的就业中心和商业节点。这些区域同样人流穿梭,商业活动兴盛,共同构成了“大都市区”的整体繁华。

其次,经济活力和产业结构是支撑繁华的基石。美国大城市之所以能吸引全球人才和资本,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们拥有强大的经济引擎。

服务业和知识经济主导: 许多美国大城市是全球金融、科技、媒体、娱乐、医疗、教育等高端服务业的中心。这些产业的特点是高度创新、附加值高,吸引了大量高素质人才,也带来了巨大的经济产出和消费能力。一个金融区的熙熙攘攘,一个科技园区的创新涌动,都直接体现在城市的繁华之中。
高消费能力: 由于发达的服务业和高收入水平,美国大城市居民的消费能力普遍较高。这体现在高档餐饮、奢侈品商店、文化艺术场所、体育赛事等方面的繁荣。即便人口密度不高,但人均消费的水平足以支撑起庞大的商业体系。
全球化节点: 许多美国大城市是国际贸易、投资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来自世界各地的商品、服务、资本和游客汇聚于此,也为城市增添了国际化的气息和活力。

再者,高效的交通基础设施在维持分散城市繁华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发达的公路网和高速公路: 尽管拥堵是普遍现象,但美国大城市普遍拥有非常发达的公路网和多层级的高速公路系统,连接着市中心、郊区以及周边城镇。私家车作为主要的交通工具,使得人们能够相对便捷地跨越较远的距离,到达不同的就业、居住和消费区域。
多模式的交通选择(虽有不足): 虽然公共交通在美国大城市不如一些欧洲城市那么密集和便捷,但主要城市通常也拥有地铁、轻轨、公交车等公共交通系统,并且在不断改进。加上共享出行服务的普及,为城市内部及周边地区的交通提供了多种选择。
航空枢纽: 许多美国大城市拥有世界级的国际机场,是重要的航空枢纽。这不仅便利了国际旅客的往来,也促进了商务旅行和货物流通,是经济繁荣的重要体现。

最后,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吸引力也功不可没。

多元化的文化体验: 美国大城市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带来了极其多元的文化、美食、艺术和生活方式。博物馆、画廊、音乐厅、剧院、体育场馆,以及丰富多样的街区和社区,为居民和游客提供了无尽的探索空间和生活体验。
就业机会和职业发展: 如前所述,这些城市是各行各业的顶尖人才的集聚地,提供了丰富的就业机会和广阔的职业发展平台。这吸引了大量有志青年和专业人士前来,构成了城市活力的重要来源。
城市活力和“光鲜亮丽”的表象: 媒体宣传、影视作品等往往会放大美国大城市光鲜亮丽的一面,例如繁华的夜景、充满活力的街区、高科技的办公环境等。这些“软实力”的塑造,也让人们对这些城市产生了“繁华”的直观印象。

总而言之,美国大城市人口相对不那么“密集”,但其繁华的观感,是建立在独特的空间规划、强大的经济支撑、高效的交通连接、以及强大的文化吸引力等多重因素之上。它们用一种“广度”和“深度”并存的方式,展现着现代都市的活力与魅力,而非仅仅依靠人口的堆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美国的“城市”,如“芝加哥”-- 一个百万人口级别的地方,在中国对应的不是“北京”,而是“海淀区”,甚至只是“中关村”。

与中国的“北京”这种概念对应的美国“城市”,不是狭义的“芝加哥”,或者“波士顿”,而是一种被称为“都会统计区”的概念。

比如芝加哥,对应的是“Chicago-Naperville-Elgin, IL-IN-WI Metropolitan Statistical Area”,人口近千万。这相当于是一个千万人口的城市,“撑着”几个街区大小的下城,算是很合理的搭配。

更典型的如纽约,狭义的纽约市人口,“只有”八百多万,但对应的“New York-Newark-Jersey City, NY-NJ-PA Metropolitan Statistical Area”,人口有两千万。


更具体点儿的对应,“曼哈顿金融区”差不多对应“国贸CBD”,“曼哈顿中城”差不多能对应“金融街”,都属于“downtown/下城”的概念。然后,整个曼哈顿,差不多是北京西城区的规模。而整个纽约市(五个区),差不多是北京5环的规模。而整个纽约都会统计区,面积差不多是整个北京+天津还要更大些。


