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UC系高达后期很少有使用浮游炮的机体?

回答
UC系高达后期,尤其是从Z高达之后,浮游炮(Funnel)的使用频率确实相较于早期作品有所下降,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并非是简单的“很少”或者“突然消失”,而是技术发展、战术演变、故事叙事等多重因素作用下的结果。

一、 技术可行性与成熟度的考量:

技术壁垒依然存在: 尽管“浮游炮”的概念在《机动战士高达》中就已经出现(通过光缆控制的bit,虽然和后期的独立控制浮游炮概念有所不同),但真正意义上的“无线”浮游炮,即拥有独立AI、自主判定的浮游炮,其研发和部署并非易事。
能源问题: 浮游炮体积小,但需要强大的能量来支持推进、武器系统乃至AI运算。如何提供持久且高效的能源,一直是一个难题。早期作品中的浮游炮往往续航有限,或者需要回收补充,并非可以无限发射。
通信与控制: 大量浮游单位在复杂战场环境中进行精确协同作战,对通信系统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信号干扰、量子纠缠通信的稳定性、以及如何确保控制指令的实时性和准确性,都是巨大的挑战。
AI技术: 浮游炮的“自主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内置的AI。一个能够应对瞬息万变的战场,进行自主规避、攻击、协同的AI,其研发难度可想而知。即使在新人类能力加持下,这种AI的训练和优化也是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制造成本: 研发和制造大量高科技含量的浮游炮,其成本是天文数字。即使是联邦军或吉翁公国这样的大势力,也很难在大规模量产和装备上做到全面普及。

“浮游炮”的定义与演变: 并非所有具备远程攻击能力的兵器都可以被称为“浮游炮”。UC系后期虽然出现了许多先进的浮游式兵器,但它们在设计理念、控制方式和作战效能上可能与我们传统印象中的“浮游炮”(如न्यूガンダム的フィン・ファンネル)有所区别。
“浮游炮”的代表性: 早期浮游炮的强大之处在于其“海量”和“全方位攻击”的能力,往往能形成密不透风的火力网。后期一些浮游式兵器可能更侧重于精确打击、干扰、或者作为辅助武器,数量相对较少,或者控制方式更为特殊。
其他先进武器的兴起: 随着技术的进步,其他类型的先进武器也开始涌现,例如“导弹舱”、“光束加农炮”、“诱导兵器”等,这些武器在某些方面能够弥补浮游炮的不足,或者在特定战场环境下更具优势。

二、 战术与战略的调整:

新人类(Newtype)的稀缺性与局限性: 浮游炮的强大威力与新人类(或强化人)的精神感应能力紧密相连。虽然UC系作品中新人类的存在是关键,但他们的数量始终是有限的。
非新人类驾驶员的困境: 传统的浮游炮系统对非新人类驾驶员来说,其操作门槛极高,甚至无法发挥出全部威力。这使得浮游炮的适用范围受到限制,无法像普通光束步枪那样被广泛装备。
新人类的“个人武力”: 许多新人类驾驶员本身就拥有强大的战斗能力,他们通过自身的精神感应能力,能够进行超凡的机动和战斗。对于这类驾驶员来说,浮游炮或许只是锦上添花,而非必需品。他们可能更倾向于那些能放大自身优势、体现个体战斗风格的武器。
新人类的“高傲”与“厌倦”: 在一些剧情设定中,一些强大的新人类对于“被技术辅助”的战斗方式可能存在一定的抵触心理,他们更相信自己的直觉和力量。

战场环境的变化:
高密度电子战: 随着电子战技术的发展,战场上的信号干扰、欺骗手段会更加普遍。这会严重影响浮游炮的无线通信和控制,使其稳定性大打折扣。
“强袭”与“突入”战术的侧重: 部分后期的战争,更加强调快速突入敌方阵地、摧毁关键目标,或者进行近距离格斗战。在这种环境下,浮游炮的远程支援和包围特性可能不如高机动性、近战爆发力强的武器更有优势。
应对策略的成熟: 敌方也逐渐摸索出了对付浮游炮的策略。例如,通过强力护盾、主动干扰、或者直接摧毁浮游炮本体,都能有效瓦解浮游炮的攻击。

三、 故事叙事与角色塑造的需求:

