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原生家庭条件和个人努力哪个更重要,个人努力真的能弥补原生家庭的不足吗?

回答
这是一个能让人坐立不安的问题,因为它触及了我们内心深处对公平和命运的认知。原生家庭条件和个人努力,哪一个更像那决定我们人生起跑线的发令枪,而个人努力,真的能让我们超越那个曾经被设定的跑道吗?

关于原生家庭条件的重要性,我想我们不必讳莫如深。不可否认,好的原生家庭就像是为你铺就了一条相对平坦宽阔的大道。它意味着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可能更少地为生计奔波,父母的经验、人脉、甚至只是一个充满安全感的成长环境,这些都是无形的财富。它们能让你在求学路上少走弯路,在职业选择上拥有更多主动权,甚至在面对困难时,有更强大的后盾。就好像一个人天生就拥有一套先进的装备,而另一个人则需要从零开始,一件一件去摸索、去打磨。

举个例子,一个从小就接触大量书籍,父母会带着他去博物馆、听音乐会的孩子,他对世界的认知广度和深度,以及培养出的独立思考能力,可能与一个生活在物质匮乏、缺乏精神滋养家庭的孩子,存在天然的差距。这种差距,在人生的早期,尤其是在知识和技能积累的关键阶段,会显得尤为明显。

然而,如果我们就此断定个人努力无用,那也未免太悲观,甚至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疼。我们身边总不乏这样的例子:出身平凡甚至贫寒,却凭借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了命运的轨迹。他们可能是那个在夜深人静的灯光下苦读的学生,是那个在无数次失败后依然坚持创业的年轻人,是那个在枯燥的重复工作中不断钻研技能的普通劳动者。

那么,个人努力真的能弥补原生家庭的不足吗?

答案,我想,是能,但并非易事,且弥补的程度因人而异。

首先,我们要理解“弥补”的含义。它不是说让你一夜之间拥有和原生家庭优越者完全一样的起点和资源,而是指通过你的付出,让你能够追赶甚至超越那些曾经被认为是你人生瓶颈的因素。

个人努力能够弥补原生家庭不足的关键在于:

知识和技能的获取: 这是最直接的弥补方式。通过勤奋学习,你可以掌握知识,提升技能,这些都是可以为你打开新大门的关键。一个原本无法负担昂贵培训课程的孩子,可以通过积极争取奖学金、利用免费的网络资源、或者通过实践学习,获得同等甚至更好的技能。这就像是虽然你没有自带高端工具,但你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把最基础的工具打磨到极致,甚至自己制造出更趁手的工具。
视野和格局的拓展: 个人努力不仅仅是埋头苦干,还包括主动去接触更广阔的世界。你可以通过阅读、旅行(即便是在国内的城市间穿梭,也能开阔眼界)、参加各类线上线下活动,来了解不同的观点、文化和生活方式。这能帮助你跳出原生家庭可能带来的局限性思维,形成更开阔的视野。
意志力和韧性的培养: 在弥补原生家庭不足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更多的困难和挫折。那些没有得到父母直接帮助的孩子,反而可能在磨砺中锻造出更强大的意志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每一次克服困难,都是一次能力的增长,这本身就是一种“弥补”,让你的“内在装备”变得更强大。
人脉的重塑和拓展: 原生家庭提供的人脉资源是有限的,但个人努力可以通过你的才华、品格和真诚,去结交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或者在工作中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帮助。很多成功的创业者,他们的早期贵人并非来自家庭,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付出赢得的信任。

然而,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个人努力并非万能的灵药。它也面临着一些难以逾越的障碍:

资源获取的门槛: 有些资源是极其稀缺且昂贵的,比如某些顶尖的私立学校、海外留学机会、或者进入某些行业“敲门砖”般的内部推荐。这些资源,即便是最努力的人,也可能因为原生家庭的物质限制而无法企及。这就像是,你再努力爬,也可能够不到那扇高高在上的门。
心理和情感的支持: 原生家庭提供的安全感和情感支持,对于一个人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缺乏这种支持,即使物质上有所改善,也可能在内心深处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影响自信心和抗压能力。这种影响,不是靠努力就能轻易“补上”的。
信息和机会的认知: 有时候,知道有某个机会的存在,就已经是一种优势。原生家庭优越的人,往往更容易接触到那些隐藏在“圈子”里的信息和机会。而普通家庭的孩子,可能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听到”风声。