国情不同,人口密度也不同。美国的大都会,特别是在“都会统计区”这个级别概念上的大都会,绝大多数地方,都是低密度且低矮的平房,典型的摊大饼模式(洛杉矶是此风格的极致)。存在所谓“高楼大厦”的区域,基本上只是在“downtown/下城”。纽约的下城面积稍大,可以说整个曼哈顿中央公园以南的地方,都很“下城”。其他大城市,如芝加哥、洛杉矶、波士顿等地,“下城”其实就对应几个街区,类似北京国贸,类似陆家嘴核心区。出了下城区域,很快就是连绵不绝的低密度平房区,成片的郊野之地也常见,仿佛已经出了城市,但其实依然在“都会人口统计区”之内。


当然,如果人们对“城市”的感知是,“连绵不绝的高楼”,那么,中国的几大城市,给人的感知确实就是“巨大”的。比如说上海,在陆家嘴,人们的感知自然是“在上海”。而一路高楼大厦A到徐家汇,哪怕干到莘庄,也全都是连绵不绝的高楼大厦,一路都是“还在上海”的感觉。换到纽约就不同了。过了东河的隧道,从曼哈顿皇后区(类似从浦东浦西),基本上就没啥高楼了,城市景观也截然不同。再跑到法拉盛,人们只会觉得去到了另一个地方。再往东去,到了长岛典型的富人区,远看还以为进了林子,更不会有“还在纽约”的感知,而是“到了长岛”。


与中国几大一线城市更为相似的世界大都会,还是东亚的另几个大都会,如东京,如汉城。典型如东京,其核心区,即山手线内外+荒川以西,面积并不算大,北京三环不到的概念。但东京二十三区都算上,面积就到了600多平方公里的级别了(北京城建区大约1000平方公里),人口也达到了近千万。而我们平时所说的,“东京人口三千万”,说的其实也是个更大的概念,被称为“首都圈”,类似美国的“都会统计区”,面积可类比“纽约都会统计区”,或者类似“京津唐”。在“首都圈”的概念上,人口才达到了“三千万”的级别。


而“都会区”的风貌,“东京”也算是介于“纽约”和“北京”之间。即,在一千平方公里的范畴上(北京的城建区面积),北京上海,基本上都是连绵不绝的高楼。其中任何一片高楼,放在美国中型城市里,都可以当成“downtown/下城”。而在纽约,这种景观基本上仅限于西城区那么大的地方。出了这片儿,就全是“平房”甚至“野地”了。而在东京,这种景观也仅限于三环那么大的地方。但出了这片儿,与美国那种低密度的平房不同,全是高密度的矮楼,连绵不断。所谓“野地”的密度,也比美国的都会圈低不少。而在美国其他大城市,这种景观更是仅局限于几个街区,类似北京CBD陆家嘴核心区那么大的存在。由此说来,中国当下和未来的“都会圈”,毕竟密度高,还是大力发展城市/城际轨道交通比较靠谱,类似日本的模式。如果全都像美国一样,如此高密度还开车,真的要堵死。


世界第一大城市

从这个概念上讲,“世界第一大城市”,不论是人口概念,还是经济总量概念,是一个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为怎么定义的事情。比如说,按照美国那种“都会统计区”的密度来算的话,整个“珠三角”,包括广州-深圳-香港-佛山-东莞-珠海-澳门等一票城市,都可以被称为一个“都会统计区”,或者类似日本的“首都圈”的概念。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上海-杭州-苏州-宁波-无锡-常州等),级别也是类似。而一旦到了这个概念,那妥妥的,不论是人口,还是经济总量,长三角珠三角就都超过东京了。被称为是全球最大的两个“城市”,毫无比喻意味。但如果按东京首都圈那种“高密度无缝连接城建区”来算的话,长三角珠三角就都还是城市群。而美国典型的“都会统计区”,更是仅是一个城市带一堆小镇的存在了。


当然,除了自嗨之外,这个意义并不大。毕竟城市之间不打仗,也不涉及国际地缘政治,于是最终还是要看人均的。任重道远。


以下为图示说明(均为15mi视高)

1,纽约(美国最大的城市)

黄圈为整个曼哈顿,高层建筑密集。其中最主要的高层/大型建筑区域为三个红圈。最上面的红圈为曼哈顿中城;下方小红圈为曼哈顿金融区;左下方长红圈为泽西市下城 -- 已经是新泽西州了。粉线左边是长岛最西边,即皇后区和布鲁克林,基本上就没什么扎堆儿的高层/大型建筑了,从颜色也可区分开。粉线右侧基本上就是无边界的长岛住宅区了。有些地方密度低一些,典型的富人区,有些地方密度高一些,算是个小城镇。