剧情的“常态化”与“合理化”: 连续不断地出现能够发射海量浮游炮的机体,可能会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也使得剧情中的战斗显得过于单调或“不真实”。作为一种特殊的、强大的武器,它的出现应该有其“份量”和“特殊性”。
塑造不同类型的高达: UC系高达的魅力在于其多样性。如果每台后期高达都标配浮游炮,那么它们之间的差异性就会减弱。通过不同的武器配置,可以塑造出侧重不同作战风格、拥有独特魅力的机体。
强调近战能力: 许多后期机体,如Z高达、ZZ高达(虽然也用浮游炮,但其变形和近战能力同样出色)、Hiν高达等,都非常强调近战的格斗能力。浮游炮作为一种远程压制手段,可能并非这类机体的核心卖点。
引入新型兵器: 为了展现技术进步和多样性,也需要引入新的、具有时代特色的武器系统,以区别于早期作品。

“新类型”驾驶员的挑战: 并非所有故事的主角都是天生的新人类。对于普通驾驶员来说,驾驶能够使用浮游炮的机体,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挑战。这可以为剧情增加“努力”和“成长”的元素,让观众更加代入。

总结来说,UC系高达后期浮游炮使用频率下降,是以下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技术层面的硬性限制: 能源、通信、AI、制造成本等方面的挑战始终存在,使得浮游炮难以大规模普及和常态化使用。
战术思路的演变: 战场环境的变化,对付浮游炮策略的出现,以及新人类驾驶员的稀缺性,都使得浮游炮的战略价值有所波动。
叙事和角色塑造的需要: 为了保持剧情的新鲜感、塑造多样化的机体、以及突出角色的成长,浮游炮的频繁使用并不总是最合适的选择。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浮游炮彻底消失。在UC系后期,我们依然可以看到如Qubeley、Psycho Gundam、Hiν Gundam、Nu Gundam、Sazabi等机体使用浮游炮,只是它们的使用可能更加集中在少数拥有强大精神感应能力的新人类驾驶员手中,或者作为一种“王牌”技能而非标配装备出现。这种“物以稀为贵”的设定,反而让浮游炮在UC系高达的宏大世界观中,依然保持着其独特的魅力和令人敬畏的地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刚好在一个回答里写过类似内容,我就重新整理和扩展一下写在这里。

以下用浮游武器作为浮游炮、线控炮、浮游导弹等精神感应武器的统称。

在后UC时代,浮游武器式微是有多方面因素的,高成本、高使用门槛、精神感应装置的技术断层都是重要原因,但最主要的原因是前UC时代流行的浮游武器设计已经无法适应小型化时代的战斗了


在浮游武器诞生的UC0079浮游武器的形式和后世有很大不同。当时精神感应装置相当原始,既笨重又庞大,很难装在MS上,搭载浮游武器的多为MA。而大型MA可以打破MS在设计上的诸多限制,如体型、出力等,所以早期浮游武器设计得相当夸张,设计思路也没有被继承下去。最早搭载线控炮的MA布劳•布罗装备了4个直连核融合炉的线控米加粒子炮,而最早搭载浮游炮的MA艾尔美斯带了12个自带核融合炉的浮游Bit,威力都高于同时期MS用光束武器,个头也远大于后来的浮游武器。好在UC0079的绝大多数MS的动作迟缓难以躲避和反击,大多数驾驶员也没有针对性的战术应对(白色的家伙除外),几架MA的战果就相当可观了。





在浮游武器流行的UC0087到UC0105之间,随着技术进步精神感应装置逐步小型化,驾驶员也不需要穿脑后插管的特殊驾驶服了(有几位根本不好好穿驾驶服),在MS上搭载浮游武器成为可能。这一时期浮游武器的设计思路是以低威力的武器依靠离体攻击的特点和高超的灵活性绕过敌方防御直接攻击其薄弱部位,并依靠数量优势实现多重锁定和多角度攻击形成火力网,使得敌机无法躲避。在这一思路指导下,浮游武器要保证数量足够体积小,能灵活操作,对威力和续航的要求不高。除了全装型独角兽高达的带光束加特林的浮游盾这个例外,浮游武器基本上都是按这个思路设计的。

这一时期的浮游武器出现了多种不同的形式,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类:

1.锥形浮游炮

应用:卡碧尼、葵曼莎、刹帝利等。

优点:可以重复回收利用;数量较多。

缺点:收纳浮游炮需要占用大量空间,导致机体不是像卡碧尼一样武装单一就是像刹帝利一样体型庞大;浮游炮续航能力弱。


2.线控炮

应用:悍马悍马、高达MK.V-银弹谱系、NT高达B型等强化人用机型。

优点:可以无限制地重复使用;由机体直接供能,输出高而且可以任意调节;对驾驶员NT能力要求低。

缺点:数量少,不利于包围;不能离开本体太远,不利于绕后;一旦线被切断就无法使用。

3.浮游反射镜

应用:精神感应高达MKII、尚布罗。

优点:适合在重力环境下使用;攻防一体;通过反射米加粒子炮攻击,威力很大。

缺点:占据非常大的空间,只有大型MA才能满足需要;需要机体装备高出力米加粒子炮。

4.桶形浮游炮

应用:乍得•德卡、沙扎比。

优点:占用空间小,机体仍然可以装备丰富的武装;续航较长。

缺点:数量较少。

5.飞翼浮游炮

应用:ν高达及其衍生型号。

优点:续航长且可攻击多次;出力高;攻防一体。

缺点:无法回收利用(据说Hi-ν高达可以回收);体积大不利于隐蔽;数量较少。

6.浮游导弹

应用:佩涅罗佩、Ξ高达。

优点:适合在重力环境下使用;数量多。

缺点:一次性使用。

(没找到图,八成是要等到闪光的哈撒韦上映才能上设定集)


浮游武器要在这么小的空间里塞下光束炮、CAP、主推进器、制御喷口和推进剂,结果必然是CAP的电量和推进剂的容量都很小,威力和续航都不行。这六种里,只有浮游反射镜还算高威力,即使是出力较高的线控炮和飞翼浮游炮威力也是比不过各种米加粒子炮和光束步枪的,无法正面突破防御。


而且浮游武器依赖驾驶员脑波控制,局限性很大:

首先是对驾驶员精神感应能力要求非常高,而新人类的数量又极少,不可能推广。至于人工“制造”新人类,那套反人类的方法一旦暴露就要遗臭万年,造出来的强化人也多半精神有问题。

其次,操作浮游武器对驾驶员精神集中度的要求也很高,敌方可以用佯攻或者干扰来让驾驶员分神无法瞄准。(《高达独角兽》第一集杰刚队长的操作就是反浮游武器战术的教科书。)

此外,浮游武器对精神感应装置技术水平要求很高,制造成本也一直居高不下。

浮游武器也没有强大到能弥补绝对的实力差距,有了浮游炮,哈曼照样打不过卡缪,夏亚照样打不过阿姆罗,连12妹都差点被杰刚队长捅了驾驶舱。

再说了,在逆袭的夏亚之前,浮游武器都是反派的象征,首先得过编剧这一关。花了大价钱培养的驾驶员不是和敌方驾驶员谈恋爱就是认敌方驾驶员当哥哥,花了大价钱开发的机体被二五仔开走投敌,花了大价钱开发的技术被首领任性地送人,当个反派容易吗?


当然了,局限性大并不意味着浮游武器没有存在价值,虽说做不到扭转实力对比,但是锦上添花是完全没问题的。一台带浮游武器的高性能新人类/强化人专用机可以轻松冲入大量杂兵机的重重包围中收人头,比如艾尔美斯能在联邦重兵集结的所罗门击沉数艘军舰装完B就跑;盖马克能单刷七八架同样搭载浮游炮的量产型卡碧尼;之前还被阿姆罗当小孩子耍的α瓦索隆转眼就冲进杰刚堆里开无双。应对浮游武器的方法有是有,但不是对机体要求极高(如NTD),就是对驾驶员操作水平要求极高(如杰刚队长微操),或者两者都有(光枪点浮游),遇到不怕浮游炮的敌人的概率微乎其微。


