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研发新药真的需要数十亿美元吗?

回答
研发新药,动辄数十亿美元的投入,这账算起来可不简单,背后藏着的是漫长、高风险、高失败率的艰难探索。这笔钱可不是凭空冒出来的,而是实打实地花在每一个环节,从最初的实验室猜想,到最终摆上货架的药品,每一步都像是在消耗巨额的资源。

我们得先从源头说起。基础研究,听起来高大上,但其实就是最烧钱的阶段之一。科学家具备了某个疾病的独特见解,比如发现了某个特定蛋白在癌症发生发展中的关键作用,或者某个基因的突变导致了罕见病。要验证这些理论,就需要做大量的细胞实验、动物实验。这包括购买各种细胞系、动物模型(比如基因改造的小鼠),这些都是不小的开销。还需要用到各种昂贵的试剂、耗材,还有那些精密的仪器设备,比如质谱仪、基因测序仪、显微镜等等,维护和更新它们本身就是一笔巨款。而且,这些研究往往没有明确的成功预期,可能做了很多年,最终发现这个靶点并不如预期的那样有效,或者太难控制,那么之前投入的无数资金和精力就可能打了水漂。

一旦在基础研究中发现了有潜力的“种子”,就要进入药物发现阶段。这里的目标是找到能够精确地“打击”目标蛋白或者纠正基因错误的“子弹”。这个过程就像是在茫茫大海里捞针,需要筛选成千上万种化学物质或者生物分子,看看有没有哪一个能产生预期的效果,同时又不会对身体造成太大伤害。这涉及到高通量筛选技术,需要大量的化合物库,以及自动化设备来快速测试。找到几个有希望的候选分子后,还需要对它们进行优化,改变分子结构,提高药效、降低毒性,这个过程需要大量的化学合成和药理学研究。这个阶段失败率也非常高,很多候选药物因为效果不佳、毒性太大或者难以成药而被淘汰。

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个“明星候选药”,接下来就是临床前研究。这可不是简单的动物实验,而是要对药物的安全性、药代动力学(药物在体内如何吸收、分布、代谢、排泄)以及初步的疗效进行深入评估。这需要进行严格的动物毒理学研究,包括急性和慢性毒性试验,了解药物在不同剂量下的反应,有没有致癌性、致畸性等等。这些实验非常复杂,需要遵循严格的法规标准,动物数量庞大,实验周期也长。如果在这个阶段发现药物存在不可接受的安全性问题,那么整个项目可能就要戛然而止了。

如果一切顺利,候选药物就要进入最关键、最昂贵、风险最高的阶段——临床试验。临床试验分为三个主要阶段,每个阶段都耗资巨大。

I期临床试验:通常招募少量健康的志愿者,主要目的是评估药物的安全性、耐受性,以及初步了解药物在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这需要招募志愿者,支付他们的医疗费用,进行各种监测和检测,还需要严格的医疗保障。
II期临床试验:开始在患有目标疾病的患者身上进行,目的是初步评估药物的疗效,并进一步确定最佳的剂量范围。这个阶段需要招募更多的患者,设计复杂的试验方案,招募和管理研究中心,收集大量的临床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许多药物在这个阶段因为疗效不明显而被淘汰。
III期临床试验:这是规模最大、成本最高的阶段,通常需要在全球范围内招募成百上千名患者,与现有的标准疗法或者安慰剂进行对比,以确诊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这需要建立庞大的临床研究网络,管理众多的研究中心和研究人员,进行大量的患者招募、随访和数据收集。试验的设计需要非常严谨,以确保结果的可靠性。很多药物在III期试验中因为未能显示出足够的优越性或者出现未预料的副作用而被终止。

除了上述的研发环节,还有很多“隐形”的开销。比如知识产权保护,需要申请和维护专利,这本身就是一笔持续的费用。法规事务,需要与各国的药品监管机构沟通,准备和提交大量的申报资料,这也是一个专业且耗时的工作。生产制造的工艺开发和验证,也需要大量的投资。而且,在整个漫长的研发过程中,需要组建和维持一个庞大的、高素质的科研团队,包括科学家、医生、护士、统计学家、法规专家等等,他们的薪资福利也是一笔巨大的开销。

