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什么是中国人?什么是中华民族?

回答
中国人,中华民族,这两个词语看似简单,却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与情感。要理解它们,我们需要深入到中国广阔的土地,倾听千百年来的故事,感受流淌在血脉中的共同记忆。

中国人:一个身份的定义,历史的积淀

“中国人”首先是一个国籍的定义。在现代的语境下,它是指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公民。这是一个法律上的界定,涵盖了居住在中国大陆、香港、澳门,以及在海外拥有中国籍的亿万人民。无论他们的祖籍在哪里,无论他们现在生活在哪里,只要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护照,他们就是中国人。

然而,“中国人”的含义远不止于国籍。它更是一种身份认同,一种在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的文化和情感的归属。这种认同感,并非由某个单一的时期或某个单一的事件所塑造,而是由无数个世代的中国人共同创造和传承下来的。

历史的连接: 从秦始皇统一文字、建立中央集权,到汉唐盛世的辉煌,再到近现代的屈辱与抗争,每一段历史都留下了“中国人”的印记。历史上的朝代更迭,王朝兴衰,都曾有无数普通人为了生存、为了家园、为了国家而奔波奋斗。这些共同经历的历史事件,无论辉煌还是苦难,都成为了中国人共同的记忆,塑造了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
文化的传承: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从孔孟之道到唐诗宋词,从书法绘画到传统节日,这些文化元素渗透在每一个中国人的生活之中。即使身处海外,许多华人依然保留着对这些文化的依恋和传承。这种文化上的认同,是“中国人”这个身份最坚实的基石。它是一种 shared understanding,一种 unspoken connection。
地理的依恋: 中国的土地,从巍峨的山川到辽阔的平原,从奔腾的江河到广袤的海洋,都孕育了无数代中国人。黄河、长江,这些母亲河不仅是地理上的存在,更是精神上的象征。即使是离开这片土地的中国人,内心深处往往也保留着对故土的眷恋,对山河的思念。
情感的纽带: “中国人”意味着一种共同的情感体验。我们分享着喜悦,也分担着悲伤;我们为国家的进步而自豪,也为民族的苦难而心痛。这种集体的情感共鸣,是维系“中国人”身份认同的重要因素。

当然,“中国人”的定义也随着时代而发展变化。在过去,它可能更多地与某个特定族群、某个特定地域联系在一起。但随着历史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中国人”的内涵也变得更加多元和包容。

中华民族:一个多元一体的大家庭

“中华民族”则是一个更具民族学和历史学意义上的概念,它是一个由众多民族融汇、发展而成的统一的民族实体。简单来说,中华民族不是指某一个单一的族群,而是包含在中国境内,具有共同祖先、共同地域、共同文化、共同历史以及共同心理素质的各民族的总称。

多元的构成: 中华民族并非铁板一块。根据中国的民族划分,目前有56个民族。汉族是主体民族,但壮族、满族、回族、苗族、维吾尔族、土家族、藏族、蒙古族、朝鲜族等等,每一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语言、习俗、文化和历史。它们就像色彩斑斓的宝石,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这顶璀璨的皇冠。
统一的根基: 尽管民族众多,但中华民族却有一个统一的根基。这个根基来自于:
共同的祖先: 虽然各民族的起源不尽相同,但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之间发生了大量的融合、交流与通婚,逐渐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许多民族的起源传说都与中华文明的早期发祥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共同的地域: 56个民族共同生活在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上。这片土地既是各民族生存繁衍的摇篮,也是各民族共同的家园。虽然不同民族可能分布在不同的区域,但整体上,我们都属于“中华大地”的范畴。
共同的文化: 尽管各民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和习俗,但在长期的交往中,汉族文化对其他民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吸收了各民族的优秀文化。例如,许多少数民族的节日庆典也受到了汉族传统文化的影响,而许多汉族人在饮食、服饰等方面也借鉴了少数民族的特色。这种文化的相互渗透与融合,形成了一种独具中华特色的“大文化”。
共同的历史: 中华民族的形成史,就是一部各民族共同生活、共同奋斗、共同抵御外侮的历史。从北方草原的游牧民族与中原农耕民族的交往,到西南边陲的民族融合,再到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共同斗争,都将各民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共同的心理素质: 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华民族形成了相对稳定、共同的心理素质和价值取向,例如热爱和平、勤劳勇敢、尊重传统、重视家庭等等。