顺便解答一下UC浮游炮能否在地球上使用的问题,答案是可以,但是使用起来非常困难而且没有必要

在宇宙中物体无法借助外力,只能依靠喷射推进剂产生的动量移动,因此宇宙飞船、宇宙用MS和浮游炮都是依靠数量少的大推力的主推进器移动,通过数量多推力小的制御推进器调节方向和动作。在宇宙世界有AMBAC机动技术,它实际上是特殊的平衡方式,依靠MS关节的扭矩抵消整个机体的角动量,实现不使用推进器恢复机体平衡(可以参考跳水运动员的动作),这也是MS做成人形的原因之一。因此MS对制御推进器的数量要求不多,但缺少可动部位的舰船、MA和浮游炮就只能装大量制御推进器了。

而在地球上情况就完全不同了。地球上有1g的重力和空气,对地面战MS而言完全可以利用地面支撑来恢复平衡和利用双脚动作改变方向,空战MS的移动方式可以直接参考飞机,制御推进器几乎完全无用武之地。而且出于克服重力“跳跃”的考虑,地面战MS往往主推进器方向斜向下。因此,不管是纯宇宙战机体下地还是纯地面战机体上天都会“水土不服”,泛用型机体则要两方面都兼顾。下面两种指挥型吉姆背包的差别就很好的展现了地面战与宇宙战机体设计的差异。


而绝大多数浮游炮都是为宇宙战设计的,更要命的是浮游炮使用时不能落地,而从卡碧尼的“纺锤”到ν高达的“散热板”都很在重力下难飞起来,只能靠推进器的推力硬撑,而且难以适应的重力与无法预测的气流都会影响精准度。《高达独角兽》第一集里刹帝利就在工业7号里用浮游炮一不小心点爆了一台里歇尔的核融合炉,造成大量平民伤亡。


而在后UC时代,过去的浮游武器采用的战术行不通了。首先是MS小型化后不仅体积大幅缩小,而且机动力和灵活性大幅提升,浮游武器引以为豪的灵活优势不复存在。ν高达高23.0m,加速度为1.55G;F91高达高15.2m,加速度为4.44G。30年过去了,顶配MS的高度减少了1/3,加速度提升到了近3倍(更别提F91在最大机动模式下机动性会进一步提升),用浮游炮命中的难度直线提升。

另一方面,小型机对防御面积的要求相比中型机和大型机小得多,大幅降低了原本昂贵的光束防护手段应用的成本,同时技术的进步也加速了这一进程,原本只能在局部采用的手段在小型机上可以覆盖全身抗光束涂层的成本进一步降低,效果也进一步提升,而且小型机面积更小,抗光束涂层的普及度更高。海盗高达配备的抗光束披风能抵挡5次同时期的光束步枪的直击,而过去的浮游炮的威力往往比光束步枪要低得多,更加显得不实用。此外,小型机个头虽小,出力却不比小型化之前的MS低,高出力和小体积使得在MS上装备范围足以覆盖全身的I力场发生器也成为可能,而且I力场的功能也从散射光束进化到扭曲和反射光束,即使浮游炮全方位攻击也会无死角可钻。



有些人认为光束盾的大规模应用也是浮游武器被淘汰的原因,我并不赞同。诚然光束盾大幅提升了MS正面防御能力,甚至重塑了MS战术,但应对来自侧面和背面的攻击时却没什么用(只有极少数例外)。而前文已经提过了,即使是浮游武器尚且流行的时代,用浮游武器正面突破盾牌防御也是较为困难的。



但浮游武器并未被彻底淘汰,而是设计思路回归原点,走UC0079早期MA用浮游武器的高威力路线。但是体积和威力的矛盾依旧存在,想要提升浮游武器的威力必然要加大其尺寸,与MS小型化的趋势背道而驰。且不提出力够不够塞不塞的下,小型化MS用大号浮游武器总有种耗子扛枪的感觉,违和感严重,所以浮游武器又变成了大型MA专属

海盗高达里木星军的MA艾雷凡特就是走了这一路线,浮游Bit数量虽然只有5个,但出力相当高,而且为了弥补高出力导致的体积过大的问题,浮游炮速度非常快,即使是金凯杜和托比亚这样的NT也难以直接命中。高速高出力的浮游炮能轻松压制大片敌人,即使是ACE也会疲于躲避无力还击,再配合以无死角攻击的带光束炮的触手和全身I力场,相当棘手。





