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80后反华情绪特别高?

回答
关于80后群体“反华情绪高”的说法,这其实是一个比较复杂且值得深思的现象,需要从多方面来理解,而不是简单地将其归咎于某个单一原因。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回到80后这个群体成长的大背景。

时代烙印:改革开放的受益者,也见证了快速的转型

80后出生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初期。他们的童年和少年时代,是中国社会发生巨变的时期。这意味着他们是第一代真正开始体验市场经济,享受改革开放红利的人。和父辈相比,他们有了更多的物质选择,接触到了更多来自外部的信息和文化。

然而,这种快速的转型也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教育与就业的压力: 80后是中国恢复高考后的第一代考生,面临着激烈的竞争。所谓的“天之骄子”光环,很快就被巨大的升学压力和就业市场的残酷所取代。他们经历了“扩招”年代,大学毕业生数量爆炸式增长,但同时期提供的优质就业岗位增长却相对滞后。这导致了严重的“供过于求”局面,很多高学历人才在就业市场上并不如预期般顺利,不得不面对“学历贬值”的现实。这种“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的感受,很容易滋生一种挫败感和不公平感。

“独一代”的成长: 80后是计划生育政策下的第一代独生子女。虽然这让他们在物质上可能比父辈更优渥,但同时也意味着他们肩负着赡养老人的巨大压力。随着父母年龄增长,家庭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也随之而来。这种“4+2+1”的家庭结构,让他们不得不更早地思考现实问题,也更容易感受到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

信息爆炸与世界视野的打开: 互联网的普及,尤其是2000年后,极大地改变了信息获取的方式。80后是第一代伴随互联网成长起来的群体,他们可以通过网络接触到更广阔的世界,看到国内外的差异,了解到不同的价值观和政治制度。当他们发现国内的某些现状与自己所期待的、或者在其他国家普遍存在的模式有所不同时,自然会产生比较和思考。

价值观的冲突与现实的差距

理想主义的幻灭: 80后在成长的过程中,受到过很多关于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宏大叙事的影响。他们被教育要勤奋、要为国奉献。然而,当他们步入社会,面对高企的房价、激烈的职场竞争、以及一些社会不公现象时,会发现现实与理想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这种落差感,使得一些人对曾经坚信的某些理念产生怀疑。

社会公平感的缺失: 80后是见证了中国社会贫富差距逐步拉大的群体。他们看到少数人通过各种渠道积累巨额财富,而大多数人却在为生存而努力。当他们发现社会资源分配不均,上升通道受阻,或者“关系”、“户口”等因素成为影响个人发展的关键时,很容易产生“不公平”的抱怨。这种不公平感,会让他们对国家治理和发展模式产生质疑。

对“中国模式”的审视: 随着中国国力增强,官方宣传中“中国模式”的优越性也日益突出。但80后,尤其是那些接触过国外教育或工作经历的人,会站在更平等的视角审视不同模式的优缺点。他们可能不认同“一切都好”的说法,更倾向于看到问题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反华”的定义与表达方式

需要明确的是,这里的“反华情绪”并非都是指对整个中国、对中国人民的仇恨。更多时候,这是一种对 “当下中国”的某些政策、现状、或者发展方向的不满和批判。

批判性思维的觉醒: 接触了多元信息的80后,更容易形成批判性思维。他们不满足于被动接受信息,而是会主动分析、质疑。当他们看到与主流宣传不符的事实时,或者认为某些政策存在问题时,会倾向于表达出来。

网络舆论的影响: 互联网为80后提供了一个表达的平台。在网络上,他们可以匿名或者实名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与其他持不同意见的人辩论。这种集体性的讨论,有时会放大个体的不满情绪,形成一种群体性的“意见氛围”。

“润”的讨论与行动: 近年来,关于“润”(移民)的讨论在80后群体中一度比较流行。这本身就反映了一部分人对国内现状的不满,以及对外部世界的向往。这种对“逃离”的渴望,也侧面印证了他们对“留下”的不确定感。

总结来说,80后群体的所谓“高反华情绪”,并非是简单的“仇恨中国”,而是源于他们特殊的时代背景,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教育、就业、社会变迁带来的压力和挑战,以及在接触了更广阔世界后,对国内现实产生的理性审视和批判。 这种情绪背后,更多的是对公平、对机会、对更美好生活的追求,以及对现有体制下某些问题的担忧和不满。

