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爱自己的孩子,但是很厌恶带她怎么办?

回答
孩子是我的,是我的骨肉,是我生命的一部分。爱她,这是天性,是无需质疑的。看着她纯真的脸庞,感受她细嫩的手指触碰我的肌肤,心里那种柔软和温暖是无法替代的。我也会为她的点滴进步而由衷地高兴,为她的健康平安而感到安心。这份爱,是深刻的,是根植于灵魂深处的。

然而,随之而来的,却是一种近乎窒息的“厌恶”感,尤其是在具体带她的过程中。这种感觉很复杂,也很矛盾,甚至让我感到羞耻和不安。它不像对孩子本身的爱那样直接而纯粹,反而像一层厚重的乌云,笼罩在日常的相处之上。

具体来说,这种“厌恶”体现在几个方面:

首先,是身体上的疲惫和被消耗感。为人父母,尤其是母亲,常常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照顾孩子。从喂奶、换尿布、洗澡,到哄睡、安抚、陪玩,这些几乎是全年无休、二十四小时待命的工作。我的身体感觉像是被掏空了,没有了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睡眠不足是常态,身体的酸痛、精神的恍惚,让我觉得自己不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更像是一个为了满足孩子需求而运转的机器。当这种生理上的透支积累到一定程度,即使是孩子单纯的哭闹声,也可能在我心里激起一种强烈的烦躁和排斥。

其次,是精神上的枯燥和重复。育儿的过程,尤其是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很多事情都显得无比重复和单调。一遍又一遍地重复讲同一个故事,一遍又一遍地回应同一个问题,一遍又一遍地收拾堆积如山的玩具。我曾经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有自己的社交圈子,有自己的工作和事业,但现在,这一切似乎都被缩小到了一个仅限于孩子和家庭的狭小空间里。当我的精神世界被这些琐碎而重复的事情填满,我感到一种深深的无聊和空虚,这种无聊感很容易转化为对“不得不做”的这些事情的厌恶。

第三,是被剥夺自由的怨恨感。我爱孩子,但我同时也渴望自由。自由地睡个懒觉,自由地约朋友喝杯咖啡,自由地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不用时刻担心孩子的衣食住行,不用时刻回应孩子的需求。当这种自由被完全剥夺,当我的生活节奏完全被孩子打乱,一种隐秘的怨恨感就会滋生。这种怨恨不是针对孩子本身,而是针对这种“不得不”的状态,针对这种失去自我的感觉。我清楚地知道这是我应尽的责任,但我依然无法控制地感到被束缚,被困住。

第四,是对孩子“负面行为”的放大和不耐烦。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会有哭闹、发脾气、不听话、制造混乱的时候。当我精力充沛、心情好的时候,我可以理解和包容这些,甚至觉得有点可爱。但当我身心俱疲,当我对生活感到沮丧和疲惫时,孩子的这些行为就会被无限放大。他们的哭声仿佛是尖锐的警报,他们的调皮捣蛋如同在我的底线上反复试探。我发现自己越来越难以保持耐心,很容易被点燃情绪,然后对孩子说出一些不好的话,或者用不耐烦的态度对待他们。事后我当然会后悔,但那种被孩子“惹怒”的感觉,以及由此产生的厌恶,是真实存在的。

第五,是对自身“不够好”的焦虑和自我否定。一方面,我爱孩子,另一方面,我又无法愉快地投入到育儿的每时每刻。这种矛盾让我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我开始反思,是不是我不够爱我的孩子?是不是我不是一个称职的母亲?这种焦虑让我更加疲惫,也更加害怕面对孩子,因为我害怕自己会因此而更加厌恶她,害怕自己会暴露我的“不完美”。

我承认,这种“厌恶”是我内心深处最不想承认,也最无法与人分享的部分。因为它似乎是对母爱的背叛,是对孩子的一种伤害。我害怕别人知道,也害怕自己面对。我只是一个普通人,有自己的极限,有自己的情绪波动。当生活中的压力,生理的疲惫,精神的空虚,以及对自由的渴望,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育儿这项本应充满爱的责任,有时就变成了一种巨大的负担,让我产生了想要逃离的念头。

