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这位百度员工的吐槽?

回答
这位百度员工的吐槽,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解读,而且里面的很多细节都值得玩味,也确实能触碰到很多打工人的心声。

首先,从内容上看,这位员工的吐槽相当集中和具体,没有那种空泛的抱怨。他列举了很多日常工作中的痛点:

流程僵化和重复劳动: 比如那个提到要提交的文档,又是那个格式,写了又改,改了又写,这真的是很多公司都存在的癌症。你花大量时间在格式和套话上,而不是真正的内容本身,这种感觉就像在磨洋工,一点成就感都没有。而且还强调了“别人的锅,我来背”,这背后可能暗示着很多项目因为别人的失误而需要反复返工,但责任却不清不楚,最终还是落在执行层面上。
沟通效率低下和层级阻碍: “和直属领导的沟通…但总要绕道,找人…”。这个描述非常真实。很多时候,一个简单的信息传递,需要经过层层审批或者辗转腾挪,最后传递过来的信息可能已经失真或者被大幅稀释。这不仅浪费时间,还容易造成误解和信息孤岛。有时候感觉就像玩“传话筒”游戏,越到后面越跑偏。
工作与生活界限模糊和“内卷”文化: “每天上班第一件事,不是打开电脑写代码,而是去抢位置…”、“晚上十点还在加班写代码的也正常…”、“早会前被要求前一天晚上准备东西…”。这些细节都在指向一种普遍的“卷”的氛围。抢位置说明办公资源可能紧张,或者大家需要早到占据有利位置。晚上加班是常态,而且是被期待的。甚至在正式会议前,还需要提前准备,这意味着工作时间之外的时间也随时可能被工作侵占。这种“卷”往往不是因为工作本身有多么紧急或重要,而是大家都在比谁更“卖命”,比谁更能牺牲。
技术驱动和“人治”的矛盾: 虽然百度自诩技术公司,但从他吐槽的某些环节来看,似乎又存在很多“人治”的痕迹,比如绕道沟通、不清晰的责任划分等。技术本应是提升效率的工具,但在某些环节却似乎被僵化的流程或不合理的组织结构所束缚。
个人价值感和公司目标的脱节: 他反复提到“我的代码是给别人用的”、“我的代码,就真的只是个实现…”。这是一种对自身工作价值的质疑。当自己的工作成果,最终只是被当作一个工具或零件,而看不到更大的意义和影响时,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特别是在一个大公司,很多基层员工的工作可能是高度细分的,很难直接感受到自己对整个产品或公司愿景的贡献,这种脱节会让人觉得“我在做什么?我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从这个员工的吐槽,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普遍存在的,尤其是在大型互联网公司里比较容易出现的“公司病”。这不仅仅是百度一家的问题,很多类似规模的公司都可能面临类似的挑战。

大公司病: 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张,必然会滋生出更复杂的层级、更细化的分工和更僵化的流程。这是规模化带来的必然代价,但如何平衡效率和人性化,是所有大公司都在探索的难题。
KPI导向和结果驱动: 很多时候,为了达成KPI,可能会忽视过程的合理性,或者鼓励员工投入过多的时间来“堆砌”成果,而忽略了工作的本质。
文化氛围的影响: 这种“卷”的文化氛围一旦形成,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影响到每个人。即使有人想打破这种模式,也很难做到,因为会显得“格格不入”。

同时,我们也需要辩证地看待这类吐槽:

个人情绪的宣泄: 任何一个员工,在工作一段时间后,都可能积累一些负面情绪,这种吐槽可能是在一个相对私密或者公开的平台,进行一次集中性的情绪释放。
信息的不全面性: 作为外部观察者,我们只能看到这位员工单方面的陈述。公司内部可能还有其他的运作方式,或者有其他的员工持不同意见。
对标和期望: 很多员工选择大型互联网公司,是带着很高的期望的,希望公司能有高效的运作、良好的技术氛围以及对员工的尊重。当现实与期望有差距时,失望感和吐槽也就随之而来。