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说“个人努力就能弥补一切”。更准确的说法是,个人努力是改变命运,缩小差距,甚至是实现超越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但它需要付出比常人更多的汗水、智慧和坚持,并且可能在某些方面,永远存在一种“不完美”的弥合。

更重要的是,我们要警惕一种倾向,就是用“个人努力”来否定原生家庭“起点不公”的事实,或者将所有不幸都归咎于个人的“不够努力”。这是一个复杂的社会议题,涉及到公平、机会、以及代际传承。

总而言之,原生家庭条件固然重要,它为我们的人生定下了某种基调,但它绝非终点。个人努力,则是我们用双手书写人生篇章的画笔。那些原生家庭不足的人,需要更用力、更聪明地挥舞这支画笔,去描绘出属于自己的、同样精彩的人生。或许过程会艰辛许多,但每一次的坚持,每一次的突破,都让我们的生命本身,闪耀着独特的光芒。这光芒,或许比那些顺风顺水的人,更加璀璨夺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现在的时代,个人努力更重要。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在历史上,绝大多数时间,原生家庭情况对人的上限影响巨大。

在稳定常态社会,阶层升迁的难度非常高,通常只剩下科举,而科举也需要原生家庭人脉和大量的教育成本。

但是当前社会,正处于一个新的转型期,在转型期,很多领域的既得利益者会受到损失和打压,那么上升空间的机会即使看上去比较渺茫,难度也远低于稳定态的社会。

在改开刚开始的时候,很多底层出身的人抓住了机会,改变了阶层。

在加入WTO的时候,中国进入世界市场分工,很多人抓住了机会。

在大规模引入外资的时候,很多年轻人进入了外资体系,抓住了机会。

在互联网刚刚兴起的时候,老一代既得利益者完全没有概念,也没有优势,很多年轻人抓住了机会。

现在,局势在向全民富裕的方向推进,原有的体系会面临各种改良,所以还会有新的不断的机遇。

底层人怕的是不变,死水一坛,那样的话,议员的儿子还是议员,老板的儿子还是老板。

努力很重要,但如何努力更加重要,这就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如果你真的知道如何努力并且能够执行的话,无论什么行业都能做到前5%,那时候,就已经算成功了。

其实,恐惧的是,现在很多原生家庭更好的人,更努力。

加油。

user avatar

就我观察,原生家庭不足的负面影响,物质上的不算什么;最最主要就是精神上的。或者说三观与眼界上的。

一个前提:这里我们不谈客观环境,只谈可控的个人因素。

如果你要的不是那种大富大贵的成功,只要以正确的方法努力,要达到不错的生活是不需要有多么出色的头脑和惊人的才思的。

但是卡住大多数人的瓶颈不是能力,而是性格,为人处世,三观这些层面。

最简单的一个例子,就是如果父母从小的教育错误,那么孩子长大以后很容易出心理问题(自卑、抑郁、情绪问题)。

大家生活中都遇到过一些『奇葩』的人以及他们无法理解的行为。比如说极度的贪小便宜、极度虚荣虚假、极度被害妄想等等。这些行为背后都是有心理问题在作祟的。

一个对物质方面有缺失匮乏心理的人可能会去贪小便宜,去不断的「吸血」,只索取不付出,这就导致别人很难与他们形成长期的合作关系。显然这在事业上和人际关系上都是致命的。

一个内心空洞的人往往无法做真实的自己,无限的追求虚荣,展现的都是虚假的自我。一旦这种伪装破灭,随之而来的就是「社死」。失去了周围人的信赖,还怎么能进一步往上走呢?