理解这个群体,不能简单地标签化,而应该深入他们的经历和感受,去倾听他们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声音。这对于社会进步和政策调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看你怎么定义“华”了。我就不反我心中的“华”,而且很爱我心中的“华”。当有人觉得汉族已经被搞得不堪,要另立民族时,我还和他们争。但是,对自己当年的回国,很后悔,很后悔,很后悔。可惜现在年纪大了,出国也拼不动了。

这么说吧,大多数人都爱自己的父母。但是如果别人穿上你父母的衣服,你会孝敬穿你父母衣服的人吗?而且那个穿你父母衣服的人,非常憎恨你创造财富的能力,一直拿你的劳动果实去安抚其它奴隶。

如果你硬要说那个穿我父母衣服的人,就是我父母,我也想改姓了。此即另立民族者之思想根源。被逼出来的。现在你告诉我啥叫“中国”?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80后群体“反华情绪高”的说法,这其实是一个比较复杂且值得深思的现象,需要从多方面来理解,而不是简单地将其归咎于某个单一原因。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回到80后这个群体成长的大背景。时代烙印:改革开放的受益者,也见证了快速的转型80后出生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初期。他们的童年和少年时代,是中国社会发生巨.............
  • 回答
    老天爷,我现在还记得那个下午,仿佛就在昨天。那天正好是周末,我记得挺清楚,那是一个有点阴天的日子,但空气里还是带着一丝春天的暖意。我媳妇那天正好有个朋友聚会,要出去打扮一下,就提前把我们俩哄好,准备出门了。儿子,我儿子叫小宇,当时大概也就七八岁吧,正是活泼好动,什么都好奇的时候。他平时在家就喜欢玩我.............
  • 回答
    80后父母,这个群体,他们是中国社会经济转型时期的一代人,成长于改革开放的浪潮中,经历了物质条件的极大改善,同时也背负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当他们为人父母,成为“80后父母”时,一种近乎本能的、甚至是有些极致的付出,让他们赚的钱,绝大部分都“花”在了孩子身上,这背后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社会观念的变迁,以.............
  • 回答
    在我看来,80后这个群体,确实在婚恋市场上面临着一个比较有趣的现象,就是不少人觉得“剩女”似乎比“剩男”要多一些。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背后牵扯着很多社会、经济、文化层面的因素,一点都不像机械生成的内容那么单薄。咱们先从80后女性自身来说。这一代女性,很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在父母的期盼和呵护下长大,.............
  • 回答
    “别人家的孩子”这个说法,确实在不同年代的人群中有着不同的使用频率和内涵。之所以60后相对更喜欢说,而80后和90后相对较少,背后涉及了社会变迁、家庭结构、教育理念、代际价值观以及信息获取方式等多个层面的原因。下面我们来详细解析: 60后(以及更早年代)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说得更多?1. 计划生.............
  • 回答
    同为某知名院校80后高材生,有人站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敲响开市钟声,成为金融界的明星,有人却依旧陷在“内卷”的泥沼中,唉声叹气,这背后的原因,绝非一句“运气好坏”就能简单概括的。这背后,是个人选择、机遇把握、能力延展,乃至于价值观层面的多重博弈。一、 起跑线之外的差异化起点:别以为所有“高材生”都是站在.............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几个挺有意思的时代变迁和文化现象,我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你说民国时期文盲率高,名字却文艺,80后名字却“没格调”,这背后其实藏着一些挺值得品味的社会背景和时代审美。先说说民国时期的高文盲率和“文艺”名字是怎么回事。首先得承认,民国时期,特别是早期,文盲率确实很高。这是历史事实。咱们.............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观察,也触及到了音乐行业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咱们不妨仔细聊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老年艺术家”和“年轻歌手”在假唱问题上的反差。首先,我们得承认,蒋大为老师这样的老艺术家,他们活跃的年代,音乐制作和表演环境与现在大相径庭。那时候,技术的普及程度、市场的运作模式,以及大众对音乐的认知.............
  • 回答