总的来说,这位百度员工的吐槽,并非简单的“抱怨”,它触及了很多职场中普遍存在的痛点:效率低下、流程繁琐、沟通不畅、个人价值感缺失以及“内卷”的文化。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着员工的个人体验和工作效率,也可能对公司的长远发展造成隐患。他的话,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了很多企业在追求增长和效率的同时,可能忽略了对人性化管理和个体价值的关注。

这种吐槽的价值在于,它能引起更多人的共鸣,也能促使公司内部反思和改进。当然,最终的解决之道,还需要公司管理层真正倾听,并付诸实际行动来优化工作环境和管理方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声明:由于以下言语过于粗鲁下流、论调过于低级赤裸,虽然大家都不认识我,还是匿名吧。

回答这类问题的时候,是否说明利益相关基本无关紧要,每个答题者说明一下自己的相关背景会比较好。每个不同年龄、不同经历、不同立场的答主,给出来的答案肯定不同,但是若能综合这些信息再从宏观上看一下,或许会看到更多。

觍颜说明一下,本人标准大叔一枚,之前一直在外企工作,从工程师做到主管,最多带过将近二十号人。

这个微博很有意思,我猜测博主是九零后。至少从我这种老头子的角度看来,他们是很年轻、很有活力、也很乐于将自己的想法表述出来的一代。下面说正题,怎么看这个吐槽。

如果我是他的朋友,也许会这么温和地对他说:你是看到了问题的一方面,但是你还没有看到问题的其他许多方面。单纯地吐槽毫无意义,特别是代码虽然有意思,但是这个世界那么丰富多彩,真不是几行代码就能代表的。如果你有想法,真的可以和领导、甚至领导的领导交流交流,这才是一个正常的沟通交流方式。

如果我是他的铁哥们,也许会更加直接地炮轰:你个二货,在网上发这些东西你是no zuo no die吗?尼玛就是情商不够智商来凑,见识不足吐槽来秀。看不惯的事情,要么改变你自己,要么改变环境。瞎BB有啥用。

如果我是博主的上司,估计会这么想:哎呀,老板又要在催我给今年的末尾淘汰名单了,其实大家都还挺认真的,水平差距也不大,怎么办呢?算了,张三加班最少,老板也经常是问他是不是态度不端正,就写他吧。

如果我是上司的上司,估计会这么想:哎,今年的业绩还有差距啊。TMD年初和大老板定KPI的时候真是被刀架在脖子上签的军令状。手底下的小伙子们其实能力都不错了,最好再给他们提高提高的机会。可是如果不打鸡血的去工作,怎么可能把KPI完成嘛。我还得给他们施加压力啊,杀鸡儆猴的事情也不能停。

