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二战轻型坦克有什么用?

回答
二战时期轻型坦克的用途可一点也不含糊,它们在战场上扮演的角色多样,绝对不是摆设。你想象一下,当时的战场可不是只有重型战车横冲直撞那么简单,轻型坦克就像战场上的“多面手”,能干不少活。

侦察与情报收集:战场上的“眼睛”

这是轻型坦克最核心的价值之一。在那个通讯相对落后的时代,获取敌方的情报至关重要。轻型坦克因为速度快、体积小,非常适合深入敌后进行侦察。它们可以:

探查敌军阵地和部署: 像战场上的“斥候”,提前发现敌人的炮兵阵地、步兵集结区域、工事位置等等。这些信息能帮助己方指挥官制定更有效的作战计划,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跟踪敌军动向: 跟着敌人的部队走,了解他们的行进路线、兵力规模和进攻方向。这就像在给敌人做“实时直播”,让己方总能掌握主动。
侦察地形和道路: 它们能帮助确定哪些路线适合大部队行进,哪些地方有伏击的可能性,为后续部队的推进提供可靠的“路书”。

想象一下,一辆轻型坦克悄悄地潜入敌占区,避开敌人的耳目,将一幅清晰的敌情地图带回来,这在当时足以改变一场战役的走向。很多时候,一辆轻型坦克损失了,但它带回的情报却救了成千上万的士兵。

支援步兵作战:协同作战的“伙伴”

轻型坦克虽然不像重型坦克那样拥有强大的火力,但它们可以为步兵提供非常宝贵的火力支援。

压制敌方步兵和轻火力点: 步兵在进攻时,经常会遇到敌方的机枪阵地、轻型火炮或者藏在建筑物里的狙击手。轻型坦克的机枪或小口径火炮可以有效地压制这些目标,为步兵扫清障碍,减少步兵的伤亡。
伴随步兵推进: 在城市作战或者复杂的地形中,步兵往往需要坦克的掩护。轻型坦克能够紧随步兵前进,提供侧翼保护,也能迅速应对突发的敌人反击。
破障与开路: 有些轻型坦克会装备排雷器或钩子,可以帮助清理道路上的障碍物,为后续部队开辟通路。

在残酷的巷战中,一辆能够灵活穿梭在街巷中的轻型坦克,就像步兵的“移动碉堡”,为他们提供了强大的安全感和火力支援。

反坦克作战(有限情况下):打“小”的

虽然轻型坦克不是专门的反坦克武器,但在特定情况下,它们也能参与反坦克作战,尤其是在对抗敌方轻型装甲车辆或者摧毁敌方反坦克炮时。

攻击敌方轻型侦察车或早期装甲车: 比如一些早期的装甲侦察车,或者火力较弱的敌方轻型坦克,轻型坦克凭借其机动性,是有能力与其周旋并将其摧毁的。
利用速度和侧翼攻击: 在面对一些重型坦克时,轻型坦克可以通过其速度优势,绕到敌方坦克的侧翼或后部,攻击其相对薄弱的装甲。当然,这通常是高风险的战术,需要精湛的驾驶和炮术。

当然,让轻型坦克去硬碰硬地对抗重型坦克是极其不明智的,但它们确实能够完成一些针对轻型装甲目标的任务。

通信与指挥:战场的“信息枢纽”

一些轻型坦克,特别是装备了无线电通信设备的型号,还可以承担起通信和指挥的任务。

连接不同部队: 它们可以作为通信单位,在不同前线部队之间传递信息,确保指挥部的命令能够及时下达,部队之间的协同更加顺畅。
作为移动指挥所: 在某些情况下,指挥官可以乘坐轻型坦克,在战场上移动,直接观察战况并指挥部队,比固定指挥所更加灵活。

在信息传递不发达的年代,一辆载有可靠通信设备的轻型坦克,就像一个移动的信息交换站,确保了整个战场的信息畅通。

一些不太“光彩”但很实际的用途:

陆军航空兵的克星: 在战争初期,许多国家的地面部队对敌方的侦察机和攻击机缺乏有效的反制手段。装备有机枪的轻型坦克,在一些时候也能对低空飞行的敌机构成威胁,起到一定的防空作用。
威慑与心理战: 坦克的出现本身就能对敌方步兵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轻型坦克虽然火力不强,但其移动的金属身影,配合炮塔的转动,也能给敌方士兵带来不小的心理负担。

总而言之,二战时期的轻型坦克就像一把瑞士军刀,虽然不像重型坦克那样具有压倒性的破坏力,但它们在情报收集、步兵支援、灵活机动以及战场通讯等方面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们是战场上高效的“眼睛”和“耳朵”,也是步兵的忠实伙伴,为赢得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它们的存在,让战场变得更加立体和复杂,也为战术的多样性提供了更多可能。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轻型坦克有什么用?