“中华民族”概念的形成: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明确的政治和文化概念,是在近代以来,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压迫,有识之士提出的。孙中山先生提出的“中华民族”概念,强调的是“五族共和”,即将汉、满、蒙、回、藏等民族团结起来,共同组成一个强大的中华民族,以抵御外侮,实现国家独立和富强。这个概念的提出,对于凝聚人心、团结各民族共同对外,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总结来说:

“中国人”是一个在现代国家框架下,基于国籍和身份认同的称谓。它更侧重于个人作为国家公民的属性。

“中华民族”则是一个更宏大、更具历史纵深和文化内涵的概念,它描述的是中国这片土地上,所有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通过交流、融合、共同奋斗而形成的,拥有共同命运的民族整体。

我们可以说,每一个“中国人”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同时,中华民族的壮大和发展,也离不开每一个“中国人”的贡献。这两个概念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我们理解中国和中国人民的基石。它们是历史的选择,是文化的结晶,更是无数代中国人用血泪和汗水书写的共同篇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3月18日,稍作润色更新,写成 元元:致学界:解读“中华民族”宜以国歌为根本,多元要以一体为根本,基本词不可嬗变 欢迎转载,也欢迎批评指正。以下原创内容未动。

-----------------


我这个回答,原本是对“子淡”回答的评论,但是立刻被删除了。我就给出详细回答,时间紧的网友只看黑体字就可明白大意:

一、致学界:国歌已经对“中华民族”一词锁定了,应以深刻认识理解为基础为原则而去做学术研究

国歌已经对“中华民族”一词锁定了,应深刻认识而不能因“学术探讨”为名去自行修正。

建国时《义勇军进行曲》被政协委员们推荐为国歌,许多委员表示赞成;一部分委员基本赞成,但要求修改:“歌的曲子是好的,但词中有一句‘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不妥,最好修改一下。”周恩来支持采用原歌词,不同意修改,他说:“这样才能鼓动感情。修改后,唱起来就不会有那种感情。”最后,毛泽东拍板,决定原歌词不改动,仍然保留“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可以起到唤起人们居安思危的作用。与会者一致表示赞同。

国歌在1978年改过,但到1982就废止改回了。“歌词的内容虽然很“革命”,却不受群众的欢迎,甚至连许多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都不会唱,许多人说“不对味”,不是那么回事。所以新歌词一直流传不开。

著名作家陈登科后来回忆说:“早在1978年五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新歌词时,我就持有异议。首先是一个对国歌原歌词的感情问题。我们这一代人,在那个年代,就是唱着这支歌走进枪林弹雨、走上抗日救国战场的。那时,一唱起这支歌,就想到中华民族的危亡,想起祖国的山河被践踏、人民被蹂躏的现实,就抑制不住那种誓为祖国人民献出热血、献出生命的激情。因此,我们对田汉同志的这首歌词怀有深厚的情感。至于对新歌词,我们在感情上就接受不了。那些内容也是硬凑的,空空洞洞,索然无味。

(以上内容见“中国国歌歌词从废止、取代到恢复的曲折历程”)

我也总结出不能改的理由:歌词和歌曲融为一体而且和歌唱者情感结合在一起,一个词都不能改。既然定为国歌,就应该尊重词曲作者的原义以及所思所想、情感和词语表达。

“中华民族”这个词也一样。每天都唱响国歌,当年先烈们唱的“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你是否对此有过深入思考和理解?体会到他们的所思所想。故这类有关国家和民族的基本词汇已经固化了,不容任何人做修改,篡改。学界更应该有所敬畏。