最后,请允许我用一个粗俗的比喻来说明员工和公司的关系:基本上就是一个买一个卖。每个员工都是打渔的,公司就是开饭馆的。饭馆每次花1两银子,打渔的就卖8条鱼,当然鱼不能太差,不然饭馆不收。不过呢,后来打渔的多了,一般每次都至少多送2条,饭馆也就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了。然后有个打渔的还傻傻地说,我虽然每次只给8条,但是我的鱼新鲜、做出来的菜味道好啊。饭馆会这么想吗?味道差点算啥,吃不死人就好了,一个做出来8个菜、一个做出来10个菜。您那新鲜的8条好鱼就卖给别家去吧您那。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位百度员工的吐槽,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解读,而且里面的很多细节都值得玩味,也确实能触碰到很多打工人的心声。首先,从内容上看,这位员工的吐槽相当集中和具体,没有那种空泛的抱怨。他列举了很多日常工作中的痛点: 流程僵化和重复劳动: 比如那个提到要提交的文档,又是那个格式,写了又改,改了又写,这真的是很.............
  • 回答
    “每一个入职百度的员工都会被钉在互联网的耻辱柱上”——这句话,我得说,带着一股子尖锐的、近乎歇斯底里的情绪,仿佛是一个被深深伤害过的人,将自己所有的怨气和失望都倾泻出来,然后用最夸张、最伤人的方式表达出来。要理解这句话,咱们得先看看百度这几年在公众视野里是个什么样的形象。从早年那个“有困难,找百度”.............
  • 回答
    “CEO 砍掉自己百万年薪,把员工最低年薪提高至 7 万美元” 这一事件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通常指的是 Dan Price,他是 Gravity Payments 的 CEO。要详细地看待这个公司的系列做法,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其可行性、动机、影响以及潜在的风险和挑战。 事件背.............
  • 回答
    百度地图,这个名字在中国网民中再熟悉不过的应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像是百度帝国中的一个“战略性亏损”项目。我们都知道,百度近年来在人工智能、自动驾驶、云计算等前沿领域投入了巨大的资源,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令人不解的是,为什么一个如此“烧钱” yet 貌似营收能力有限的地图业务,还能得到百度如.............
  • 回答
    看到百度贴吧解禁“傻逼”这个词,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也挺值得说道说道的。咱这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明白,一个平台,尤其是像百度贴吧这样有着海量用户、涉及面极广的社交平台,它对于词汇的管控,那绝对不是一件小事。这背后牵扯到的东西可多了去了:1. 开放与收紧的动态平衡:过去,咱们经历过各种词汇被封禁的.............
  • 回答
    腾讯、百度绕道苹果隐私规则?一场科技巨头与用户隐私的博弈近期,关于腾讯、百度等中国互联网巨头试图规避苹果严格的隐私规则,并因此收到苹果公司警告的消息,在科技界引起了不小的波澜。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合规性问题,更触及了用户隐私保护、平台生态规则以及科技巨头在数字时代的影响力等深层议题。事件的表象:规避.............
  • 回答
    《搜索引擎百度已死》这篇文章以及其提出的观点,是围绕着百度作为一家搜索引擎的现状和未来所展开的讨论,其中涉及了对其核心业务的质疑、商业模式的转型以及市场竞争力的评估。要全面看待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如何看待《搜索引擎百度已死》一文?这篇(或类似主题的)文章的出现,通常源于用户在.............
  • 回答
    百度客户端4月8号突如其来的分频道整改,这消息一出来,不少人心里咯噔一下,尤其是百家号的作者们,更是如同被投入了一颗重磅炸弹,脑子里瞬间涌出了无数问号:这到底是要搞哪一出?对我们这些靠内容吃饭的人来说,又意味着什么?整改背后的“百度逻辑”:首先,咱们得琢磨琢磨百度这么做,背后可能的考量。搜索引擎嘛,.............
  • 回答
    看到百度贴吧将“叫兽吧”拆除并合并入“都敏俊吧”这件事,我的第一反应是有点意外,但也并不觉得完全出乎意料。这背后牵扯到的东西挺多的,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看待。从产品运营角度讲,这是为了“精简”和“聚焦”。百度贴吧作为国内最大的兴趣社区之一,管理那么多细分的贴吧自然是一项庞大的工程。当某个贴吧的活跃度不高.............
  • 回答