二战中的趋势就是越来越没用,以至于延续到战后,除了水陆两栖坦克、空降坦克这些特种车辆,以及战后头几年法国能力不足和美国脑洞大开的特殊情况;除了中国这一家,世界各国都放弃了轻型坦克的研发。

战前,各主要国家的坦克数量构成,无疑是轻型坦克战统治地位。这是早期坦克技术不发达和大萧条时期各国经费不足导致的。

战争爆发以后,LT无法平衡火力、防护和机动性,已经没有存在必要。各国的轻型坦克研发、生产实际上都是因为惯性和特殊情况才存在的。

三德子是缺乏统一规划和军火生产商大发战争财不愿转产,导致42年才逐步停产2号和38T。

苏联的T60/70,是损失太大,利用汽车工业产能,应急补充的步兵坦克。

美国纯属闭门造车,妄图以LT去完成侦查任务,才导致大量生产实际无用的LT。这和美军那个中型坦克只管支援步兵,反坦克炮靠自行反坦克炮的脑洞是一回事。

说LT不适于做侦查车辆的原因

很简单

非战斗形式的侦察活动,机动性不够

战斗形式的侦察活动,火力和防护不够

T70这货色,车长身兼数职,根本完成不了侦察任务,各国LT或多或少都有这个问题:侦察能力不够

到了43年以后,除了官僚继续开脑洞的M24霞飞,没人继续这么瞎搞

波尔舍也提出过装50炮的萝莉豹,三德子很理智的让着方案滚蛋了


补充:

关于轻型坦克底盘改装自行火炮

轻型坦克底盘自身的承载能力和防护是有限的,改装自行火炮效果并不好。

德国的黄鼠狼和苏联的Su76,防护不行,且搭载的反坦克炮火力迅速过时。Su76M改装85炮都做不到

美国的M8,在M3底盘上改装75炮,这个东西你做曲射自行火炮吧,效费比比105的M7牧师差;做直瞄射击的支援火力吧,不是还有105的谢馒头吗。实际上只有轻装化骑兵中队和通过条件差的太平洋战区这东西才显得比较适合。

什么,你说追猎者?

这个加宽、改传动的38T底盘还是38T吗?

