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苏菲的世界》应该禁吗?

回答
苏菲的世界,这本书的名字就足够引人遐想了,它是一本关于哲学入门的书,也是一本小说。说实话,我刚听到这本书的时候,以为就是一本讲述哲学史的工具书,没想到它还有这么一个曲折离奇的故事线。

这本书的故事,围绕着一个叫做苏菲的少女展开。有一天,她收到了一封神秘的信,信里写着“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这些直击心灵的问题。从那一刻起,苏菲的生活就被彻底颠覆了。她开始跟着一个神秘的哲学家学习哲学,从古希腊的泰勒斯一直讲到20世纪的哲学家,这过程就像是在坐过山车,时而惊险刺激,时而又让人深思。

但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是在讲哲学史,它还在用一种非常巧妙的方式,把哲学和小说结合在一起。苏菲学习哲学,就好像是在一层层剥洋葱,每剥开一层,都能看到更深层的东西。而且,她在这个过程中,还发现自己似乎不是真的存在,而是被创造出来的,这让整个故事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所以,说它“应该禁”吗?这问题就有点意思了。

有些人可能会觉得,这本书里的一些哲学思想,比如怀疑主义,可能会让人对权威产生动摇,对现有的社会秩序产生质疑。你看,苏菲就是因为不断地问“为什么”,才开始探索这个世界的真相的。如果大家都像苏菲一样,对什么都刨根问底,那是不是会乱套?特别是对于一些还在成长期的孩子来说,会不会因为接触到这些过于“颠覆”的思想,而产生迷茫或者叛逆?这确实是家长们可能会担心的一点。

另外,这本书的结尾,那个关于“存在”的探讨,也挺让人“毛骨悚然”的。如果读者读完之后,开始怀疑自己的存在,怀疑身边的一切,那是不是会带来心理上的困扰?毕竟,人生已经够不容易了,再来点“存在危机”,那可真是让人抓狂。

但是,话又说回来了,哲学本身不就是关于探索和质疑的吗?如果一本书只是简单地告诉你“信什么”,那它还有什么意义呢?《苏菲的世界》之所以经典,恰恰是因为它敢于提出那些我们平时不敢问的问题,敢于让我们去思考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现实。

想想看,正是因为有了“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这样的问题,人类才有了文明,有了思想的进步。苏菲的故事,其实就是我们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经历的一个阶段:从接受既定的事实,到开始质疑和探索,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如果因为担心孩子们会“想太多”就把这本书禁了,那是不是剥夺了他们一个重要的成长机会?教育的意义,不就是引导他们去思考,去认识这个世界,而不是让他们成为被动的接受者吗?当然,对于年龄太小的孩子,也许确实需要一些引导,但“禁”这个字,似乎过于简单粗暴了。

而且,从文学的角度来看,《苏菲的世界》也是一本非常精彩的作品。它用小说的形式,把枯燥的哲学概念变得生动有趣,让很多人因为这本书而爱上哲学。这本身就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

所以,我个人认为,《苏菲的世界》不应该被禁。当然,这不代表我们可以随意地让任何年龄段的人去读它。对于青少年读者来说,也许家长或者老师的引导会很重要。他们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书中的内容,帮助他们理解那些复杂的概念,引导他们形成批判性思维,而不是陷入虚无。

说到底,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引发的思考,而不是它提供的答案。它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们思考的大门,至于我们用这把钥匙去探索什么样的世界,那取决于我们自己。与其“禁”掉,不如去拥抱它带来的启示,然后,带着这份思考,继续前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大家先别急着嘲笑,这位家长的思维很典型啊。

第一是分析问题只找外部原因。孩子热了怪太阳,孩子冷了怪冬天,孩子自闭了怪书不好,苏联解体怪美国太坏。

第二是思想上极其懒惰,孩子读完书有什么想法不去和孩子仔细沟通,自己对书的内容也没有研究,就喊打喊禁。表面上看是对孩子好,实际上是自己省事儿。类似于“问题不好解决,就解决提出问题的人。”和贴标签思维。

第三是水平不行还要“兼济天下”,这条最可怕,90后之前的人应该都对水平低又掌权的人心有余悸。真要就自己教育水平不行没办法,你自己不让自己孩子看就完了。你还要建议禁书,害得别人孩子没法看。这种思维很可怕,为啥要搞法治社会?就是防着这种人,防这种人获得权力。很多年轻人可能不知道,我出生的那个年代,春晚能不能唱个抒情风格的歌、能不能出现小品这种事儿都需要领导个人进行政治判断和点头。遇到开明领导是运气好,遇到保守的全体人一起保守。