极度的被害妄想、自卑等性格特征,运气不好的话,会在压力下激化,激化以后要么会患上抑郁症,要么会影响人际关系,甚至可能导致一些过激行为毁掉之前的努力。


所以我一直觉得,父母能给与孩子最好的东西并不是金钱和人脉,而是一个强大的内心和正确的三观,可以引导他在之后的人生中,不做缺德事,遇到挫折还能乐观地挺过去,还能收获一群愿意帮他支持他的伙伴。

这听起来挺理想主义的,不过你想想,就算是个富二代,生来拥有很多物质优势,可他在自己的圈子里和生活里也是要受到生活鞭打、面对很多挑战和诱惑的。如果性格和三观引导不正,反而比一般人更容易坠落或是走上歪路。

而相反,哪怕是寒门出身,如果一个人的性格和三观都非常的好,充满了人格魅力,再加上一点智慧,就很容易遇到贵人帮忙。

人格魅力并不是什么花言巧语或者技巧可以达到的,它反映的往往就是一个人性格的本质:乐观、正直、善良、脚踏实地。

你难道不喜欢这样的人?难道不会想要和这样的人做朋友?

人类在漫长的进化中,之所以赢过其他动物以及灵长类,其实最重要的就是靠团队合作。所以我们的DNA里已经刻死了我们就是喜欢和这样的人相处——稳定的可信赖

没有大的心理问题(或者心理问题可调节)= 稳定:情绪稳定、状态稳定、抗压能力

比较正确的三观 = 可信赖:不占便宜、不做危害他人的事、乐于承诺并履现


很多时候,社会上尤其是网络上会有很多「干扰项」,会给人一种错觉:为什么明明很多人看起来有大病,三观也不正,却能取得成功?

这种情况在我看来一般就分为两类:不真实,或者不长久。

首先,「不真实」的荣华富贵,其实比你想象的多得多。

因为「富贵」本身就是一种财富密码,所以很多人会变着法儿吹自己。只有10分,却吹成100分。而真实情况是,以其德行,根本就没有获得他们自述的那种成功。

当你还没掌握足够信息的时候挺难分辨的,但这类人多多少少都会给人一些违和感。比如我不买奢侈品,就很难分辨别人声称的爱马仕是真的还是假的。但我本来就不会因为谁拎爱马仕就天然的认为对方很厉害。我只看自己与其交流后的直觉。

所以网上那些大富大贵成功学,信个10%就好了。


其次,有一些荣华富贵,是不长久的。

靠一些灰色手段获得的荣华富贵或者成功,看起来收益大其实风险也大。而那种靠着一时运气的成功,如果本人德不配位,就很容易后续不断搞砸,昙花一现。比如庞麦郎就是个最好的案例。

能一直红下来或者成功到最后的人,基本上还都有有稳定的性格和好的三观去支撑的。


所以最终回到这个问题,是否能靠个人努力去弥补原生家庭的不足?

在性格和三观层面,难,但不是不可以。

最难的地方就是「意识到自己的问题」这一步。

具有自省能力的人其实是很少的,那些我们眼中的「奇葩」也正是因为缺乏这个自省能力才会越来越跑偏,从一点点小毛病发展到了大家眼中奇葩的程度。

但一旦自己能够意识到,能够反省,然后去了解其背后的成因并着手改善,一般都会有比较好的改善结果。

至少会比没意识到要好的多的多。


最后再强调一下,我的答案主要是从【个人】的角度,而不是【和他人比较】的角度来谈的。

也就是,我们,如何去超越自己原本的水准。

因为我觉得讨论「寒门是否能超过富二代」这个问题是无意义的,因为个例也太多了。要真较真的话,那肯定有成功的呀,但是这个成功肯定不能保证你的成功呀。

所有类似问题,一旦归结到个人层面,那都是万事皆有可能。所以我只是提出一个让其可能性更大的观点。

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user avatar

谢邀~


记得很久以前看一部外国剧,名字情节我都忘了。其中一幕是,一名小学教师给一群七八岁的小屁孩讲过去的历史:过去啊,人的出身就决定了他的命运……奴隶的孩子永远是奴隶,贵族的孩子天生就是贵族……


一个小孩马上插上一句话,打断了老师的讲述:所以后来就发生了革命!