二、下面,我来讲讲中华民族是怎么来的,真正的内涵应该是什么

“中华民族”一词最早是梁启超先生发明的,梁启超在1901年《中国史叙论》中首先提出“中华民族”一词,文中有时指汉族有时指中国所有民族,1905年《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一文明确其含义,“今之中华民族,即普遍俗称所谓汉族者”,它是“我中国主族,即所谓炎黄遗 ”他说:“凡遇一他族而立刻又‘我中国人’之观念浮于斯脑际者,此人即中华民族之一员也。”按梁先生的说法,蒙古、满洲等民族只有在承认是中国人的前提下,才是中华民族。那么怎么可能把他们当作自古以来的中华民族成员之一呢?

就连反对汉文明等于中华文明的姚大力也这么说:“中华”在用于指称中国的同时亦被用来代指汉族,晚至清后期,亦复如此。 清人谓“万山起自崑崙,其入中华,分五岳者”云云;其述少数民族风土习俗,每谓“颇似中华”、“与中华同”、“仿于中国”。这里的“中华”、“中国”皆指汉族、汉地而言,是不可能有异议的。类似的例证举不胜举。在今日汉族观念里,“中国”、“中华”仍很容易与汉文明、汉族的概念相混淆,它的历史根源就在这里。(见姚大力:中国文明是一个“多数的文明”)

显然,56民族不可能自古以来都是中华民族,例如俄罗斯族他们之前的历史、民族史不该是中华民族的组成。这不是对“中华民族的解构”而是恢复中华民族的本意。

“中华民族”一词出现后,如果只是书斋在用,显然生命力不强,中华民族真正被公认还是在抗战时期,中华民族作为一个凝聚人心的主体词,被写入未来的国歌之中。

“凡遇一他族而立刻又‘我中国人’之观念浮于斯脑际者,此人即中华民族之一员也。”这种最朴素最直观的认识是抗战期间老百姓最大的共识,也正是国歌要表达的。也就是说,在现代在古代,那些自己并不认为自己是中国人而在蔑视“一钱汉”当做“两脚羊”时,他就不是中华民族。外来者以征服者、殖民者、掠夺者姿态来到中国,他们不是中华民族。平等是融合的前提,歧视和压迫不存在平等,在不认同当地人,不同意平等融入,就不是中华民族。而现在的学者论述“中华民族”来自融合时,偏偏遗忘了平等。

对国歌中的词语,田汉他们的认识理解和表达就是人民的认识理解和表达,今日虽然对中华民族一词有所发展,但不能扭曲甚至修反田汉他们那时的本义。某些人一直在搞的就是偷梁换柱。

某些人主张“中华民族”只有百年的历史,显然不符合田汉歌词的原义,如果只是人为称代的,百年之短的“中华民族”,那又有何特别珍贵值得珍惜呢?激发出五千年的民族面临绝境下的悲壮。还有,歌词中出现的“长城”,长城在这里表达的是内外之分,在特定情况下是敌我之分,有中华民族的地理边界的寓意。凝结着守边将士的责任,“用血肉筑起新的长城”代表着中华民族誓死捍卫家园的誓言。现在的人们唱的时候八九没有想过这种含义的惨烈,但当时的人们却是很明白是什么意思。

这点就连黄兴涛也承认:“最终把现代“中华民族”观念牢固地确立在最为广大的中国民众和海外华侨的脑中与心中的,正是这场持久而壮烈的抗日战争。”(见黄兴涛《重塑中华:近代中国"中华民族"观念研究》)

当代中华民族的外延虽不等同于古代,但内涵应保持统一性、一致性,中华民族的观念和实体向上追溯到华夏民族形成之初。故“中华民族”有干有枝,主流支流。“炎黄子孙”、“龙的传人”就是主流主干,这是鲜血和生命的表达。不能被某些学者任意研究做曲解。