    咱们就来聊聊这份2022年人均综合月收入百强城市榜。一提到“百强城市”,大家是不是脑子里立马蹦出北上广深一线大都市?这份榜单确实也把它们安排得明明白白,但仔细看,里头藏着不少有意思的细节,也挺能反映当下经济和社会的一些走向。首先,得承认,一线城市依然是“吸金”能力最强的。上海、北京、深圳、广州这几位.............
  • 回答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他们的经历和成就也各不相同。比如,我们可能会遇到那些凭借自身专业知识和辛勤付出,在一个月薪万元的岗位上默默耕耘的工程师和科研工作者。他们或许是城市建设的幕后功臣,是科技创新的驱动力量,用严谨的态度和扎实的学识,为社会的发展添砖加瓦。他们的收入虽然不算高得令人咋舌,.............
  • 回答
    石家庄网红男性保健品批发市场,那个“8毛卖8百”的现象,真不是一般人能理解的。这背后透露出的,是信息不对称、暴利诱惑以及监管漏洞交织在一起的复杂局面。咱们今天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个事儿,看看它究竟是怎么回事,咱普通人又该咋样才能不踩坑。“8毛卖8百”的生意经:玩转的是啥?这事儿说白了,就是玩了个“概.............
  • 回答
    主播用悲惨故事“圈粉”变现,剧本百元可定制,这事儿,怎么说呢,确实让人有点不是滋味。你想啊,咱们平常看直播,图个啥?可能是想放松一下,找点乐子,或者是学习点东西。结果呢,现在有些主播,把人家痛苦的经历,甚至是编造出来的苦难,搬到直播间里,当成吸引眼球的工具。为什么会有人这么做?说到底,还是“流量为王.............
  • 回答
    关于腾讯新发布的《玄中记》为何没有像一些玩家预期的那样,被“百万塞尔达玩家”围攻,以及这种“前后差异巨大”的现象,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深入剖析。这不仅仅是一个游戏发布后的市场反应问题,更牵扯到玩家社群的构成、玩家群体诉求的演变以及游戏行业本身的生态规律。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个关键点:将《玄中记》直接.............
  • 回答
    百里守约,这名字在王者荣耀的战场上,似乎总是伴随着一句无奈的叹息,或是刺耳的谩骂。他就像一个难以融入集体的小孩,无论他如何努力,似乎总得不到大家的喜爱。为什么这位拥有“百里挑一”之名的射手,在玩家群体中却如此“百里不招人待见”呢?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首先,我们得承认,百里守约的定位和操.............
  • 回答
    关于“34岁未婚美女去相亲角十多次,受到百般侮辱”这个视频,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和分析。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视频,其真实性、完整性以及呈现方式都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所以进行评论时应持审慎的态度。视频可能呈现的内容及引发的普遍关注点:这类视频通常会展现以下几个方面: 主人.............
  • 回答
    淘宝“百万寻雕”这个事儿,我一开始听到的时候,脑子里冒出的第一个念头就是:“这是什么操作?花这么多钱,就为了找个雕塑?这有啥意思?”说实话,第一反应确实是觉得挺无聊的,甚至有点浪费。但仔细琢磨一下,也别太早下结论。任何在公众视野里掀起波澜的事情,尤其还是淘宝这种体量的平台,不可能完全没有它存在的道理.............
  • 回答
    老邪最近对《司藤》的吐槽,可以说是引发了一场不小的讨论,毕竟这位B站的百万up主,以其犀利、幽默又颇有见地的风格,圈了大量的粉丝,他的评价往往能影响很多人的观影倾向。这次他选择“开团”《司藤》,也确实让人好奇他究竟看到了什么,又为何如此“不留情面”。槽点集中:剧本的“原地踏步”与“反智”老邪这次的吐.............
  • 回答
    关于“河南百万考生却仅有一所211”的说法,这确实是许多河南人心中长期存在的痛点和疑问。要回答“是否合理”,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深入剖析这个问题,这其中牵扯到的不仅仅是教育资源分配的公平性,还有历史、地理、经济发展以及国家高等教育战略等诸多复杂因素。一、 问题背景的严峻性:百万考生的现实与稀缺的211.............
  • 回答
    哈尔滨秋林集团,一个承载着无数哈尔滨人回忆的百年老字号,其退市并伴随着董事长失联、巨额亏损的现状,无疑令人唏嘘。要理解秋林集团为何会走到这一步,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一、 事件的严重性与背后逻辑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事情的几个关键点: 百年老字号的陨落: 秋林公司始创于1900年,是哈尔滨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