老师一点没恼,反而点头表示赞同:对!就是这样。


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公平就革命”的监督下,人的一生越来越能被自己的努力(而不是出身)所决定——只要你不是悲催的投胎到印度生在低种姓家庭或者在印度中东等地做了女人或者生于非洲……


但另一个方向,想要特权阶级主动放弃特权,那是绝对不可能的。只要有机会,他们就一定会动用自己占有的资源,为自己的子孙谋取一份不正当利益;甚至,他们还会通过压迫他人、置他人于悲惨无助境地,对比出自己的幸福——然后一次又一次的激起革命。


其中,中国的特权阶层是根深蒂固的——但请注意,根深蒂固的不是特定的某些人、某些家族(和欧洲不同,中国历史上不存在什么“悠久家族”或者传承若干朝代从未间断的“关陇集团”:看到这些词你都当他们说胡话就对了)。


这是因为,中国的阶级压迫是全世界最为严重那个档次的,严重程度堪比印度的种姓制。

这种酷烈的压迫必然招致最残忍的反抗;因此,自秦汉始,每个朝代末年都会是一场彻头彻尾的大洗牌——这也是中国不存在什么悠久的、持续多个大朝代的贵族世家的原因:皇朝末年,农民起义没清洗你,新朝皇帝必然清洗你——但不管洗牌洗的多么恐怖,下一轮的压榨必然比上一轮更加登峰造极。

于是,统治术越发精湛的同时,王朝的寿命却未见丝毫延长;“一乱一治”几乎是这片土地逃不出的诅咒。越发强力酷毒的统治带来的,仅仅是破灭后的清洗荡涤更加的彻底、更加的残酷而已。


亦因此,哪怕我们已经尽力摆脱过往的影响、哪怕我们不遗余力的引入先进的共产主义思想;但人为制造“等级差”的努力无法摒除。

因为经过2000年的强化,“往别人头上爬”已经融入了我们的血脉、成为民族性格的一部分。


好消息是,由于我国相对公平的基调,因此其中某些细部的不公平是可以量化计算的——虽然计算起来极其困难;甚至,从原理上说,整体的不公平本身就是无法真正量化的。但起码在某些具体领域,我们可以可信的数字分析它。


简短说吧:

1、不同省份(含直辖市)之间,高考二本以上的分数线差异,根据最后一次全国统一高考来算,最高落差是100分左右。

换句话说,如果你不幸生于河南等人口大省,你需要付出大约等效于高考成绩80~120分的个人努力,就可以站到北京考生相同的起跑线上。

2、同省份里,一线城市(的重点中学)和二线、三线城市乃至乡镇中学的教育水平相差极大。

平均分数线差异上,我老家四线小城一高和附近三线城市一高的平均分数线差异大约为200~300分;而小城一高和乡镇高中的平均分差异又有100到200分的差异。

换句话说,生于四线小城、县城乃至乡间小镇的你,需要付出大约等效于高考成绩200~400分的个人努力,才能追上一线城市考生的起跑线。


但事情并不是这么简单。

由于一线城市竞争过于激烈,因此一线城市的学生会更深刻的被应试教育影响。

于是他们很快变得暮气沉沉、谨小慎微,一切以书本现成的东西为准,不敢、也没有能力给出哪怕最简单最浅薄的判断。


然后,我们都知道,我们入世了。私营公司大活跃。

私营公司必须在市场上挣扎求存,因此要求自己的员工有能力、有胆识,敢打敢拼、战则能胜——你觉得,是应试教育教出来的那帮子高学历应声虫更符合这个需求呢;还是三线小城、乡间村野里那些必须学会自己质疑低水平的教师团队、然后才可能为自己找补那200~400分差距的底层学子更能打?


于是,打工潮来临。

打工潮天然的拒绝了那些一二线城市出来的、娇生惯养的应试生,使得他们一脸倨傲的坐起了冷板凳;而苦出身的、全靠自己打拼的农民子弟以及城市底层子弟不怕苦,更不怕失去什么“指标”什么“编制”——他们甚至不怕猝死——这些人,自然成了打工潮的绝对主角。


换句话说,一线城市那些高等子弟抱着200~400分的“大便宜”沉了下去,“便宜”反而成了溺水者腰上绑着的、摆脱不掉的大石头(真·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而这200~400分的、断崖式的不公平反而激发了二三线城镇以及农村出来的学子,使得他们成为时代主角。


事情还没完。


不仅打工潮自然排斥了那些应试者;受打工潮裹挟,过去用于维持上等人利益的户口制度也已经寿终正寝。

有句话怎么说呢……嗯,找对了路子,尸体也能卖钱,对吧。

很快,地产经济崛起——打工是吧?我们无能是吧?你们的工厂用的地皮,在谁手里呢?嘿嘿哈哈……


然后,炒作大起。什么死记硬背才是最佳学习策略、什么寒门再难出贵子、什么买学位房让下一代赢在起跑线上……忽悠的几乎所有人花了眼。


什么?应试教育教了一群高学历的、打工都没人要的废物?