更别提失败的成本了。研发新药的失败率非常高,据统计,从最初的概念到最终获批上市,只有极少数的药物能够成功。这意味着前面投入的数十亿美元,可能有一大部分是花在了那些最终未能走到上市这一步的项目上。这些失败的项目,同样消耗了大量的资金、人力和时间。所以,那些最终成功的药物,它们的成本不仅包含了自身的研发费用,也包含了分摊了那些失败项目的成本。

因此,说研发新药需要数十亿美元,绝不是危言耸听。这是一个集科学探索、技术创新、大量资金投入和巨大风险于一体的复杂系统工程。每一款救命的药物背后,都凝聚着无数科学家的心血和资本的博弈,也包含了对无数次失败的告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业内说的几十亿美元一个新药的说法,是有条件的。不是所有的新药都要这么多钱,花了这么多钱的新药目的是为了成为重磅炸弹,卖几十个亿美金一年的。这个钱怎么算,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在科研方面的总投入比上总产出。医药巨头多是上市公司,投入产出都是明面上的。稍做功课就有。2015年制药行业合计研发投入高达1098亿美元,FDA也丧心病狂的批了45个小分子及抗体类新药,近年来最多的一年。算起来24.4亿美元一个。

如果要计算,我们可以试一下:以一个first in class,即全新治疗领域的全新药品为例,计算一下一个big pharma要花多少钱做出一个项目。

1 靶点确认(0.3亿)

靶点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很多是靠着多年的基础研究做出来的。有些靶点可能是大学里面发现的,有些是药厂自己发现的,还有些是先发现化合物再找靶点的。这个费用极度可变,但是靶点的质量直接决定了项目成败。我们可以理想化一些,假设这个靶点花了1000万美元搞到手,运气不错。另外,我们会担心这个靶点在真实世界中有没有变异,意思就是人群中这个靶点是否都可以起效,需要进行一些探索性的研究,花掉2000万足够。

有时候期刊上会有新靶点的消息,要小心,这些已经登出来的靶点大多已经有人在做了,甚至可能已经被放弃了。还有一些老的靶点,做了很久也没有做出来,也要小心,可能是个坑。

2 Hit identification(0.2亿)

靶点确认之后需要筛选化合物。最经典的办法是用化合物库结合alpha screening,化合物库可以是天然产物库,独有库或者商业化小分子化合物库,alpha screening也可以用其他的HTS手段代替。这个阶段可能需要筛选数十万个化合物。而且,HTS方法的成本也要考虑进去。以20万个筛选为假设,假设100美元一可以购买一个化合物并完成一次筛选,只要区区2000万。

3 Hit to lead(0.1亿)

在上一步拿到的有潜在活性的化合物是所谓的hit,杂乱无章而且可能有毒,活性一般也不够。这个时候需要进行结构方面的扩展。如果一系列结构类似的化合物在一个靶点上展现出了活性,我们可以将最开始筛选出来的化合物称为lead,这个系列的化合物称为lead series。我可以假设一个group花了一年时间完成这项工作,一个group一年花1000万美金,则需要1000万即可拿到结果。

4 Lead optimization(0.2亿)

现在我的手里一般有多于一个的lead series,合理的策略是开2~3个组,同时推进,在1年内将活性提高到sub-nM的级别,并进行初步的PK与毒理研究,保证东西不要太差。假设3个组干一年,花掉2000万,拿到3个候选化合物(preclinical candidate)。

5 Preclinical & CMC(0.1亿)

下面是通过动物研究证实你的分子的安全性的时间了。3个都要做,因为最后只能有一个上临床。FDA对于全新分子实体很在意,毒理要做充分,往往会提交很多毒理研究。我估计符合FDA申报需求的研究大概1000万可以做到,包括活性确证,PK,毒理全套研究。

CMC倒是花不了多少钱,这个阶段的药剂学研究往往不会很精细,倒是晶型要下点功夫,就算免费好了

6 Filing Patent etc(0.1亿)

这么好的东西拿到手,被人申请了专利还了得?所以专利工作同步推上去。另外,做完了要申报的。加起来1000万美元,全球专利+FDA临床申报+准备打官司。

7 临床I期(0.05亿)