2,波士顿(美国第六大都会统计区,我所在的城市)

红圈为波士顿下城,几乎是全市唯一的高层建筑聚集区。出了这一片,除了零星的高楼外,基本上都是低层建筑和平方民居。其中,黄圈范围内,密度稍微高一些,有不少公共大型建筑,如哈佛、麻省理工、波士顿大学,均在此圈中。再出了这个黄圈,基本上就都是低密度平房民居了,从颜色也可分辨。北边和南边,密度高一些,也会存在高层公寓。而西边的绿色地带,密度低一些,算是富人区。

3,东京(被广泛认定为全球第一大城市)

大红圈为皇居东侧的东京核心CBD,银座就在那里。小红圈为新宿,新都心,也是歌舞伎町所在地。这两处高层建筑密集,算是很典型的“高楼大厦”景观。除此之外的其他地方,可以从颜色看出,密度要比美国典型的城市(如波士顿。纽约并非典型的美国城市)要高得多。而且,灰蒙蒙一片的地方,典型建筑也并非平房,而是低矮楼房,连绵不绝。

4,上海(中国第一大城市)

红圈内部,基本上都是连绵不绝的高楼。一些高楼会有聚集,典型如陆家嘴核心区。而与典型的美国大城市不同,也和东京都心不同,高楼聚集密度并不高(陆家嘴除外),而是会夹杂老城区等低洼地。但总体上,红圈内部,甚至外部不少地方,典型大城市景观连绵不绝。

5,北京(中国第二大城市)

红圈内部,与上海的性质几乎类似。除了,1,蓝圈内部为成片的老城区,即历史保护区;2,与上海不同,北京的大型建筑,除了CBD一带,主要是横向发展,而不是纵向发展。从图中也大概可以看出,与东京甚至上海那种分辨不出建筑形状的灰色不同,同等比例尺下,北京的诸多建筑,都有一定的分辨度。可见北京城建的特殊性:宽街大院儿大型非高层建筑聚集的新旧帝国首都设定。

所以,我们通常说,中国的一线城市“巨大”,确实是因为,红圈范围巨大,即,连绵不绝的高层/大型建筑区域巨大(但密度不一定高),而不是整个城建区更大。


但如果切换到“3千万人口东京都会圈”的设定下,情况会有变化(均为115mi视高)

1,东京都会圈

图中灰色的地区,虽然会夹杂田野和丘陵,但大体上都是密度较高的城建区。

红框为前列东京核心区范围。

黄圈为W76的典型有效作用范围。

2,京津唐

很明显,左上的北京和右下的天津之间,除了廊坊等小城市外,基本上都是农田夹着村庄,并未形成连绵的都会区。

红框为前列北京核心区范围。


当然,全球最变态的摊大饼,当属大洛杉矶统计区。有兴趣可自行调查。


注:以上所列城市,均为答主本人常住/常驻过/较熟悉的城市,而不是照着地图颜色脑补出来的。


今日整理照片,恰好看到了同一趟航班上,类似高度航拍的中美两城市,底特律和北京,算是个很好的范例。之后还有东京、上海、芝加哥的航拍网图,作为对比。(注意:北京和底特律的视角高度可类比。其余网图视角高度和放大倍数各异,请自行脑补)

底特律:文艺复兴中心那一带的几个街区,即城市下城。全城除了这一片之外,几乎全是图中其余区域那种的平房或低矮房屋。


北京:下城/CBD区域,模式与底特律类似,规模略大,高度更高些。但最大的区别是城市其余地带,房屋高度普遍达到美国典型大城市下城高楼的平均高度(多为住宅楼,与中国土地和财政制度有关)。另,二环内的老城低洼地很明显。


芝加哥:比底特律更大的美国城市,天际线全美第二稳当当。下城高度和规模与北京可比。最大的区别是城市其余地带。


上海:陆家嘴下城规模与芝加哥可比,但高度更高。最大区别依然是城市其余地带,表现为高楼林立,虽然其中众多为住宅楼(again,与中国特殊的土地和财政政策有关)