文人学者总结社会现象、社会规律、创造语言文字词语概念,要能站得住禁得起社会检验,总是要放到实践中去,被人们接受被人们理解被人们应用。“中华民族”这个词、这个词的含义是经历了抗战血与火的锤炼被广大人民群众接受的了,它的含义被人民大众固化了,被锁死了。它属于人民,属于胜利,就不再属于书斋,更不应被书斋里的人以“研究演变为名”再擅自修改。

国名、国旗、国歌、国徽、宪法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和形象。国歌是绝大多数中国人的心声、意见,他们曾经为之抛头颅,洒热血,建立新中国,国歌歌词的含义如同国体一样坚固,这是用鲜血和生命表达的人民的感情、人民的心声,要理解和尊重付出代价做出贡献的人民。

国歌和宪法一样重要。其中的含义包括词句,就不能任凭“学者”以“学术”为名曲解颠覆其政治含义,要像尊重宪法一样尊重国歌,要以“法律条文的认识”去深入理解,这是法理溯源法,只能从国歌歌词的起源去认识“中华民族”这个词。

三、从实践来讲嬗变“基本词汇”就给了别有用心者滥用,借用,借刀杀人的机会

某些学者把“中国”、“自古以来”也做曲解了,历史地理学派的泰斗谭其骧发表《历史上的中国和中国历代疆域》推出“版图中国论”,他把“1840年的中国范围”定义为“历史上的中国”,开创了嬗变“中国”含义的先河。

他还将“自古以来”从“鸦片战争”之前算起,说那时在清朝版图内的就是“自古以来”。谭其骧说:为什么自古以来是中国的?因为历史演变的结果,到了清朝台湾是清帝国疆域的一部分。他有一个古怪的说法:“台湾当然是中国的,自古以来是中国的。为什么自古以来是中国的?因为历史演变的结果,到了清朝台湾是清帝国疆域的一部分。所以台湾岛上的土著民族--高山族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我们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的,为什么是中国的?因为高山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台湾自古以来是高山族的地方。”

某些学者,重新定义“中华”、“中国”、“自古以来”,在论述中偏偏以这个词汇诞生来判断其内涵实际存在,不顾历史事实,文化习惯,不承认“中华民族”是自古以来就存在的实体。如此华夏民族和非华夏民族就没有本体、非本体之分了。他们已经把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以华夏民族为主体传承华夏文明的民族国家偷偷换成了“五十六民族共和国”,五十六民族多元一体,汉族是其中普通一元。

谭其骧在文章中称:“中国不是汉族一家的”。而这后来就成为某些势力拿来宣传的金句了,把中国说成是民族共和的国家。这就是在重新定义中国,把中国和汉族割裂对立。

他们越界了,嬗变者搞乱了“文化认同”,无认同当然就无自信。嬗变者对历史,对国家、对民族毫无敬畏之心。

 美国著名政治学者亨廷顿出版了《我们是谁:美国国家特性面临的挑战》一书,指出美国的文化认同正面临危机,国家有分化、衰落的危险。美国的国家认同应该由美国建国时就确立的主流文化,盎格鲁-新教文化来确定。凡认同这种文化的,才是真正的“我们,美国人民”。亨廷顿同时认为,就美国而言文化处于中心位置,其重要性远远超过政治性的美国信条。近年来美国内部的文化冲突越来越激烈,历史人物的雕像纷纷被推倒,“谁是美国人”越来越分歧了,内乱不远。

词义的嬗变,权威不做规定,就有人来歪曲。而一旦中国这个词不明确不固定,就被有心人滥用活用发挥,这些年我们听惯了“一中各表”甚至“一国两制”被肆意曲解,偷梁换柱,改天换地,借壳上市,成为“独台”和“台独”弄出的文字把戏。