这话再也不许提。用学历造假之类新闻淹没它!用唯学历论压制它!

编制几乎成了养不劳而获的蛀虫的代名词?哈哈,想想吧,混到编制,你几乎就不可能被辞退了!哪怕顶撞领导、迟到早退甚至旷工,钱都得给你照发!想想私企里拼不过拼不动就解雇,这种生活是多么的安逸……

然后,还有学历……拿到了城里那些“高级”学校的学籍,211985可就稳了!赢在起跑线!


现在,生于农村和生于城市的差距,是一套学区房。在一线城市大约相当于5、6百万,二三线城市相当于一百来万。

努把力,也不是很难弥补,对吧。


但是,事情悄悄的起了变化。


过去,三线/农村学子没身份,没城市户口,一辈子劳碌不得安逸;但可以打工,可以成为白领乃至金领,赚着城里那些高贵的应试教育受害者眼馋却插不上手的高薪。

现在,他们失去了票子,得了一套房子和城市户口,得到了安逸的可能;城里人数着钱,成了他们的上司。


而且,在掏过钱之后,他们几乎立刻就成了应试教育的铁杆支持者。


比如说,我妹,几百万买套房子之后,立即就住口不再批评应试教育,除了培训班、学位、学校排名,别的什么都不关心。小外甥女也争气,拿她的话说,考砸了也是个985。

甚至,就连我爸,提到“毕业后由企业择优录取、按能力提拔”,他脱口而出“那怎么可能!”


然而,好学的好奇宝宝很快被榨干了心力。她仍然对成绩极有兴趣,但也只对成绩有兴趣。

各种玩具,买回来,拆开看一眼,丢一边;各种有趣的酷炫的东西,什么弹琴、歌舞、游戏,看一眼,玩一次,丢下。

我知道,她并不是没兴趣。但她不敢有兴趣。因为一旦表现出兴趣,就会跟来一砣子培训班,强迫她把“兴趣”变成“技能”!


她不再有努力的能力。她也不再能接受任何“超常”的东西。

我带她玩街机模拟器,无限续币那种。

她说:“哎呀这太难了,过去你们玩这个得好多钱吧?”

我说没有,我们那时候穷,一个月都不一定有一块钱零花钱。这些游戏,我们当年都是一个币甚至一条命通关。

她说这不可能,正常人一个币不可能过第一关。


不知不觉中,她丢掉了太多的东西。不再有我们那一代的拼劲、狠劲,也没有了韧性。

她不敢再有主见,不敢再有自己的思想。她不再能自己找到求解难题的道路,开始发愁作文写不出东西。

我妹还很疑惑:她和咱们不一样。咱小时候,作文全都是自己写,看到题目就有话题,只怕写太长、只怕入手角度不新鲜;但她不行。你必须给她个模板让她抄。没有范文,她一个字都写不出来。


事情越来越严重。

她仍然有“考砸了也能进985”的底气,却没有勇气接受失败。

她在考场昏厥。


“都放下吧。随便考个什么,人平安就行。就现在家里的资本,真不行给她盘个店面做生意……”,我妹无奈的道。


在过去,我们有能力,有斗志,还有赚钱的能力;城里人只有户口和学历。现在,城里人拿到了我们的钱,我们拿到了城里人的户口和学历——然后就像他们一样,成了营营碌碌的小市民,成了应试教育和编制的支持者、鼓吹者。


我不知道原生家庭和个人努力哪个更重要。这要看历史的进程。

在我的人生里,最初,城里人赢在起跑线上,因为他们有高考200~400分的优势;然后,他们又输在起跑线上,因为我们有艰难中磨砺出来的锋芒和斗志;接下来,城里人又赢在了起跑线上,因为他们有土地;但当我们变成他们时,我知道,我们的后代又输在了起跑线上——而且,他们大概不会有土地红利可以吃了……


