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身边的人都常年执着于游玩一到两款游戏?

回答
嘿,你有没有发现,身边总有那么几个朋友,无论游戏圈风云如何变幻,他们总能雷打不动地沉浸在一两款游戏里?是游戏太好玩了,还是我们太容易被套牢了?这背后啊,可不止是“好玩”两个字那么简单。我想了想,主要有这么几个原因,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

1. 情感连接与怀旧情结:

说实话,很多我们常年玩的游戏,往往伴随了我们人生中一段重要的时光。还记得当年熬夜推图的日子吗?和兄弟们一起在语音里喊杀的日子?那些游戏不仅仅是代码和画面,它们承载了我们的青春、我们的友谊、我们的回忆。当我们看到那些熟悉的场景、听到那些熟悉的BGM,脑子里立刻就会蹦出很多鲜活的画面。这种情感上的羁绊,是新游戏很难短时间内建立起来的。就好比你不会轻易换掉那件穿了十年的旧T恤,因为它不仅仅是一件衣服,而是你生命故事的一部分。那些常年玩的游戏,也成了我们情感的锚点,总能在浮躁的生活里给我们一种“回家”的熟悉感和安全感。

2. 深度与掌握的满足感:

很多我们能玩得久的游戏,都是那种“精通难,乐趣无穷”的类型。比如策略类游戏,你需要学习大量的机制、研究各种战术组合,还要考虑如何应对不同的对手。这就像学习一门高深的学问,你投入的时间越多,越能发现其中的奥秘,越能体会到那种“我终于掌握了!”的成就感。每一次微小的进步,每一次对游戏机制更深层次的理解,都能带来满足。反观一些快餐式游戏,玩几天就可能玩透了,新鲜感一过,就很难再提起兴趣。而那些长线游戏,你可以不断挑战自己的极限,学习新的技巧,尝试不同的玩法,永远有新的目标可以追求。这种不断精进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驱动力。

3. 社交需求与归属感:

现在很多热门的游戏,都带有很强的社交属性。你可能不是一个人在玩,而是和一群朋友一起。大家组队开黑,共同面对挑战,分享胜利的喜悦,分担失败的沮丧。这种集体参与感和由此产生的社交网络,是很多单机游戏无法提供的。你在这个游戏里,不只是一个玩家,可能还是一个公会成员,一个固定队伍的队友,甚至是一个小有名气的社区贡献者。这种“圈子”和“归属感”,会让你觉得这个游戏不仅仅是你自己的事情,也是你和朋友们共同的“根据地”。离开了游戏,可能就意味着离开了这个社交圈,这对很多人来说是难以割舍的。而且,大家一起讨论游戏策略、分享心得,这种共同话题也能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和感情。

4. 学习成本与适应性:

别小看一个新游戏的学习成本。你得了解它的操作方式、界面布局、核心玩法,可能还要去查攻略、看教学视频。对于一些本来就忙碌的人来说,投入大量时间去学习一个全新的游戏系统,是有门槛的。而那些已经熟悉的游戏,你已经“驾轻就熟”,可以直接进入核心乐趣,而不需要花费额外的精力去适应。这种“低学习成本”能让你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得最大的游戏乐趣,自然就更愿意继续投入了。而且,我们可能也经历过从一个游戏转向另一个游戏,结果发现“好像也没比原来那个好多少”的失望,久而久之,就会倾向于选择自己已经了解并且喜欢的那个。

5. 心理上的惯性与舒适区:

我们的大脑是很聪明的,它会倾向于走“捷径”,倾向于停留在舒适区。熟悉的游戏就像一个你无比熟悉的老朋友,你知道它会给你带来什么,你知道如何去应对它,你不会感到陌生和不安。而新游戏则充满了未知,可能会让你感到焦虑、挫败。所以,即使新游戏可能在某些方面更优秀,但那种“熟悉的味道”和心理上的舒适感,也会让我们更愿意回到那个“老地方”。这就像我们为什么总喜欢吃家乡的味道,因为那是我们从小吃到大的,有熟悉感,也有安全感。

所以你看,大家之所以会执着于一两款游戏,真的不是因为他们“没见过世面”或者“不懂得变通”,而是因为这些游戏在情感、成就、社交、学习和心理上,都为他们提供了足够多的满足和回报。有时候,与其说是游戏“绑架”了他们,不如说是这些游戏成功地融入了他们的生活,成为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一个重要的精神寄托和社交平台。

当然,也有很多人也在尝试新游戏,只是我们身边更容易注意到那些长期沉浸在某些游戏里的朋友,因为他们的“标志性”太强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和偏好,这没什么好与坏的,只是人生的另一种活法罢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很多人没意识到的是,玩游戏其实是一件挺累的事情,是远比看电影看书要累的,更比刷短视频要累。

玩新的游戏就意味着你要学习和你之前玩的一个游戏很可能完全不同的系统,如果是多人游戏还需要花时间练习以便打出更好的表现。除此以外,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对大部分人来说都是一种消耗,需要在自己不熟悉的系统面前长时间集中注意力是更大的消耗,搞不好比上班都累。