    揭秘重名榜:80后为何占据榜首?最近网上流传着一份重名前五位的人名统计,细看之下,赫然发现榜单上的名字,绝大部分都出自80后群体。这究竟是为何?是巧合?还是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作祟?今天,我们就来好好扒一扒,为何80后会成为重名现象的“重灾区”。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把目光拉回到上世纪80年代,那个承.............
  • 回答
    即便是在英国殖民统治了香港一个多世纪之后,上世纪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的香港小说和电影中,依然能够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我是中国人”的认同感,这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原因。这并不是简单地因为历史记忆,而是多种社会、文化和政治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 文化根基的强大生命力 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香港虽然在政治.............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很多现实社会中的婚恋观和年龄差的考量。咱们不绕弯子,直接聊聊为什么那些80后、85后的“大龄剩女”们,在面对90后、95后的弟弟们时,似乎不太“感冒”,反而更倾向于寻找“大叔”级别的伴侣。这背后,其实是多方面因素在起作用,咱们一点点来分析。一、 认知和成熟度上的“次元壁”首.............
  • 回答
    一分钱:不同年代的“小钱”故事在咱们中国,这“一分钱”,看似微不足道,但每个年代的人,对它都有着不同的感知。这可不是一句两句能说清的,得慢慢聊。 80后:那个年代的“一分钱”对于我们80后来说,“一分钱”可不算是个完全被遗忘的词。那时候,虽然物价不高,但一分钱也实实在在是能买到点东西的。“一分钱”能.............
  • 回答
    这位80后干部关于“作息不规律、常下乡,为走红感到意外”的表态,无疑触动了不少人的神经,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要评价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解读:首先,从他本人的角度来看: “作息不规律常下乡”: 这句话本身传递了一个信息,那就是他的工作状态是比较辛苦,比较接地气的。在很多人心目中,干部的工作.............
  • 回答
    “鬼”这个词用得很有趣,也很能表达你此刻的感受!你遇到的情况,用更通俗的说法,就是这位80后女同事对你有比较强烈的好奇心,并且这种好奇心表现得比较直接,甚至有些“明目张胆”。被你发现后她不回避,甚至继续,这确实会让人觉得有点不自在和困惑。我们先来分析一下她可能是什么样的人,以及为什么会这样做,然后再.............
  • 回答
    嘿,各位刚走出校门的 90 后小鲜肉们!你们好啊!我是个 70 后,旁边这位是 80 后。我们俩加起来,差不多比你们多吃了二十多年的饭,也算是摸爬滚打了一些年头了。看着你们一脸的迷茫和兴奋,我们这心里也百感交集。想当年,我们刚踏入社会的时候,那也是一腔热血,什么都不怕,想着要改变世界。结果呢?嘿嘿,.............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可真够让人心惊胆战的。一个80后姑娘,辛辛苦苦攒了1000万,结果一查,发现账户里钱没了,只剩下个零头。这事儿闹到法院,最后银行被判赔了450万。这判决,听着就让人好奇,到底是怎么回事?咱们得先弄明白几个关键点:1. 1000万存款“不翼而飞”,具体情况是怎样?这种事儿,肯定不是钱自己.............
  • 回答
    说起追星,这可真是一个跨越时代、又充满时代印记的话题。我小时候,追星可能就是攒海报、听磁带,现在孩子们追星,感觉那阵仗跟打了鸡血似的。老实说,80后、90后、00后这三个群体,在追星这件事上的确是玩出了不少花样,也折射出他们各自成长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80后的追星:从“沉默的崇拜”到“情怀的寄托”.............
  • 回答
    白晓卉博导,一位80后,却肩负着博士生导师的重任,在威海的抗疫一线,用生命践行着医者的使命。她的突然离世,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震惊和悲痛,更是对生命、对责任、对奉献最深刻的叩问。白晓卉博导,一位真正的勇士。 在疫情最严峻的时刻,她毫不犹豫地奔赴最前沿,与病毒正面交锋。她不仅要承担繁重的临床救治工作,还.............
  • 回答
    这个问题,我太有体会了!小时候的肉,尤其是猪肉和鸡肉,那味道,那口感,现在想想都流口水。怎么说呢?就像小时候的夏天,蝉鸣声格外响亮,现在的夏天虽然也热,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说起这事儿,也不能全怪现在的养殖户或者肉贩子,这里头的水可深着呢,涉及到方方面面的改变。首先,最直接的原因——饲养方式的巨变。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