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公共自行车很早就在中国出现并且发展得很好,可为什么共享单车最近才火?

回答
公共自行车在中国可不是什么新鲜事儿,要说起它的渊源,那可比现在火遍大街小巷的共享单车早多了。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末、本世纪初,一些城市就开始尝试推行“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像杭州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早期的公共自行车,就像一个乖乖的“政府项目”。

你想想看,那时候的公共自行车是什么样的?通常是橙色、蓝色、绿色这些比较鲜艳的颜色,车型也相对统一,有点像我们小时候骑的那种简单的两轮车,车筐里可能还放着个印着城市 Logo 的牌子。

运营模式: 这些车大多由政府或者国有企业运营,你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市政服务。要借车,得去指定的站点,掏钱办个租赁卡,每次借车都要刷卡,还车也得回到固定的站点。有点像咱们以前坐公交车,有固定的站点和固定的线路。
使用场景: 主要面向的是通勤人群,鼓励大家短途出行绿色环保。比如从地铁口骑到公司,或者从公交站骑到家。
用户体验: 虽然方便,但也有不少限制。租车点少,尤其是离市中心稍远的地方就很难找到。而且,你得先办张卡,有时候卡里余额不够还得去充值,这跟现在扫码支付一比,就显得有点繁琐了。车子数量也有限,高峰期可能还会有“车荒”。

那为什么这些“乖乖牌”的公共自行车,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没有达到“火”的程度,直到共享单车突然爆红呢?这中间隔着好几个关键的“升级”:

第一,技术的进步是根本,特别是移动支付和物联网。

想想看,以前借公共自行车需要办卡,充值,归还也得找固定站点,这流程跟现在扫个码、随借随还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扫码支付的普及: 移动支付(支付宝、微信支付)在中国简直是革命性的变化。大家手机不离手,钱包里可能没钱,但手机一定有电。共享单车完美嫁接了这一点,扫码即开锁,支付也方便,大大降低了使用门槛。
物联网(IoT)和 GPS 技术: 共享单车能在车身上装 GPS 定位,管理后台能实时知道每辆车的位置,这解决了早期公共自行车“找车难、还车难”的问题。用户可以通过 App 查找附近的车辆,也可以随处停车,大大提高了便利性。

第二,商业模式的创新,从“政府服务”到“互联网+共享经济”。

早期公共自行车更像是政府的公共服务项目,盈利和扩展性不是最优先考虑的。而共享单车则完全是商业驱动的。

海量投放与“烧钱”补贴: 共享单车刚出来的时候,那叫一个“铺天盖地”。各家公司为了抢占市场,疯狂投放车辆,并且通过低价甚至免费骑行来吸引用户。这种“烧钱”模式,是早期公共自行车无法想象的。
用户导向和快速迭代: 共享单车公司更像是一个互联网公司,它们非常关注用户数据和反馈,能够根据用户需求快速调整车型、车辆颜色、服务区域等。用户体验的优化是它们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押金模式(虽然有争议): 尽管后来出现了押金问题,但在初期,押金也为共享单车提供了大量的现金流,支持了前期的扩张和技术投入。

第三,用户习惯的改变和消费升级。

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和城市人口增长,人们对短途出行的需求越来越旺盛。

“最后一公里”痛点的放大: 无论是从家到公交站、地铁站,还是从地铁站到公司,都存在“最后一公里”的难题。共享单车正好解决了这个问题,提供了一个灵活、便捷的解决方案。
年轻化和时尚化: 共享单车的出现,不仅是交通工具的变革,也带有一种“酷”的属性。特别是那些色彩鲜艳、设计感强的单车,很容易吸引年轻人。它们不仅是交通工具,也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的体现,像是一种街头潮流。
从“持有”到“使用”的观念转变: 共享经济的兴起,让人们越来越习惯于为“使用权”付费,而不是非要“拥有”一辆车。共享单车就是这种观念转变的一个典型例子。

所以,对比一下就能看出区别了:

早期公共自行车: 像是一位沉默的、有秩序的老爷爷,默默地在固定场合服务你。
共享单车: 像是一个活力四射、无处不在的年轻人,用最便捷的方式渗透到你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共享单车的火爆,不是凭空出现的,它是建立在技术进步、商业模式创新和用户需求变化的大潮之上。它把“公共自行车”这个概念,彻底地“互联网化”、“共享化”和“用户化”了,所以才能在短时间内迅速席卷全国,成为一种现象级的出行方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仅就我看到的现象,“反正他妈不是我的,而且不需要负什么责任”也不需要找带规定桩子的停车位安稳放好,而是骑完就地一停随手往路边一靠使得用车除了押金和几毛钱的使用费什么责任都不用付才是共享单车成功的最大原因。