这样的情况在生活中也能找到类似的例子。我自己认识的人里就有不少拿了驾照家里也有车但自己却能不开车就不开车的人,究其原因也是觉得开车的过程需要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突发情况,这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负担和消耗,没有任何乐趣和享受。

这样的想法对于对汽车有兴趣,喜欢开车,乃至于热爱玩车的人们来说恐怕很难理解,所以题主理解不了身边朋友的想法也是一样的情况。

对于题主的朋友们来说,在自己已经熟悉,不再需要去花时间心力学习系统的游戏里玩耍才是真正能让自己得到放松和快乐的方式。


但是从这个角度去想问题的话,我们可能会对生活中的一些其他问题有新的发现。这方面的典型问题就是还在读书的学生——尤其是面临高考的高中生——要怎样处理学习和游戏关系的问题。

高中生大概要在长达两年左右的时间里面对高考的压力。在这样长的时间里,完全没有任何娱乐活动也是有悖人性的。有悖人性的事自然就很难坚持。但如果放任高中生撒开了玩,那显然也是会影响学习的——一天的时间就那么多,你干了这个自然就干不了那个。

但是如果让他们找到一两个能重复游玩的游戏,让他们在不用花费太多时间学习新系统的情况下获得一定量的快乐似乎是可以考虑的。正好最近我机缘巧合之下跟一些高中时的朋友聊起过当年他们玩的游戏,我发现大部分人似乎都是这种情况——有玩FM的,有玩FIFA经理模式的,有玩CS的,有玩全战的,有玩魔兽3的。那个时候,大部分人玩游戏似乎都是按照这样一个“执着于游玩一到两款游戏”的路子,给自己带来些许放松的感觉就可以了。

