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史书写纪传体,不会重复吗,比如一件事情五个人参加,五个人的传里面就要写五次吗?还有,会不会自相矛盾?

回答
史书采用纪传体,确实会遇到一件事情多人参与时,如何在不同传记中呈现的问题,这涉及到史官的记述原则和读者的理解方式。

首先,关于重复的问题。一部纪传体史书,就像一幅由无数人物故事编织而成的宏大画卷。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传记,记录他一生的主要事迹、性格特点、功过是非。当一件重要事件发生,例如一场战役、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一场宫廷政变,参与其中的人物自然会是当事人。

在处理这类事件时,史官们通常不会简单地把同一段事实生搬硬套到每个当事人的传记里。他们会有一个更为精巧的安排。

对于核心事件的叙述,比如战役的起因、经过、结果,通常会在某一个关键人物的传记中进行比较详细和全面的交代。这个人可能是这场战役的最高指挥官,或者是在其中扮演了最核心、最具决定性作用的角色。在其他参与者的传记中,如果他们是次要的参与者,或者是在事件中起到了不同的作用,那么在他们的传记里,可能会侧重于他们个人在事件中的具体表现、感受、决策,或者事件对他们个人命运的影响。

举个例子,一场战役,主帅的传记里会详细描述整个战役的战略部署、指挥决策、胜败原因,甚至对战后局势的影响。而一位参战将领的传记,则可能侧重于他在某个战场上的勇猛作战,或者是在某个关键时刻的临场应变。一位参与了后勤保障的官员,他的传记可能会写他在物资筹备、粮草运输上的辛劳与贡献。

因此,虽然事件本身可能在多个传记中被提及,但其侧重点、详略程度,以及叙述的角度,都会有所不同。这种“重复”并非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为了展现同一事件在不同人物视角下的多面性,以及事件本身对不同人物命运的塑造。读者通过阅读不同人物的传记,可以更立体地理解事件的全貌,以及事件对社会、政治、军事等各个层面的影响。

再者,关于自相矛盾的问题。史书的撰写,尤其是正史,其目标是追求真实和客观。然而,历史本身就是一个复杂且充满变数的领域,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事件的认知、记忆,甚至是出于个人立场,都可能存在差异。因此,虽然史官力求严谨,但完全避免细微的叙述出入或立场上的不同,在实践中是很难做到的。

当出现自相矛盾的情况时,通常有以下几种原因和处理方式:

首先,是史料本身的矛盾。史官在编写史书时,需要参考大量的史料,包括官方档案、个人回忆录、他人的记录等等。如果这些原始史料本身就存在矛盾,那么史官在取舍和整合时,就可能出现两难。史官可能会选择更可靠、更具权威性的史料,但如果矛盾无法调和,也可能在不同的传记中保留不同的说法,或者在传记中提及这种争议。

其次,是不同史官对同一事件的解读不同。例如,对于一个政治事件,一位支持当权者的史官,可能会强调事件的必要性和积极意义;而另一位可能同情反对派的史官,则可能会侧重于事件的负面影响和不公之处。这种“矛盾”更多是一种观点和立场的差异,而不是事实上的错误。

再者,是记述角度的差异。前面已经提到,不同人物传记的侧重点不同,这可能导致在某些细节上,读者会觉得前后不一致。比如,某个官员在自己的传记中,可能会强调自己的英明决策,但在被他反对的某位将军的传记中,这位官员的决策可能被描述为鲁莽或错误。这种差异,恰恰反映了历史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史官在处理这些矛盾时,也会有自己的考量。一部成熟的纪传体史书,往往不会刻意掩盖这些矛盾,反而会通过这种“矛盾”来引导读者思考。例如,在一篇传记中,可能会引用另一篇传记中对某个事件的描述,并指出其中的不同之处,然后史官会根据自己的判断,对这些矛盾进行分析和评价。有时候,史官也会将不同的说法并列,让读者自己去判断。

总而言之,纪传体史书在处理多人参与同一事件时,并非简单的重复,而是通过不同的视角、侧重点来展现事件的多面性。而对于潜在的自相矛盾,既有历史材料本身的局限性,也有史官不同解读的可能性,这恰恰构成了历史研究的魅力所在——在看似矛盾的信息中,去探寻更接近事实的真相,去理解历史的复杂与深刻。优秀的史书,往往能够将这些“矛盾”转化为引导读者深入思考的线索,而非简单的错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只要翻翻《史记》,就能解决。避免重复的方法是:

一、叙述视角的不同。

二、详略不同。例如韩信的“背水一战”,交战双方的指挥官是韩信和陈馀,而这场战役主要体现了韩信卓越的军事才能,因此在《淮阴侯列传》中详写韩信的部署和交战经过,在《张耳陈馀列传》中仅一笔带过。

