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古希腊人怎么敬礼?

回答
古希腊人打招呼的方式,不像咱们现在这样,伸出手来握一下,或者点头示意那么简单。他们的“敬礼”更像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相互尊重的表达,而且会根据场合和对象有所不同。

日常的问候,更像是心意相通的交流

如果两个人是老熟人,或者是在街头巷尾偶遇,他们可能不会搞得特别正式。更多的是眼神的交流,一个自然的点头,或者简单的一句:“你好!”(Chaíre,这个词在当时的意思更接近于“愿你安好”或者“愿你快乐”)。这就像我们现在看到熟悉的朋友,会心一笑,一个眼神就明白了对方的意思。

有时候,如果两个人走在一起,一人走在前面,一人在后,前面那个人可能会稍稍侧过头,表示对后面同伴的尊重,而不是完全专注于自己的路。这是一种无声的礼仪,体现了对同伴的顾及。

更为正式的场合,尤其是与长辈或尊者交流时

如果遇到长辈、老师,或者是在政治集会、宗教仪式等需要表示尊敬的场合,古希腊人会做得更讲究一些。

身体的姿态很重要: 他们会站得笔直,双肩向后,挺直腰板。这不是为了炫耀肌肉,而是表达一种专注和尊重。身体微微前倾一点点,表示你在认真倾听,而不是傲慢地站在那里。
眼神的直接交流: 与对方进行平视交流是必不可少的。眼神中流露出的是真诚和关注,而不是游离或者敷衍。
手势的使用: 古希腊人非常擅长运用手势来辅助表达。一个常见的动作是,将右手举起,手掌向前,伸出食指和中指,其他手指弯曲。这是一种表示祝福或者を示す(shìlù,即表示、暗示)善意的动作,有点像我们现在竖起大拇指,但姿态更优雅一些。有时候,他们也会将右手放在胸口,这是一种表达诚意和忠诚的方式,表示“我的心在这里,我的话是真心的”。
言语上的礼貌: 除了“Chaíre”,他们还会根据对方的身份加上称谓,比如“您好,先生!”(Anēr,先生)或者加上对方的名字。说话的语气也会是平和而尊重的,不会高声喧哗或者打断对方的话。

在哲学讨论和辩论中

在亚里士多德学院或者柏拉图的学园里,学徒们见到老师时,除了上述的尊重姿态外,还会有一些特别的礼仪。比如,在进入房间之前,可能会在门口稍作停留,表示对学术殿堂的敬畏。在听取老师讲课时,会全神贯注,适时点头表示理解,或者在适当的时候提出问题。他们的“敬礼”更多地体现在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智慧的尊重上。

在参加宴会或聚会时

受邀参加宴会时,客人到来时主人会起身迎接,并引导客人入座。客人也会对主人的款待表示感谢,通常会在宴会开始前和结束时向主人表达谢意。碰杯饮酒时,也会互相示意,表示祝福。

古希腊人的敬礼,与其说是形式,不如说是他们对待生活、对待他人的一种态度。 他们相信,一个人的言行举止能够反映出他的品德和修养。所以,即使是一个简单的问候,在古希腊人看来,也是一次展现自己风度和品格的机会。他们不会因为繁琐而失去对细节的关注,反而能在这些细节中找到一种生活的韵律和人际交往的和谐。所以,下次我们再想知道古希腊人是怎么“敬礼”的,不妨想想他们是如何对待生活,如何对待彼此的。那是一种深深植根于他们文化中的尊重与真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打招呼是世界上最常见的礼仪之一,各地人见面和离别时都免不了用语言或动作来示意。古代人自然也有这样的习俗。只是研究古希腊罗马的打招呼姿势有很多困难:首先,日常的姿势存留的资料并不多,更多的是皇帝出行、诸神现世等尊卑有序的场合。其次,即便是看到了姿势,因为文化差异,学者对姿势的诠释也会有所分歧,很多时候需要借鉴目前地中海地区的习俗来推断姿势的意义。