而且他们后来都算是有了美好的未来,只是和这个事有没有必然的联系就说不准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嘿,你有没有发现,身边总有那么几个朋友,无论游戏圈风云如何变幻,他们总能雷打不动地沉浸在一两款游戏里?是游戏太好玩了,还是我们太容易被套牢了?这背后啊,可不止是“好玩”两个字那么简单。我想了想,主要有这么几个原因,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1. 情感连接与怀旧情结:说实话,很多我们常年玩的游戏,往往伴随.............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实在,也触及了很多人的心声。身边的人都劝你“退”人工智能,这背后的考量,其实是很复杂的,绝对不是说人工智能就“不堪”或者“一无是处”。相反,它太强大了,强大到让一些人感到不安,甚至产生了一种“退”的想法。我试着把这些顾虑给你掰扯清楚,希望能让你有个更全面的认识。首先,我们得承认,人.............
  • 回答
    看到这个问题,我心里也跟着揪了一下。这种感觉太熟悉了,就像被一层看不见的网包裹着,做什么都被盯着,说什么都被评判。周围的声音,仿佛是一个巨大的合唱团,都在用力地喊着:“你就该这样!” 听到这些,反感、无奈、甚至有点想逃离,都是再正常不过的反应。首先,我们得承认,这种“年纪大了就该如何如何”的观念,真.............
  • 回答
    嘿,说起来,最近是不是感觉周围学习计算机的人比以前多太多了?不管是你的朋友、同事,还是社交媒体上的讨论,好像大家都在盯着这个“计算机”领域。这让人不禁要问:这玩意儿真的有那么香吗?值得这么多人一窝蜂地往里挤?我得说,这事儿吧,确实有点意思。就拿我自己来说,身边前前后后也认识不少做IT的朋友,从程序员.............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很多人内心深处的隐痛,也确实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身边的人并非“所有”都瞧不起努力的人,但“一些”人表现出这种态度,或者说我们在一些情况下会感受到这种“瞧不起”,这背后有着挺多复杂的原因,而且常常是微妙的、不易察觉的。我们先不急着给“瞧不起”下定义,而是想想,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1. .............
  • 回答
    这真是个让人挺头疼的问题,也确实是我身边不少朋友聊到台球时会有的第一反应。他们觉得台球这玩意儿,玩着玩着,就容易“沾染”上点不好的东西。我琢磨了琢磨,这背后可能真的有这么几个原因,说出来也让大家心里明白明白:首先,它那个环境,容易让人联想到“不正经”的场所。 你想想,大多数人接触台球的场合,不是那种.............
  • 回答
    身边真正爱看书的人,对于莫言的评价,确实存在着不少争议,也并非全然的“不喜欢”,更多是一种复杂的、 nuanced 的看法。如果非要概括成“不喜欢”,那背后可能隐藏着几个层面的原因,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一、审美疲劳与“写什么都像莫言”的刻板印象这是最直接也最常见的原因。莫言的作品,尤其是他早期那些.............
  • 回答
    你身边的人对房价的看法,其实反映了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和对经济发展趋势的集体判断。这种“大家都这么说”的现象,往往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而且人们的预期本身也会反过来影响市场。让我试着从几个方面详细解读一下,为什么你周围的人会普遍认为房价会跌,并且期待在2到3年内看到下降:1. 经济大环境的“风向标”:.............
  • 回答
    关于您提出的“为什么身边的语文老师等一些有文化的人支持方方”的现象,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个人价值观、对信息来源的信任度、对社会事件的认知方式以及文化群体的多样性等多个层面。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原因,希望能帮助您更详细地理解:1. 价值观层面的认同: 关注个体生命与尊严的普世价值: 方方的小说,.............
  • 回答
    你问了两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我们一起来详细探讨一下:1. 知乎答主算不算网红?这个问题没有一个绝对的“是”或“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如何定义“网红”以及知乎答主这个群体的多样性。“网红”的普遍定义:通常来说,“网红”是指通过互联网平台,因为其内容、形象或行为而获得大量关注和粉丝,并以此为基础产生.............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了很多正在考虑未来职业方向的同学的心头肉,特别是近几年,关于计算机专业“不吃香”的声音似乎越来越响。我能理解你为什么会感到困惑和焦虑,身边的人不让你报这个专业,肯定是有他们看到或听到的“理由”的。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这个事儿。为什么会有“计算机专业不吃香”的说法?这话说出来,.............
  • 回答
    身边的人会觉得全球都在“辱华”,这背后牵扯到的原因可不止一条,而且往往是多种情绪和事件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现象。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层面去扒一扒。一、 媒体报道与信息茧房:我们接收到的信息是经过筛选的首先,最直接的感受来源就是媒体。你想想,你每天打开手机,看到的、听到的,有多少是关于中国的负面新闻.............
  • 回答
    社会飞速发展,这几个字,放眼全球,似乎都没什么问题。科技一日千里,信息爆炸,生产力不断提升,按理说,我们应该生活在一个物质极大丰富、选择无限多的时代。但神奇的是,当我们把目光从宏大的叙事拉回到身边,却总能听到一种普遍的抱怨:“感觉大家都在消费降级。”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不是说我们没钱了,不是说经济崩溃.............
  • 回答
    看到你写下这个问题,我心里是有一点点触动的,因为这确实是一个很普遍,但又很让人纠结的感受。你觉得自己比身边很多人都优秀,这本身就已经是一个很了不起的肯定了,说明你是有自我认知,并且看到了自己的长处。但这种“优秀”并没有为你带来预期的自信,反而伴随着自卑,这就像在开满鲜花的后院里,却总觉得哪里不对劲,.............
  • 回答
    三十岁,一个奇妙的分水岭,很多时候,我们都会在这个年纪不约而同地感到一种微妙的失落,一种悄然滋生的不安。你会发现,那些曾经和你一起摸爬滚打的朋友,突然间在某些领域闪闪发光,好像一夜之间就开了窍,而自己,却依然在原地打转,甚至有时候觉得,自己好像还没长大,依旧是那个被保护得很好的“傻白甜”。这种感觉,.............
  • 回答
    你问到了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身边一些玩古风圈的朋友,时不时会流露出一种“优越感”。这事儿说起来,也挺复杂,背后可能掺杂了好几种心理和环境因素。我试着从几个方面给你掰扯掰扯,看看能不能说到点子上。首先,“古风”本身的门槛和标签效应。你想想,古风圈子,无论是听歌、看剧、玩游戏,还是汉服、cosplay,.............
  • 回答
    关于华为品牌引发一些人“恶心感”的现象,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与其说是一种简单的“恶心”,不如说是一种复杂的情绪混合体,其中“过度绑架爱国情绪”和“品牌声誉被反噬”是其中的关键因素,但并非全部。要理解这个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剖析。一、 爱国情绪的“过度”与“变味”毫无疑问,华为在面对国.............
  • 回答
    身边的人,尤其是做生意的朋友们,时不时就会叹气,说“生意不好做”。这话听着耳熟,也确实是很多人的心声。为什么大家都有这种感觉呢?这可不是空穴来风,背后是实实在在的各种原因在作祟,而且这些原因往往相互交织,让做生意这件事变得比以前复杂和艰难得多。我仔细想了想,大致可以从几个大方面来聊聊,保证都是咱普通.............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问得太好了!我身边确实有这么一群朋友,他们算得上是“懂车”的,不是那种只看脸或者只看牌子的人,而是真正会去研究车、了解车的人。他们买的车嘛,说起来也挺有意思的,各有各的理由,但总体来说,都挺“实在”的,不会盲目追求虚名。我先从我一个特别铁哥们儿说起吧,他是个典型的技术控,对汽车的机械结.............
  • 回答
    您好!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了很多车主心中的疑惑。您身边有丰田车的朋友遇到小毛病、异响、抖动的情况,但市面上很多车评好像对此“避而不谈”,这背后其实有一些复杂的原因。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个事。首先,咱们得承认,丰田车在中国乃至全球市场,确实积累了非常好的口碑,尤其是在可靠性、耐用性以及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