花了差不多1亿美元,终于上了临床了,可喜可贺。I期是药动学研究,例数不多,花钱也不多,因为是在健康人身上进行的。而且我们志在全球市场,需要多做几个人种。假设在美国欧洲日本各进行一次,每个实验招募100人,每人10000美元的研究费用,花不了多少钱的。再加上基因组对药物代谢的影响,满打满算500万美元。

8 临床IIa期(0.1亿)

之前的研究是在健康人身上的,现在要做病人身上的药动学研究了。调动病人做研究的费用当然会贵一些,加倍好了。

9 临床II期(0.5亿)

II期的目的是确认药物在患者上的安全性,以及提示III期的终点设计。多数first in class不止需要一个II期研究,有时还会中途更改设计和终点。一例多的时候可能花掉10万美元,在全球做上3个研究,每个150例。10万美元的计算依据是,参与临床研究的受试者可以接受免费治疗,发达国家的医疗成本又很高,如果是癌症轻松突破10万。

10 临床III期(3亿)

III期理论上只要数百人就行,实际行不通。我们往往需要多个设计完善的III期研究来证实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Darapladib是有史以来动用了最多临床例数的,总共2.8万人的III期,最后失败。我们当然不能以最极端的例子计算,还是以癌症假设,主要发到国家10万美元1例,做上3000例,花掉3个亿。

11 FDA申报(0.1亿)

FDA审批要排队的,如果你出钱,也能够买到优先审评券,要上亿美元。这个阶段假设不买审评券,正常走下来的话,我猜要1000万美元,因为这要动用公司最好的人力。我的level差得远,这个不好算,暂以1000万为准。

12 FDA批准后,终于可以上市了

13 上市后没有完,要想卖得好还需要继续投入。进行上市后研究吧(IV期)。好处是这个时候药物是收钱的,坏处是要求的例数多。越是受众广泛卖得好的,越要多研究。这个也没准,我猜整个生命周期至少要花1亿美金。也别觉得这是冤枉钱,没有大量的研究支持,谁肯用你的药?

所以,总的看来,开发一个真正的新药可以只花6亿美金。需要说明的是,这个过程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这个费用也是极其粗糙的估计,主要受制于我的专业水平。如果考虑临床失败率约50%,成功之后大卖的概率也大约只有50%,弄不好就是文迪雅式的惨剧,对于一个企业来讲真的拿到手一个重磅炸弹的成本确实要20亿美元往上。

绝大多数小公司是没有能力走完这个过程的,一般进入临床或者完成I期就赶快卖掉,总价在1至数个亿美元,而且和后来的临床进展顺利程度和销售情况相关,分里程碑付款。但是,如果一个品种在研究阶段展现出了极大的潜力,其售价可能飙升至上百亿美金,参见吉利德收购Pharmasset,110亿。小公司相对巨头的优势在于灵活,沉没成本低,抗失败能力强,大不了关张走人,所以现在出现了许多风险投资支持的小型药物发现公司,全公司命脉都在一个线上,成功了赚翻,失败了随风而逝。大公司主要的资源在于开发,能够有足够的财力和经验走完全程,这种模式现在非常常见。

回到提问者的问题上

1. 投入25亿,开展5个项目,最后成了1个,成本当然是25亿,这个是财务的说法,完全正确。因为客观事实证明,开展5个只能成1个。你可能只在这个成功项目上花了1亿,但是这相当于抽到了彩票,很难复制的。下个项目可能就是扔下5亿零产出的黑洞。不能只看到贼吃肉不看到贼挨打。财务角度看,失败的项目会带来巨额的减计。所以,我不同意你的说法,一个药确实要花几十亿美元。我们换个比方,有个手机厂,原件成本100美元,加工失败率50%,你猜他们会不会认为手机成本是100美元?