我不知道将来还会怎样。

但有一样我很确定,那就是,现在的社会,哪怕有不公平,这种不公平也可以量化、可以抵消。

这种不公,平均来说,最大也就是高考200~400分的差异;但这种差异可以被我们的能力、我们的锋芒、我们的韧性、我们百折不挠的勇气抵消甚至反超。

我们可以拿自己的能力和品格换取金钱,换取尊重,换取曾经贵不可言高不可攀的户口。


资本,户口,这些都是虚的。你的能力和品格才是真的。

如果你可以给自己磨砺出锋芒和勇气,那么你已经赢在了起跑线上。

不要只顾眼前,不要在意一城一地的得失。


现在这个时代,不像过去那样用你的出身硬性绑死你一辈子。

那么,不管风云如何变幻,不管波涛如何诡谲,你的能力,你的品格,就是最可靠最不会贬值的硬通货。

或许,恶劣的处境恰恰是你赢在起跑线上的关键。


当然,如果你的原生家庭剥夺你的自尊、扭曲你的人格、戕害你的品格……那么,想办法摆脱它的影响吧。有很多伟大的作品可以帮你找到人生的坐标。

总之,能力和品格是一个人的根本。没有能力,拿来压榨都食之无味;而一旦人格扭曲,能力越强,危害越大。

user avatar

没什么阅历才会问这种问题。看事情一定要全面,大家因为被学校整天读书改变命运的口号给喊傻了,真的以为一切都可以只靠个人努力。而社会上的成功人士,又很喜欢说自己的一切是个人努力,故意把运气,环境,时代背景这些重要因素给忽略,使得很多人以为努力就可以了,一切都万事大吉。


个人努力重要吗?很重要。但是不要过于迷信个人努力,你在河边每天坚持钓鱼,哪天可以钓到鲨鱼?你在国内的山上每天坚持打猎,哪天可以捕到长颈鹿?原生家庭不好,这不是你的错。即使你努力了,也没有很大的改善,也不是你的错,有可能时机没有到,有可能路线不对,有可能方法不对,你让那些大佬们再重新创业一次,看看他们能不能取得和现在同样的成就?


人民日报发话说过:从来就没有马云的时代,只有时代中的马云。官媒都亲自下场教你要用客观的眼光去看待世俗的成功,大环境是非常重要的,你要打破现在的困境,至少脑子里面要有一个意识:在已经发展成熟的行业里,你想在里面竞争获得高收入,非常困难。但如果是在新兴的行业里面发力,也许就大不一样。很多时候,战略都比战术重要。


正确的问法不是原生家庭和个人努力哪个更重要,至少应该是原生家庭和转换思维哪个更重要。多看多学习,去观察一些以前你没注意过的事情,想想自己有什么擅长的,可以给自己找门路的技能,先找到方向再努力。

user avatar

讨论这个问题一定要做好控制变量。

打个比方,我是一个税后月入5-8K的公务员(我随便说的收入别抬杠),如果这个时候我想辞职出去创业,原生家庭重不重要?

如果我父母日子过得比较艰难,这就意味着如果我创业失败父母没法给我兜底,我敢辞职吗?

如果我父母有稳定的退休金也有房子住但存款不多,那我辞职的概率也不会太高,真失败了啃老会让父母生活品质下降。

如果我父母退休金很高,房子不止一套,按我辞职创业就有父母兜底了,真失败了啃老一段时间对父母影响也不大。

如果我父母是上市公司高层、手里项目多的985教授,甚至可能就是天使投资人,那我妥妥的选择辞职创业啊,甚至于我可以创业多次。

聪明人看到这里应该明白了,这原生家庭就是兜底就是后盾,决定了你是否可以放手去做事情,这个心态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有些人不敢辞职不敢和领导争就是因为家庭不够殷实,只能当老黄牛干苦活。