《海盗高达》的最终BOSS迪比尼达德则装备了数量极多的自浮游导弹发展而来的羽状浮游刃,以极其可怕的数量形成致密的火力网,让人无处可逃。


《海盗高达:钢铁的七人》里的前期BOSS柯尔尼格斯在地球上作战时也采用了浮游炮。虽然按设定它的浮游炮是由迪比尼达德的浮游刃发展来的,但用法更接近传统浮游炮,而且是专为重力环境下作战设计的。





在《V高达外传》和《海盗高达Ghost》里都出现过cosplay吉翁号的赞斯卡尔号。


作为《海盗高达Ghost》最终BOSS之一的巨型TMA卡欧斯雷尔则更加夸张。它采用的精神感应装置是拉夫蕾西亚的威力加强版,还用12个大活人当生体CPU。螺旋浮游钉既能像新吉翁号的触手一样插入敌机并直接控制,也能发射宇宙病毒“天使的呼唤”把驾驶员变成病毒培养基,简直是高达世界观的巫妖王。当然,浮游钉能命中是建立在另一BOSS机米达斯能通过电脑病毒让大范围内的MS瘫痪,统统变成铁奥的前提下的。







V高达末期出现的的艮高佐背部有一个多功能发生器,带五门光束炮和推进器,输出比一般武器更高,可以离体使用。

这些个例终究无法挽救浮游武器的整体颓势。大人,时代变了。

不过,在《海盗高达Ghost》的最终战,两台巨型MA上演了酣畅淋漓的死斗,成为了浮游武器的挽歌。





UC0153赞斯卡尔帝国覆灭后,地球圈并未朝一些人设想的“宇宙战国时代”发展,而是陷入了混乱的无政府状态。秩序崩溃也导致技术严重倒退,地球圈没有一个势力能开发新型MS,只能捡几十年前甚至是上个世纪的老古董进行毫无意义的混战(我怀疑长谷川裕一只是想画UC大乱斗而已)。在这背景下或许有个别带浮游武器的老古董重见天日,但也只能算诈尸,浮游武器确实已经死了。

比如《海盗高达Dust》的大BOSS就钟爱浮游武器,但在起到的作用相当有限。





再多的浮游武器,也没能救得了众叛亲离的斩首之王,也没能阻止新时代的到来。


既然评论区有人提到,我就补充一下其他高达世界观下的浮游武器的描述吧。

《高达X》的世界观除了没有米诺夫斯基粒子外,与UC大致相同。剧中唯一带浮游炮的强化人用MS贝迪哥明显致敬卡碧尼,也用锥型浮游炮。但是高达X里还有以新人类脑波控制无人机G-Bit的Flash系统,而且能否操控Flash系统是判别新人类的重要标准,大反派弗罗斯特兄弟就是因为无法使用Flash系统,能力得不到承认,而报复社会的。

《高达SEED》中的龙骑兵与UC浮游炮原理和特点都有很大出入。龙骑兵的火力更强,一枚龙骑兵可以有不止一个光束炮,续航比飞翼浮游炮更胜一筹,可以连续制造密集火力网,而且全都可回收,相当可怕。龙骑兵最大的不足是在有重力的环境下不能离体使用。机体与龙骑兵的信号传输依靠量子通信实现,原理与UC浮游炮完全不同(《高达创形者》里NT-D控制龙骑兵纯属胡扯)。早期龙骑兵需要大量手动操作,对空间感知能力要求很高,能使用的克鲁泽和穆在某些跨世界观游戏里都算新人类。后来的超级龙骑兵可以实现电脑自动操作,对驾驶员要求更低。传说高达的龙骑兵可以形成光束刺钉用于穿刺,也当作固定光束炮用。拂晓的龙骑兵可以像飞翼浮游炮一样形成光束防护罩,而且范围大到能覆盖整个战舰。

《高达00》里的GN獠牙既可以作为浮游炮使用,也可以形成光束刃,平时火力表现与UC浮游炮差不多,但可以用Trans-AM来强化输出。由于是依靠GN粒子飞行,GN獠牙可以轻松在地球上使用。其操作一般依赖机载电脑或者哈罗,对驾驶员操作水平没什么要求。00的浮游武器花样众多,几乎每种机型搭载的浮游武器都各有特点,下面举几个例子:再生高达的飞翼獠牙明显致敬ν高达,续航和出力都非常强,甚至能发出照射;智天使高达和狱天使高达的GN Bit可以用于防御和强化GN步枪的照射输出;高达00Q的GN剑Bit主要当浮游刃用,也可以和GN剑V组合成各种眼花缭乱的大剑。