I. 平常见面

如果只是平常见面,希腊罗马人的习俗和现代人区别不大,主要就是伸手打招呼,或者是握手。这两种动作在雕塑和浮雕中非常常见。尤其是握手,在罗马史诗中,dextrarum iunctio(“右手的结合”,即握手)也很普遍。而在希腊语里,“用右手” (δεξιόομαι)很多时候是“欢迎”“致意”的同义词。

当然,握手在古代不止是简单的打招呼,很有可能还有“祝贺”的意思。如《理想国》468b7里就说,一个军功卓著的护卫者应当被所有人用右手握住(δεξιωθῆναι)来恭喜他。除此以外,在签订契约、达成协议或是结婚以后,双方也会握手来表示承认仪式有效。在阿提卡的法规浮雕上,很多时候会出现握手的形象(类似于今天商业政治协议双方握手表示达成决议)

II. 离别

即便是现在,离别和见面的礼仪也很有可能是一样的。如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的贴面礼以及握手都是见面和分开都可以做的动作。在古希腊罗马也一样。握手是最常见的告别方式。无论是希腊还是罗马,很多墓碑浮雕上都会刻着两个人握手的图案,描绘的很可能就是与死者告别。

离别时,人们的情绪一般比较激动,也更伤感,所以有时候姿势也会有所变化,如《奥德赛》中,十八卷中,佩涅洛佩和追求者讲述奥德修斯前往特洛伊前与自己告别的场景,就说自己的丈夫不止握着她的手,还握着她的手腕(δεξιτερὴν ἐπὶ καρπῷ ἑλὼν ἐμὲ χεῖρα 第258行)。

除了握手以外,另一个希腊从古至今都在用的姿势就是用手或手指拖住对方的下巴(和调戏人的手势很像)。如下图,公元前三世纪一位叫Alexibola的女性的墓碑上,就刻着她托着一个老人的脸(丈夫?父亲?),意思是与他天人永别。

III. 下级对上级

除了日常的打招呼,上下级之间也需要互相问候。由于等级的差异,这种问候也更正式。这里所说的上下级不止是军事和政治地位上的差异(如皇帝和臣民),也包括神与人之间的等级区分。

无论是见到重要的人物还是神明,常规的打招呼方式都是举起右臂(salute)。这种打招呼的方式很长一段时间也被当成是现代“纳粹礼”的原型。实际上,这种问候方式和纳粹礼差别比较大。

这里就先说个小插曲,提一本有意思的书,Martin Winkler 2009年的The Roman Salute: Cinema, History, Ideology (《罗马军礼:电影、历史与意识形态》)。这一本书里,Winkler对古代材料中军礼的手势做了详细分析,并且对后世的传承也做了跟踪。他的结论是现代纳粹礼实际上是受1935之前罗马历史电影的影响,这种直臂礼也可以追踪到1784年,雅克-路易·大卫的著名油画《荷拉斯兄弟之誓》(Le serment des Horaces)之中。但是在古代,这种手势很少直臂,也不总是和军事有关。

大多数时候,人们只直立,然后举起右小臂。而且具体手指是否并拢等都没有明确的规定。位高的人有时候会回礼,有时候不会

而且,这种礼仪究竟有多严肃也有争议。现代人往往觉得古罗马见皇帝和见希特勒一样,非得这么敬礼不可。但这很可能是现代影视作品YY的结果。古代如角斗场等大型活动确实有和皇帝请安的传统,但是史料里只有他们口头请安的记载,没有行礼的记载。