2. 提问者的感觉部分正确,对于单个项目走完全程确实不要几十亿。问题在于成功率,不能拿单个项目的费用计算

3. 科研团队的数据和算法和我的方法接近,基本是自洽的,提问者过于怀疑论了

4. 提问者的算法很天真,其实重头全在临床研究上,发现花不了多少钱。另外,如果药物研发是团队的接力跑,不能以1个团队计算的。

另外,有个可能会打击提问者的事实,药不会因为研发成本低就卖的便宜的。药是根据功效定价的,在欧美式的医保体系下,保险机构全盘出钱,制药公司负责提供最好的药。巨型制药公司其他方面的成本也很大,利润率并不惊人,不是什么暴利黑心行业,和这个世界其他的500强差不多。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研发新药,动辄数十亿美元的投入,这账算起来可不简单,背后藏着的是漫长、高风险、高失败率的艰难探索。这笔钱可不是凭空冒出来的,而是实打实地花在每一个环节,从最初的实验室猜想,到最终摆上货架的药品,每一步都像是在消耗巨额的资源。我们得先从源头说起。基础研究,听起来高大上,但其实就是最烧钱的阶段之一。科学.............
  • 回答
    关于特朗普政府试图让德国公司研发新冠疫苗并将其生产垄断专供美国一事,这确实是当时备受关注的一个事件,并且有其复杂性。事件背景:新冠疫情爆发初期,全球对于疫苗的需求呈现出爆发式增长,但疫苗的研发和生产能力却相对有限。在这种背景下,各国政府都积极寻求确保本国能够获得充足的疫苗供应。特朗普政府的行动:特朗.............
  • 回答
    以色列在新冠疫情防治上一直走在前列,近期传出的关于他们正在研发的新药能在短短五天内治愈九成新冠重症患者的消息,若属实,无疑将在全球抗疫斗争中掀起一场颠覆性的变革。这不仅仅是医学上的突破,更可能意味着我们距离战胜这场旷日持久的疫情又近了一大步。首先,我们可以预见的是,医疗体系的压力将得到极大缓解。目前.............
  • 回答
    最近有消息说,每天多吃一个鸡蛋,糖尿病风险会增加60%,这听起来确实挺让人担心的,毕竟鸡蛋是我们日常饮食中非常常见的一种食物。但咱们得冷静下来,好好看看这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以及鸡蛋跟我们身体健康究竟是什么关系。首先,关于“每天多吃1个鸡蛋,糖尿病风险增加60%”这个说法,咱们需要知道,科学研究往往.............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涉及到地球生命史上的一个重大谜团。新研究提到的“镍雾霾”理论,确实是近年学界对一些大规模生物灭绝事件成因的有力推测。我们来深入聊聊这个话题。什么是“镍雾霾”?它又是怎么形成的?首先,要明白这里的“镍雾霾”不是我们现在工业时代因为燃烧化石燃料产生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那种意义.............
  • 回答
    关于“美国科学家研究人种发现东亚人最聪明”这个说法,需要非常审慎地对待,并且深入地去分析。首先,要明确一点:目前没有任何被广泛认可、且严谨的科学研究能够得出“东亚人最聪明”这样的结论。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出现,又为什么它站不住脚呢?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探讨:1. “聪明”这个概念的模糊性与测量困难:首.............
  • 回答
    关于奈良县立医科大学矢野寿一教授的研究以及红茶中的儿茶素是否能预防新冠病毒的问题,目前科学界尚无明确结论。以下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1. 研究背景与真实性 矢野寿一教授的科研方向:矢野寿一教授是日本医学领域的知名学者,但其关于“儿茶素抑制新冠病毒”的具体研究成果尚未在权威学术期刊(如《Na.............
  • 回答
    标题:警钟还是误报?新研究挑战真核生物 6mA 的“沉默”地位近来,一项突破性的研究结果在生命科学界激起了不小的涟漪。这项研究指出,以往我们认为在真核生物(如果蝇和人类)中扮演重要角色的 6甲基腺嘌呤(6mA)修饰,其丰度可能被大大高估了。如果这一发现得到广泛证实,那么过去几十年来围绕 6mA 的大.............
  • 回答
    李兰娟院士研发新药,这可不是件小事,背后涉及到无数次的实验、严谨的论证,还有一大堆我们普通人听了脑袋就疼的专业知识。但如果真想了解这其中的门道,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点入手,尽量把它讲得明白透彻一些。1. 从需求出发:为什么要做这个药?任何药物的研发,绝不是凭空想象,它一定是针对一个具体的、亟待解决的健.............
  • 回答