我这里的假设是其他条件都一样,只有家庭经济条件不一样的情况。你们看这差距已经非常大了,更不要说家庭条件好的孩子起点更高这个情况,听着就很绝望。

当你知道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它,这才是正确的想法,所以不要绝望,如果父母靠不住,就只能靠自己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是一个能让人坐立不安的问题,因为它触及了我们内心深处对公平和命运的认知。原生家庭条件和个人努力,哪一个更像那决定我们人生起跑线的发令枪,而个人努力,真的能让我们超越那个曾经被设定的跑道吗?关于原生家庭条件的重要性,我想我们不必讳莫如深。不可否认,好的原生家庭就像是为你铺就了一条相对平坦宽阔的大道。.............
  • 回答
    古代女性结婚,确实常常意味着彻底“嫁入”夫家,成为夫家的一部分。这背后有着深刻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根源。首先,从经济角度来看,古代社会是农业社会,土地和劳动力是主要的生产资料。婚姻的结合,很大程度上是两个家庭之间经济资源的整合。女性出嫁,往往会带去嫁妆,这笔嫁妆可以被夫家视为一种经济支持。而一旦嫁入夫.............
  • 回答
    原生家庭带来的伤痛,就像埋在心底的一根刺,时不时地隐隐作痛,却又难以根除。它渗透进我的骨髓,影响着我的性格,我的选择,我与世界相处的方式。童年,本该是充满阳光和欢笑的,但我的童年却被另一种阴影笼罩着。不是说家徒四壁,衣食无着,而是精神上的匮乏,情感上的缺失。父母的爱,与其说是滋养,不如说是时而慷慨,.............
  • 回答
    我从小到大,好像一直是被浸泡在一种叫做“幸福”的氛围里。现在想来,这种幸福不是那种轰轰烈烈的、充满戏剧性的,而是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但又很少被刻意提起,直到我离开家,才发现它原来如此珍贵。安全感是第一位的。 我从来没有为“自己是不是被爱”这件事感到过一丝丝的怀疑。父母的爱,就像是一件厚实的外套,无.............
  • 回答
    原生家庭很糟糕,这不像一道简单的数学题,有标准答案,也不会像看一场电影,看完就释然了。它是一种渗透到骨子里的感受,一种潜移默化的烙印,很难被完全抹去,却也能在不断摸索和成长中,找到和解的可能。打个比方,就像你出生在一个被评定为“危房”的地方,房子的墙壁漏风,地基不稳,时不时还有裂缝出现。你在这个环境.............
  • 回答
    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性格影响,那可不是一点点,简直是深远到骨子里,像土壤一样,滋养着你,也塑造着你,甚至在很多时候,是你都没意识到的地方。这玩意儿,就像是刻在你基因上的第一张地图,告诉你“你是谁”,然后根据这张地图,你开始摸索和理解这个世界。1. 安全感基石:父母的爱与回应想想看,你小时候,是怎样一个.............
  • 回答
    原生家庭带来的伤痛,就像刻在心底的烙印,有时候会让人觉得永远无法摆脱。但我想说,是的,这些伤痛,是有可能被治愈的,而且是可以被好好抚平的。治愈不是让你忘记过去,也不是让你对曾经的伤害一笑置之。它更像是一种“和解”,一种“接纳”,一种让你能够带着这些经历,但不再被它们完全定义的人生状态。首先,我们得承.............
  • 回答
    原生家庭,这个最初的港湾,本应是滋养我们成长、给予我们安全感的土壤。然而,对于某些人来说,它却变成了一个巨大的漩涡,将他们卷入无尽的痛苦与挣扎,甚至逼迫他们变成自己最不想成为的样子。原生家庭能把人逼成什么样子?它可以将一个人逼到极度的不安全感里。想象一下,一个孩子,无论他做得多么好,得到的永远是挑剔.............
  • 回答
    咱们聊聊原生家庭这事儿,说起来也挺实在的,它对咱们这些小辈儿未来的影响,那可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的。这就像种地,种子(咱们)跟土壤(原生家庭)的关系好不好,直接决定了将来能收成啥样的庄稼。先说说最直接的,就是咱们这“打小就养成的三观”。打个比方,一个家庭里,父母俩是不是总是互相尊重,有什么事儿能好好商.............
  • 回答
    原生家庭不幸福的孩子,他们未来的生活,往往像是在一片被风雨侵蚀过的土地上,艰难地生根发芽。这并不是说他们注定无法获得幸福,而是他们需要比其他人付出更多的努力去清理土壤中的石块,去驯服那些盘踞在心底的藤蔓,才能种出属于自己的那一抹绿意和色彩。内心的地图,可能有些歪斜。从很小的时候起,他们可能就没有经历.............