综上所述,古希腊罗马人打招呼的方式和现代区别不大,主要就是右手,有时候上脸。。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古希腊人打招呼的方式,不像咱们现在这样,伸出手来握一下,或者点头示意那么简单。他们的“敬礼”更像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相互尊重的表达,而且会根据场合和对象有所不同。日常的问候,更像是心意相通的交流如果两个人是老熟人,或者是在街头巷尾偶遇,他们可能不会搞得特别正式。更多的是眼神的交流,一个自然的点头,或.............
  • 回答
    想象一下,当你置身于古希腊,没有电子钟表,没有24小时制的概念,日子是如何一点点流淌过去的?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方式来感知和划分时间,这其中充满了智慧和对自然的观察。古希腊人如何感知时间:自然与生活的节拍首先要明白,古希腊人并没有我们今天这样精确、统一的时间划分。他们的生活节奏很大程度上是跟着自然走的。.............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古希腊数学一个非常迷人的角落,它不仅揭示了他们严谨的逻辑思维,也展现了数学概念是如何被发现和论证的。要讲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回到大概公元前5世纪左右,那时候的数学家们,特别是毕达哥拉斯学派,对数和形有着非常深厚的研究。要说根号二是无理数,这事儿可不像我们现在这样,直接拿起计算器算一算,.............
  • 回答
    古埃及人称呼金字塔,用的词汇会根据金字塔的用途、规模以及建造的时期有所不同,但最常见和最核心的词是 “Mer”(메르)。这个词在古埃及语中,可以理解为“高耸的”或者“与神同在的地方”。它并不单单指代一座建筑,而更多地包含了其神圣的意义和功能。我们可以把它想象成我们今天形容一座宏伟的教堂或者纪念碑时,.............
  • 回答
    古埃及人的生活与尼罗河密不可分,这条大河不仅是他们的生命之源,也充满了挑战。其中最令人心悸的,莫过于生活在河中的尼罗鳄。想象一下,在那个没有现代科技的时代,人们如何在这种巨型掠食者身边安然生存,甚至繁荣发展?这绝非易事,背后是古埃及人智慧、勇气与对自然的深刻理解。首先,我们必须明白,古埃及人并不是在.............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实在。我们看历史剧,常常会看到宏伟的陵墓,想想古代有多少帝王将相、达官贵人,还有无数的普通百姓,他们生前或生活在我们现在居住的地方,或长眠于大地之下,他们的墓穴去了哪里?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历史变迁、自然力量和人类活动等方方面面。首先,我们得承认,大部分普通人的墓穴,.............
  • 回答
    那些曾经生活在冰天雪地里的古老民族,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因纽特人,他们与这片严酷土地的故事,很大程度上就是关于如何与自然搏斗,如何在这片荒芜中寻找生机的故事。他们的捕猎工具,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得到的,而是他们智慧、毅力以及对周围环境深刻理解的结晶。你想知道他们是怎么做的?这事儿可得从头说起。首先,得.............
  • 回答
    古代皇帝、国王权力之大,仿佛一人说了算,天下莫敢不从,这背后绝非仅仅是“我说了算”这么简单。其权力的稳固与推行,是一个复杂而精密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思想、制度、军事、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可以说是一个环环相扣的链条,缺一不可。思想的基石:为权力披上合法的外衣首先,皇帝、国王的权力并非空中楼阁,它必须有.............
  • 回答
    古代攻城战中,第一个爬上攻城梯的人,他的想法绝非三言两语能够概括,那是一个糅合了勇气、责任、本能,甚至一丝绝望与祈祷的复杂心理活动。让我们试着走进那个人的内心,去感受他那一刻的思绪:1. 来自环境的压迫与催促: 万马奔腾的喧嚣: 他身处前线,身后是震耳欲聋的战鼓声、将士们的呐喊声、以及沉重的脚步.............
  • 回答