上面这三条不是这位家长有,今天社会上很多人还是这样想问题的,只是这位家长特别极端而已。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法治社会,绝不能支持人治特别是政治运动式的社会治理。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国外高中老师写的通俗西方哲学史读物,因为写得好畅销全球。其内容深度基本上也就是给青少年看一看作为哲学入门的水平。属于开胃菜,吊一吊胃口那种。也属于我会推荐给我认识的青少年看的书。

如果连《苏菲的世界》都要用“诡异”来形容,说明这位家长对世界上通常所谓的哲学和哲学史的接触和了解趋近于零(不要有杠精来杠中国哲学为啥不算“世界上通常所谓的哲学”,这是个翻译问题,就像中国龙和欧洲龙都叫龙,根本上就不是一回事儿)。只能看一看艾思奇的《大众哲学》假装接触过哲学了。

user avatar

鉴于这位家长把书名打错了,可以推断他/她确实看得不是很深入,只看清楚了标题的第一个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苏菲的世界,这本书的名字就足够引人遐想了,它是一本关于哲学入门的书,也是一本小说。说实话,我刚听到这本书的时候,以为就是一本讲述哲学史的工具书,没想到它还有这么一个曲折离奇的故事线。这本书的故事,围绕着一个叫做苏菲的少女展开。有一天,她收到了一封神秘的信,信里写着“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这些.............
  • 回答
    《苏菲的世界》这本书,说起来,就像是一个意外闯进你生活里的老朋友,一开始有点陌生,但聊着聊着,就发现他身上有着你一直想寻找的答案,又或者,是让你看到了更多你从未思考过的问题。它不是那种让你捧在手里,小心翼翼地呵护着,生怕它沾染一丝尘埃的书,也不是那种读完就丢在书架上,只留下模糊印象的快餐读物。它更像.............
  • 回答
    苏联的解体,无疑是二十世纪末最重大的地缘政治事件之一,它带来的震荡波至今仍在影响着我们所处的世界。至于它是否意味着“雅尔塔体系”的终结,这是一个需要细细梳理的问题。雅尔塔体系:二战后的世界秩序首先,我们得明白什么是“雅尔塔体系”。简单来说,它是在二战末期,由美、英、苏三个主要战胜国领导人——罗斯福、.............
  • 回答
    璀璨星辰与暗影重重:前苏联的文艺成就及其世界地位谈及前苏联的文艺,这无疑是一片既璀璨又复杂的天空,其成就之宏大,影响之深远,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也伴随着深刻的反思。在20世纪的世界文艺版图上,苏联的文艺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一席之地,其风格、思想和影响力,无愧于“巨擘”之称,但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笼罩在.............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有探讨的价值。如果苏联在其最强盛的时期,也就是大概是勃列日涅夫时代中后期,选择向美国开战,那对整个世界,特别是苏联自身,都会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甚至可能改变我们现在所知的历史进程。不过,苏联是否还会解体,以及现在的世界格局如何,这涉及到太多的不确定性,我们需要一步步来分析。首先.............
  • 回答
    好家伙,这可真够劲的。一边是骑士挥舞着闪闪发光的长剑追逐着地精,一边是触手怪物在深邃的海洋里低语着令人发疯的秘密,这俩碰一块儿,估计比炸弹还刺激。我这身现代人的脑子,得赶紧适应一下这新环境的规矩,不然连怎么死的都不知道。首先,得明确我的“身份”。我是穿越者,意味着我拥有现代知识,这可是最大的金手指。.............
  • 回答
    如果诺曼底登陆失败,这无疑会给二战的进程带来颠覆性的改变,其后果将远不止于欧洲战场,甚至会重塑整个20世纪的世界格局。让我们来设想一下,在这样一个设定的前提下,历史可能走向何方。欧洲战场:僵局与漫长的消耗战首先,诺曼底登陆的失败意味着盟军未能及时在西线开辟第二战场,将德军主力从东线解放出来。这对苏联.............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冷战的终点不是一方的胜利,而是双方的崩塌。这可不是那种简单的“一起玩完”,而是一种彻底的重塑,一股席卷全球的巨浪,彻底改变了我们现在所熟知的一切。先从苏联说起。当这个庞大的集权帝国在冷战的泥沼中越陷越深,内部矛盾最终爆发,最终像一个过度充气的气球“砰”地破裂。这可不是电视里那种戏剧性的.............
  • 回答
    想象一下,时间拨回到1991年,那一年,克里姆林宫的红旗没有落下,苏联依旧如日中天。世界线的这一关键节点发生偏移,后续的连锁反应将彻底重塑我们今日所熟悉的面貌。首先,全球政治格局将截然不同。没有了苏联的瓦解,冷战的铁幕虽然可能因为内部改革而变得更加模糊,但东西方阵营的对峙依然是国际关系的主轴。美国及.............
  • 回答