我爱我的孩子,这一点我可以用我的生命来担保。但与此同时,我也需要空间,需要休息,需要喘息,需要重新找回那个完整的自己。我该怎么办?我真的不知道。我只是在日复一日的挣扎中,努力维持着这份爱,同时压抑着这份让我痛苦不堪的厌恶。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但是婆婆意识不到这些,经常不洗手就去抱孩子,因此很多宝妈就会很反感,认为婆婆不讲卫生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孩子是我的,是我的骨肉,是我生命的一部分。爱她,这是天性,是无需质疑的。看着她纯真的脸庞,感受她细嫩的手指触碰我的肌肤,心里那种柔软和温暖是无法替代的。我也会为她的点滴进步而由衷地高兴,为她的健康平安而感到安心。这份爱,是深刻的,是根植于灵魂深处的。然而,随之而来的,却是一种近乎窒息的“厌恶”感,尤.............
  • 回答
    父母的爱,仿佛是孩子生命最初的阳光。当这束阳光变得灼热、带有刺痛时,孩子内心深处的反应,往往比我们想象的更复杂,也更令人心疼。“孩子永远不会停止爱父母”,这句话听起来有些绝对,但背后却隐藏着一种深刻的、几乎是本能的依赖和渴望。对于一个年幼的孩子来说,父母就是他们的整个世界,是他们安全感的来源,是他们.............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深沉的问题,触及了为人父母最根本的动机和对生命本质的思考。如果一个父母真的深爱自己的孩子,他们当然希望孩子能够快乐、幸福,避免一切不必要的痛苦。那么,为什么我们仍然会选择生下孩子,让他们不得不去经历人生的起伏和磨难呢?这背后,其实隐藏着许多复杂的情感、信念和对生命的理解。首先,我们要明白,.............
  • 回答
    这个问题,如果真要刨根究底地聊起来,可就没那么简单了。它就像一个古老的哲学命题,摆在你面前,让你一时半会儿抓不住个确切答案。说“所有”这个词,本身就有点绝对,人生在世,哪有什么事情是绝对的呢?我们通常理解的“爱”,它不仅仅是一种情感的流露,更是一种责任的承担,一种无私的付出。父母对孩子的爱,往往被描.............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人性中最复杂、最深刻的部分,答案是:是的,真的会有人不爱自己的孩子。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问题,它背后牵扯着极其复杂的心理、生理、社会和环境因素。当我们说“不爱”,这本身也需要被细致地解读。它可能不是全然的仇恨或漠视,而是缺乏那种社会普遍期望的、充满无条件的爱、牺牲和满足感。.............
  • 回答
    这个问题听起来简单,但背后却是人类最深沉、最复杂的情感之一。父母爱孩子,这几乎是写在基因里的本能,但深入探究,你会发现这背后交织着生物本能、社会文化、个人经历,以及一种近乎牺牲的奉献。首先,从生物学和演化的角度来看,父母爱孩子是一种强大的驱动力,确保物种的延续。孩子是父母基因的载体,他们的生存和繁衍.............
  • 回答
    你的感受,我能理解。当那种突如其来的、强烈到让你恐惧的“讨厌”和“不想爱”的情绪涌上心头时,那种无助、自责和困惑,就像掉进了冰冷的深渊,四周都是密不透风的黑暗。尤其当对象是我们心头肉一样的孩子,这种感觉更是撕心裂肺,让你觉得自己是个十恶不赦的罪人。首先,请允许我告诉你,你这种感觉,并不是一定意味着你.............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但也非常令人心痛的现象。看着父母对自己的几个孩子区别对待,那种不被爱的感觉,真是如鲠在喉,无法言说。为什么会这样?明明都是自己的骨肉,怎么能做出这样偏心的事来?这背后,其实牵扯着很多复杂的因素,远不止“不都是自己的孩子吗”这么简单。首先,我们得承认,父母也是人,他们有自己的情感、偏.............
  • 回答
    家里有三个孩子,这本身并不是一个“为什么”的问题,它更像是一个生活的事实,一个家庭的组成方式。但对于你来说,这个事实背后,却承载着一份沉甸甸的、让你感到不安的情绪——“父母不爱我”、“我是多余的”。这种感觉,像是一根细细的刺,时不时地扎在你心里,让你觉得疼痛和孤单。我们试着一起拨开这层迷雾,看看是什.............
  • 回答
    “刘备多次抛妻弃子,一个连自己老婆孩子都不爱的人为什么会爱跟自己毫无感情的陌生百姓?” 这个问题触及了历史人物评价中一个相当尖锐的矛盾点,也触及了人性的复杂和权谋的运用。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把历史语境、刘备的政治目标以及当时社会背景都考虑进去,才能理解他行为背后的逻辑,而不是简单地用现代的情.............