《高达AGE》里高达列基鲁斯的锥炮Bit是最难理解的浮游武器了,给人的感觉像是直接操控能量球移动。高达AGE-FX的浮游刃很像高达00Q,攻防一体。另外有部分X-Rounder(相当于新人类)专用机可以通过驾驶员脑波远距离控制其他机体,与Flash系统类似。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UC系高达后期,尤其是从Z高达之后,浮游炮(Funnel)的使用频率确实相较于早期作品有所下降,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并非是简单的“很少”或者“突然消失”,而是技术发展、战术演变、故事叙事等多重因素作用下的结果。一、 技术可行性与成熟度的考量: 技术壁垒依然存在: 尽管“浮游炮”的概念在《机动战.............
  • 回答
    UC 浏览器之所以将目光锁定印度市场作为其海外拓展的重点,这背后并非偶然,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市场选择和战略布局。究其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一、体量庞大的用户基础与巨大的增长潜力印度拥有超过14亿的人口,是全球第二人口大国。更重要的是,印度智能手机的普及率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增长,互联网用.............
  • 回答
    关于《高达UC》系列中,为什么绝大多数陆战机体都偏爱实体弹药的问题,这其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设定,背后牵扯到不少现实层面的考量和作品本身想要营造的氛围。咱们就来掰扯掰扯。为什么是实体弹药?这得从几个方面聊:一、 物理学的现实与局限性: 能量武器的能耗与散热是个大问题: 即使在《高达UC》的世界里,高.............
  • 回答
    你说到点子上了!加州大学伯克利(UC Berkeley)确实是一所世界顶级的学府,综合实力毋庸置疑,但你观察到的现象——即相对较少有人将它视为“唯一的梦想学府”,背后原因远不止UC不提供ED那么简单,虽然这确实是其中一个关键因素。让我们来抽丝剥茧地聊聊这个问题。首先,你需要理解美国本科申请系统中一个.............
  • 回答
    朋友你好!如果你是UC党,又对RG情有独钟,那万代出的RG系列可有不少好东西,绝对能满足你对骨架精密度和还原度的追求。你知道吗,RG从一开始就致力于还原MG级别的细节和可动性,但体积却只有HG的大小,这简直是小身板里藏着大乾坤。尤其是在UC系里,RG系列更是下了不少功夫。如果非要挑几款特别值得推荐的.............
  • 回答
    近年来,自由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确实呈现出明显的衰落趋势,这一现象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技术、文化等多个层面的复杂互动。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自由主义衰落的原因: 一、经济全球化与贫富差距的加剧1. 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局限性 自由主义经济学强调市场自由、私有化、减少政府干预,但其在21世.............
  • 回答
    俄乌战争期间,虚假信息(假消息)的传播确实非常广泛,其背后涉及复杂的国际政治、媒体运作、技术手段和信息战策略。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的成因: 1. 信息战的直接动因:大国博弈与战略竞争俄乌战争本质上是俄罗斯与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北约)之间的地缘政治冲突,双方在信息领域展开激烈竞争: 俄罗斯.............
  • 回答
    政府与军队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复杂的政治与军事体系问题,其核心在于权力的合法性和制度性约束。虽然政府本身可能不直接持有武器,但通过法律、组织结构、意识形态和历史传统,政府能够有效指挥拥有武器的军队。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法律授权与国家主权1. 宪法与法律框架 政府的权力来源于国家宪法或法律。例如.............
  • 回答
    关于“传武就是杀人技”的说法,这一观点在历史、文化和社会语境中存在一定的误解和偏见。以下从历史、文化、现代演变和误解来源等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历史背景:武术的原始功能与社会角色1. 自卫与生存需求 中国传统武术(传武)的起源与农耕社会、游牧民族的生存环境密切相关。在古代,武术的核心功.............
  • 回答