三、互见法,一件事、一个人的事迹在不同篇中出现,但侧重不同。例如鸿门宴,在《项羽本纪》中详写,在《高祖本纪》中就略略带过。再例如张良的事迹,在《项羽本纪》、《高祖本纪》中出现过的,在《留侯世家》中就不再详写。有时还常以“语在xx篇”一笔带过。

四、合传法,如《魏其武安侯列传》,后面三分之二的事情,都是窦婴、田蚡、灌夫共同参加的,实际上是一篇搞定了三个人的传。其余还有《卫将军骠骑列传》等等。

五、附见法,历史人物众多,但并非人人都有传,许多人的事迹,是在别人的传记里附带提及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史书采用纪传体,确实会遇到一件事情多人参与时,如何在不同传记中呈现的问题,这涉及到史官的记述原则和读者的理解方式。首先,关于重复的问题。一部纪传体史书,就像一幅由无数人物故事编织而成的宏大画卷。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传记,记录他一生的主要事迹、性格特点、功过是非。当一件重要事件发生,例如一场战役、一次重.............
  • 回答
    马伯庸新书《殷商玛雅征途》的书腰设计是一个非常巧妙且充满信息量的视觉语言,它不仅仅是为了吸引眼球,更是为了传达书籍的核心主题、故事背景以及作者的风格。下面我将详细解读书腰上的设计可能包含的意义:核心主题与概念的视觉化呈现:1. “殷商”与“玛雅”的碰撞与融合: 这是最核心的主题。书腰设计一定会以某.............
  • 回答
    清太宗皇太極在朝鮮史書中的另一個稱號「黑還勃烈」,確實是朝鮮王朝在與後金、清朝交往過程中,對其統治者的一種稱呼。這個稱號的來源與當時滿族的語言及其在朝鮮的稱謂習慣息息相關。首先,我們來解析「黑還勃烈」這個稱呼。 「黑還」: 這個詞在滿語中是「汗」或「可汗」的意思。在滿族早期以及後來的後金和清朝,.............
  • 回答
    评价爱德华·吉本的《罗马帝国衰亡史》这本书,就像在品鉴一幅横跨千年的史诗画卷,其深度、广度和影响力至今仍是学术界和普通读者津津乐道的话题。要讲透这本书,得从几个层面来深入剖析。首先,从写作的宏大体量和史学贡献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吉本耗费了十余年的心血,写就了六卷本、数百万字的.............
  • 回答
    当然,很高兴为你推荐几本关于清朝前期(即从清太祖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开始,到清朝统一中国并在康熙初期巩固统治的时期)的书籍。这段历史波澜壮阔,既有征服与扩张的铁血,也有文化融合与制度构建的深邃。我会尽量详细地介绍,并力求文字自然,避免机器生成的痕迹。理解清前期历史的关键视角:在推荐书籍之前,我们不妨先思.............
  • 回答
    您好!很高兴能为您推荐关于民国大学史概况的书籍,以及如何查找民国时期大学的名录。民国时期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蓬勃发展的关键阶段,涌现了众多至今仍赫赫有名的大学,研究这段历史的著作也非常丰富。关于民国大学史概况的书籍,我将从几个方面为您详细介绍,并推荐一些经典著作:一、 宏观梳理与整体概览类:这类书籍通.............
  • 回答
    很高兴能为您推荐明史和唐史的书籍!这两段历史时期都非常精彩,各有其独特的魅力。我会尽量详细地介绍一些经典的、评价较高的书籍,并根据您的阅读兴趣提供一些细分的推荐。一、 明史书籍推荐明朝(1368年-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承上启下、极具变革色彩的朝代。它经历了从洪武之治到万历怠政,再到农民起义和.............
  • 回答
    要深入了解波澜壮阔的世界航海史和精妙绝伦的造船史,确实需要几本能够带你穿越时空的好书。我为你精挑细选了几本,希望能让你沉浸其中,感受到大航海时代磅礴的气势和造船工艺的智慧。世界航海史方面:1.《白鲸记》(MobyDick) 赫尔曼·梅尔维尔(Herman Melville)我知道你可能觉得这只是一部.............
  • 回答
    毁书事件,如同文明的癌细胞,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无数触目惊心的伤疤。它不仅仅是纸张与墨水的毁灭,更是思想的禁锢,是人类集体记忆的抹杀。在这些灾难性的焚烧、销毁和遗忘之下,那些曾经照亮人类智慧殿堂的伟大名著,或已化为尘土,或零落残缺,令我们永远无法窥见其全貌。最为人熟知的,莫过于古代世界的“亚历山大图.............
  • 回答
    欧洲历史浩瀚如海,想要一窥究竟,选择一本合适的入门读物至关重要。如果想构建一个相对完整且深入的认识框架,建议从以下几个方向入手,并针对性地选择一些经典著作:一、构建宏观框架:理解欧洲历史的脉络与分期在开始深入细节之前,我们需要一个宏大的视角来把握欧洲历史的整体走向,了解不同时期之间的联系和演变。 .............