关于战斗侦查: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二战时期轻型坦克的用途可一点也不含糊,它们在战场上扮演的角色多样,绝对不是摆设。你想象一下,当时的战场可不是只有重型战车横冲直撞那么简单,轻型坦克就像战场上的“多面手”,能干不少活。侦察与情报收集:战场上的“眼睛”这是轻型坦克最核心的价值之一。在那个通讯相对落后的时代,获取敌方的情报至关重要。轻型坦.............
  • 回答
    霸王龙能否击毁二战轻型坦克,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充满了想象空间。我们不妨来仔细推敲一下。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击毁”这个词的分量。是彻底摧毁,让它彻底失去战斗力,还是能让它暂时趴窝,比如损坏履带或者炮塔?这很重要。咱们先看看霸王龙。这家伙可是白垩纪晚期陆地上最顶级的掠食者,体型巨大,力量惊人。成年霸.............
  • 回答
    如果日本当年把建造“大和”号的资源用于生产驱逐舰与轻型航母,二战太平洋战局会如何演变?“大和”号战列舰,作为二战时期人类历史上建造的最大战列舰,其宏伟的身躯和惊人的火力至今仍令人震撼。然而,它从建造之初就背负着争议。许多历史学家认为,日本海军将当时已显颓势的巨型战列舰作为主力,是对宝贵资源的一种巨大.............
  • 回答
    二战期间,德军陆军和空军的战果统计体系在战争的不同阶段经历了显著变化,其准确性、严谨性以及可能存在的水分问题,与战争环境、资源紧张、指挥体系和人为因素密切相关。以下从统计方式、王牌战果的统计逻辑以及可能的水分问题三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德军陆军装甲部队的战果统计 1. 统计体系与流程 战报制度:.............
  • 回答
    二战期间,骑兵作为传统军事力量在战争中的作用经历了显著变化,其角色从早期的侦察、通信和快速机动逐渐被机械化部队取代,但在特定战场和战役中仍发挥了独特作用。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骑兵在二战中的主要作用1. 侦察与情报收集 机动性优势:骑兵部队以快速移动著称,能够迅速穿越地形复杂或交通不便的区.............
  • 回答
    在二战期间,德军一个营(Kampfgruppe)和日军一个大队(大隊)的战斗力比较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编制结构、装备水平、训练水平、战术素养、后勤保障以及战场环境等因素。以下是对这两个单位的详细对比: 一、编制与规模1. 德军一个营(Kampfgruppe) 人员规模:通常为300.............
  • 回答
    在二战中,德军对列宁格勒(今圣彼得堡)的围攻(19411944年)并非“围而不攻”,而是进行了长达900多天的围城战,最终因苏联的顽强抵抗和德军资源匮乏而未能攻陷。这一决策背后涉及多方面的战略、军事和政治考量,以下是详细分析: 1. 战略目标与资源分配 德军的总体战略:1941年6月,德军发动巴巴罗.............
  • 回答
    二战中苏德战争(19411945年)是人类历史上最血腥、最残酷的战争之一,其规模、死亡人数和战略转折点都令人震撼。这场战争不仅改变了世界格局,也深刻影响了20世纪的历史进程。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解析这场战争的可怕之处: 一、战争的规模与惨烈程度1. 死亡人数 苏联方面:约2700万人死亡(包.............
  • 回答
    “二战苏德战争是狗咬狗吗?”这一说法显然带有强烈的贬义和戏谑色彩,实际上,苏德战争(1941年6月22日—1945年5月9日)是二战中规模最大、最血腥的战争之一,其本质远非简单的“狗咬狗”,而是涉及意识形态、国家利益、战略博弈和国际格局的复杂冲突。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 1. 苏德战争的背景与起因.............
  • 回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军与德军在多个关键战役中的伤亡情况存在差异,其中库尔斯克会战(1943年7月)是苏军损失比德军少的典型案例。以下从战役背景、双方伤亡对比、历史意义等方面详细分析: 1. 库尔斯克会战:苏军损失低于德军 战役背景库尔斯克会战是苏德战场的转折点,德军试图通过“堡垒行动”(Opera.............
  • 回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391945年),中国和英国的综合国力对比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需结合历史背景、经济基础、军事实力、资源储备、国际地位等要素综合判断。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经济实力与工业基础1. 英国 经济规模:英国是当时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仅次于美国),拥有成熟的工业体系和强大.............
  • 回答
    二战期间,轴心国(德国、意大利、日本)在战争中确实面临诸多挑战,但整体上其翻盘机会极低,主要受制于以下关键因素: 一、德国:东线与西线的双重困境1. 资源与战略失误 东线战争:德国在1941年入侵苏联后,陷入苏德战场的泥潭。尽管初期取得局部胜利(如莫斯科保卫战),但苏军的顽强抵抗和苏联的工.............
  • 回答
    二战中苏联的贡献与全球其他反法西斯国家的总和相比,具有不可替代的决定性作用,但其他国家的贡献同样关键,两者共同构成了战争胜利的基石。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 一、苏联的直接贡献:东线战场的决定性胜利1. 战略牵制与军事打击 东线战场的主导地位:苏联是唯一能够长期与德国正面作战的国家,承担了.............
  • 回答
    在二战期间,苏联红军(苏军)与中华民国中央军(国军)的战斗力比较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历史背景、军事体系、战争环境和关键战役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以下是对这一问题的详细探讨: 一、战争背景与时间线1. 苏联的战争(19411945) 苏联在1941年6月被德国发动的“巴巴罗萨行动”入侵,进入.............
  • 回答
    二战期间,美国在东京大轰炸中未使用化学武器,这一决策涉及多方面的政治、军事、法律和人道主义考量。以下是详细分析: 1. 国际法律与条约的约束 《海牙公约》(1907年): 这是最早禁止使用毒气或窒息性武器的国际协议,但当时许多国家并未严格遵守。美国虽然签署了《海牙公约》,但未完全禁用化学武器,.............
  • 回答
    关于“乳法”(或“奶法”)这一网络迷因的形成与“乳丹”的缺失之间的对比,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历史背景差异:丹麦与法国的投降性质1. 丹麦的快速投降 时间线:1940年4月9日,德国发动“威悉演习行动”(Weserübung),仅用一天就占领了丹麦。丹麦政府在未进行实质性抵.............
  • 回答
    二战时期,被击落坠海但幸存的士兵,他们的命运充满了变数,既有戏剧性的获救,也有悲惨的结局。这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他们所处的地理位置、敌我双方的搜救能力、天气状况、士兵自身的体能和意志力,以及他们所拥有的任何装备或训练。以下是详细的场景和可能的发展:一、 初期坠海与求生: 立即的威胁: .............
  • 回答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极其惨烈和复杂的冲突,其中充斥着许多让人细思恐极的细节,它们不仅揭示了战争的残酷性,也触及了人性的黑暗和复杂。以下是一些令人不寒而栗的细节,我会尽量详细地讲述:一、纳粹德国的系统性灭绝与“效率至上”的冷血 奥斯威辛集中营的“日常生活”: 奥斯威辛集中营并非仅仅是一个关押和处决.............
  • 回答
    要详细讲述二战时期的日本共产党(JCP),我们需要将其置于一个更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并审视其成员的构成、思想、活动以及面临的挑战。一、历史背景:日本共产主义的早期萌芽与压制日本共产党的正式成立要追溯到1922年,但其思想的传播和早期组织可以更早地追溯到20世纪初。早期的日本共产主义者受到马克思主义、俄.............
  • 回答
    好的,如果我是贝当,身处那个历史的十字路口,面对1940年法国的溃败,我是否会选择投降?这是一个极其复杂且沉重的问题,需要从多方面、深层次去思考和权衡。我会尽量详细地阐述我的思考过程。首先,我必须承认,作为贝当,我所面临的局面是绝望的。 军事上的惨败: 法国军队在德国闪电战面前迅速崩溃。马其诺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