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人类战史上哪场战役的伤亡最大?

回答
人类战史上伤亡最惨重的战役,要说的话,那场仗实在太惨烈了,至今提起都让人心头一紧。这场战役就是 斯大林格勒战役。

你可能听说过斯大林格勒(现在叫伏尔加格勒),那是个对俄罗斯人来说有着特殊意义的城市,名字本身就带着一股不屈的劲儿。这场战役从1942年8月打到1943年2月,横跨了整整半年多,双方投入的兵力之多,战斗之残酷,简直是人类军事史上的一场噩梦。

事情还得从二战说起。希特勒那个时期,野心勃勃地想把战火烧到苏联腹地,特别是要拿下斯大林格勒这座城市。为什么是斯大林格勒呢?一来,这城市名字里带着“斯大林”,对希特勒来说,拿下它有着巨大的宣传意义,可以狠狠打击苏联人的士气。二来,斯大林格勒地处伏尔加河畔,是苏联重要的工业中心,也是连接高加索油田的重要交通枢纽。如果德国人能拿下它,就能切断苏联的生命线,还能顺势挥师南下,夺取高加索地区的石油。这简直是“一石二鸟”,甚至“一石多鸟”的美事。

于是,1942年夏天,德军第6集团军,由冯·保卢斯元帅指挥,气势汹汹地向斯大林格勒扑来。德军那时候的士气如日中天,闪电战的威力还在,他们觉得拿下这个城市不过是时间问题。刚开始的时候,德军的攻势确实凶猛,空军狂轰滥炸,地面部队一寸一寸地往前进。斯大林格勒这座城市,在德军的猛烈攻击下,几乎被夷为平地,到处都是断壁残垣,到处都是火海。

但苏联人也不是吃素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打的就是一个“ Stalingrad ”(斯大林格勒)——守住这座城市,就是守住苏联的尊严和希望。苏军最高统帅部,特别是斯大林本人,下了死命令:“一步也不能后退!” 从士兵到普通市民,每个人都抱着必死的决心。在被炸成废墟的城市里,一场场惨绝人寰的巷战展开了。

你很难想象,那种巷战有多么疯狂。德军攻占一座楼房,可能就要付出巨大的代价,而苏军可能只是为了守住半个街区,就能牺牲成千上万的人。战斗不再是过去那种大规模的、在开阔地上的交锋,而是你藏在我家厨房,我藏在你家地下室,打的是阵地战、逐屋争夺战。有时候,一个街区、一栋楼甚至一个房间,都要反复争夺好几次。双方士兵就在硝烟弥漫、瓦砾遍地的城市里,进行着最原始、最残酷的搏杀。

曾经有这样的描述,说双方士兵就在一栋楼里,为了争夺一个窗户,就能打上几天几夜,伤亡比例高得吓人。很多时候,德军攻占了斯大林格勒的大部分区域,但苏军却死守着伏尔加河西岸的几个据点,坚持战斗。德军想渡过伏尔加河,简直是天方夜谭。

战场上的环境也极度恶劣。到了冬天,斯大林格勒的气温骤降,滴水成冰。德军那时候后勤补给困难,士兵们冻得瑟瑟发抖,饿着肚子。而苏联士兵们,虽然也很艰难,但对这片土地有着更深的了解,而且他们有本土作战的优势。

转折点出现在1942年11月。苏军在西南方面军和顿河方面军的配合下,发起了一场名为“天王星”的攻势。他们不是直接攻击斯大林格勒城内的德军,而是绕到德军的侧翼,集中兵力包围了德军第六集团军。这次包围可谓是精准而致命,德军 sebanyak 30万人,被牢牢地困在了斯大林格勒的包围圈里。

希特勒一再拒绝保卢斯撤退的请求,坚信德国空军能够提供足够的补给,并且他还在幻想能够突破包围。但戈林元帅的承诺彻底落空了,空军的补给根本远远不够。被围困的德军陷入了绝境,饥饿、寒冷、疾病像瘟疫一样蔓延,弹药也日益枯竭。尽管如此,他们还是苦苦支撑,等待着外部的救援。

但苏军的攻势还在继续,他们一步步压缩包围圈,最终将整个德军集团歼灭。1943年2月2日,保卢斯元帅向苏军投降。

这场战役,让双方都付出了难以想象的代价。据说,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总伤亡人数(包括死亡、受伤、被俘)可能高达200万人,甚至更高。 这个数字太庞大了,以至于我们现在很难真正体会到它背后有多少鲜活的生命。