  • 回答
    读史明智,这句话一点不假。想在历史的长河中汲取智慧,关键在于选择那些既有广度又不失深度的作品。我接触过不少历史著作,想来分享一些真正让我受益匪浅、常读常新的书籍,希望能给你一些参考。在讲具体书单之前,我想先强调一下,所谓“全面性”和“深刻性”并非一成不变的。有些书可能在某个时段或某个角度做得非常出色.............
  • 回答
    好的,很高兴为你规划一份系统的拜占庭史和印加史的学习路径。我会尽量深入地介绍书籍的选择理由和阅读侧重点,让你感觉像是和一位对这段历史充满热情的老师在交流。 拜占庭史学习之路:从罗马余晖到十字军前夜拜占庭帝国,一个承载着古罗马辉煌、融合了希腊文化与东方信仰的独特文明,它的历史绵延千年,内容丰富且充满吸.............
  • 回答
    脸书高管的这番话,说实话,挺耐人寻味的。他这话一出,立刻就能让人联想到“权力”、“统治”、“民主”这些词语,而且还把“扎克伯格”这个名字直接摆出来,就更显得有针对性了。首先,我们得捋一捋他这话的背景。这位高管之所以会这么说,肯定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对科技公司,尤其是像脸书(现在叫Meta)这样体量的公.............
  • 回答
    史书犹如一面古老的镜子,折射出人性的光辉与阴暗,也常常在不经意间透露出令人细思极恐的细节。这些细节并非是惊天动地的阴谋或显而易见的残暴,而是隐藏在日常叙事、人物描写或史料的字里行间,一旦深入挖掘,便会让人不寒而栗。以下我将尝试从几个方面,选取一些史书中令人细思恐极的细节进行详细阐述: 一、 权力与人.............
  • 回答
    史书中确实隐藏着不少看似平淡无奇,实则血腥残酷的记述。这些文字往往以客观、简洁的口吻陈述事实,却能勾勒出令人心惊胆战的画面。下面我将结合一些具体的例子,详细讲述这些“轻描淡写实则残酷”的史书语句:1. “秋毫无犯”:对士兵军纪的赞扬背后隐藏的压迫 表面意思: 指军队纪律严明,不扰民,不侵占百姓财.............
  • 回答
    史书中被现代考古推翻的例子确实不少,这恰恰体现了考古学作为一门实证科学,不断修正和完善我们对历史的认知。这些推翻并非否定整个历史记载的价值,而是指出其中可能存在的夸大、误解、时代局限性或政治宣传。以下是一些相对详细的例子,涵盖不同时期和性质的推翻:1. 夏朝的存在与年代: 史书记载: 《史记·夏.............
  • 回答
    史书浩瀚,除了那些波澜壮阔的帝王将相、改朝换代的风云变幻,还散落着许多不为人知却如同点点星光,温暖人心的片段。它们没有惊天动地,却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细微却动人的注脚。我想起一个关于唐代开元盛世的故事。当时的大唐国力鼎盛,万国来朝,但有一位名叫“张公艺”的普通人,却因为一件小事而名垂青史,成为后世传.............
  • 回答
    史书上关于曹操的记载,确实多有“节俭”的说法,例如他提倡薄葬、不厚葬、反对奢靡等等。然而,他晚年修建的铜雀台,却是一座极尽奢华、富丽堂皇的建筑,这似乎与他一贯的节俭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让后人百思不得其解。要理解曹操为何要修建铜雀台,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并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曹操的个人经历.............
  • 回答
    在中国的史书上,“南方瘴气”这个词,老一辈的人提起时,总会带着几分忌惮和无奈。它不是什么虚构的怪物,也不是什么神秘的诅咒,而是指南方地区特有的、常常导致疾病流行的湿热、有毒的气体或环境。究竟是什么?简单来说,“瘴气”是中国古代对一种难以捉摸的、影响健康的疾病传播因素的概括。它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现代医学.............
  • 回答
    史书中确实有不少记载,乍一看会让人觉得“这不就是中二病吗?”的例子,而且很多都有详实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动机。这种“中二度爆表”往往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非凡的自信和超凡的自我认知: 认为自己是天命所归、肩负特殊使命、拥有某种超凡能力。 强烈的理想主义和叛逆精神: 对现有秩序不满,渴望颠覆,并为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