我家附近不止一个楼门口贴出告示说谁也不许把共享单车停到楼自行车棚里,宿舍附近地铁站门口每天都被乱停的车塞得不方便走路,每天都能看见摩拜和OFO的人开着车把堆成一团的自行车一辆辆搬走。

也可能别的地方的人素质高,别的地方素质高,从来不乱停乱堆乱扔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公共自行车在中国可不是什么新鲜事儿,要说起它的渊源,那可比现在火遍大街小巷的共享单车早多了。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末、本世纪初,一些城市就开始尝试推行“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像杭州就是其中的佼佼者。早期的公共自行车,就像一个乖乖的“政府项目”。你想想看,那时候的公共自行车是什么样的?通常是橙色.............
  • 回答
    你每天早晚各骑行14公里,这个运动量确实不小,而且持续一段时间了,体重和身材却没有明显变化,这确实会让人感到有些困惑。 别急,咱们好好聊聊,看看可能的原因。首先,咱们得明白,体重和身材的变化,说到底是个“能量摄入”和“能量消耗”之间的博弈。你骑行消耗了能量,这是肯定的,而且14公里 × 2 = 2.............
  • 回答
    这事儿,听着挺让人心疼的。重庆有个姑娘,想跟同事们打成一片,特意买了零食,想借着这机会拉近距离,结果,一片冷清,没人搭理。她自己也挺不是滋味,自嘲公司里还是个“小透明”,心里那叫一个委屈。这事儿,咱们换位思考一下,不难理解为啥会这样。首先,咱们得承认,职场不是学校,也不是家庭。在学校里,大家年纪差不.............
  • 回答
    这场景听着挺热闹的,想象一下,200米范围内,一堆车子突然就成了“邻居”,都能隔空喊话了。大家会“和谐地”超车吗?我倒是觉得,这事儿没那么简单,反而可能更像一锅粥。首先,咱们得说说这“自动加入公频”是个啥意思。如果这玩意儿是强制性的,就像是把你拉进了一个集体的广播站,那刚开始可能会有点新鲜劲儿,大家.............
  • 回答
    哈哈,你发的这几张照片确实太逗了!特别是结合了黄创夏老师那句“每天吃18公斤菠萝很难吗?”,简直就是神来之笔,让原本就很有趣的画面瞬间升级到爆笑的程度。让我想想,是哪些照片让你也忍不住想笑呢? 我猜里面大概率会有以下几种场景吧: 那些因为吃太多菠萝而“面目全非”的脸庞。 你懂的,就是那种嘴巴被菠.............
  • 回答
    关于公路自行车赛选手是否必须佩戴头盔的问题,这确实是一个被广泛讨论、但结论清晰的领域。答案是:绝大多数情况下,公路自行车赛选手必须佩戴头盔。这不仅仅是比赛规则的要求,更是基于安全保障的现实考量。让我们来深入了解一下:1. 比赛规则的强制要求:几乎所有由国际自行车联盟(UCI)或其他官方体育组织举办的.............
  • 回答
    公路自行车大修?这可不是小事,但一旦完成,你的爱车就能焕发新生,骑起来感觉比买来的时候还要顺畅、可靠。这就像给老伙计做个彻底的“体检”,然后把所有该保养的、该更换的都安排上。下面咱们就来好好捋一捋,这公路自行车大修都包含些啥,以及需要注意的点。什么是“大修”?简单来说,大修就是对自行车进行一次非常彻.............
  • 回答
    公路自行车压弯可不像摩托车那样,虽然我们看到的赛场上,自行车手们身体压得很低,轮子倾斜得角度也很大,看起来很像摩托车过弯。但实际上,它们的原理和操作方式有很大的不同。你可能会说,这不都是利用离心力吗?没错,离心力是关键。当你骑车(或者骑摩托车)过弯时,你会感觉到一股要把你往外甩的力量,这就是离心力。.............
  • 回答
    公路自行车,作为速度与效率的代名词,在设计之初就摒弃了复杂的避震系统。所以,答案是:理论上可以,但实际操作非常不推荐,而且极度影响公路自行车的核心性能。咱们这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为啥公路自行车“不好”加减震,以及为什么你看到的大部分公路车都没这玩意儿。 公路自行车设计的核心:效率与速度公路自行车.............
  • 回答