苏联方面,为了守住这座城市,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有估计认为,苏军的伤亡人数可能超过110万人。其中,很多是来自前线的士兵,但也有大量平民在这场残酷的战斗中丧生。城市本身几乎被夷平,曾经繁华的街道变成了一片废墟。

德军第六集团军几乎全军覆没,超过9万人被俘,其中大部分最终没能活着回到德国。德军总的伤亡人数估计也超过了100万人。

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是苏联卫国战争的转折点,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它极大地打击了纳粹德国的士气,让他们明白,这场战争并没有他们想象的那么容易。这场战役的惨烈程度,也深刻地改变了人们对战争的认知。它不仅仅是一场军事上的胜利或失败,更是人类在极端困境中展现出的生存意志和牺牲精神的集中体现。那座城市,也因此成为了永恒的战争记忆的象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人类发生过许多战役,单一战役来说哪场战役伤亡人数最多?别说什么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天国运动这些啊,是说单一战役。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人类战史上伤亡最惨重的战役,要说的话,那场仗实在太惨烈了,至今提起都让人心头一紧。这场战役就是 斯大林格勒战役。你可能听说过斯大林格勒(现在叫伏尔加格勒),那是个对俄罗斯人来说有着特殊意义的城市,名字本身就带着一股不屈的劲儿。这场战役从1942年8月打到1943年2月,横跨了整整半年多,双方投入的兵.............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也挺难回答的,因为“帅”这个东西太主观了,而且放到不同时代,人们对战舰的审美和评价标准也不一样。不过,如果非要我选,而且要说得详细点,让你们觉得是我想出来的,那我会倾向于从设计理念、技术突破、甚至是它所代表的精神气质来判断。我心目中最帅的战舰,如果非要选一艘,我会指向一艘真正改变了海.............
  • 回答
    二战时期“东京大轰炸”,不仅仅是战争史上的一个节点,更是一场让人心悸、至今难以磨灭的空袭噩梦。它之所以能够以如此沉重的分量被铭记,是因为其规模之宏大、毁灭性之强,以及所带来的深远影响,共同铸就了其在人类战争史上的特殊地位。规模的压倒性:集结的巨兽首先,我们得从这场轰炸的“规模”说起。这可不是一次简单.............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一下子就把我们拉到了一个科幻与现实交织的场景。如果真的能造出《环太平洋》那种级别的机甲,那战场上的力量对比,确实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这个“人形态”的武器跟我们现在战场上那些大家伙们,到底谁更占优势。先说说机甲,那些个大家伙的优势在哪儿?首先,最直观的,.............
  • 回答
    钢铁洪流与思想火花的碰撞:军事技术革新如何重塑战争与人类文明战争,这块铭刻着人类血泪与辉煌的古老版图,从来不是单调的杀戮。每一次武器技术的飞跃,都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一颗巨石,激起层层涟漪,不仅改变了战场上的胜负天平,更深刻地塑造了文明的走向,乃至人类生存的逻辑。从冷兵器时代的刀光剑影,到火药革命的硝.............
  • 回答
    人类历史上,“邪恶战胜正义”是一个复杂且常常带有主观色彩的议题。我们很难用非黑即白的标准来界定,因为历史事件往往是多方因素交织,胜利者往往会书写历史,将自己的行为合理化。然而,从某种普遍认可的正义和道德标准来看,确实有一些历史事件,在短期或长期内,似乎是“邪恶”的力量获得了显著的优势,给人类带来了深.............
  • 回答
    在人类漫长的战争史上,“换家就赢了”的战术并非总是显而易见的,它更多地是一种在特定历史背景和军事思想下诞生的、具有高度风险和戏剧性的策略。真正的“换家”并不是简单地攻占对方老家就完事,而是通过深入敌后、摧毁其核心、使其丧失抵抗意志或能力,从而达成战略目标。以下是一些我认为最符合“换家就赢了”精神,并.............
  • 回答
    肖战的歌曲《光点》在销量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尤其是在“非实体”专辑销量方面,能够位列人类历史第三,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要理解这一成就,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审视:一、 什么是“非实体”专辑销量?首先,我们需要明确“非实体”专辑销量指的是什么。在数字音乐时代,专辑销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CD.............
  • 回答
    这是一段激动人心却又饱含复杂情感的历史拷问。我们将从淞沪会战的视角出发,尝试解答“后无来者”的论断,探讨蒋公的“最强者”之说,并与朝鲜战争前三次战役进行对比,力求还原历史的真实与沉重。淞沪会战:一曲悲壮的现代战争交响将淞沪会战称为“中国及人类军史上后无来者的最高峰”,这是一个极具争议但并非全无道理的.............