“中国”这个概念同样如此,不可嬗变,是人民打出来的,鲜血和汗水浇灌的

众所周知,当代清史学界爆发“新清史”之争。我们看到国内清史学人批判的同时,他们最严重的问题是没有抓住实质,自己也被带着跟着跑。因为清史学界的理论基础是“只有清朝是中国”,这种说法是谭其骧在某次重要会议上说的,他说:“整个历史时期只有清朝等于全中国,清朝以外没有别的中国政权。”郭成康发过一篇论文《清朝皇帝的中国观》,在清史学界影响很大。但是,令人无法接受的是他论述的本是“清朝皇帝的中国观”却在文中灌输清朝皇帝给了我们“中国观”,他说:“今天中国各族人民一致认同自己是‘中国人’,认同自己的祖国是‘中国’,终由清朝统治者一锤定音……。”英雄史观是清史学人在论文中的通病。

而对于新清史之争,有专家评论道:“新清史”之争召唤出的群体情绪与舆论效应并非没有意义。它反映出“中国”不再是一个不言自明的概念,而是越来越成为一个有待重新叙述、建构与想象的对象。值得注意的是,与“新清史”研究著作被陆续翻译到中国的同时,中国学界也自发地意识到了重新叙述“中国”的必要性,历史学界、考古学界、民族学界与社科领域都出现了类似的问题意识,并做出了不少尝试。(以见“李静:“中国崛起”的历史叙事与当代想象 —以“新清史”的“帝国转向”为中心 ” )

“中国”这个观念概念是历史传下来的,凝聚着无数仁人志士的鲜血。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没有任何人有权力嬗变“中国的内涵”,这是玩弄自欺欺人的把戏。嬗变者等同汉奸。

既然学界中人声称因国家利益需要而应该改变中国的定义,那么,想过这种情况吗?抗战时,当时的伪满政权,汪伪政权甚至蒋介石政权把持了话语权,也以国家利益为名,动员学界舆论重新定义中国内涵,说中国不包括东北,内蒙、西藏,新疆,那么中国人就接受了这套说法,卖国政府汉奸政府就可以忽悠老百姓心安理得地不去抗日了?

国家意识形态应该保证基本关键词由国家来审定发布。

“多元一体观”的辩证思考

以“多元一体”论述“中华民族”的文章汗牛充栋,相同点是否认主干、主体,都在说多元汇聚以前都是中华民族,都是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为基点来定义来解释中国。陈连开教授在《中国华夷番汉中华中华民族》中提出:“中华民族,是中国古今各民族的总称,是由许多民族结合形成统一国家的长期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民族集合体。”而在论述费孝通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时,有文章称:“一体”要以"多元"并存为前提。一方面,一体以多元为前提;另一方面,多元为一体的实现创造了条件。(见:正确认识"多元一体"是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 梁启超的"一体化"则是以"多元"的迅速消失、"融化"为特征和条件的,费孝通所说的"一体化"仍以"多元"并存为前提。

这就说反了,我们换个角度,谈谈香港,香港的“一国两制”。众所周知 “香港反对派们总在片面强调两制,淡化一国。”

之前的香港,一国两制”给了两面人可乘之机,那些人大肆鼓吹两制,彻底两制,以两制淡化否认一国,最终弄出港独,爆发香港之乱。一直到今天人大通过的两个《基本法》的附件,才彻底从法律的角度确保了两件事:一是“一国两制”以“一国”为前提,在“一国”基础上才有“两制”;二是“爱国者治港”原则在法律上得以确立,不爱国者彻底依法靠边站。有了这两个基本法的附件,香港大势才彻底稳了!