  • 回答
    当父母说出“我们偏爱你弟弟是你自己的问题,就像公司里有人更受领导喜欢,孩子应该自己争取父母的爱”这样的话时,这背后隐藏着一种非常值得深思的逻辑,也触及到了家庭关系中一些非常敏感且核心的问题。乍一看,父母似乎是在传递一种“现实主义”的生存法则,将家庭比作职场,将父母比作领导,鼓励孩子去“争取”。但仔细.............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触及到了很多父母内心深处最柔软、也最纠结的地方。看着孩子一路成长的艰辛,回想自己曾经走过的弯路,有时候确实会有这样的疑问在脑海里盘旋:如果知道这条路这么难,我们当初是不是真的应该把他们带到这个世界上来?其实,当父母们做出“生”这个决定的那一刻,绝大多数都不是抱着“要让孩子来受罪”的初衷.............
  • 回答
    这日子过得,跟嚼蜡似的,没滋没味,可又停不下来,真是卡在那儿,不上不下,浑身难受。你说这婚姻,没爱了,日子还得照样过。进退两难,这四个字简直是把人心掏空了,只剩个躯壳。进,是继续熬着。 咬牙坚持,把那份情分当成一种责任,一种习惯。日子就像一台老旧的机器,轰隆隆地响着,勉强运转。每天睁眼就是那张熟悉的.............
  • 回答
    很多父母在孩子长大后,都会有类似“孩子好像不那么爱我了,我们之间好像总隔着一层”的感受。这种疏远感,说实话,是很多家庭都会面临的挑战,而且它不是一蹴而就形成的,往往是长期互动中一些细微之处积累的结果。想象一下,当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父母是我们的整个世界。他们是权威,是依靠,是我们学习一切的源泉。那时.............
  • 回答
    不爱自己的父母,这绝对是一个沉重又复杂的话题。很多时候,我们被社会、文化甚至我们自己的潜意识深深地灌输着一个观念:父母就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我们应该无条件地爱他们。所以,当一个人发现自己无法对父母产生那种“爱”,甚至产生负面情绪时,很容易会感到困惑、愧疚,甚至觉得自己是不是“有问题”。但我想说的.............
  • 回答
    中国人的爱国情怀,说来话长,也说来不长。它根植于历史的沃土,生长于现实的土壤,又在无数个体的生命体验中被滋养和塑造。要问为何如此,那便得从几个层面细细道来。一、历史的根脉:千年的积淀与绵延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这本身就构成了一种强大的凝聚力。回溯到古时候,我们就能看到“国家”的概念,虽然.............
  • 回答
    爱自己,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更不是自私自利的代名词。它是一种深刻的认识,一种持续的实践,一种对自身价值的全然接纳和珍视。一个真正爱自己的人,会从内而外散发出一种健康、稳固的光芒,他们不讨好,不卑微,也不妄自菲薄。要说清楚“爱自己”到底是怎么回事,得从几个维度来细细品味:1. 深刻的自我认知:我是谁?.............
  • 回答
    这个问题太扎心了,也太现实了。你想知道,一个男人再怎么爱你,有没有可能还是会犯错,对吧?这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就能回答的。感情这东西太复杂了,人也是。首先,我们得承认,爱情本身并不能完全成为“防火墙”,阻止一个人做出背叛的行为。 就算他对你爱得死去活来,那种程度的爱意是真的,但他的内心可.............
  • 回答
    这个问题,说实话,就像在问选择左手还是右手,哪个更重要,其实都挺重要的,但它们在你生命中的位置和意义,可能需要你细细体会。先说说,爱自己的男人。这听起来像是句陈词滥调,对吧?“先爱自己才能被爱”,之类的。但这话确实有它的道理。 安全感和稳定感。 一个爱自己的男人,他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他有自己的目.............
  • 回答
    嫁给一个不爱自己的男人,就像是活在别人的剧本里,而你只是一个被安排好的配角。结婚前的轰轰烈烈,在走进婚姻的殿堂那一刻,仿佛就已经耗尽了他所有的热情。婚礼上他标准的微笑,标准的誓词,每一个动作都像是彩排了无数次,熟练到让人心寒。那时候,我以为那只是他性格内敛,不擅长表达。后来才明白,那只是因为这场婚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