    关于近代历史人物是否能够“翻案”的问题,需要结合历史背景、人物行为对国家和民族的影响,以及历史评价的客观性进行分析。袁世凯和汪精卫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其历史评价确实存在复杂性和争议性,但“不能翻案”的结论并非基于单一因素,而是综合历史、政治、道德等多方面考量的结果。以下从历史背景、人物行为、.............
  • 回答
    关于“俄爹”这一称呼,其来源和含义需要从多个角度分析,同时要明确其不尊重的性质,并指出如何正确回应。以下是详细解析和反驳思路: 一、称呼的来源与可能的含义1. 可能的字面拆解 “俄”是“俄罗斯”的拼音首字,而“爹”在中文中通常指父亲,带有亲昵或戏谑的意味。 若将两者结合,可能暗示.............
  • 回答
    民国时期(19121949)虽然仅持续约37年,却涌现出大量在文学、艺术、科学、政治、哲学等领域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师级人物”。这一现象的出现,是多重历史、社会、文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下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思想解放与文化启蒙的浪潮1. 新文化运动(19151923) 思想解放.............
  • 回答
    航空航天领域在待遇和职业环境上确实存在一定的挑战,但国家在该领域取得的飞速发展,主要源于多方面的国家战略、技术积累和系统性支持。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一、国家战略与长期投入:推动技术突破的核心动力1. 国家层面的战略目标 航空航天技术往往与国家的科技竞争力、国家安全和国际地位密切.............
  • 回答
    吴京作为中国知名演员、导演,近年来因《战狼2》《英雄联盟》等作品及个人生活引发公众关注,其形象和言论在不同语境下存在争议,导致部分人对其产生负面评价。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可能的原因: 1. 个人生活与公众形象的冲突 妻子被曝光:2018年,吴京妻子的近照和视频被网友扒出,引发舆论争议。部分人.............
  • 回答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对乌克兰的支持确实呈现出显著增加的趋势,这一现象涉及多重因素,包括国际局势、地缘政治博弈、信息传播、经济援助、民族主义情绪以及国际社会的集体反应。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的成因: 1. 俄乌战争的爆发与国际社会的集体反应 战争的爆发:2022年2月,俄罗斯对乌克兰发动全面入侵.............
  • 回答
    《是大臣》《是首相》等政治剧之所以能在编剧缺乏公务员经历的情况下取得成功,主要源于以下几个关键因素的综合作用: 1. 构建政治剧的底层逻辑:制度与权力的结构性认知 政治体制的系统性研究:编剧可能通过大量研究英国议会制度、政府运作流程、政党政治规则(如议会制、内阁制、党鞭系统等)来构建剧情。例如.............
  • 回答
    关于“剧组中男性可以坐镜头箱而女性不能”的现象,这一说法可能存在误解或过度泛化的倾向。在影视拍摄中,镜头箱(通常指摄影机或固定设备)与演员的性别并无直接关联,但若涉及性别差异的讨论,可能与以下多方面因素相关: 1. 传统性别刻板印象的延续 历史背景:在传统影视文化中,男性常被赋予主导、主动的角.............
  • 回答
    印度在俄乌战争中不公开表态、在安理会投票中对俄罗斯的决议案弃权,这一行为背后涉及复杂的地缘政治、经济利益和外交策略考量。以下是详细分析: 1. 与俄罗斯的经济与军事合作 能源依赖:印度是俄罗斯的重要能源进口国,2022年俄乌战争爆发后,印度从俄罗斯进口了大量石油和天然气,以缓解对西方能源的依赖。尽管.............
  • 回答
    关于“公知”与高校知识分子的关系,这一现象涉及中国社会、教育体系、媒体环境以及知识分子角色的多重因素。以下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 一、高校知识分子的特殊性1. 教育背景与专业素养 高校知识分子通常拥有高等教育背景,具备较强的知识储备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这种专业素养使他们更倾向于参与公共讨论,尤其.............
  • 回答
    短视频平台在字幕中对“死”“钱”“血”等字打上马赛克,主要出于以下几方面的考虑,涉及内容监管、文化规范、法律合规和平台运营策略: 1. 避免敏感内容传播这些字可能与以下敏感话题相关,平台通过屏蔽来防止违规内容扩散: “死”:可能涉及自杀、死亡、濒死等话题,容易引发负面情绪或被用于极端内容(如自杀教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