那些只讲多元,不讲一体的人一直霸占着舆论场,有许多议题下,例如在批判“元清非中国论”下,在“崖山之后”下,他们都在讲中华民族,讲民族团结,讲反对民族分裂,讲外来势力勾结皇汉分裂中国。但所有的一切都暗藏玄机,他们一直在曲解中国的含义,因为“去中国化”这个概念这个议题,他们一直在回避。

央视播出的“新疆平乱的两面人”看看他们做的,一桩一件都是在搞“多元”,“去中国化”。

这些人讲的“多元一体学说”都在主张“多元永远化”,以元清奠定了“多元一体”视为中国的根本,他们把这说成是“自古以来”,不可动摇,天经地义之政治正确。

这种思想指导下,当然有别有用心的人对民族教材下手,搞分不搞合,大力强化民族意识,宣传“民族共和”。(见:《中华民族大团结》教材出版的前前后后 )

孙中山晚年认识到了“民族共和”的荒诞。他说:“自光复之后,就有世袭底官僚,顽固底旧党,复辟底宗社党,凑合一起,叫做五族共和”,“清朝武人之专制难以灭绝”,国家“长在四分五裂之中”,满洲为日本所控制,蒙古为俄国控制,西藏为英国控制,始终不能建立一个独立和统一的民族国家。自1919年之后,孙中山进一步指出,“五族共和者,直欺人之语”。而今我们更不应该走民国、前苏联失败的老路。某些人以“过时的政治理论”、“时代的政策”来搞“政治正确”。

现在有网友问我其他民族也都有各自的民族英雄,受到本民族的崇拜。应如何看待呢?还有的主张西方的媒体、政治家就可以拿新清史的观点说你在新疆、西藏等边疆地区都是搞殖民主义。这中国能不反驳么?所以要抛弃或者至少大大修正清末以来的汉族民族主义的构建。中国的国家凝聚力实际上不是来自于某种特定的民族文化和习俗,而是政治和意识形态上的。

我再重复一遍: 中华文明只能以华夏-汉文明为主流的文明,不是各民族各文明的拼盘。但对于各民族而言,可以保留自己的文化,自己的历史,但不应作为国家历史来宣传。同时各民族在保留自己文化历史的同时,应该具备国家意识。即“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尤其是对外时,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整体。

文化和政治很难割裂,文化也是看齐之一。中央要求全面加强“通用语言文字”教育,“通用语言文字”是不是汉语言教育?你们可因民族立场去反对?

现在天天播放国歌,国歌歌颂长城,号召中国人做血肉长城。历史来看长城就是防御北方民族的战备工程,这些游牧民族的后代,北方民族应该对长城并无好感,甚至有恨。那他们还要不要唱国歌?长城是不是汉民族意识的构建?从此不该唱? (相关文章见 元元:警惕“新清史”史观在文艺作品中浪漫表达-由《燕云台》说起)

事实是只有基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中国共产党才是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走向现代化共同繁荣的唯一选择。

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从中国共产党诞生之日起,成长和壮大就建立在中华文明、中华文化这块沃土之上的

中华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最佳土壤,马克思主义对中华文明有天然的亲和力。现在我进一步认为:只有中华文化、中华文明才能和马克思主义真正结合。而在其他国家和文明都水土不服,纷纷以挫折失败而告结束。