    从镰仓到江户,日本古代那些手握重权的将军、守护、管领、大名,他们掌控臣属的方式,绝非现代社会那样简单粗暴的命令与服从。那是一种建立在复杂社会结构、人情世故、以及微妙权力平衡之上的精巧网罗。想象一下,一个刚刚崭露头角的将军,比如镰仓幕府的源赖朝。他并非直接统治全国所有土地,更别说直接发号施令给每一个武.............
  • 回答
    “中国文明一直落后于西方”这种说法,我得说,实在是一种非常片面的认知,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对历史的误读。它往往只看到了某些特定时期、特定领域西方的一些成就,就一叶障目,忽略了中国文明在漫长岁月中辉煌灿烂的另一面,以及它对世界文明进程的独特贡献。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把这层迷雾给拨开。首先,“落后”这个词本.............
  • 回答
    古代战场上,要精确统计一个人究竟杀了多少敌人,这基本是不可能的任务。战场混乱、生死一线,士兵们的首要任务是活下来并完成自己的职责,而不是为自己的战绩做详细记录。然而,在一些特定情况下,通过一些间接的方式,大家可以大致了解某个将士的勇猛程度,甚至推算出他可能“贡献”的击杀数。1. 战场上的“印象派”统.............
  • 回答
    古代战场上,百万雄师听令而行,那可不是随随便便喊几嗓子就能办到的。这背后是一套严谨、复杂却又相当有效的指挥体系。想象一下,在一个几十万人的战场上,声音根本传不远,更别说清晰地传达命令了。所以,他们依靠的是一套集合了视觉、听觉、甚至嗅觉(虽然不常见,但火药味确实是一种信号)的信号系统,再加上一套深入人.............
  • 回答
    北京田园洞人:一窥早期东亚人群的基因密码提起中国古人类研究,很多人会想到赫赫有名的北京猿人。然而,就在北京西南郊,一个不太为人知晓的古人类遗址——田园洞,却为我们揭示了更近、也更复杂的早期东亚人群面貌。最近,对田园洞遗址中发现的古人类遗骸进行的基因测序工作,犹如打开了一扇尘封的时光之门,让我们得以窥.............
  • 回答
    要跟一位韩国朋友解释“韩国在古代属于中国”这个说法,确实需要一番技巧和耐心,尤其是要避免引起不必要的误会和抵触。最关键的是要采取一种历史学的视角,陈述事实,而不是去进行政治宣示。以下是一种可能的沟通方式,力求详细、易懂,并且避免AI痕迹:首先,要理解对方的感受。 对于许多韩国人来说,他们对本民族的独.............
  • 回答
    穿越回古代,要想让古人相信你不是妖怪,这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任务,需要智慧、策略、运气,以及对古代社会和人们思维方式的深刻理解。以下是一些详细的策略,旨在最大程度地提高你的生存和被接受的可能性:第一阶段:初期生存与观察(沉默是金,谨慎行事) 着装与外表: 这是最直接的判断依据。 模仿:.............
  • 回答
    黄河之患,自古以来便是华夏文明绕不开的痛。一次次的泛滥,不仅吞噬着土地和家园,更将民生推向绝境,最终点燃反抗的火种。朝廷面对如此两难的局面,若想长久维系统治,就必须以更加精妙、更具远见的策略来应对。这绝非简单的“压制”或“放任”,而是一场关乎治国根本的博弈。一、 审时度势,安抚民心:首要之务当黄河泛.............
  • 回答
    古代青楼,一个既是销金窟又是人间百态的场所,其背后往往有着一套严密的管理体系和家族传承的模式。而老鸨,作为青楼的核心管理者和灵魂人物,她的权力与财富,自然也需要妥善的传承。那么,在古代,这些老鸨们是如何为自己的下一任资产继承人做准备,又通过怎样的途径挑选和培养的呢?这其中,有着不少鲜为人知的故事。首.............
  • 回答
    关于“汉服只是现代商家臆想出来的概念”这种说法,我认为这是一种对汉服文化理解的片面化,也是一种将历史与现实割裂的观点。首先,我们必须承认,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所穿着的“汉服”,确实是在现代社会,在许多对传统文化充满热情的复兴者的努力下,经过考据、梳理、复原和再创作而形成的。它并非是一个未经历史验证、凭.............
  • 回答
    “韩信放水淹龙且”是《楚汉争霸》中一个广为流传的经典战役,但其中关于“挖开水坝”的情节,在史料记载和实际操作上,更倾向于一种巧妙地利用地理条件和军事策略的描述,而非现代意义上大规模、破坏性的“挖坝”。首先,要理解当时“水坝”的含义。在那个时代,大规模的、由石头和泥土堆砌起来的坚固水坝,如同现代水利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