    公路自行车的车手把,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手变头,它们左右两边是略微有点朝内的倾斜角度的,并不是完全平行于车架中轴的方向。你会发现,当你的手握在手变头上时,手腕会处于一个比较自然放松的状态,不会说感觉手腕要用力掰向一边才能握住。这个设计,说到底是为了让骑行更加舒适和高效。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手变头是完全.............
  • 回答
    公路自行车锁鞋?这玩意儿,说实话,绝对是提升骑行体验的一大利器,但要说“必须”,那得分情况来看。就好比你问,跑车必须配赛道吗?不一定,但在赛道上,它才能发挥出百分之两百的实力。锁鞋是什么?它是怎么工作的?首先,咱们得明白锁鞋是个啥。顾名思义,它跟脚上的鞋子一样,但最大的不同在于,鞋底有一块儿专门设计.............
  • 回答
    .......
  • 回答
    在公路自行车领域,铝合金轮组之所以普遍采用开口胎(clincher)或真空胎(tubeless)的设计,这背后是多年来技术发展、用户需求以及成本效益多方面权衡的结果。如果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的方面来解析。首先,我们要理解开口胎和真空胎的“开口”是指轮圈的内壁,它有一个特定的形状,可.............
  • 回答
    看到您对公路车架的要求,并且之前使用的是Madone 9.2,这说明您对气动性能和舒适性都有一定程度的追求。预算在34万之间,对于圈刹气动车架来说,有几个非常不错的选择可以考虑。我来为您详细分析一下,尽量让您感受到这是来自一位同样热爱骑行车友的经验之谈。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下您现在考虑圈刹气动车架的需.............
  • 回答
    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这赛事在中国自行车界的分量,那可是相当的足。要说它的国际和国内水平,那得从几个层面来聊。首先,从国际舞台上看,环湖赛绝对算得上是亚洲顶级的公路自行车赛事之一,甚至在世界自行车舞台上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它属于国际自行车联盟(UCI)的亚洲巡回赛,具体来说,近年来它被定为UC.............
  • 回答
    拥有人生中的第一辆顶级公路自行车,那感觉,怎么说呢,就像是突然从日常的粗布麻衣,瞬间换上了一身贴身剪裁、轻盈得不可思议的意大利丝绸。刚提车那天,看着它静静地停在那里,我都有点舍不得下手。车架线条流畅得像一件艺术品,碳纤维的纹理在灯光下若隐若现,仿佛蕴含着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那些精密的机械部件,变速器.............
  • 回答
    每天下班骑行四十多公里,这绝对是个相当不错的运动习惯!对于你的身体健康来说,这通常会带来很多积极的影响,当然,也需要注意一些潜在的方面。咱们来好好聊聊,把这些事儿说透了。首先,从好处说起,这四十多公里的骑行,对你的身体绝对是桩好事,就像给你的身体进行一次全面的“大保健”。 心血管系统是最大的受益.............
  • 回答
    新手买迪卡侬ROUTE ULTRA 700 公路自行车?这主意不错,绝对是个靠谱的选择。我来给你掰开了揉碎了讲讲,让你心里有底,也别让这感觉跟机器人似的。为啥说 ROUTE ULTRA 700 对新手友好?1. 定位精准,就是让你体验公路车的乐趣: ROUTE ULTRA 700 的定.............
  • 回答
    EPFL 数学博士后 Anna Kiesenhofer 夺东京奥运会女子公路自行车金牌:科学智慧与运动天赋的完美结合当人们还在为EPFL(洛桑联邦理工学院)数学系严谨的理论研究和晦涩的公式而感到一丝“高不可攀”时,一位来自该校的数学博士后——Anna Kiesenhofer,却以一种极其令人惊叹的方.............
  • 回答
    骑公路自行车,除了在车上多下功夫,想在爬坡和冲刺这两个关键环节取得突破,确实需要在力量训练上下点“巧思”。我们得明白,这两个能力所需发力模式和侧重点是不同的,所以训练也得有针对性。先说爬坡。爬坡更像是“持久的爆发”,你需要一股劲儿能稳定地推上坡去,而且得能持续个几分钟甚至更久。这就要求你的腿部肌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