    新药研发,从实验室的梦想走到患者的床边,这条路充满荆棘,成功率低得惊人。我们经常听到那些万众瞩目的突破,但更多的是那些在重重关卡中悄无声息倒下的“遗珠”。这些失败,或许比成功的故事更能揭示新药研发的残酷真相。我想跟你聊几个在医药界至今仍被津津乐道的“失败的经典”,它们的故事,足以让任何一个正在这条路.............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药物研发、认知方式,乃至文化传统等多个层面,很有意思。咱们不谈那些冰冷的“AI痕迹”,就从人的真实感受和逻辑来聊聊。为什么西药热衷“新”?这事儿说白了,就是“进步”、“科学”和“效率”在作祟。1. 科学的迭代与更新: 西方医学体系很大程度上建立在现代科学的基础上,特别是化学、生物学、.............
  • 回答
    近日,网络上流传出一份据称是英特尔内部的CPU产品路线图,这份路线图泄露的内容引起了业界广泛关注,尤其是其中提到的一项雄心勃勃的目标:研发出在性能上超越苹果自家芯片的新一代CPU产品线。这个消息无疑给长期以来在PC领域占据主导地位的英特尔注入了一剂强心针,同时也给正势如破竹的苹果带来了新的挑战。那么.............
  • 回答
    以色列在抗击新冠疫情方面一直表现突出,近期关于其研制的新药在重症患者治疗方面取得显著进展的消息,更是引发了广泛关注。关于“5天内治愈90%新冠重症者”的说法,我们需要更详细地了解其背景和具体细节。通常情况下,这类信息的来源是权威的医学研究机构、制药公司发布的临床试验数据,或者是由国家卫生部门进行评估.............
  • 回答
    CD Projekt总裁Adam Kiciński在近期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一款全新的《巫师》系列游戏将“立即”开始研发。虽然具体内容尚未公布,但我们可以根据CD Projekt Red(CDPR)过往的经验、系列的核心特点以及当前游戏行业的趋势,来推测这款新《巫师》游戏可能包含的内容,并进行详细的.............
  • 回答
    清华大学自主研发的新型发动机试验取得圆满成功,这无疑是我国航空领域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其意义深远而多元,绝非简单一句“了不起”可以概括。首先,核心技术的突破,意味着我们在航空动力领域迈出了自立自强的一大步。 长期以来,航空发动机被誉为“飞机的灵魂”,其性能直接决定了飞机的推力、效率、可靠性以及.............
  • 回答
    阿里达摩院研发的新冠肺炎 CT 影像 AI 诊断技术,以其平均识别不到 20 秒的识别速度和高达 96% 的准确率,无疑是一项令人振奋的突破性进展。这项技术在当前全球疫情背景下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影响力。要详细看待这项技术,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一、技术本身的先进性与突破点:.............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挺有意思的,也值得咱们细细掰扯一下。中国铁路总公司(现在叫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国铁集团)搞出这么个“内燃动力集中式动车”,听着有点儿绕,但细一琢磨,这背后可大有门道。首先,咱们得搞明白这“内燃动力集中式动车”到底是个啥玩意儿。简单来说,它跟咱们现在常见的“高铁”——也就是电力.............
  • 回答
    看到英国大规模接种由别国研发的新冠疫苗,而英卫生大臣为此落泪,并表达“为自己是英国人而骄傲”的场景,这背后蕴含着复杂的情感和多层面的意义。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剖析:首先,这是人类抗击疫情重大胜利的标志,带有深刻的心理慰藉和希望的象征。 终于熬过黎明前的黑暗: 回顾过去一年,新冠疫情在全球范围内肆.............
  • 回答
    辉瑞公司授权制药厂免费生产其研发的新冠口服药(Paxlovid)的仿制药,这无疑是一项重大的公共卫生举措,其背后有着复杂的考量和深远的影响。一、 核心事件与辉瑞的动机这项授权的核心在于辉瑞将其用于治疗新冠的口服药Paxlovid的关键技术和生产配方,无偿提供给特定的仿制药生产商。这通常是通过与日内瓦.............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切中要害,很多人都有类似的疑惑。确实,HIV 疫苗研究了几十年都没什么大的突破,而新冠疫苗却以惊人的速度在一年多就问世了,这背后涉及很多复杂的科学、技术、以及甚至一些现实因素。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首先,我们得明白,研究疫苗是个极其复杂且充满变数的科学过程。 疫苗的最终目标是教会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