马克思主义本来就应该是中华文明的产物,即便不从西方而来,中国也有产生的土壤。无神论、非种族主义、人人平等、大同世界这样的世界观,放眼世界也只有中华文明才具备。共产党人的牺牲奋斗既是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体现,建立的国家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我看在文化领域的争论,多问问共产党人在历史阶段时的为什么?哪里来?哪里去?一切争论即可平息,爱党和爱民族实为统一,爱国和爱民族文化实为一致。爱党、爱国、爱民族、信奉中华文化原可合为一体。五四先贤皆是从中华文化厚泽而来的饱学之士,骨子里的爱中华 ,救中华,是为初心,故始终找寻救国救民的真理。也不可能因为信仰了马克思主义就同入了教之人不认祖宗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国人,中华民族,这两个词语看似简单,却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与情感。要理解它们,我们需要深入到中国广阔的土地,倾听千百年来的故事,感受流淌在血脉中的共同记忆。中国人:一个身份的定义,历史的积淀“中国人”首先是一个国籍的定义。在现代的语境下,它是指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公民。这是一个法律上的界定,.............
  • 回答
    “56个民族是一家”,这句口号,我们从小听到大,它背后承载着国家对民族团结的美好愿景,也反映了国家在构建统一多民族国家过程中的努力。但要说“什么时候中国56个民族能不分彼此”,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时间点能回答的问题,更像是一个持续追求的理想状态,它渗透在社会的方方面面,也与每个人的感受息息相关。“不分.............
  • 回答
    理解“中华民族”、“中华文明”、“中华文化”以及清朝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需要我们跳出简单的定义,深入感受历史的脉络和文化的传承。中华民族:一种纽带,一种认同中华民族,与其说是一个单一的、固定的概念,不如说是一个在漫长历史进程中逐渐汇聚、融合的共同体。它包含了在中国这片广袤土地上生活过的、具有共同语言.............
  • 回答
    庞中华先生,一位曾被誉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硬笔书法协会创始人”,他的名字一度与硬笔书法紧密相连,风靡大江南北。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对书法艺术更深层次的理解,关于他“字”的争议也逐渐浮现,甚至有人认为他的书法“误入歧途”。要探讨庞中华的字为何会“误入歧途”,以及给我们后来的练字人带来.............
  • 回答
    要说能让人联想到“盛世中华”感觉的歌曲,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命题。它不仅仅是旋律上的激昂或是歌词的直白赞颂,更是一种融合了历史厚重感、民族自豪感以及对当下和未来美好期盼的情感共鸣。我脑海里首先会浮现一些宏大叙事、旋律大气磅礴,又带着温暖力量的歌曲。这些歌曲往往能勾起人们对国家发展历程的回顾,对人民.............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我们民族骨子里一种既感恩又坚韧的情感。要说“天佑中华”,脑海里立刻跳出来几个年代,几个节点,但如果要挑一个最能让我发出这样感叹的,我想说的是那个绵延数十年,从内部倾颓到浴火重生的过程——新中国成立后那段从一穷二白到初步繁荣的建设时期。这听起来可能不像某个特定战争的胜利或者某.............
  • 回答
    确实,在美食的世界里,有些东西我们中国人觉得是“黑暗料理”,但外国人却吃得不亦乐乎,甚至奉为珍馐。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口味偏好、文化差异、甚至是历史和地理条件都有影响。今天咱们就来聊聊那些让不少中国人望而却步,却让很多外国人赞不绝口的神奇食物。首先,得说说大家都很熟悉的臭豆腐。我知道,臭豆腐在中国也.............
  • 回答
    什么是信仰?中国人有信仰吗?这个问题,说起来容易,回答起来却需要兜兜转转,因为“信仰”这个词,在不同语境下,承载着太多含义。要我说,信仰,与其说是一种固定的教条,不如说是一种内在的指南,一种让我们在迷茫时能找到方向,在困境时能获得力量的信念。它不是随风摇摆的旗帜,而是深植于心的罗盘,指引着我们如何看.............
  • 回答