东京:明显可见皇居东+南和新宿两片下城区,与中美大城市下城/CBD模式类似。最大的区别依然是城市的其余广大地带。相比中国,高度更低但密度大得多;相比美国,低层楼房更多(而不是平房更多),且密度也大得多。

user avatar

经济绝不是人口堆出来的。

如果是,那出生率最高的中非国家,应该是最发达的。

有些人强调,城市只有多引进人才(其实意思是人口),才能繁荣。

那只是因为他想拿大城市户口,在别人三代积累的福利池里分一杯羹。

user avatar

虽然人不在美国,也讲下吧。

来日本之前觉得东京肯定很繁华啊啥的,各种高楼大厦啊,如同电影里面一样干净漂亮的街道啊。


来了过后第一印象:我被卖到越南去了?

user avatar

赞同本问题下 @Fan Francis 的回答。美国的"city"和我国的“市”其实不是一码事,我在这里以自己所在的明尼阿波利斯市为例,补充几点个人见解。

明尼阿波利斯,是明尼苏达州第一大城市,2017年人口41.3万人。这是什么概念呢?我国海南省临高县有51.4万人,黑龙江省鹤岗市有105.87万人口,铁路大提速之前,坐慢车从广州北上,在粤北山区会停一个叫做乐昌的小站,而这个乐昌市,人口有52.1万人,比明尼阿波利斯还多。

那明尼阿波利斯这座“小镇”是怎么样的呢?

是不是看上去挺吓唬人的?好的,我们来换个角度......

把镜头拉远一点就露馅了,和美国很多二三线城市一样,明尼阿波利斯市只有中心城区(downtown)的几个街区是高密度的摩天大楼,而在中心区以外,城市像是摊开一张大饼一样,沿着放射状的主干道长出蜘蛛网一般的街区,在街区上铺开低矮的平房和二层小楼。

但这并没有完全解答题主的疑惑:为什么如此之少的人口,却能支撑起如此“繁华”的景象?明尼阿波利斯这座人口比不上本时空临高县的“小城”有能容纳六万六千人的体育场,有棒球场,篮球馆,冰球馆,美术馆,大剧院,历史博物馆,医疗中心,大学校园.....这显然不是为了仅仅满足40万人生活需求的。

原因正如 @Fan Francis 提到的,美国的一个“城市”更像是我国的一个区,承担着一个都市圈中的具体某一项或几项功能。以明尼苏达州的“双城地区”(Twin Cities Area)为例,明尼阿波利斯市有现代化写字楼和文化娱乐场所;往东10英里,有圣保罗市作为州府,是行政机关和司法系统所在地;往南7、8英里的布鲁明顿市有全美国最大的百货商场,Mall of America;与布鲁明顿隔河相望的Egan和Apple Valley市是中产家庭喜爱的住宅区,在往东一点,Cottage Grove 市有3M的工厂......上述这些地区,从行政区划角度上来说都是独立的“市”,但在产业分布和居民生活需求的角度上来说,其彼此依存程度之高,又更像是我国大城市中各个区的关系。

我们在对比中美两国时,可能会不自觉地陷入一个误区: 望文生义,套用国内的概念来类比到美国。在中国,一个“市”意味着一套完备的政府职能和公共服务,意味着相对自成体系的产业布局,但美国的一个“city”却并非如此。以我熟悉的司法领域为例,在中国,法院层级的一个例子是“广州市越秀区人民法院--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而在美国,却没有什么“明尼阿波利斯市法院”一说,明尼阿波利斯市民要打官司,汉宁平郡(Hennepin County )地区法院有一审管辖权,然后可以上诉到明尼苏达州上诉法院和州最高法院。在这里,司法机构的层级划分就不是按照“city”来设置的,一个“郡”可以包含很多个市,这一司法领域的机构设置就和我国不同。

在很多公共职能上,在我国一般由“市”负责的领域,美国的“city”并不承担。例如,在我国,考驾照和驾驶资格的管理一般由各个地级市的政府负责,而在明尼苏达州,根本没有“city”这一级别的驾照管理部门,直接归州政府负责。有些较小的市,由于财力有限,甚至干脆没有警察局和消防队之类的公共安全部门(参考:dallasnews.com/news/new)。像这样的小城市,其实更像是我国一个楼盘或者居民小区,只承担非常有限的生活服务。当居民有文化娱乐,医疗教育等需求的时候,就需要开车上高速,一脚油门前往明尼阿波利斯这样的区域中心。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本身人口只有40万的“小城”看上去如此繁华了 -- 因为支撑它的是方圆几十英里范围内各个小城的需求,辐射着广义上“双城地区”328万人口。

user avatar

建筑的多样化,层次感。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