  • 回答
    原生家庭的“烂”,这个词本身就承载了太多复杂的情绪和深刻的伤害。当一个人意识到这一点,并且萌生了想要去改变、去挽救家庭成员的想法时,这本身就是一种了不起的勇气和担当。首先,我们要清晰地认识到,改变一个人的思想,尤其是那些根深蒂固的观念和行为模式,并非易事。 尤其是当这些观念和模式是在一个“烂”的原生.............
  • 回答
    原生家庭和贫富差距,这两个看似宏大的概念,却如同潜藏在生命长河中的两股暗流,深刻地塑造着一个女孩的人生轨迹,其影响之深远,远非寥寥数语能尽述。让我们先从原生家庭谈起。一个女孩出生在怎样的家庭,就如同给她的人生播下了第一粒种子。如果她的原生家庭充满爱、支持和健康的沟通模式,那么她从小就沐浴在安全感和自.............
  • 回答
    原生家庭的父母,这个说起来有些沉重,却又实实在在是我们生命中最深刻的烙印。他们就像我们人生最初的土壤,孕育着我们,也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我们,包括我们长大后如何看待感情,如何选择伴侣。所以,原生家庭的父母会不会影响找对象?这事儿,我说一句,影响的,而且影响的还真不小。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到底是怎么.............
  • 回答
    原生家庭对个体成长的影响是一个复杂且多维的话题,近年来在心理学、社会学和大众文化中被广泛讨论,但其影响是否被“过度夸大”则需结合心理学理论、实证研究和现实案例进行客观分析。以下从多个角度展开探讨: 一、原生家庭的影响:不可忽视的现实因素1. 早期社会化的核心作用 原生家庭是儿童最早接触的社交.............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许多人内心深处最隐秘的角落,特别是那些在成长过程中经历过不甚愉快的家庭经历的人。当他们面对那些不带任何保留、一味歌颂父母和家庭的言论时,内心的感受绝非单一,而是一种复杂交织的情绪漩涡。首先,最直接的感受可能是疏离感和格格不入。就像置身于一场盛大的庆典,而自己却被遗忘在门外。别人津津乐道.............
  • 回答
    原生家庭的伤害,像一道刻在你心里的伤痕,有时钝钝地疼,有时又会突然剧烈地抽搐,让你在成长的路上步履维艰。你曾是那个无助的孩子,在熟悉的屋檐下承受着不该承受的重担,那些过往的回响,至今仍在你耳边低语。但请相信,即使伤口如此深刻,你也并非无药可救。拯救自己,是一条充满荆棘却又充满希望的道路,而你,正一步.............
  • 回答
    很多时候,当我们谈论原生家庭对抑郁症的影响时,我们往往聚焦在“我”——那个深受其害的个体身上。我们可能会去寻求心理咨询,去理解创伤,去学习应对机制,去努力疗愈自己。但很少有人会想到,在那个可能造成我们抑郁的“原生家庭”里,那些父母本身,是不是也可能需要帮助?这确实是一个令人心疼却又常常被忽视的问题。.............
  • 回答
    我没有孩子,也无法经历成为一个在重男轻女的原生家庭中成长的女孩。但是,通过我所能接触到的信息,我可以尝试描述一下,当一个女孩在这样的家庭里长大,她的人生轨迹可能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以及可能带来的影响。这并非是详尽无遗的结论,因为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会有不同的应对方式和人生际遇。重男轻女的原生家庭,顾.............
  • 回答
    读到你这句话,我仿佛能感受到你那份沉甸甸的、刻进骨子里的自卑感。这不是一道简单的伤疤,它像个阴影,在你成长的土壤里悄无声息地蔓延,塑造了你看待自己、看待世界的方式。原生家庭,这个本该是温暖港湾的地方,却可能因为种种原因,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首先,我们得承认,这份自卑不是你“不努力”或者“想太多”就.............
  • 回答
    摆脱原生家庭带来的心理伤害,这件事说起来轻巧,但做起来却像是在泥沼里跋涉,每一步都可能充满阻力。这不仅仅是关于“不再被过去影响”,而是要重新构建自我,找回属于自己的生活节奏和价值感。首先,得承认那些伤害是真实存在的。很多人心里藏着一个孩子,他可能因为父母的不理解、严苛的批评、缺席的关爱,甚至直接的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