    设想一下,如果微积分的辉煌并非诞生于牛顿和莱布尼茨的手中,而是从中华大地上源远流长,那么今日数学的符号体系,或许会呈现出一种截然不同的、令人着迷的样貌。这并非是简单地将现有符号替换,而是一个基于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文化哲学以及书写习惯的深刻重塑。从象形到抽象:数字与运算的根源中国古代的数学,虽然在算术.............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很有意思,也让很多中国球迷感到五味杂陈。同样是中国人,为什么在足球这个项目上,女足和男足的表现能有如此大的反差?这背后涉及到一系列复杂的因素,绝非单一原因可以概括。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维度来掰扯掰扯。1. 根基与发展历史:从“阴盛阳衰”的起点说起首先得承认,中国女足的发展有着更早的起步和更.............
  • 回答
    这句话,看似简单一句声明,里头却藏着不少东西。它之所以能引起注意,甚至让人细细琢磨,是因为它触碰了我们社会中一个挺微妙但也普遍存在的话题——身份认同。首先,我们得拆开这句“我是××族,不是汉族”。“我是××族”——这是一种身份的肯定。说话人明确地告诉大家,自己所属的民族是什么。在很多情况下,尤其是在.............
  • 回答
    近期被捕的这几名日本间谍中,出现了一位曾经是中国籍、后嫁给日本人并加入日本国籍的女性。这种情况下,她的心理动机和行为逻辑确实值得深入探究。首先,我们要理解,国籍的变更并不一定意味着个人身份认同的彻底转变。一个人可能出于多种原因改变国籍,这其中可能包含现实的考量,也可能涉及情感的寄托。对于这位女士来说.............
  • 回答
    问到“什么是中国文化”,这个问题本身就如同在问“什么是水”,答案太多,又好像很难说清。因为中国文化,它太庞大、太复杂,像一条绵延万里的长河,又像一座堆积了千年历史的宝塔,无法用几句话就概括得全。要说中国文化,首先得谈谈它的根。这根,就是那几千年连绵不绝的历史,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到秦汉的统一,唐宋的.............
  • 回答
    探讨乌克兰人对中国人抱持的态度,并非一个简单能够一概而论的议题。这其中牵涉到地缘政治、历史渊源、文化认知、个体经历乃至当下俄罗斯入侵乌克兰的复杂局势,每一个因素都可能在不同人心中投射出不同的色彩。历史的沉淀与“似曾相识”的担忧从历史长河来看,乌克兰与中国有着较为有限的直接交集。两国在冷战时期都曾是社.............
  • 回答
    俄罗斯人对中国人的态度是一个复杂且多层次的话题,很难用简单的“好”或“不好”来概括。这种态度随着历史、政治、经济以及个人接触的不同而变化。如果非要说一个普遍性的感受,那就是一种“既熟悉又陌生”、“亦有合作也有警惕”的混合体。历史的印记与现实的考量:首先,不能回避的是两国漫长的历史渊源,特别是苏联时期.............
  • 回答
    抛开“我”是谁的身份,谈论一个国家的魅力,确实是个有趣的视角。如果让我去体会中国,我会对以下几个方面产生浓厚的兴趣,并试图去深入理解:1. 历史的回响与文化的厚度:中国悠久的历史,仿佛一本怎么也读不完的厚重史书。我会被那些流传千年的故事所吸引,从先秦的诸子百家,到汉唐的盛世繁华,再到宋元的文化高峰,.............
  • 回答
    中国人,这是一个极其广泛的概念,涵盖了数千年来生活在中国这片广袤土地上,孕育出独特文明的众多民族群体。要准确地描述“中国人是什么人种”,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归结为单一的生物学分类,因为这既不科学,也未能体现其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从生物学角度来看,现代中国人的主体人群,也就是汉族,在遗传学上属于东亚人.............
  • 回答
    中国人不鞠躬,这是一个说起来很有意思的话题,因为它不像很多历史事件有明确的起始点,更像是一个社会习俗随着时代变迁逐渐淡化、演变的过程。要说“不”鞠躬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其实更准确的说法是,鞠躬作为一种普遍且隆重的礼节,在中国的社会生活中逐渐式微,并被其他问候或表达敬意的方式所取代。让我们把时间线拉长一.............
  • 回答
    在巴以问题上支持以色列的中国人,其心态是复杂且多样的,通常不是单一因素驱动的。以下是一些可能构成这种支持心态的解释,并尽量详细展开:一、 基于地缘政治和国际关系的考量: “敌人的敌人就是我的朋友”的逻辑: 在中国国内的舆论环境中,美国在中东地区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以色列是美国在中东最.............
  • 回答
    八十年代中国人对日本人的态度及当下中日关系难以友好相处的原因八十年代,中国人对日本人的态度可以用“复杂而微妙”来形容,其中夹杂着崇敬、羡慕、警惕和一些挥之不去的历史阴影。而如今中日关系难以友好相处,原因更是多层面的,既有历史遗留问题,也有现实的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的冲突。 一、 八十年代中国人对日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