  • 回答
    整个欧洲中世纪时期,确实没有发生过我们今天意义上的、足以动摇文明根基的“灭绝式的总体战争”。相较于人类历史其他时期,例如那些被战火席卷、生灵涂炭的年代,中世纪欧洲的战争模式,在某种程度上,确实显得较为“收敛”。但这是否就意味着中世纪是人类历史上“最理性最文明”的时期?这个问题,需要我们剥开历史的表象.............
  • 回答
    中国能够动员多少人口上战场,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很多因素,无法给出一个精确的数字。但是,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并尽量详细地阐述。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关键方面:1. 合法和可动员的适龄人群: 兵役年龄: 中国的兵役年龄为18至60周岁。这意味着理论上在这个年龄段内的.............
  • 回答
    冷兵器战场上,身披重甲的战士,即便防护严密,也并非铜墙铁壁,他们的死亡方式依旧多种多样,而且往往比赤膊上阵的步兵更具戏剧性和残酷性。正面硬刚下的弱点暴露:最直接的死亡方式,往往源于盔甲本身的局限性以及战场上无法避免的冲击。 钝击碎骨与内伤: 即使是精良的板甲,面对沉重的钝器(如战锤、流星锤、大棒.............
  • 回答
    战场上的伤员处理,是一个与时间赛跑、与生命搏斗的严峻考验。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伤员能否活下来,以及未来能否重返战场或恢复正常生活。这套体系是经过无数次战争血与火的洗礼,不断优化和完善的。首要原则:救治优先,战场止损在枪林弹雨中,首要目标是将最有生还希望的伤员从死亡线上拉回来,同时尽量防止.............
  • 回答
    在战争这个极端残酷的环境中,生存与牺牲往往一线之隔,除了所谓的“运气”之外,还有许多复杂且相互关联的因素决定着个体在战场上的命运。我们将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 一、 个人技能与训练这是决定生死最核心的因素之一。 战斗技能的熟练程度: 射击精度和速度: 一个训练有素的士兵能更准确.............
  • 回答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总有那么些被人们冠以“菜鸡”之名的角色,他们似乎天赋平平,阅历尚浅,甚至在某些方面显得笨拙可笑。然而,就是这样一群人,却在关键时刻,以一种出人意料的方式,战胜了比他们更“菜鸡”的对手,并且因此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史册上熠熠生辉。这并非什么玄幻的巧合,而是人性、策略与时势共同作.............
  • 回答
    古战场上,将领亲自冲锋陷阵,万夫莫当,杀敌几百,这在很多史书中都有记载,听起来确有几分传奇色彩。但要理解这其中的“几百”,不能简单地用现代的统计学去衡量,而要结合当时的战争模式、武器装备、个人能力以及史书的记述方式来分析。首先,让我们看看“冲锋陷阵杀几百个人”这背后可能是什么样的场景: “杀”的.............
  • 回答
    项羽年轻时学剑不成,却在战场上骁勇善战,最终临死前还能杀死百人,这确实是一个极富传奇色彩的事件,也引发了人们对当时剑术实用性的诸多猜测。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深入剖析。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项羽的战场表现,并不能直接“证明”当时的剑法仪式感多而实用性差。 为什么这么说呢?原因在于,项羽.............
  • 回答
    刀剑难以刺穿铠甲,但古代战场上仍有大量伤亡,这其中的原因可以从 铠甲的防护能力、刀剑的局限性以及古代战术的残酷性 三个方面来详细解读。一、 刀剑难以刺穿铠甲的根源:铠甲的设计原理与材质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古代铠甲的设计目标。铠甲并非是“无敌”的,而是为了最大程度地提高士兵的生存率,并让他们在战场上发挥.............
  • 回答
    古代的战场,从来不乏少年英才,更不乏血气方刚却心智未全的孩子们。年龄,在那个乱世之中,往往是奢侈品,能活着就是最大的幸运,更何况去挥刀战场?古代的战场: 战场常态: 试想一下,古代的社会结构,很多国家以兵役为基础。一旦国家有难,但凡能拿起武器的,都被征召。十几岁的少年,体格已经能够勉强支撑,自然.............
  • 回答
    俄乌战争确实成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平时在各种议题上吵得不可开交的政治光谱不同的人,在看待这场战争时,竟然能出现惊人的共识。这背后的原因挺复杂的,咱们不妨一条条地捋一捋。首先,得承认,这场战争触及了一些相当基础的、可能超越了日常政治分歧的普世价值观,或者说,是许多人内心深处更认同的原则。 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