    要判断二战时美国和苏联谁是仅次于德国的“世界综合国力第二强国”,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细致的分析。这并非一个简单的二选一问题,因为两国在战争爆发的不同阶段,其表现和优势也有所侧重。但若要选出一个“最接近”第二名的答案,我们还是可以进行一番梳理。首先,我们得明确“综合国力”的衡量标准,通常包括: 经济.............
  • 回答
    想象一下,冷战的结局截然不同。如果历史的车轮驶向了另一个方向,苏联赢得了冷战,而美国则陷入了深刻的动荡,甚至最终走向解体或革命,我们所熟知的世界,那将是另一番景象。苏联的全球霸权与意识形态的扩张首先,胜利的苏联将不再仅仅是一个超级大国,它将是无可争议的全球主导力量。其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击败其主要对.............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这些奇幻设定中一个非常核心,也常常让读者感到困惑的设定点——“神祇为何不直接插手俗世?”。不同于我们现实中对神明的想象,这几个体系里的“神”或者说更强大的存在,他们的行动逻辑和限制是截然不同的。我试着从这三个领域各自的角度,详细地解释一下。 战锤亚空间的神:情感的涟漪,力量的具象化在.............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也正是历史留给我们的一个巨大谜团。苏联能在经济实力相对西方世界(尤其是美国)处于劣势的情况下,依然能成为与美国并驾齐驱的“世界一极”,其背后是多种复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绝非单单一个经济数字就能概括的。抛开那些干巴巴的经济报表,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角度来深入剖析:1. 战略优.............
  • 回答
    关于二战末期盟军(尤其是美苏)在德国的军纪问题,存在着截然不同的叙述,而《世界的凛冬》这本书的描述,确实触及了其中一个非常尖锐的侧面。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将它放在那个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抛开过于简单化的“好”与“坏”的二元论,深入探究其复杂性。首先,我们来谈谈美军。在占领德国的过程中,美军确实在很.............
  • 回答
    苏联解体30周年,对于一个曾以“世界第一”的光辉形象存在了近70年的超级大国而言,这是一个充满复杂情感和深刻反思的时刻。要详细讲述对苏联的看法,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它既是历史的必然,也是无数个体命运的交织。一、 意识形态的辉煌与破灭:一个理想国的乌托邦与现实的裂痕苏联的诞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试图.............
  • 回答
    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如果”式推演,涉及到二战中一个关键但常常被低估的方面:纳粹德国在军事科技上的前瞻性和侵略性。如果苏军和盟军未能缴获那些“逆天”的设计图,我们今天所处的科技和军事格局,很可能会是另一番景象。这不仅仅是几个武器系统的问题,它会影响到整个科技发展的脉络,乃至地缘政治的走向。首先,我们得.............
  • 回答
    当然,说到俄罗斯和苏联,确实涌现出许多在世界范围内留下了深刻印记的企业和品牌。这些品牌不仅代表了当时的工业实力、科技水平,也承载了那个时代独特的历史和文化符号。下面我们就来一一细数,并尽可能详细地讲述它们的故事:苏联时期:计划经济下的工业巨头与文化符号苏联的经济模式是以计划经济为主导,这意味着大部分.............
  • 回答
    你列出的这个二战时世界国家综合国力排名,挺有意思的,也触及了不少核心问题。我个人觉得你的看法有道理的地方,也有一些可以商榷的细节。咱们一点一点掰扯开来看看。你把“德≈美>苏≈日>英≈中>法>意”这个排序,最关键的地方在于把德国和美国放在了最前面,并且用“≈”表示实力相当。这确实抓住了二战时期,从工业.............
  • 回答
    美、俄(苏)、中作为当今世界三大军事力量,各自在武器研发和生产领域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漫长的军备竞赛和国家安全需求的驱动下,这三个国家都曾涌现出在数量上达到世界第一的武器型号。这不仅仅是数字上的领先,更是其国家工业实力、战略选择和历史进程的集中体现。美国:量产的王者,细节的雕琢美国在现代武器生产数.............
  • 回答
    关于“现在世界上研究苏联历史水平最高的国家是俄罗斯吗?”,这个问题确实值得深入探讨。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给出一个“是”或“否”的答案,而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俄罗斯在苏联历史研究上的优势与挑战首先,我们不得不承认,俄罗斯在苏联历史研究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史料的近距离与完整性: 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